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论文
第1篇:试析实用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论文
试析实用主义价值观对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的论文
论文摘要: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服装生产加工基地,全世界三分之一的服装来自于中国制造。我国服装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服装外贸出口多年来一直是我国第一大出口行业。然而服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仅仅二十多年。二十多年的服装教育中陈旧的实践教学体系已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新型商业及产业运行机制。怎样构架新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服装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本文以服装产业的变化为根据,以培养学历教育与职技能培养相结合的新型培养模式为切入点,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服装设计;新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我国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发展历程及现状
(一)发展历程
我国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二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服装设计专业形成与完善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发展轻工业,轻工业部成立了属下的.八所轻工业学院,都设置了服装设计专业,再加上老牌八大美术院校都开设了服装专业,服装专业教育开始踏上蓬勃发展之旅。虽然仍服装专业在艺术设计教育的框架下,但已逐步实现了专门化教育。该时期在服装设计专业发张过程中,由于人才的需求及行业的市场细化,又派发出两个新专业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表演(模特类),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科体系。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到至今,随着服装产业的大力发展和国内服装品牌的国际化,中国正在从服装加工制造大国向“中国创造”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的服装出现了一些国际知名大品牌,部分国际品牌在国内成立研发设计中心,对服装专业人才需求大增,也促使服装专业教育迎合其发展。90年代末期,艺术类大肆扩招,一时形成艺术教育“白热化”,该时期除八大美院及轻工业部下属的几所轻工院校开设服装专业外,各种理工大学等综合类院校以及职业技术院校、民办高校、高职高专也都开设了服装专业,服装专业由原来的零星办学到遍地开花。服装专业教学体系也日趋完善。
(二)当前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整体情况 学科分类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四个区域,一是长江三角洲流域,如上海、武汉、杭州等地域;二是珠江三角洲流域,如广州、深圳等区域;三是东北部区域,如北京、山东、东三省等;四是中原地区,如西安、郑州、重庆等区域。 3、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纵观服装设计教育的发展趋势及我国服装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将有下列发展趋向:(1)服装专业教育的基础:从总体上看,服装专业相对独立性日益增强;同时,与多学科、边缘学科的联系和结合趋势也日益明显。现代服装设计除了仍以服装设计、服装打版、服装工艺、市场营销为学科发展的基础外,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一些观念、思考和工作方法也日益在服装设计中显示其作用;(2)服装专业教育的重点:工程技术与社会经济、艺术三者并立;(3)服装专业教学的方法: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大赛参与教学特征日益明显;(4)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一致,与地方经济发展相一致,与社会、产业、行业相一致,在工程型、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大研究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在设计型人才培养基础上,加大管理型人才培养的力度;(5)服装专业人才培养特点:服装设计是一门独立、综合性学科,其专业教育需要一个较宽口径的专业基础和个性的独特教育,服装设计人才应是一专多能,具有专长设计能力、制作能力,同时还应拥有一定的服装生产管理能力、服装营销能力。
二、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总体思路
(一)服装设计行业人才需求的特点
1、需求现状。服装专业需求岗位依次为服装设计、销售业务、技术人才、经营管理、工业工厂类服装人才,占职位总数的74.43%。
人才需求主要集中在首席设计师、设计总监、女装/男装设计师、设计助理、制版师、样板师、质检、外贸人员、跟单员、销售主管、区域经理、导购店长、营销总监、市场总监、市场督导、市场拓展、生产厂长、车间主任、采购主管、QC等岗位。
(二)培养目标
艺术设计学科的服装设计专业,涉及工业技术、艺术、经济等多领域的学科,在传统与现代、艺术与工程技术等几个关键点上注重多学科相互交叉,其研究的范围涉及面广、应用性强,通过对产品包装装潢、广告、室内外环境、媒体等进行艺术设计与创新,改善外观质量,追求审美性和宜人性,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销售,增强企业竞争力,满足消费需求,以获得综合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目前,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抓住全球经济发展的这一契机,立足国内、辐射全球,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能够掌握服装设计与表现、服装工艺基础、服装材料、服装立体裁剪等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服装行业、设计及时尚领域从事服装设计、教学及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第2篇:浅谈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浅谈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当代教育的影响
