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2024-04-13 07:13:29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单元分析模块四第四单元

1、 本单元学习古代人物传记。所选作品分别出自《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主人公或以政绩品德名垂青史,或以科学和文学成就享誉后世,都令人景仰和追慕。

2、 体裁:古代纪传体散文

3、 重点:(1)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把握人物身上的闪光之处,体会作者感情。(2)学习传记作品成熟多样的叙事写人技巧。可让学生想一想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物,概括其个性特点。看看作者是怎样选材、怎样组织材料达到恰当表现人物的丰富性和独特性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了解范晔及《后汉书》。

(2) 梳理掌握文言知识及相关文体文化知识,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 学习人物传记写人叙事的方法,说明事物的方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剪裁方法。

(2) 采用质疑导读法,让学生在自读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探究张衡成为世界史上罕见的才华横溢、全面发展的伟大科学家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张衡的高尚品德和刻苦钻研、注重社会实践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 了解张衡在文学、科学、政治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从而了解传记文学的写作特点。

2、体会本文凝练简洁的语言。

教学策略:1、 设计艺术: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让学生课前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

2、 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导读法、联系旧知归纳法。

教学计划:二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内容:1、疑难词句的处理。

2、 探究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文章重点记叙了张衡的科学成就。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在小学二年级就学过一篇文章《数星星的孩子》,可见主人公从小就对天文感兴趣,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今天我们通过学习范晔《后汉书》中的《张衡传》一文,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这位被郭沫若称为“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的汉代科学家张衡。 二、 学案导学:(学案导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倡导先学后教,当堂消化。提前印发给学生,让学生依照导学学案预习。)

1、知人物:作家及张衡简介(见注解①及教参142页《张衡的生平及成就》。)

2、识常识:文体常识:人物传记,包括传记特点及种类等。

3、课前结合书下注释梳理我国古代文化常识。

⑴三辅、太学、五经、六艺。

⑵管职升降与人才选拔:孝廉、公府、公车、举、辟、召、征、郎中、太史令、拜、迁、转、出、视事、乞骸骨等。

4、正读音:

请大家认真听课文录音朗读,将生字词注音注在原文上。

接下来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注意文言断句。

提示学生读全文,注意属、璇、罔、蟾蜍等字的读音。

5、释词义:

⑴重点词、疑难词,依据书下注释理解词义,进而理解句子含义。

⑵通假字:

①员径八尺(员通“圆”)

②形似酒尊(尊通樽)

③一时收禽(禽通擒,擒拿)

⑶古今异义词

①举孝廉不行。(不行,古义:没有去应荐。今义:不能走路。)

②衡下车(下车,古义:官吏初到任。今义:指从车上下来。)

⑷活用词: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奇,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奇特)

⑸多义词:

征:①公车特征拜郎中(征召)②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证据)

③兵未战先见拜征(预兆)④挟天子以征四方(征伐)

举:①举欣欣然而告之(全,都。)②举孝廉不行(被举荐)

③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介词,拿,用)④南取汉中,西举巴蜀(攻取)

⑤何不作以上,莫令事不举(成功)

观:①因入京师,观太学(游学)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③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建筑物的.一种)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看见)

⑤无尝疑乎是,仅以蒋氏观之,犹信(看)

施:①傍行八道,施关发机(设置)②靡计不施,迄无济(施用施行)

致:①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用)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 ③闲情逸致(情致,情趣)

6、知句式:

⑴判断句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也”表判断)

⑵被动句

举孝廉不行(他被举荐为孝廉不去应荐)

连辟公府不就(他多次被公府征召也不去就职。)

⑶宾语前置句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自从有书典记录以来,不曾有过这种仪器。)

⑷状语后置句

验之以事

犹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⑸省略句

(张衡)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

讽议(于)左右

果地震(于)陇西

三、 问题设置: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张衡的?文章记叙的重点是什么?(采用明段意分段法,理清文章结构。)(学生归纳,教师板书)

明确:⑴文章从三个方面写张衡:第一部分(第1段)记叙张衡的学业、品德以及在文学方面的才能和成就;第二部分(2——4段)介绍张衡在科学技术方面卓越的才能和贡献;第三部分(5——6段)介绍张衡在政治上的突出作为。

⑵记叙的重点是张衡在科学上的才能和贡献。

2、张衡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表现在什么地方?

