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
第1篇: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没少背知识点吧?知识点是知识中的最小单位,最具体的内容,有时候也叫“考点”。还在苦恼没有知识点总结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 词类活用
1.则修文德以来之(使动,使……来)
2.既来之,则安之(使动,使……来;使……安定下来)
3.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使动,使……来)
二、 特殊句式
1.何以伐为(宾语前置)
2.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疑问句式,恐怕……吧?)
三、 重点实词解释
1.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恐怕……吧。是,这个;过,责备。)
2.是社稷之臣也(这个)
3.何以伐为(何以……为?表示反问的一种句式)
4.陈力就列,不能者止(陈,摆出来;力,才能;就,居,充任;列,职位。)
5.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危,不稳定;颠,跌倒;相,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6.且尔言过矣(过,错)
7.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辞,托辞。)
8.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贫,贫困;寡,少;倾,倾覆之患)
9.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萧墙:国君宫门内当门的照壁,暗指鲁国内部)
四、 一词多义
1、是A、是社稷之臣,何以伐为(这)
B、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
C、世无孔子,谁能定是非之真(正确)
2、疾A、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病)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痛恨)
C、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速)
3、止A、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停)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制止)
C、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只)
4、见、A、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看见)
B、曹刿请见(拜见)
C、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接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现)
5、过A、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经过,走过)
B、过犹不及(超过,过分)
C、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太,过分)
D、是谁之过与(过错)
E、无乃尔是过与(责备)
F、故尝与过宋将军(拜访)
五、 句子翻译
1. 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吧!
2.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凭什么攻打它呢?
3.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译: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
4.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译:盲人走路不稳,辅助者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何必要用辅助者呢?
5.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译:凶恶的猛兽从笼子里出来为患,贵重的东西毁坏在匣子里,这是什么人的过错呢?
6.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译:有品德的人厌恶那种不说自己愿意去作而编个诳言来搪塞的态度。
7.既来之,则安之。
译:已经使他们来了,就使他们安定下来。
8. 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译:我担心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鲁国内部。
季氏将伐颛臾作品原文
季氏将伐颛(zhuān)臾(yú)。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shè)稷( jì)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f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yú)?”
冉有曰:“今夫(fú)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一说为fèi),今不取,后世必为(wéi)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fú)舍(shě)曰欲之而必为(wèi)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fú)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xiàng)夫(f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作品注释
1、季氏:又称季孙氏,鲁国贵族季友之后,这里指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名肥,把持朝政。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附庸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今属临沂市柏林镇)。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拜见。于:引出对象,无意。
3、有事:这里指用兵。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们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在苏教版中,是“主管祭祀蒙山的人。”)。东蒙,指蒙山,在今山东临沂市西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陈列,这里是施展的意思。就:走向,这里是担任的意思。列:位,职位。止:辞职。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故:假如,如果
26、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7、安:使……安定。
28、相:(xiàng)辅佐。
29、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30、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1、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作品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做相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毁坏在匣子里,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贫穷而担忧财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百姓太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如果本国以外的人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使他来了以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作品鉴赏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此文是篇驳论,借对话形式展开批驳,破中有力,运用了历史材料,“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现实事例,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名人名言,“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三种论据,立论坚实可靠,驳斥也有理有据。
