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2024-04-29 07:12:46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上海市零陵中学 陆宁昌

【设计思想】

高一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上已积累了一定的功底,如何在原有写作基础上通过系列化的作文教学提高其写作水平?本教案的设计力图通过名家名作给学生以较直观的审美、鉴赏文本,通过赏析和借鉴两个教学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同一类型的写作上有所领悟,有所收获。选取了部分学生习作,让学生在名家与同龄人作品的对比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写作方式。此外,根据不同写作对象(人、事、景、物等)设计专题片段作文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点上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人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

2、积累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创新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学习写景状物的技巧,训练语言表达。

【教学策略】

以引导、启发为主,以学生讨论、点评、互评和互改为主。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

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

的确,写作决非一件简单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从感悟触发了写作动机这一作文本质出发,同学们可以把任何一次作文都归属于“感悟作文”的范畴。

二、感想性作文概念阐释

“感悟”顾名思义,有所感触而领悟。“感悟”的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而不断渐进的过程。在“感”中去“悟”,在“悟”中有“感”,在不断地感悟中逐步地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对生活的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又反过来促使我们更进一步地去感悟。“感想性作文”是对由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的情感和思想反应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在“感悟作文”中,它以“感”为主,侧重写“感”,传达的是作者的“情感和思想的反应”,即“感受”。

三、写作技法例谈

1、确立触感点:

“感”的捕捉和表达是感想性作文的关键和重点。在考场上,触感点的确立有两个阶段。一是通过读题,激活感悟。

二是筛选和加工,找出那个对自己触动最大、最能唤起写作欲望的“触感点”

以这个“触感点”为主线,以这个“触感点”来源的材料为主要内容,构思出感想性作文的框架(当然也可以把这整个感想产生的过程作为作文的思路)。要求确定“触感点”的内核,即文章要表达的主旨,突出“触感点”的作用。

确立的触感点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真实。做到有实感而发,惟真情而发。只有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阅卷老师,进而感动他人,唤起读者的共鸣。

二是独特。“触感点”确立的过程是一个由此及彼的联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即使同学们产生联想的触感点──外界事物是相同的,也会由于各人视角、阅历、联想方式、认知能力等的不同导致所产生的感想各不相同。

三是新颖。感受的角度新,感受的结果新,才能使自己的作文给阅卷老师以春风拂面般清新、独到的感受,而且也更能以真情实感唤起阅卷老师的共鸣。

感想性作文写作的成功与否,关键要看同学们的感受与高考题及作文所选材料的内容结合得是否自然恰切。即:描述内容要是产生相应思想反应的最自然的充分条件,抒写的思想情感要是由所描述内容引发的必然反应和结果。

2、根据触发感想的材料类型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行文内容:

⑴ 以现实中存在的人或事为触感点的(现实社会和生活):

在这类感想性作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行为、事件的发展过程或细节特点等均可成为触发感想的触感点。这个触感点或贯穿全文,或在文中画龙点睛,或时显时隐地统摄感想过程和材料,成为写作内容的主线。

⑵ 以物为触感点的:

从生命现象看,物有静动之分。静物包括的触感点可以是其形、色、态及其构成和搭配关系等;“动”物除此之外,还包括其声、生长特性、规律、生命现象特质等。这类题材,一旦触感点明确了,则一般都应由物及人,通过联想,将主题推而广之。

⑶ 以“虚接触”的事物为触感点的(想象、读史、读书类文章):

这一类感想性作文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触发感想的虽然是现实中不存在的虚拟的事物,但“感”的内容却是来源于生活,是真实可信的,而虚拟的事物只能作为前提条件。同学们在明确了前提可能囊括的范围后,抓住一个“感”字,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将自己感受最深、触动最大、关系与前提最契合的点或面作为“感”的内容设置行文即可。