(1) 张衡的高尚品德表现在:○1“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2“从容淡静”、“不慕当世”:不行、不就、不应。○3忧国忧民,作《二京赋》,收拿奸党。

(2) 其“才”高于世表现在○1善属文○2善机巧○3善数学○4善政事。

3、张衡为什么有如此的文学才华?(让学生联系文章原句多角度探究问题原因。教师巧妙运用质疑导读法,鼓励学生将疑难问题分解成三个小问题,逐步启发引导,让学生学会联系文句自己组织答案。)

师问(1)张衡博通经典,才学非凡,在文章第一段找出相关语句,并概括说明其中原因。

生答:张衡“少善属文”。

游三辅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因———————————果

联系上下句道出各种原因

概括:天资聪明,勤奋好学。(原因之一)

教师顺势引导启发:(2)张衡成为博学多才的伟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哪些原因?

生:“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

(学生查字典,疏通难点“从容淡静”)不慌不忙,镇静,淡泊宁静。

译文注释为:举止稳重,神态淡泊宁静。

启发(3)有哪些句子为“从容淡静”作了注解?

生:“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累召不应”“衡不慕当世”

概括:谦逊持重,鄙视名利。(原因之二)

生:“精思博会,十年乃成”“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

“言甚详明”。

概括:执着专一,治学严谨。(原因之三)

4、引导学生自读第四段,给“员、尊、饰、形、首、隐、际、所在”等词作注,要求学生参照课下注释逐字逐句翻译,同学以个人思考为主,然后讨论交流共性的疑难词句,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

本小节不足二百字,是如何介绍候风地动仪的?概括要点。(学生讨论逐句概括) 同样分解成两个小问题:

⑴该段的语言有记叙有说明,分别指出。

生:从“阳嘉元年”到“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是说明性语言,以下为记叙性语言。

⑵具体说出本文说明文字的说明顺序。

明确:依据事物内在联系,简明而具体地介绍了候风地动仪的制造和使用:

○1制作时间和仪器名称。

○2仪器的材料、大小、形状、装饰。从外形介绍入手给人总体印象。

○3仪器的机关内外构造。说明内部主要部件和外面八龙的作用。

○4功能和作用。

○5仪器的效果。灵验如神,由“怪”到“服”形象地反映出人们对这个新仪器的认识过程。

○6交代仪器正式投入使用。(这一小段文字像一篇小型说明文,说明详而不杂,有条不紊,形象具体,以致可以根据这个说明来复制候风地动仪。)

5、为了表现张衡的政治才干,作者写了那两件事?突出人物怎样的性格?

生:一件就是交代《思玄赋》的由来,突出了张衡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另一件就是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和奸党斗争的事。

教师引导(1)“明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说明什么?

生:说明张衡很聪明,很有政治才干。

再引导(2)“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张衡政绩显着,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

四、 深入探究

1、郭沫若曾评价张衡“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属罕见,。”让学生课前可以上网搜集资料,联系课文,以“我看张衡”为题,各写一篇读后感,在班里做一次三分钟演讲,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同学们先组内初评,然后各推荐一人上台演讲,各组竞争。

这样从文字表达的角度进一步帮助巩固阅读成果的迁移训练。

五、 疑难探究

1、除课文中介绍的事迹外,同学们对张衡还有那些了解?