文中的比喻句形象表达孔子的观点。“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用盲人搀扶者的失职来比喻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而没有尽到责任。“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有双重喻义:一是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季氏攻打颛臾,好比虎兕跑出笼子伤人;颛臾如被攻灭,好比龟甲、玉石毁于盒中,二是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者,虎兕出柙伤人,龟玉毁于椟中,是看守者的失职。冉有、季路作为季氏家臣若不能劝谏季氏放弃武力,致使颛臾被灭,也是他们的失职。
文中有三处用了反诘句,“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是谁之过与?”反诘句的运用使句子感情色彩强烈,批驳力较强;也使肯定的答案寓于反问当中,使肯定更为有力,语气亦更加含蓄,引人思索。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季氏篇的名句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生而知之”;“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本篇主要谈论的问题包括孔子及其学生的政治活动、与人相处和结交时注意的原则、君子的三戒、三畏和九思等。
第2篇:季氏将伐颛臾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A.课时安排:2教时。B.教学目的: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
C.教学重点和难点: 1.指导理清课文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熟读、背诵全文。
2.组织辩论形式的课堂活动,通过对孔子的言论的分析来理解孔子政治主张的出发点,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态度。
3.积累文言文语言材料,逐步形成一定的语感。D.教学方法:辩论活动课。E.教具使用: F.教学设想
1.传统的中学文言文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重点高中学生的需求。重点高中的学生学文言文的目的不仅仅是打牢语言基础,更在于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开拓视野,加深对中国文学史的了解,增加文化底蕴;高一年级的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逻辑思维知识,形成了一定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能力,从而具备一定的论辩说理的语感能力。所以,讲授本文就要联系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2.本文是中学生在教材中第二次接触到的选自《论语》的文言文,又是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的第一篇。由于《论语》以言论为主要体现样式,言论又涉及政治、文化、哲学及教育思想问题,少有故事情节,学生学习这样的文章,会觉得枯燥。解决这个困难的办法是:一开始就指导学生对孔子的“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提出质疑,力求还孔子一个更具体生动的形象,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来正确认识孔子和把握本文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概括成:“感性理性互动式”。
运用这种教学方式,必须以学生的充分预习准备(必要时可以从课堂抽出20分钟让学生预习)为前提。
3.本文的语言对重点中学的学生来说应该构不成太大的障碍。《论语》的语言比较简短。本文中有些常见虚词如“而”、“之”、“以”等用法已为学生所掌握,一些实词的意义也可根据上下文推测和课文注解来理解。文中特别需要指导掌握的是两个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因此,本文适宜学生在课堂上自行翻译。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领悟词、语、句的含义。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4.教参的编写者虽然建议本文的教学重点宜放在学生的熟读背诵上,但在本教案的安排中,学生为了尽可能自如地进行辩论,势必会将文中主要内容或语句记住;并且经过辩论之后,学生也会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有机了解,此后指导背诵,易如反掌,同时反复诵读,对增强语感极为有利。
5.本文拟用2课时教读,安排如下:
第1课时:介绍作者及《论语》,指导学生自译全文,布置辩论题目并指导预习准备。第2课时:组织辩论活动并总结;指导背诵全文。G.预习安排
◎(第一课时前)
1.对照注释看课文一遍,然后朗读课文一遍,并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 冉(rǎn)有
颛臾(zhuān yú)
社稷(jì)
焉用彼相(xiàng)
虎兕(sì)出于柙(xiá)
龟玉毁于椟(dú)中 固而近于费(bì)
萧墙(xiāo)2.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思考:
文中关于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谈话事出何因?孔子对此持何态度?他的弟子们呢? F.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教师问:这几则关于“论学”的言论表明了言论者怎样的身份?
(这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学过的《“论学”六则》中的其中四则,节选自于《论语》,为孔子言论,表明了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在“论学”方面的成就。)
2.在简介孔子及《论语》后,教师指出:
根据注解提示,《论语》内容既然首先提及“政治”一词,为何后人不给孔子冠以“伟大的政治家”称号?孔子的“论学”影响深远,“论政”又如何呢?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来分析孔子的成败之处(此处为学生质疑孔子埋下伏笔)。
二、初解全文。
1.CSC课件中朗读展示,学生试读课文,教师正音。2.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注意: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1)本文语言简短,难度不大,要求基本上能自行翻译,必要时允许四人小组轻声讨论。
(2)有疑问的词语做好记号,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解惑。(3)真正困难的可以随时举手要求老师解疑。
(4)提示:注意文中的两种句式,即表委婉语气的“无乃„„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注意文中“是”的不同用法,“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是”是提宾助词,“是社稷之臣也”中的“是”是指示代词。
3.学生分段朗读译文,教师指正。4.指导理清课文的大致层次。
教师问:课文共分三段,主要谈了那几个问题?请概括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
(1)孔子指责季氏讨伐颛臾有错;(2)孔子认为冉有、季路对此事有责任;(3)孔子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
三、辩论准备。
1.分发有关资料,布置辩论题目。(资料详见附件一)
课文是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孔子用长篇大论来教育弟子,弟子接受了吗?课文没有交代。有人说孔子层层反驳,辞色严厉,观点鲜明,冉有、季路自会服从;有人说孔子之说得势不得理,弟子们不一定会听。冉有、季路受了孔子的教育后将会怎样呢?