摘要:有人说,中国当代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是中国五千年的文化问题。从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教育的影响是很深远的,而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核心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中国教育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什么样的?它究竟怎样影响着当代中国的教育?对这样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是该怎样做?本文就一些文化现象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关键词:传统文化、价值观、当代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传统文化价值观
中国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著名的文明古国,它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世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中与文化发展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承载者历代先贤门睿智思想火花的中国优秀文化典籍,不仅记载并世代传诵着这一在世界各文明古国中唯一自成体系的且一脉相承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而且也成为不断兼容并序的吸收不同类型的文化,并使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的物质载体。
一直以来,我们所提倡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许多要求和规范,都可以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找到他们的历史渊源。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造就了无数的道德楷模和典范事例,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极为珍贵的财富。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题可以概括为探讨“天道(天地的来源及其法则)与人道(人自身和人类社会和其他动物是否有人性)的关系,创造了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 “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观。注重天人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道德价值的最终归宿;“和”是中国传统人生理想的最高价值,落实到教育上则是将“中庸之道”作为人生道德价值的分寸把握。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
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优秀的传统文化对教育的积极影响更是可以肯定的。
以前,我们的前辈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并在他们自身的丰富与发展过程中影响和丰富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即而有许多千古传诵的英雄事迹和文学作品影响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古代私塾教育推崇熟记《四书五经》。孩子从小便知孝顺父母,尊敬师长,报效国家成为栋梁之才。胜不骄,再接再厉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败不馁,卧薪尝胆,终成大器。在自古流传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影响下,不断的开拓创新,推动历史车轮的前进,碾出一朵朵文明中外的奇葩:四大发明的创造,英雄人物的产生,优秀诗歌的流传等等。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美德尊老爱幼, 勤俭节约, 诚实守信等。还有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小学教科书中的《孔融让梨》就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用文。孔融年纪虽小,但是懂得把大的梨分给自己的长辈,而把小的留给自己。小学生学完这篇课文后,当自己遇到类似的事情时,会下意识的去模仿,养成尊老爱幼的好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是民族豪感、民族文化素质的力量源泉之一。因此加强从传统文化的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养人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继承中华民族的瑰宝,以及自身的审美观念,都有极为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很有帮助的。
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平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将成为润养未来教育的营养素之一。中国古代昭君出塞与文成公主和亲等典故, 正是国家和平主义的表现。而“和为贵”, “仁政”.等提法, 以及老子关于“老吾老及人之老, 幼吾幼及人之幼”等论述, 都代表着中国几千年一贯的人道主义精神。此外, 从《礼记》里的“大同世界”, 到康有为的《大同书》, 再到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口号, 都代表着中国和平、有为的精神。上述这些, 对培养未来学生的理性思维与合作意识和平精神都是有益的。
此外,中国古代矛盾辨证思维对提高未来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也是大有助益的。这种矛盾辨证思维在老子的名著《老子》中有大量的论述,阐明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孔子也有辨证明法思想,讲究形式“叩其两端”,讲究“过犹不及”的“中庸之道”。这种矛盾辨证思维认可“一分为二”和“合二为一”的观点。对未来受教育者更为深刻的认识社会和自然界出现的种种问题进而成功的解决问题无疑也是颇重要的。未来的教育强调大量开设文化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让受教育者大量参与文化鉴赏、审美。为此,学校要为受教育者创造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与空间。这是因为未来社会更强调人作为社会的主体,要消解未来社会的巨大压力,提升人类生活质量,优秀高雅的生活则离不开较高的文化鉴赏力与审美能力,也离不开很重要的人际协调能力与活动能力。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的:经济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将使人们需要借助艺术来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而着一步将从学校开始。未来的教育者将在改革中培养受教育者的文化审美素质,提升其精神生活层次,同时也给受教育者缓解巨大社会压力,调整好个人心态的技术手段。
三、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对当代教育的其他影响