方法:将相关知识引入自学过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课前布置预习:我了解的张衡情况。培养学生搜集筛选有效资料,通过个人钻研以及同学间的交流、切磋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张衡是检验阅读效果的较高层次的要求。讨论交流是自学活动的主要方法。

六、课堂小结:学习文言文必须在落实字词句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课文内容之后又反过来帮助我们识记文言词句。这篇传记仅以七百余字就概括了张衡一生中善属文、善机巧、善术学、善理政等方面的成就,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伟大的人。课下熟读课文并完成课后练习二翻译练习。

七、作业

1、 完成课后练习二翻译句子。

2、 梳理本文出现的通假字、多义词、异义词、活用词、虚词(乃、于)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并且稍作拓展。

八、板书设计

善属文无骄尚之情不行

才高于世善机巧品德高尚从容淡静不就

善术学(不慕当世)不应

善政事忧国忧民

第 二 课 时 教学内容:

(1) 人物传记的写作要领。

(2) 作者选材组材的方法。

(3) 品味本文凝练平时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本文是一篇典型而又精彩的人物传记,以详实的文笔全面记述了张衡一生。描述了他在文学、科学、政治等领域的诸多才能。而且详略得当,重点介绍了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其间贯穿了作者对张衡品行的由衷景仰之情。接下来我们就来探究作者是如何将一位博学多才、从容淡泊的文人学者形象展示给读者的。

二、问题设置

1、 从传记中可以看出张衡经历了几位皇帝?(学生总结,教师板书)

东汉章帝(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和帝——安帝——顺帝(永和四年公元139年足

(由此看出人物传记多按时间顺序组材。本文在介绍人物时正是以时间为经线,时间虽长,叙述的时间线索却很清楚。)

2、 对于张衡的博学多才,传记中是如何反映的?

生:突出科技成就,详写候风地动仪,文学成就及政治才干较略。

教师小结人物传记写法:○1以时间为序组材,概括人物一生。○2突出人物重点活动,详略安排得当。

3、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生:第四段,介绍地动仪的这段说明性文字就很精简,不到两百字,就详尽介绍了地动仪的制造时间、材料、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比如在介绍结构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了地动仪的构造特点。

生,补充一点:在描写地动仪的形状时用了一个比喻:“似酒尊”很形象很具体,接着又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的准确无误。

师评:这两位同学都着眼于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的文学,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评价有材料有观点。回答思路清晰,语言上也做到了言简意赅。

生: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少善属文”四个字就说明了张衡具有先天的文学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它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而且还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不睦当时的高洁品德。作者只是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形象勾勒出来,如在眼前。

师:这位同学的评述有的放矢,句句精彩(掌声)

生:课文在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时也是惜墨如金,“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张衡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成为政理”说明张衡政绩显着,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简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师: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是惜墨如金,没有半句赘言。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师级交待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三、深入探究

1、 学习本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下列课题仅供参考。

(1) 罕见的科圣——张衡。

(2) 张衡的成才之路。

(3) 张衡若在今天。

(4) 张衡的创造性思维。

四、疑难探究

1、 本文和《屈原列传》相比,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见教参140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结合课文的写法,总结了人物传记的写法,希望同学们仔细体会,以便在今后的人物传记写作中借鉴。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曾经这样说过。我们青年一代又该作何感想呢? 六、作业:

1、

结合课文,思考张衡一生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原因。

2、以“我能成为第二个张衡吗?”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人物传记

以时间为经

事迹为纬

以记叙为主

介绍候风地动仪

又以说明为主

详略得宜

重点突出

人物形象特点鲜明

凝练平实

八、学科组长点评:这份教学设计既体现新课程改革要求,又能切合学生实际。特别是质疑导读法的运用,真正做到了授之以法,只要认真落实、长期实践一定能够切实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养。

九、教学反思

《张衡传》教学反思

李家深高中张景刚

在本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用质疑导读法,用来指导学生在自渎实践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主要从确定自读目标、指点自读门径、授以自读方法三个方面落实新课程改革要求。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没能真正找到语文学科文言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结合点。