三、关于写人的名作例谈

1、让学生品读名家作品,谈谈自己的读后感,并说说自己可从名作中得到哪些写作方面的启示。赏析名家作品《母亲的手》,见附件一。

评点:

母爱是一种伟大的无私的爱,庄因从人们常见的“母亲的手”这一角度入手,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采用白描写的手法点染母爱,娓娓道来,于平淡中现真情,表现得非常贴切、自然,全无牵强附会,让人惊异于母爱的深沉。全文以“手”为中心,将几个事件穿针引线,且将这种母爱置于中国文化氛围中,增强了母爱的传统意蕴。

2、阅读点评学生习作:

学生习作,并评点。最后将《用爱搭桥》和《汤圆儿》作一个比较,见附件二。

评点:

《用爱搭桥》是一篇以“沟通”为话题的考场作文,作者选取了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在妈妈生日这一天送去自己的祝福,并由此引发了自己一系列的回忆,伴随自己的回忆又加入对自己内心活动的细腻描绘。文章篇幅虽然短小,内涵却很深刻,且不乏含义深刻、隽永的佳句。作者文笔较好,开头、结尾的处理自然,有意蕴。

3、小结:

要想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我们还应考虑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关注自己的成长。成长本身就是一种“财富”。在写作过程中,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历、心路历程,以及随之而来的诸多改变和产生这些改变的原因,自然会使文章具有感动自己、感动他人的力量;二是表明自己的态度。在写作时,写出自己对事物、对人物的独特感受和态度,可以使文章真实、感人。

选择材料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但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一是着眼于“小”。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

二是着眼于“真”。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

三是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

四、片段作文训练:(安排在第二课时)

描写一位你所熟悉的亲人或朋友,要求写出她或他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如善良、乐于助人、急躁、憨厚等等,不得出现概括性格特征的语言,只能通过人物语言或行动来表现,300字左右。

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评,并做修改。在此基础上请个别学生在班上交流,学生互评,教师小结。

五、大作文训练:(安排在课外,大约一周时间观察思考准备)

人,经常接触的是养育自己的生身父母,情同手足的兄弟姐妹。正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谱写着我们的多彩人生,维系着这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在这方面你一定有许多切身感受,动人的故事,也一定有许多深刻的体验,独到的见解。请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所写内容要在“亲情”的范围之内,题目自拟,不少于700字。

〖附件一〗

母亲的手(节选)

庄 因

在异乡做梦,几乎梦梦是真。去夏匆匆返台,回来后,景物在梦中便很是依稀了,故交,新友、亲戚们也都相继渐隐,独留下母亲一人,硕大磐固,巍伟如泰山,将梦境充沛了。

那夜,我梦见母亲。母亲立于原野,背了落日、古道、竹里人家、炊烟、远山和大江,仰望与原野同样辽阔的天极,碧海青空中,有一只风筝如鲸,载浮载沉。母亲手中紧握住那线绕于,线绕子缠绕的是她白发丝丝啊。顷刻,大风起兮,炊烟散逝,落日没地,古道隐迹,远山坠入苍茫,而江声也淹过了母亲的话语……母亲的形象渐退了;我的视线焦定在她那一双手,那一双巨手,竟盖住了我泪眼所能见的一切。

母亲的手,在我有生第一次的强烈印象中,是对我施以惩罚的手。孩童挨大人骂挨大人揍是不免的,但我却怎么也想不起任何挨母亲打的片段来;连最通常的打手心打屁股都没。虽如此,母亲的惩戒更甚于打,她有揪拧的独门绝招。我说绝招,是她揪拧同时进行--揪起而痛拧之。揪或拧,许是中**亲对男孩子们惯用的戒法,慈母在望子成龙的心理压力驱使下,总会情急而出此的。

