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归的雁读后感

2024-04-21 07:13:29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南归的雁读后感

南归的雁读后感

眼看就要到白露时节,北国此刻正是一派“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的空阔景致,习习秋风、绵绵秋雨,将一缕缕渐渐转浓的凉意,不断的袭上我身,在秋的冷凉里,我有了一份难得的清静和无为的闲适,虽然略带寒意。

秋高气爽的疏朗,给被暑热压抑了一夏的心,以最最恰当的施放,心得到别样的舒展和妥帖,而这种玄妙的感觉等闲也是不能用平凡的语言描述出的,就好比面对一件艺术精品,我们所能够做得也就只能是全身心地投入并感悟,然后陶醉并享受那种令人痴迷的感觉。

南归的雁,北去的云……

一切如旧,自然而然。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如此浑厚苍凉、雄健遒劲的发问,正适合给这个季节注脚。

若在精神层面上用秋的思绪行走,你会发现秋是一段自由自在的岁月,空阔无边的悠远,短暂却并不乏味,如象所有的希望在这一刻被统统唤醒,此刻,你才会真的发现,其实长久以来,人们认为秋是一段令人可以信马由缰展开遐想的日子,这种看法虽然不错,但也似乎不尽全面。

想什么?怎么想?为想而想?结果最终大多都化作大而无当的莫名之想,不了了之……

若再进一步推而细想之,是否可以这样的认为:其真正的含义,不但在于遐想本身给人带来的了无拘束的自由感和闲适中透出的惬意和优雅,更深刻之处还在于这段日子里由很多遐想生出的满含希望的寄予,有的虽然朦胧,有的可能一时难以名状,而正因为如此,才使这种遐想格外的绵长久远、藕断丝连,如秋日绵绵不绝、如诉如泣的丝丝细雨和它所象征的含义,令人不断的揣测,挥之不去,因此,秋思才有可能变的浑厚和深重、沉郁而苍凉。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其实有谁细想过,为来年春日计的筹划和打算,却是真正萌生于秋以及秋收和由此引出的秋思和寄予。

农人若在秋季收获了春日已憧憬过的希望,在幸福和陶醉的同时,他肯定不会忘记马上要做的事便是对来年春耕和播种的遐想和展望,在那一刻,他便有了明确而实在的筹划和打算。君不见,有多少的民间传说和文学故事以及诗里,都屡见不鲜的描述农人在秋收的季节,对来年春日如誓约般的承诺,神圣而庄严、平静而安详。

可以想见,人们在春光将逝的'时候,虽然是一种伤感的情怀,悱恻缠绵之余,难免矫揉造作和间杂其间的少许浮浪以及躁动,却少有凝重的沉思和遐想,好象春光本就是用来挥霍的一般。人们叹春、惜春不忍于春作别的情怀细想起来,多多少少也还是透出了一些小的情调,而这些许的小情调在随之而来的一场场“绿肥红瘦”的春雨里,渐次的不甚了了、化于无形。

而有时候“秋风秋雨”也不见得就一定会“愁煞人”,君不见在那不绝如缕、如诉如泣的秋风秋雨里,人们有多少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冷静的沉思中,被一点点唤醒,一点一点变得澄澈、明晰、通透,一点一点变得成熟、圆润、自在。

如此说来,人们对秋天长用的一句虽然通俗但却意义非凡的形容话语,即“沉甸甸的秋天”,便有了非常实在而正确的指代和针对。

这一季的秋,我在南飞的雁阵掠过长空之际,把无尽的遐思,寄予辽阔无际的蓝天和蓝天下浮动的白云。

风动,云动,我心不动……

第2篇:失群的南归雁散文

失群的南归雁散文

在务农的日子里。每当坐在田埂上休息,望着北方深秋的蓝天上飞过南归的雁群时,总让人想起鸿雁传书,或是苏武牧羊或是孟姜女。因为,那一刻自己的心似乎也拴上了大雁的翅膀,不停地往南飞。

往南,就有自己的父母自己的故乡。

几十年后,犹如南归的一群群大雁,上海知青们赶前赶后地回到了家。然而,每个雁群里总有一、二只孤雁,没有或无法赶上南归的雁群。

我认识的上海女知青承玉芳就是其中的一位。

记得3年前,我应邀去延边撰写反映边疆开发开放的《边城盛放金达莱》。有人告诉我:单是珲春,现在还留下近50名上海知青。临离开时,我们请这些“老乡”聚餐。最后来了近30名。有些路远的没有来,后来才知道是因为来回需要花几十元的车费。我们懊悔事先没有考虑到。

老乡见老乡,真的是两眼泪汪汪。大家聚一起,你争我夺地说着40多年前的往事:刚来时不认识保暖的兀拉草,从鞋子里掏出来扔掉了,冻得双脚麻木,这才晓得塞北严寒远不是江南和风细雨;第一次大雪天上山砍柴,爬上去挺欢,下来接二连三摔跟头,只能坐在雪堆里哭,这才晓得,走雪天山路并不像溜达南京路那般舒服!