十、精彩片段(实录)

正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张衡传》精彩片段

语言凝练平实是本文的突出特点。请同学在文中找出这样的句子或段落细细品味,然后与大家“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生:第四段,介绍地动仪的这段说明性文字就很精简,不到两百字,就详尽介绍了地动仪的制造时间、材料、大小、形状、内外结构、装饰、功用等。比如在介绍结构特点时用“中”、“傍”、“外”、“下”四个方位词为序,便从里到外,从上到下简要而清楚地写出了地动仪的构造特点。

生,补充一点:在描写地动仪的形状时用了一个比喻:“似酒尊”很形象很具体,接着又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的夸张描写和“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的热烈赞叹着力描写了地动仪的准确无误。

师评:这两位同学都着眼于介绍张衡的科学成就的文学,谈了自己的感受和品味,评价有材料有观点。回答思路清晰,语言上也做到了言简意赅。

生:在第一段中,作者用“少善属文”四个字就说明了张衡具有先天的文学禀赋,而“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说明它注重社会实践。也正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打下了如此深厚扎实的基础,并不断自我提高,所以才能“通五经,贯六艺”而且还连用“不行”“不就”“不应”等词语表现他不睦当时的高洁品德。作者只是寥寥几句话就把一个德才兼备的学者形象勾勒出来,如在眼前。

师:这位同学的评述有的放矢,句句精彩(掌声)

生:课文在介绍张衡的政治才干时也是惜墨如金,“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了张衡的政治智慧,“上下肃然、成为政理”说明张衡政绩显着,也反映了他为民除害,深得人心。简短的几句话却写出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 师:作者写作时绝少用形容词,尽量抓住史实,描绘是惜墨如金,没有半句赘言。也唯其如此,才能将张衡一生中在诸多领域中的大师级交待得清楚详明,有条不紊。

第2篇:《登高》(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及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掌握吟诵诗歌的基本方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教学重点: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就是诗歌星空中最灿烂的银河!这是一首非常有名的思亲怀乡的诗歌。九月九日是中国的重阳节,那是一家人登高祈求长寿的欢快节日。可是有这样一位老人,衣衫褴褛,满身疾病,年过半百,却只能漂泊异乡。他步履蹒跚地登上长江之滨的夔州,面对处于战乱的国家,面对万里之外的故乡,面对漫天的落叶,面对滚滚长江水,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位老人。共同来欣赏一千两百多年前他为我们留下的千古传唱的著名诗篇《登高》(投影课题)

二、品读诗歌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朗读。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生自由朗读一分钟)

1、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对他的朗读作一点评。(一位学生朗读,几位同学点评,教师补充做朗读指导)

2、听录音示范朗读,初步感知诗歌。

3、“文如其人,言为心声”。刚才我们读了这首诗,它给我们的总体感受是怎样的? 明确:凄凉、悲伤、孤独。

4请大家融入这种感受有感情地齐声朗读《登高》。(学生齐读《登高》)

三、赏析诗歌

1、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 明确:流浪他乡、疾病缠身、壮志未酬。明确:万、常、多、独、恨、停

万:写出了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常:写出了流浪他乡时间之久。

多:写出了疾病缠身,当时杜甫身患肺结核、疟疾和风湿病等多种疾病,“右臂偏枯耳半聋”一只手已经无法动弹了。

独:感叹独自登台,无亲无友,孤苦伶仃。

恨:时世艰难,而自己命途多舛,两鬓苍苍,功业无成。停:穷困潦倒,没酒可喝,郁积在胸中的愁闷无法得到宣泄。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

第3篇:死水(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死水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了解反讽手法。

2、过程与方法:提高读诗的能力,了解闻一多三美的主张,品味“死水”的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知《死水》中的“三美”,感受诗歌的艺术美,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领会诗歌中蕴涵的爆发力。【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朗读的技巧。