我的母亲也正如天底下数亿个母亲一样,对我是“爱之深,责之切”的。特别是小时候,国有难,民遭劫,背井离乡,使得母亲对她孩子们律之更严,爱之益切,责之越苛。有一年,家中来了远客,母亲多备了数样菜,这对孩子们来说,可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了。我因贪嘴,较往常多盛了半碗饭,可是,扒了两口,却说什么也吃不下了。隔了桌子,我瑟缩地看着母亲。她的脸色平静而肃然,朝我说:“吃完,不许剩下。”我摇头示意,母亲的脸色转成失望懊忿,但仍只淡淡地说:“那么就下去吧,把筷子和碗摆好。”在大人终席前,我不时偷望着母亲,她的脸色一直不展。也不言笑。到了夜里,客人辞去,母亲控制不了久压的情绪,一把拽我过去,没头脸地按我在床上,反了两臂,上下全身揪拧,而且不住说:“为什么明明吃不下了还盛?有得饱吃多么不易,你知道街上还有要饭的孩子吗?”揪拧止后,我看见母亲别过头去,坐在床沿气结饮泣。从此以后,我的饭碗内没有再剩过饭。

当然,母亲的手,在我的感情上自也有其熨贴细腻的一面。那时,一家大小六口的衣衫裤袜都由母亲来洗。一个大木盆,倒进一壶热水后,再放人大约三洗脸盆的冷水,一块洗衣板,一把皂角或一块重碱黄皂,衣衫便在她熟巧之十指下翻搓起来了。安顺当时尚无自来水,住家在院中有井的自可汲取来用,无井的便需买水。终日市上沿街都有担了两木桶水,水面覆以荷叶的卖水的人。我们就属于要买水的异乡客。寒冻日子,母亲在檐下廊前洗衣,她总是涨红了脸,吃力而默默地一件件的洗。我常在有破洞的纸窗内窥望,每洗之前,母亲总将无名指上那枚结婚戒指小心取下。待把洗好的衣衫等穿上竹竿挂妥在廊下时,她的手指已泡冻得红肿了。

也同样是那双结满厚硬的茧手,在微弱昏黄的油盏灯下,毫不放松地,督导着我们兄弟的课业。粗糙易破的草纸书,一本本,一页页,在她指间如日历般翻过去。我在小学三年级那年,终因功课太差而留级了。我记得把成绩单交给母亲时,没有勇气看她的脸,低下头看见母亲拿着那张“历史实录”的手,颤抖得比我自己的更其厉害。可是,出乎意外地,那双手,却轻轻覆压在我头上,我听见母亲平和地说:“没关系,明年多用点功就好了。”我记不得究竟站着多久,但我永远记得那双手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冬夜,炉火渐尽,屋内的空气更其萧寒,待我们上床入睡后,母亲坐在火旁,借着昏灯,开始为我们缝补衣袜。有时她用锥子锥穿厚厚的布鞋底,再将麻绳穿过针孔,一针一针的勒紧,那痛苦的承受,大概就是待新鞋制好,穿在我们脚上时,所换得的欣快的透支罢!

去夏返台时,注意到母亲的手上添了更多斑纹,也微有颤抖,那枚结婚戒指竟显得稍许松大了。有一天上午,家中只留下母亲和我,我去厨房沏了茶,倒一杯奉给她。当我把杯子放在她手中时,第一次那样贴近看清了那双手,我却不敢轻易去触抚。霎时间那双手变得硕大无比,大得使我为将于三日后离台远航八千里路云月找到了恒定的力量。

母亲的手,未加过任何化妆品的润饰。唯其如此,那是一双至大完美的手。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借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件二〗

用爱搭桥

雨稀稀拉拉下个不停,耳边还响着电话里妈妈说个不停的“谢谢”,实在不知道要谢什么,一件生日礼物而已。然而,仔细想想,十八年来,母亲过生日我还真没表达过什么,这第一次也难怪让她震撼了。