席间,我见瘦小的承玉芳始终不笑,便向身旁的永根打听,永根告诉说:“承玉芳生活很困难。”

我想知道详情,永根拉我到窗口前,细细地告诉我:承玉芳在乡粮库下岗,好长时间没有收入,现在退休了,有千把块钱。但她嫁了个丈夫是农民。那时大道理是提倡“破除资产阶级传统观念”、“与贫下中农结合一辈子”,其实俩人还是很有感情的。但好景不长,十年前丈夫骑自行车摔倒骨折,换了假的股骨头;后来又得了脑血栓、中风,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东拼西凑了几万元医药费,都是借的'债。

我问:她有孩子吗?

永根说:大儿子20年前去了上海;小儿子在身边。可小儿子老实,没文化没技能,只能打零工干苦力。儿媳妇熬不了这种苦日子,扔下孩子走了。她是家里的顶梁柱。五十好几的她,一个人要干几个人的活。丈夫瘫痪卧床,又得了老年痴呆症,大小便失禁,晚上数次翻身,都由她负责,他离不开她。前几年听说上海对知青有很多的优惠政策,她几次对丈夫说,要回上海去办理户口问题,最多半个月就能够回来,可是丈夫根本不听,以为是不要他了,哭着闹着不吃不喝、拒绝打针吃药。

于是,她也就一直没机会把户口迁到上海去。

她每天早上3点钟就得起来,做饭烧水,养猪喂鸡;然后开始给丈夫穿衣吃药;孙子起床了,开始伺候孙子吃饭,然后送他去上学。白天给老乡割豆子,扒苞米,打场;冬天与男人们一起上山拉爬犁,清林,割带,啥活没干过?就这样辛苦了几年,3万元的医疗费也没有还清。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劳作,她是一身的病,腰腿疼,低血压,干活时昏倒过好几次。

自己每月的退休金,供老两口的医药费都不够!

饭毕。我把承玉芳拉到一边,问她生活状况。她低头、摇头,始终不语。不知是想表示自己的生活是好还是不好?我说:你生活得很苦,我们都是知青,心里也不好受。我会向市里有关领导反映的----

我话还没说完,她突然转过身子,面朝墙壁背对着我,双手抚住自己的脸。看她上下抽动着的肩膀,知道她在啜泣。

没有更多的话好说。

当天我就向市里有关领导反映,最终给了承玉芳三年的生活补助。金额虽然不多,但她数次感谢我,说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的。说得我心里更加难受。

去年,承玉芳的丈夫去世了。已经17年没有回过上海的承玉芳,满怀信心地踏上归程:她想把户口先落进上海,然后再把小儿子、小孙子一个个地接回生养她的故乡。

可是,到了上海,看到上海家中的实际情况,顿时,回上海的打算被彻底动摇,回归的梦想也完全破灭!承玉芳的亲弟弟因生活困难终身未娶,独自住在狭小的石库门的亭子间里;一个6平方米的小阁楼,让给了她大儿子住。大儿子娶了个外来妹,还有一个孩子,只能放下一张床,就转不开身子了,若自己还要来住,自己的小儿子加上小孙子再住进来,调浆贴壁都无法落脚啊!

依然回到农村的承玉芳在电话中戏谑道:现在都在搞城镇化,原是城里人的我怎么就回归不到城镇化的队伍里去呢?想想还是算了,我还是继续过我的乡村生活吧,虽然没有“作为”,但“广阔天地”习惯了;只要不回上海、不见到城市,没有了比较,就以为生活原本就是这样过的哩!

是啊,昨天的阳光,晒不干今天的衣裳。失群的南归雁,并不是没有跟上雁群,而是多年后再俯瞰着铺天盖地的高楼大厦、灯红酒绿,她们已经无法收翅、立足;尽管故乡繁华依旧,然而故乡已经不属于千里万里之外的她们!

普普通通的一位承玉芳,在她身上,不仅让我看到了留在农村的上海女知青城市乡村的蜕变历程,更触动我内心的是对生活的坦然,勇于面对,不随波逐流。一个人,对生命的安排能做到从容坦然,不容易;而在生命的晚年还能如此的坚定豁达,更不容易!

第3篇:南归读后感(通用6篇)

南归读后感(通用6篇)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南归读后感(通用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南归读后感 篇1

在短暂的寒假中,我阅读了许多世界名著。其中,冰心专辑——《繁星·春水》中的《南归》一文,让我感触颇深。

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冰心的母亲得了重病,一病不起。冰心与其他的兄弟姐妹照护母亲,期间冰心等人看着母亲经受病魔的折磨,自己却没有方法帮助她,不忍心告诉她真相,仍然强颜欢笑的对母亲说:“医生说不碍事的,多休息几天就会好。”最终看着母亲安然离去。