2、自主、合作、探究、讨论相结合。

3、采用感、读、品、议四步法教学。【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诗歌地语言和意象。

3、通过诗人的语言和意象领会诗人地感情,这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二、闻一多先生及诗歌背景介绍

闻一多,著名学者、诗人、民主战士。与徐志摩创办《新月》杂志。他的诗风沉郁凝重,提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歌主张,主要作品有诗集《死水》、《红烛》。闻一多潜心钻研古籍,中国传统文化造诣极深。同时,闻先生的爱国之心也是众所周知的。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指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老人与海(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老人与海

陕西安康中学汪光根

教学目的

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3.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4.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习重点:整体感知全文,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二、检查预习

1.字音字形

鲭鲨 脊鳍 蚕噬 舵柄 船梢 蹂躏 攮 颚 啐拽掉 榫头 掌舵 桅杆 皮开肉绽

2.作家作品

海明威,美国小说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曾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50年代后,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荆轲刺秦王(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凯凯鑫鑫转圈圈”为你分享16篇“ 荆轲刺秦王(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荆轲刺秦王》(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荆轲刺秦王》(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王义梅     时间: 9月4日

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在尖锐的矛盾中通过人物的言、行、表情、神态表现人物性格。

2、以教材为例子,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本课实词:亲、深解、救、教、敢、还、资、振、图、室、诏、被、穷、兵、阵、私。

2、通假字:淬、决、卒。

3、古今异义词:涕、币、提。

4、学会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文言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教学时数:2教时

教学过程:

(了解课文,研读第一部分)

(一)课文起始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苏询《六国论》

“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1、荆卿及战国四大刺客(或曰五大刺客)

2、荆轲刺秦王

3、《战国策》:(1)策士谋臣的韬略和言论。

(2)生动写人,流畅语言。《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全文内容写行刺,但行刺之前内容为详。由“准备”→“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短歌行(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公正评价作者曹操。

2,掌握文章内容及语言点。

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在阅读中迅速把握文章意蕴的能力。

2,有感情地诵读。

情感目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培养自我为理想不断追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作者“忧”的情感贯穿全文,他“忧”的因素是如何表达的。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析法,讨论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器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作者及背景

1.作者了解

英语句子: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说曹操,曹操就到。)

问题:为什么要把曹操翻译为“devil”?

曹操(155-220)东汉末人。字孟德,沛国谯人(今安徽豪州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2.背景介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11月15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酣处,闻鸦声向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人教版高一必修《师说》教案设计

《师说》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导入新课

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句话:“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表现了被后人誉为“万世师表”的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可以说从师学习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中唐时期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的文章《师说》中就为我们深刻探讨了这一话题。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柳宗元《捕蛇者说》、韩愈《马说》、周敦颐《爱莲说》等带“说”的文章,那么“说”这种文体有何特点呢?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问:大家通过预习,谁来回答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古之学者必有师。”

二、师生朗读,涵咏其中

(1)教师示范朗读、背诵

(2)学生自读(2分钟。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和语势。)

(3)学生代表朗读,师生共同纠正(3人,每人一段)

(4)教师领读,学生感悟。

(5)学生代表朗读(还是原来的三名同学)

(6)学生齐读课文

初步感知:概括每段主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沁园春教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掌握“舸”“峥嵘”“遏”的正确读音。

(2)联系上下文揣摩用词,尤其是动词的传神之妙。(3)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2.过程与方法

⑴自主体验毛泽东诗词的气势磅礴、雄奇伟壮的风格,小组探讨演绎,交流分享。⑵思维训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青年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积极乐观开阔的心胸,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追求完美人生。

二、学习重点

三、学习难点

品味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四、学习过程 第一专题教学设计

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 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也是容易做到的,在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可提示学生提前阅读,其中朗读的知识、方法、技巧等可供学习本单元时参考;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

未完,继续阅读 >

《高一必修教案设计.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