给出辩题(展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正方)/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反方)。请以课文的内容为主要依据,可结合一定的史料或其它理论依据,进行逻辑推理分析,从而支持自己的观点。
教师提示:可从这几个问题入手进行准备(也可自行另辟捷径)。(展示)(1)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和依据是什么?成立吗?(2)冉有、季路应对季氏的行为负责任吗?
(3)孔子安邦治国的原则适合于评判季孙氏将伐颛臾一事吗?
(4)你掌握有其它关于孔子和对本文进行评论的资料吗?尽可能地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包括对《语文读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的利用。
2.学生自学材料,分析课文,逐步确立自己的立场。教师巡视指导,留意学生的倾向,并根据学生所持正方或反方观点的已有数量,有意引导使其势力均衡,同时默认部分学生持弃权态度。
3.初步分出辩论双方的阵营,设置弃权同学为评委。公布辩论活动的大致规则(多媒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体展示):
(1)正反双方各推举一名陈辞辩手,一名总结辩手,其余同学都可作自由辩手。(2)正方先陈述己方观点,然后是反方陈述。双方陈述时限各为三分钟。(3)双方自由辩论,正方先发言。时限各为五分钟。(4)反方先总结,然后是正方总结。时限各为两分钟。
(5)评委同学判定胜出的一方,选出一名最佳辩手,需要集体讨论,民主投票,并推举一名点评员准备评判陈述。
要求辩论双方紧扣观点,论据充足,做到有理有礼有节;能基本脱稿辩论者可加分。
四、布置作业。
1. 课外补充准备并整理辩论材料。建议双方可以就各个问题分小组准备。2. 评委们每人粗拟一份关于辩题本身价值怎样的意见预析稿。3. 可以向我求助或聘请其他的老师作课外辅导员。
第二课时
(课前布置好教室的辩论活动场面)
一、辩论活动。
1.教师主持,再一次公布辩论规则。2.辩论过程(概括备录)。
(1)双方陈述观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课外已自制好多媒体展示资料,一边演说,一边轮换操作。)
◎正方:
我方认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劝阻季孙氏伐颛臾。
首先,我方认为孔子言论合情合理,所持观点非常正确。孔子反对季孙氏伐颛臾的理由非常充足:
一、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
二、颛臾已是鲁国附庸,不必伐;
三、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孔子的政治主张非常鲜明,他认为“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孔子的这种“均、和、安”以及“重教化,省刑罚,薄赋税,厚施予”的“仁政”思想,可以使所有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美好社会,对国家和人民都有极大的好处,因此是进步的。冉有和季路是“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经由孔子这般说理,自然知服。
其次,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善用教育方法。他首先用大义凛然的气势压住冉有和季路;然后引用名人成语和运用形象比喻的方法批评他们,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使冉有和季路无法辩解;最后孔子重申自己的政治主张,批评冉有和季路的行为违背了“仁政”的政治原则,同时敏锐地指出季孙氏伐颛臾的实质是要篡夺鲁国的政权。孔子用正义之词来教育弟子,弟子焉能不服?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三,从文中可知,冉有和季路明显地处于服从的地位。冉有、季路把季孙氏伐颛臾的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一是尊重老师,二是本无确定攻伐与否,要征询老师的意见后再作定夺。受批评后,冉有、季路关于“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的自我辩解显得非常虚弱,接着冉有替季氏的开脱又显得闪烁其辞,自相矛盾,遭到了孔子的有力辩驳。既然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当然会听从教诲。
