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虚词用法
第1篇:文言文虚词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
必考题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何乃】译为“怎能”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第2篇:文言文复音虚词用法
文言文复音虚词用法
复音虚词具体用法解说
用法举例
所以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是故
是以
以是
以故
连词性结构,用于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所以”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
虽然
表示明显的转折关系时,相当于“虽然如此”“虽然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表示假设虚拟的情形,转折关系不明显时,相当于“即使如此”“即使这样”
虽然,每至于族
然而
常用在句首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这样,可是……”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然则
然即
用在句子开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代词“然”和连词“则”构成,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表示转折关系,即连词“则”作“而”,相当于“然而”
然则一羽之不举,不为用力焉
无以
相当于“没有用来……的”“不能”“无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有以
相当于“有用来……的`”
项王未有以应
不啻
表示不限制在某种范围之内,但可以根据语境灵活表意,一般可译为“不止”“不亚于”“无异于” “无异”“不仅仅”“至多”
①虎之力与人不啻倍也
②举家庆贺,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比及
比至
逮至
介词性结构,用来表示预期的时间或已至的时间,可译为“等到(了)”
比及三年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逮至圣朝
何以
相当于“凭什么”“靠什么”
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何如
奈何
若何
即“如何”,述宾式结构,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可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②好乐何如?
如…
…何
译为“对……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
奈…
…何
译为“把……怎么办”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若夫
述宾式结构,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相当于“至于”“像那”“要说那”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②若夫乘天地之正
且夫
助词性结构,放在句首,表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译为“再说”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②且夫天下固有意外之患也
庶几
相当于“差不多”“几乎”“大概”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向使
相当于“假使”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何其
胡其
曷其
奚其
一何
代词性结构,可以表示询问或反问,与“何”用法一样,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也可以表示对程度的询问,兼有感叹意味时,可译为“为什么这样……”“怎么这样……”
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
副词性结构,用于感叹句中,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哀也!
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有间
副词性结构,相当于“不久”“过了一会儿”
①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
②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少间
无何
既而
未几
顷之
而已
助词性结构,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可以
“以”是介词,相当于“可以凭借”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以”是连词,不译,相当于“能够”“应该”
学不可以已
以为
相当于“认为”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相当于“把……作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相与
副词性结构,相当于“一起”“彼此”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有所
相当于“有……的(人或物)”
荆轲有所待
无所
相当于“没有……的(人或物)”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何…
…为
译为“还要……干什么”
我为鱼肉,何辞为?
不亦
……
乎
译为“不是……吧”
不亦悦乎?
何所
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简述式,可译为“……的(人、物、事)干什么用”
卖炭得钱何所营?
安所
表处所,可译为“什么地方”
将军安所归乎?
孰与
相当于“跟……比较,哪一个……”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与…
…孰
所谓
相当于“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于是
连词,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相同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②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相当于“于……此” “在这”“从这” “在这种情况下”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表时间,“在这时”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对此
于是余有叹焉
从此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无乃
与语气词配合,用委婉的语气表示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认识,一般表示询问,可译为“恐怕”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得无
得亡
得微
表达揣测性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等
①日食饮得无衰乎?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表达反问语气,可译为“能不”
而后
副词性结构,表示经过一定的条件或时间后方能怎么样,可译为“才”“方才”等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
连词性结构,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常含有反问语气,可译为“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可得
助词性结构,“可”与“得”同义并列,一般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可译为“可以”“可能”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可得而
可得以
若此
述宾式结构,常用于疑问或反问句中,可译为“如此”“这样”
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然后
连词性结构,用于句首表承接,相当于 “然后”,“然后才”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足以
助词性结构,用于动词前表示有条件、有能力去做某事,可译为“足够用来”“完全可以”“能够”
①是心足以王矣
②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
若属
译为“你们”“你们这些人”
若属皆且为所虏
庸…
…乎
译为“难道……吗”
①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②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其…
…乎
孰若
译为“哪里比得上”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有…
…者
译为“有个……人”
邑市成名孝,操童子业,久不售
唯…
…是
由副词“唯”和助词“是”组成。“唯”限制动作行为的范围,“是”是宾
语前置的标志。可译作“只……”
①唯命是听。
②唯余马首是瞻!
何以
……为
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以”即“以何”的倒置。“何以……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做什么”
敌未灭,何以家为?
非…
…则
表选择,可译为“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
其…
…其
表示选择,可译为“是……还是……”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且…
…且
由两个连词“且”组成,表示并列关系,有时候前一个“且”字可省略。可译为“一面……一面……”“又……又……”“边……边……”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言于
……
曰
译为“对……说”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何…
…之有
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共同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何有”之间嵌入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志。表示反诘。可译作“有什么……呢”
①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何有于…
…
表反诘,可译作“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①其李将军之谓也
②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之谓乎?
其…
…之谓也
其…
…之谓乎
第3篇: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
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