在本文中冰心一家人对母亲的细心呵护令我震惊!在当今,有许多孩子对父母冷若冰霜,甚至不管不顾,任其自生自灭,多么无情无义。而他们却义正言辞,有的说爸妈自己会管自己,有的说工作太忙,有的嫌爸妈太唠叨,有的嫌爸妈太麻烦。然而,各种理由却掩盖不了一个事实——他们抛弃了他们的亲身父母!在现在,这种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父母含辛茹苦的养大他们,最终却养出了一个只进不出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南归读后感(精选6篇)

第1篇: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

南渡北归读后感一

《南渡北归》是一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

我已经读过有几个月了,这三本书很长,足有170万字,能让我一气读完,足见它的魅力。

看的过程中和看完之后,叩击心门的地方实在太多,书的内容也像是深入进了自己的灵魂,一幅幅、一幕幕,我就像是坐在了电影院宽银幕的前面,眼睁睁地看着日本人的炮火炸毁了家园,大师们在敌人的炮火下,跳生、喘息、争斗、坚忍、奋进。

一直想写一篇读后感,几次都是开了个头没有写下去,也许是闷在肚子里的情绪太多,也许是好多事情没有想明白,就这样一直耽搁了下来。

过去几个月了,遗忘了一些,也沉淀了一些,现在就想情之所至、行云流水般、不受章法格式约束的记载一番。

首先,印象最深的几个人。

第一当是傅斯年。

山东聊城人,名门之后,参加过五四运动,后赴欧留学,归国后一直是中国文人的领袖。

在**年代,他挽救了大批的中国文人,也挽救了大批的中国文化,特别是殷墟甲骨文化。

他,性情豪爽、明辨事非,有大智慧、大气概,绝不迂腐,说话办事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冰心南归读后感(热门17篇)

读后感是我们对一本书或文章的感受和思考,它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思考能力。如何写一篇洞察人性、思考人生的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考融入到对书中情节和人物的解读之中,展开更深层次的思索。读后感范文中的观点或许与你的相似,或许会给你带来新的思维方式。

冰心南归读后感篇一

冰心她的诗主要以母爱,童真,自然着称。从《繁星》中“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可想而知,冰心的童年充满着梦,充满着童稚的幻想。“小弟弟呵,……灵魂深处的孩子呵。”更诠释冰心与兄弟姐妹之间那不可言喻的深情厚谊。这些是冰心充满童稚的渴望与幸福。

内心的一根快要绷断的弦,思乡的弦。的确,世上只有妈妈好,母爱的爱是最伟大,母亲的爱是最纯洁。

冰心南归读后感篇二

原文:

我行滞宛许,日夕望京豫。

旷野莽茫茫,乡山在何处。

孤烟村际起,归雁天边去。

积雪覆平皋,饥鹰捉寒兔。

少年弄文墨,属意在章句。

十上耻还家,裴回守归路。

《南归阻雪》的作者是孟浩然,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59卷第52首。前四句交代时间地点,对京豫的回顾和对乡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冰心南归读后感(专业22篇)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之后对所读内容的感受和思考的记录和总结。通过写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所读的内容,同时也可以促使我们深入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读后感是一种个人的表达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感和思维,同时也可以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交流。那么,如何写一篇具有个人特色和观点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把握读后感的写作要求,包括内容的选择、分析和表达。其次,要对所读书籍进行充分的思考和理解,通过思考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展开深入的阐述。另外,要注意读后感的观点独立性和创新性,可以结合自身的经验、思考和感受,对书中的内容进行自由发挥和拓展,展示个人的独特思维和感悟。下面是一些精选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冰心南归读后感篇一

可是我年少时弄痛了的那只燕子吗。

春天到了,是否已安了新家。

如果我从烟雨缥缈的江南来。

那一定是去年那只燕子从青瓦白墙的江南归来。

那些你在江南前世流下的泪啊。

便正是我在塞北今生咳出的血。

就这样离开江南,一路北上。

临行前你不赠我红豆,不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冰心的作品南归读后感

冰心《南归》,是纪念她母亲的。冰心在她母亲临终前的一个多月的日了里,眼睁睁地看着她亲爱的母亲是如何被病魔一点一点地吞噬着生命而无能为力,最后又眼睁睁地看着母亲在极度的病痛中撒手人寰,面对母亲的即将离开人世,作者“宁可做一个麻木、白痴、浑噩的人,一生在安乐、卑怯、依赖的环境中过活。我不愿知神秘,也不必求伟大!”

冰心出身于殷实的家庭,可是富足的金钱和高明的德国医生也没有能够留住她母亲的生命,令冰心的母亲六十岁就离开了人世。

古人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我们想成功,但是父母不一定能够等到那一天的到来。而在我们走向成功之前,我们至少可以先让父母过上健康的生活吧!让父母少受一点病痛的折磨,让他们多点机会享受生活的轻松和自在,这是不是我们起码能够做到的事情?我们也许无力给父母提供富裕的物质享受,但我们能否做到不让父母在病榻上痛苦地了却余生?我想,这是不是为人子为人女最起码最起码应该做到的事情?

相比于冰心的年代,我们有更多更好的健康教育机会,我们完全有条件做个有心之人,为父母的健康尽自已的

未完,继续阅读 >

《南归的雁读后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南归的雁读后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