亲情最淡也最浓,它永远也不会像爱情那样轰轰烈烈,似乎淡在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中,但它又永远是人内心深处最深沉、最难以割舍的情感。平时,我们很少在意这份其实浓浓环绕自身的感情,然而当我体味生命的珍贵时,深感爱是一定要表达的,因为很难说什么时候,也许那只能成为一辈子的遗憾,再也没有机会。于是,距妈妈生日两周的时候,我决定表达我的爱。

在精心挑选的纸张上写下祝福,才发现不善言辞的我竟然可以说得那么多,那么好。写的时候,思维早已脱缰。忆起小时漆黑的雨夜,妈妈骑一个多小时自行车送我学小提琴,摔跤简直是家常便饭,可似乎有强大的力量支持着她,一坚持就是五年;忆起初中时为离学校近,住在租下的狭窄的空间里,三人同苦同乐;又忆起高中以来住校,我和妈妈几乎没有谈过什么思想上的问题,只在送来拿去的衣食间默默递送着关怀……渐渐,我已不太在意自己写下了什么,只是写着一种淡淡的感情。爱,不说出口,也许永远不过是揣摩,偶尔还会变成误会。代沟的存在是必然的,但跨越沟壑更是可能的,我选择用爱搭桥。

拿出淡蓝色的纸折出一件衬衫,里面小心地藏好一颗火红的心,那大概是我挚诚的心吧。也只在妈妈面前,我会不怕显露自己的幼稚、脆弱,揭去在众人面前坚强的面具。有人说,其实你能伤的都是爱你的人,因为别人根本不会在意你。每念及此,我总不禁忐忑,头脑中闪过一个个镜头,搜寻我伤害过妈妈的画面。寻得一次,便愧疚难当,然而往往不止一次。只能在心上刻下“爱你”二字,用心去爱,用爱的真诚抚平伤痕,可那些或许早已被妈妈淡忘。

折好一份大大的信封,让爸爸帮我拿回了家。简简单单,送去我的爱与祝福。

沟通也许针对的未必是堵塞,有时是一份明示,让人清楚你的想法。沟通也并不困难,当你用蓄积的勇气引领心中的爱时,它们便会一往无前,冲破一切不必要的障碍。

不知什么时候,窗外雨霁,一道彩虹斜倚天边,回应我脸上幸福的微笑。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汤圆儿

“卖汤圆儿,卖汤圆儿,小二哥的汤圆儿圆又圆……”艾兵欢快地唱着。“这艾兵大老早地怎么就做上买卖了?”我莫名其妙地说。

放下书包,我跑到艾兵旁边问:“喂,你怎么做上买卖了?”“你看张原,长得又白,穿的衣服又多,跟那又白又圆的汤圆似的!哈哈哈。“艾兵说完就大笑起来。我当时也觉得十分好笑,“这个绰号亏你想得出来。”“嗯,可不是,我昨天想了一晚上呢。”艾兵得意地说。旁边的同学都瞅着张原乐,我当然也不例外。再看那张原,站在那儿急得连话也说不出来,只是在咕囔:“你们呢,你们呢,你们不也有外号吗?”他的声音很小,但我离他很近,听得十分清楚。经他这么一说,以前的一件事突然跳进我的脑海:那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当时社会上在评论《水浒》。《水浒》里有个坏蛋叫“高俅”,我也正好姓高,所以同学们也这样叫我,叫得我很不好受。记得当时我也是什么都说不出来,可心里十分地不满。所以,这件事虽然过去很长时间了,但却不能忘记。

“汤圆儿?”我小声地念叨着,心里升起一种不平的感觉,看到张原那不痛快的样子,我也觉得很不好受。我想: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这样叫人外号,一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很不道德;二是会触痛人家幼小的心灵。想到这,我冲着笑得最厉害的艾兵说:“你别叫别人的外号了,让他听得怪不好受的。别人要叫你的外号呢?”艾兵听了这话,先愣了一会,然后便也没有再叫,大概他也有过和我一样的体会吧,他脸上浮起歉意,主动约张原一块玩去了。