综上所说,我方认为冉有、季路会接受孔子的教诲,会将此番道理转说给季孙氏知晓,劝阻其讨伐颛臾。
◎反方:
我方认为,冉有、季路在孔子的教育之后将会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我们把理由陈述如下:
第一,我们认为季孙氏伐颛臾没有错。“优胜劣汰”,这是一个客观规律。既然鲁国公室日趋衰微,鲁桓公的后代中季孙家族逐渐强大,季孙氏执掌鲁国政权也是顺应时代潮流,讨伐颛臾夺其土地来增强自己的势力也无可厚非;再说,鲁国国君在经历“三分公室”和“四分公室”之后必然明白季康子的最终意图,季康子对鲁国国君会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形成犄角之势从而不利于自己的担心也并非多余。所以,采取讨伐颛臾的决断应是明智之举。冉有、季路辅佐季孙氏伐颛臾当然也是正确的做法;既然正确,何必软了耳朵更改立场呢? 第二,孔子的言论并不能站住脚。孔子认为季氏伐颛臾是错误的理由和依据不能成立。孔子所提的三条理由并不能阻拦季氏伐颛臾,因为这些不符合实情,并且其仅仅是依据周朝的礼制和春秋大义来评判,而这些已是历史。再者,冉有、季路根本谈不上要不要对季氏伐颛臾一事负责。孔子将季孙家族比作“盲人”、“虎兕”之“柙”、毁损“龟玉”之“椟”,把冉有、季路比作是“扶相”者、看守“柙”和“椟”的人,实是大大地贬低了季孙氏的能力和为人,抬高了自己的弟子的水平,这样就破坏了公正评判的法则。最主要的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所以,虽然孔子提出“均、和、安”的主张,但“安之”的前提是“来之”,根本上不能解放人民,只能是一种帮助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改良主义;而且孔子的最终目的是要恢复和重建西周的社会秩序,显然不切合实际。不要说季氏根本不予理睬,就是冉有、季路也不会傻乎乎地拿这个理论去劝说季氏。
第三,冉有、季路虽然在文中显得很被动,但这正是他们的聪明之处。作为弟子,毕竟难负师恩,且又是老师让他们去从政的,把季氏将伐颛臾的消息告诉老师,只是一种礼节而已。冉有虽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但他后来又替季氏开脱,显然表明他是赞成季氏伐颛臾一事的,前者之所以这样辩说是为了委婉地应付老师而已。骨子里既然早有了自己的主意,面上便懒得多说。所以,他们是不会真正听从孔子的。
由此可见,冉有、季路会对孔子的教育置之不理的,将会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2)双方自由辩论。(由于辩论激烈,论争纷纭,此处只是概括录列双方所用的部分观点和材料。另有部分准备好的投影资料见附录二。)
◎正方:
a 请问对方辩友,尧、舜、禹三代禅让之事可否算英明之举?西周初期的“敬德保民”的治国方针是否是周朝的强国之策?既然这些有利于社会发展,为何不能借鉴?孔子的政治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主张正是汲取了历史的精华,怎么能说是过时了呢?
b孔子的主张没有被各国诸侯采纳并不能说明冉有、季路会对孔子的教育置之不理而继续支持季孙氏伐颛臾。《论语·颜渊》记录季康子多次向孔子“问政”,可见他有信服孔子之处。熟悉孔子和季康子的冉有、季路自然知道此事,当然会把孔子的言论传与季康子听,从而劝阻其讨伐颛臾。
c孔子主张用礼仪治国,而非法治或武力。他的弟子乐于接受他的这种观点,其中就有季路。“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方”即懂得礼仪,懂得做人的道理。d对方辩友认为冉有、季路的被动正是他们的聪明之处显然是臆测。《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这样描绘:“子路率尔而对曰„„” 《论语·子路》中子路当面反驳孔子说:“是这样吗?您真是迂腐啊,名分正不正有什么关系呢?”可见季路是个率直自信的人,只要认定自己是对的,他肯定会辩驳孔子。而文中的季路一声不吭,说明他默认孔子的教诲。
e对方辩友先说孔子“抬高了自己的弟子的水平”,是说冉有、季路的实际能力并不强,这正好说明了我方的观点,即冉有、季路需要征询老师的意见;对方辩友后又说“骨子里早有了自己的主意”,是说冉有、季路的实际能力已超出了孔子的判断,前后矛盾。事实上,冉有在《论语·雍也》中自我评价说“力不足也”,更说明他还需要受恩师的教诲。f对方辩友说了,孔子从事教育,是让他的学生能去各国从政,继续推行它的政治主张。而子路是位忠诚的继承者,他在《论语·微子》中有言论记录:“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子路做官,就是奉行孔子主张的“大义”。
g孔子在言论时显得慷慨激昂,是因为在原则面前当仁不让,具有难能可贵的人格精神。冉有口是心非,遮遮掩掩,人格卑微。卑微在伟大面前,能不服吗?