(一)传统文化中重视道德、强调群体意识对教育主体价值观的影响
中国具有悠久的重视道德的教育传统。孔子是儒家教育之父,其教育思想就是道德伦理教育,把道德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中心,主张“克己”、“内省”,极为重视个人的道德培养。《大学》里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内圣外王”作为培养目标和理想人格,道德教育成为中国教育的本质。这在今天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道德滑坡、吸毒和暴力增多、拜金主义思潮泛滥、生态环境恶化的条件下, 仍不乏时代的意义。但同时,在这种传统的伦理型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涵摄下,整个教育活动都被纳入了道德规范的模式中,使人们坚信,复杂的思想行为都必须符合伦理道德标准,用伦理道德原则去包容一切,解释一切。在实际生活中,以伦理原则为绝对尺度的评价模式,把人的多元化的行为仅仅归结为一种简单的直线型评价,人的丰富多彩的价值活动统被纳入不变的道德评价框架中,人的生命创造力受到严重的阻碍,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了传统文化对主体价值活力的限制,束缚了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求,对主体的全面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强调主体意识,从孔子起,儒家文化就一直把教育同社会、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成为连接社会个体、家庭和国家的纽带,把一切社会成员连接到一个统一的道德规范之中,将个体塑造成为群体中的和谐因子,使个体与社会保持为一个统一体,以实现统治者的政治理想。很显然,强调群体意识,对于激发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民族凝聚力,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感有积极的作用。但儒家伦理道德对整体关系的过分注重,压抑了个性的自由发展,其人格是外控的,服从的,接受主体是被动的,它并不重视主体的自我能动性和潜力的发挥,教育中的主体价值只是作为实现社会价值的途径和手段被承认。这种压抑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的价值取向,正是与我们今天所要培养的创新人才的特点背道而驰的。
(二)家族化的价值取向对当代学生观和尊师观的影响
从周代开始,“孝”成为调节家庭和家族内部关系的基本道德原则,而孝”和“忠”都表现出了一种建立在血缘和等级基础上的后背对前辈,下级对上级的绝对崇尚和服从的倾向。
这样的价值取向影响到教育,使得顺从、听话被看成是一个好的学生的主要标志。但是,“一般而言,中国学生是比较尊重教师的,但其中又带有明显的血缘和等级色彩,个人的尊师观是有条件的,狭隘的。如一般人只尊重亲自教过自己的教师,不太尊重别人的敬老师,尊重观带有狭隘的感恩报德的色彩,这也是形成中国教师在学生面前地位较高,而在整个社会中地位较低的状况的重要社会根源。”
“在现实社会中,尊师的等级色彩比较中,以半人对教师的尊重程度与教师的所在岗位和学校有关。如“尊重大学教师,优待中学教师,轻视小学教师,漠视幼儿园教师”这样等级化的尊师现象。”
(三)功名化的价值取向与当代教育价值观和教育质量观。
功名化的教育观指示我国当代教育出现诸多不好的现象,如“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读书无用论”、“学而优则仕”等。我国传统社会,官为本位,崇官求官的文化价值取向至今仍有着广阔的群众基础。中国人的成就标准通常是按照官制大小排定的。这种对教师极高地“官”的价值取向对中国教育考试制度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把教育作为人、社会、国家一体化的统构力量,这种统构力量能把个人的利益和国家的需要结合起来,就是通过受教育入仕为官,于国家是“治国平天下”,于个人是光宗耀祖。因此,读书做官的传统构成了社会关于成就价值的主要取向。当时的科举制度从体制上为人们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地位提供了可能。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了大批有真才实学的官员(如文天祥、史可法、林则徐等),对管理国家有积极的作用。同时,通过公平竞争的方式选拔人才,对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不足在于它走向了极端,“科举、作官、发财”变成人们上进的三部曲和不可动摇的公式,多少迂腐的儒生,将一生投入了无止境的考试准备中,索然无味的经书,机械的八股文,耗完了青春、心血乃至整个生命。十年寒窗,一举成名,入仕为官者毕竟少,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对中国今天的教育(尤其是考试制度)来说,也是深刻的。
仍然有很多人把能否培养“官”和“名人”“尖子人才”作为判断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而与科举制度神似的高考制度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体现。而现在的高考制度,虽较科举制度有很多先进之处,但在人们的心目中,高考仍旧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这种片面的选材制度也造成实际工作中教育质量观的偏差。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黄金时代,然而,由于生理发育原因,朝气蓬勃的中学生正处于有强烈逆反心理的青春期。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完善等原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强调的永远是知识,知识永远是第一位的。学习成绩是衡量一个人的主要标准,而忽略了其他的方面。忽略了作为一个人应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如何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样就违背了我们教育的初衷。有很多问题少年,心理压力过大,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一旦与人发生矛盾,不能很好的冷静思考,往往冲动的依靠暴力解决,有很多校园暴力事件,都发生在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身上。
(四)权威化价值趋向对当代教学思想和师生关系的影响
传统文化中崇尚权威的价值取向对中国教育中的师生观的影响重权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崇尚权威的价值取向在我国具有久远的历史,我们几千年的皇权专政,见了主子上级领导要三叩九拜,皇上赐了死罪还要谢主龙恩,令加上人治而非法制,等级制度森严,使百姓都养成了一种臣民心理。