事情过去了,艾兵没有再叫他的外号,但张原会不会像我那样,也把此事记在心上呢?──但愿不会,我在这里,也向他道歉了。

评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篇: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精心选材,写一篇记叙文。

2.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

3.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亲情是一盏灯,能在晦暗的时光里照亮自己;亲情是一个树,在你倦极而归时给你凭依。纪伯伦曾说:你的朋友是你的土,你在那里怀着爱而播种,含着感谢而收获,从中得到粮食、柴草──亲情、友情是人类生活中最崇高温馨的部分。

十五、六岁的年纪,正是生命中独立意识成长的旺盛期──生活独立、精神独立,所以更需亲情友情的滋养与慰藉。有爱浇灌的树木才会茁壮,有爱护卫的生命才能健康。年轻的朋友,你应该正沐浴在亲情友爱的大河中,把你的故事、你的感受记录下来,以回报家人友人对你的爱。

二、阅读文章,讨论交流,营造氛围

人的一生中,许多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已忘却,但有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却依然那样清晰、那样动人。在长河大川般的生命流年里,我有幸看到了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那样璀璨,那样芬芳,让我们一起回味„„

阅读例文并解读评析:

马骑桥

故乡叫马骑洞,土通溪流到此处划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轻轻地绕过村子,奔向山外的世界。土通溪上有座桥,母亲叫她马骑桥。

马骑桥苍翠欲滴的樟树旁,马骑桥下咿咿呀呀的水磨房,马骑桥边蜿蜒如练的小山路都是我今生今世寻找最美风景的证据。

马骑洞距离青山小学有十来里山路,父亲在外地中学教书。我七岁时母亲拽着又哭又跳的我跨过马骑桥,沿着蜿蜒的山路去小学里读书。一哭二闹三回头,那马骑桥总深情地凝望着我小小抽泣的背影,还有我回头时幼稚惘然的泪光,马骑桥总揪扯着我稚嫩的心。因为桥上站着我那不同于其他母亲气质的母亲。

每逢放假,我就撒开脚板往马骑洞的方向奔,临近家居之地,爬上山坳。便竭力向竹幽林密的马骑桥望去,马骑洞铺排得大大方方,古朴淡雅,马骑桥亲切地扑入我的心,因为桥上站着一个我时时眷恋的母亲。夕阳西下无限好,半江瑟瑟半江红。母亲那爱和希冀的目光揉碎在马骑桥下的波光里。我老远就不断地大声呼喊着母亲。站在桥上的母亲,像马骑桥,饱经风霜的脸上绽露出不同于一般母亲微笑的气质。

月牙儿轻挂在马骑桥旁的樟树梢上,少儿只识贪玩滋味的我在青藤重挂的马骑桥上和同伴们跳龙门、捉迷藏。玩累了便给坐在桥上的案青公公捶背,时不时好奇地用小手摸一摸案青公公的长烟杆。远处田野的蛙声,马骑桥下的河水声,月儿下我们的欢笑声,母亲月光似的呼儿声,连成了一片。在这美丽的马骑桥上,母亲月亮似的目光看着我尽情地释放着儿时的情趣和轻松。还有她那我根本无法解读的不同于其他母亲气质的企盼、柔和的眼神。

晨曦初露,竹林中鸟儿翻飞,啼声婉转悦耳,山鸠咕咕,叫声不迭。噼噼啪啪、噗噗簌簌,振翅高飞,散落在马骑桥旁的樟树上。站在马骑桥上,极目四望,山川相缭,湿润清馨,绵长漫溢,诗意清新。远处星星点点的草垛,挺拔的秀木佳树,吱呀吱呀如歌如诉的桥下水磨,与马骑桥和谐地融为一体,酿造出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溪水的田园香气,如痴如醉而又迷茫自失。母亲轻抚着我的头,凝望着山的那边,慈声励语:“去吧,儿,好好读书!读到你书上画的地方去。”