◎反方:
a孔子的“礼治”主张盲目。《论语·学而》记录:“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后继周者,虽百代可知也。’”周礼岂能是千秋不变的规范?
b孔子的主张被各国诸侯采纳了吗?没有。孔子一生周游列国,辛苦奔波毫无所获,说明孔子的言论也影响不了季康子。
c冉有和孔子的师徒关系很不好,冉有有不会听从孔子的可能。《论语·先进》中记录:“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同时也说明孔子与季氏的关系紧张,季氏又怎会听从孔子的言论?冉有、季路又怎会用孔子的言论去劝阻季氏呢?
d冉有、季路并没有继承孔子关于 “礼治”的主张,因此不会受其太大的影响。冉有曾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是说他不能胜任礼乐教化之事。而孔子有这样评价季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可见季路也没有用心去接受孔子的教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e子路不言,是因为他知道孔子的理论行不通的,他在出仕之前就说过:“不仕无义。„„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论语·微子》)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f孔子历来主张温、良、恭、俭、让的美德,是因为他教诲人的时候胸有成竹。而文中对冉有的称呼省去了表示舒缓而亲切语调的“也”,三次直呼“求”,语气急促,紧张严肃,显然是色厉内荏,只靠气势压人,不足以服人。
(3)双方总结陈辞。(因内容取决于辩论双方的临场发挥,允许辩手随机应变,教师不作指导,给学生以一定的自由度,故此处省略具体内容。)
(4)A评委评定。
B点评员点评(结合辩论过程及已拟预评稿作简要评论)。要点如下:
a论题的结论意义不大,但要论证所选定的结论则必须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人物的思想、个性等,即要立足于读懂本文的基础之上才能进行论辩。b辩论双方准备充分,材料丰富,阅读面广;论证时能紧扣观点,据理力争;正方立足课文内容,反方强调历史事实;双方善抓对方漏洞,同时力固己方观点。
c自由辩论时双方争论激烈,但过程都缺乏系统性和推理的连贯性,如所引用的资料显得零碎,不过终究给人以不少启示。
C教师公布获胜方和最佳辩手名单。表示祝贺。3.教师总结简评。
辩论场面激烈活跃,非常精彩。活动不注重结果如何,而在于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同学们熟悉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并能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同学们学会了查询相关资料,结合了《读本》,并向更深更广的层面拓展,初步学会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所以,同学们的准备和活动是成功的。
二、诵读全文。
1.结合自己对文中人物的理解,体会人物语言的特色,有声色地朗读全文。(利用多媒体轻放古典音乐《平沙落雁》)2.对照课文练习一或联系辩论过程,背诵全文。(教师可视具体情况引导学生一段一段地背诵。)
3.课堂抽查背诵情况。
三、布置作业。1.翻译下面短文。
孔子行道而息,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马。子贡请往说之。毕辞,野人不听。有鄙人始事孔子者曰请往说之,因谓野人曰:“子不耕于东海,吾不耕于西海也。吾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说,相谓曰:“说亦皆如此其辩也,独和向之人?”解马而与之。
2.请以“我眼中的孔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自行立意。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2)自拟题目。(3)文体不限。(4)不少于800字。(5)写作时限为两星期。
附录一
《季氏将伐颛臾》补充资料 1.谈话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则日趋衰微。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三分公室”,各占其一。二十五年后,三家又“四分公室”,孟孙、叔孙各占其一,季孙因把持政权,独占其二。国君所得的赋税,贡多贡少,听任三家。因为颛臾是鲁国境内的一个附属小国,是公臣,他的贡品为鲁国国君所专有。季康子所以要讨伐颛臾,一方面“贪其土地,欲灭之而取之”,另一方面也担心鲁国国君在政治、军事上同颛臾成为犄角之势,不利于季氏。这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季氏将伐颛臾的真实意图。当时冉有为季氏宰,季路也在季氏门下,二人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准备。冉有、季路把这个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孔子后,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勃然大怒,始有文中所录之语。
另附:
鲁国三桓犯上,是春秋时代各国贵族中以下犯上的普通例证。鲁庄公有弟三人:长庆父,次叔牙,次季友。因为都是桓公的儿子,故其后代称为“三桓”。三桓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三桓既强,其为乱之时便多了。最大的一次叛乱,据《史记》称,当时季孙氏因与郈氏斗鸡生隙,引起冲突,昭公大概对季孙氏的跋扈不满,故站在郈氏一边,助之攻季孙氏。这时叔孙氏、孟孙氏恐季孙失败后自己的势力发生动摇,乃相与救季孙氏,结果把昭公之军大败,并杀郈昭伯,逼昭公奔齐。三桓的势力,至此已登峰造极。(周谷城《中国通史》)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的鲁国“初税亩”,表示公私斗争的导火线已经点燃了。鲁襄公十一年(前562),季孙、叔孙、孟孙三家对公室进行反击,“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把公室瓜分了。到了鲁昭公五年(前531),三家调整了互相的分地,“四分公室”,季氏独得二份,其他二家各得一份。