当时教师的角色定位是“正礼”,出于对礼和道的尊崇,推崇教师的绝对权威,并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师者,人之模范也”、“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等。传统文化中“一以贯之”的整体思维模式对中国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人才规格的影响,思维模式是人们在思维中把握世界的整体联系的定格,特别是对于世界的统一性与多样性之关系的稳定的看法。以其表现形式位和极大作用的承认及对教师率先垂范的严格要求,对今天的影响是积极的。但由于当时对权威的绝对的崇尚,人们把名人的重要著作绝对地经典化,一家之说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变成了绝对的真理,而引经据典因此也成为做学问的必由之路。虽然强调在对“礼”和“道”的认识上有“弟子不必不如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但一般来说,教师的权威是不容挑战的,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从属于教师,学生不敢反对教师,教师不轻易接受学生的新异观点,即所谓“师道尊严”。在这种重权威的价值取向下的教育缺乏科学和民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只能囿于引经据典的狭窄范围内,不能体现其主体性和创造性,唯书、唯师遏制了人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同时,受其思维模式的影响,忽视对事物作分门别类、精细具体的分析。长期以来,中国的教育内容单
一、狭窄的知识结构缺乏宽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严重分离;教学方法单
一、灌输、填鸭、答案惟
一、重演绎、推理、按部就班、少思辨、重直觉;在教育目的上,不能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培养规格,所有的人都“千人一面”。
在当今,尽管有些老师已经接受了新的民主的教育思想观,但是特别是在中小学,中国的师生关系仍竭力推行教师的权威,无论是在组织教学,评价教学,思想教育,还是班级管理上,教师都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缺少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坦诚讨论。又如教材,教学形式,教学大纲,考试,答案的统一,无不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心理。
四、对我的启示
我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简直数不胜数,是一笔值得未来充分加以发掘的巨大遗产。祖先遗留下来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学艺术包括朴实的诗经、瑰丽的楚辞、壮伟的汉赋、优美的搪诗、铿锵的宋词、厚实的明清小说、幽雅的古琴、清亮的琵琶、浑厚的二胡、魅力无穷的围棋与中国象棋、变化多端的书法、多姿多彩的国画。每一样都韵味无穷,都是未来受教育者进行文化鉴赏,审美的重要内容与对象,确实可成为未来受教育者的宝贵财富。将上述那些文化财富连同西方古典文化财富,现代当代世界文化财富加在一起,才能构成未来教育乃至整个未来社会的文化审美对象体系。
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话题历来是文人的关注的焦点,但是,对于如此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同一文化圈内,我们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早已被我们的年轻人抛弃,在日本韩国却完整的保存着。
中国经过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再加上解放后的批林批孔运动,有人指出,我国实际上出现了文化断层的现象,这与日韩保存儒家文化形成明显的反差。对于中韩文化的异同在此不深究,我想说的是,人们看到日韩有很多生活方式,如跪拜,还有举行的活动,如韩国的端午节是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保存,而在中国这样形势的活动越来越少。我认为,中韩对传统文化的不同在于形式上,中国抛弃了形式,但是在心理上,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这么多年所谓的断层是指对于传统文化,我们把好的批成坏的,而那些坏的还在我们身上留着。[7] 对这样的影响,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是该怎样做?我想首先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对教育的重要作用,认识到继承的重要性;同时,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对当代教育的局限性,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尽量避免传统文化价值观不良影响。其次,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化做教育的力量,须体现在情境性、主体性、针对性的原则。情境性就是摒弃直截了当的生硬灌输,利用文字与教学设施,创设能吸引受教育者的特定情境地,如奇峰突起的故事等,是他们的注意力乃至兴趣调动起来,再良好的心理状态中进入学习过程。主体性就是只受教育者主动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让他们有体验,讨论乃至提高的大量机会,再实际感受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中优化自身的素质。如果又是应试教育的那一套“教、背、考”,背离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也就很容易造成失败。针对性,是说内容要有取舍,不是多多益善,应依据现实未来教育目标的需要而选取适当的内容。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优秀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使传统文化有所继承,有所延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并取其精华融入我们的教育过程的始终,发挥其巨大的影响力。
第3篇:诚信廉洁的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诚信廉洁的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的半成品,是一群正处在进入社会而又未完全融入社会的人,在心智不完全成熟时期,对社会的认识还有模糊性,盲目性和不完全性,稍不注意就会受到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消极方面。大学生的接受能力相对而言是很强的,如果对自身认识不大到位或是受一些影响力较大的人消极的影响,那么后果是很严重的,所以加强大学生自身修养建设思想认识是很重要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社会力量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因为能完全融入社会而对社会充满幻想,同时也向往自己将来能有所作为,因此很多人都对自由一个很好的定位,但是当社会黑暗的一面暴露在他们面前时,他会以一种不成熟而显得不理智的心态去省视世界。会很理所当然的认为社会就是这样,因为他们的不成熟而对社会存在这种不理性的认识,所以当代社会不应该存在过多的消极现象,而是应该树立好的方的像不至于社会腐败的恶性循环。
诚信是社会的主题,古有画地为牢之说也有拾金不昧的典范,更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同时也有包公掷端砚;还有陶渊明的两袖清风。这些典故无疑不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