昭公企图翦除三家的势力,结果失败,被三家赶跑了。(郭沫若《中国史稿》)2.孔子生平和《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还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又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教育思想影响深远,以至于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炼,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在某些章节的记述中,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其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对后来的文学语言有很大的影响。
3.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
(1)治国和为政之道。孔子主张,以道德和礼法治理国家,通过教育和感化引导百姓。为政者要努力学习,学思并重,事实就是,言行如一;要贫而不怨,富而不骄;要忠君而不欺君,敢于犯颜直谏;要恪守孝道,言行谨慎,为人师表,从而影响他人,达到天下大治。作为统治者,要推行“仁政”,要本着“仁”的思想取信于民,减少赋税,维护“君臣父子”之间等级的尊严,并且要做到正直无私,避免杀戮。
(2)在经济方面,他反对封建的田赋制度而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田赋制度。(3)孔子主张维护等级制度的正名思想。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奴隶制的等级制度。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是其具体内容。
(5)在伦理思想方面,孔子主张仁。孔子的“仁”的基本精神是教人根据周礼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他的“仁”一般不包括劳动者。
(6)在哲学上,孔子主张天命观。
(7)在教育上,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8)在品德方面,他主张“宽、耻、信、敏、惠、温、良、恭、俭、让”等。4.课文旁注
孔子平时称呼学生,一般是直呼其名,如“回也”、“求也”、“冉也”、“赐也”„„在名字后面加语气词“也”,语调显得舒缓而亲切。
5.当代作家评论
鲍鹏山语:孔子驾着他的马车,虽然经常奔波于野外,但总是直通城市,直通诸侯的官邸的。孔子是没落贵族中流落到市井中去的、不谙世情、一片天真的子弟,他有着贵族的爱好与教养:音乐、艺术、射、御、《书》、《诗》、《易》„„但他不得不在市井中厮混,并建立了对下层人民有利的“仁者爱人”思想,但骨子里仍是盼着回到他祖辈曾在的圈子里去。他叹息,流泪,凄凉,严肃,恭敬,„„可以这样想象他:在深夜里,飙风四起,风声鹤唳,四野一片漆黑,他从他的复辟梦中醒过来,极不甘心地用那苍老的双手,小心地围拢一枚烛光,使它不致熄灭 „„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第3篇:季氏将伐颛臾
1、季氏将伐颛臾(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论语》语录体散文的特点,积累两种句式:表委婉语气的‚无乃…… 与‛和表示反问语气的‚何(以)……为‛。
2、理清本文在谈话中的层次;学习引用成语和运用比喻来增强说服力的特点;初步学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和步骤。
3、理解课文大意,了解孔子‚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均无贫、安无倾‛的政治思想和用仁义教化使‚远人‛归服的主张。【教学重点】
文言词语的理解归纳及文言句式特点的掌握。【教学难点】
对孔子的礼治、以德服人的基本政治主张的理解。【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指导学生按课文内容表演,理清思路,理解课文。【教学步骤】
一、导语
如果你想了解中国的历史,你就不能不了解孔子;如果你想研究中国的文化,你就不能不研究《论语》,它是中国文化的一座宝库。它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历经千年不朽。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发表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让我
第4篇: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同历史散文不同,先秦诸子散文是议论说理的文章。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思想空前活跃的时期,诞生了大批的思想家,形成了多种流派,这些派别及其代表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各抒己见,争辩不休,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为我国思想文化传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本单元课文所属的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对后世的影响尤为深远。本单元的学习应该包括对儒家和道家思想的认识和了解,对课文中涉及的政治主张、社会理想、人生体验及追求,都要有所理解,对有的地方还可做出自己的判断。
《季氏将伐颛臾》表现了孔子反对穷兵黩武、主张教化怀民的政见,课文的这一基本内容应使学生明确。同时引导学生注意孔子义正辞严的批评、鲜明有力的观点、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政治经验,从而了解孔子形象。在语录体的《论语》中,有如此生动的人物形象的篇章是应该充分利用的。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语录之一。它记录了孔子对冉有和季路助季氏将伐颛臾的一场对话,反映了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体现了孔子的核心思想“仁”。
1、新时期我们如
第5篇: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的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
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