我似懂非懂的点着头,背着书包,在母亲余音缭绕的凝视下,跨过马骑桥,踏上那蜿蜒如练的山路。回头一望,马骑桥上的风景让我心悸——母亲雕塑般的身影和马骑桥构成了我今生今世深深的记忆。母亲告诉我,叮嘱我,要好好读书,读到我书中那美丽画儿的地方中去,那儿才有更美更美的风景。我知道,马骑桥是马骑洞唯一通向山外的彩虹桥。我那时不知道母亲何以知道我每次回马骑洞的时辰,上苍也许可怜做母亲的人,赐予了她一种心灵的感应吧。她每次都站在桥上凝望着从山那边求学归来的我飞向她的身边,无论是寒暑易节,还是飞雪风雨。在我七色的梦境中,总是固执地认为马骑洞、马骑桥是我长大后最终归宿的风景,然而母亲总是坚决地摇着头,说我必须属于比马骑桥、马骑洞更美丽的风景——那就是母亲从我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书来,指着书中的画儿慈声而不失严厉的叮嘱:“读到书中这画儿的地方去,那儿才是你最美的风景。”年少的我似懂非懂。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书中的“哪儿”才是我最美的风景?为什么每次返校,母亲总要把我送上马骑桥,柔和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我迈向曲曲折折的山路,直

到我翻上山坳变成了小黑点?我只知道我的背后有马骑桥,马骑桥上有我母亲不同于其他母亲月亮般的目光。

我从马骑桥上走过了春夏,迈过了秋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一次的回归,都定格了一幅马骑桥的永恒迎送风景画。自从母亲用他那有力的布满老茧的手拽着泪流满面的我跨过马骑桥,就注定了母亲不同于一般母亲更希冀严厉的目光。母亲和马骑桥是我梦想的起点,也是我希望的终点。马骑洞、马骑桥和母亲组合的风景是我生命点缀的鞭策和精神的家园。从此,我为了寻找比马骑桥更美的风景而跋涉在人生曲折坎坷的求学寻“画”之路上,读书读到了母亲千叮万嘱的画儿里去了。母亲用微笑的泣语告诉我,她是从风景如画的城市来到马骑洞的马骑桥上。在那个特殊的大跃进年代嫁给了老家在马骑洞的父亲。马骑桥装饰了母亲的窗子,我装饰了母亲的梦。仰视母亲泣语微笑的慈容,我才读懂了母亲不同于马骑桥上其他母亲月亮般柔和的目光和气质。

如今独自到了天涯海角,今朝的思情陪伴着往昔的记忆,往昔的记忆萦绕着今朝的思情。散落我风景馨香的马骑桥,时时在我脑海中划过。桥上那幅恬静淳朴、至纯至善的母子四季迎来送往图,时时掠起我思念的浓浓愁绪,定格着我人生最美的风景。

讲评并板书:

意犹帅也——写什么

善用课本,巧于运用

景物是为主题服务的,行文要自然

阅读、积累、应用

构思、剪裁、细节描写

三、激情发挥,倾诉真情

生命中许多花开的细节,那样璀璨,那样芬芳。让我们提起笔来,把这一个个动人的瞬间定格,让它们成为生命中的永恒。

请以“牵挂”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写作要求:

1.仿照“牵挂是思念,犹如高飘的风筝挣不脱细长的绳线;牵挂是亲人的思念,牵挂是友人的情怀。”写一题记。

2.拟一个煽情的标题。

3.运用细节描写,把动人瞬间定格。

4.不少于800字。

第3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做一个会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2、培养学生做生活有心人,克服被动写作,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让中学生的作文写作回归到写真人真事上。

3、指导学生学会写好话题式作文。

教学重点:

搜集大量的有关感人的资料,选择典范例文,启发学生思考:人为什么会情不自禁为一些人和物所动。

教学方法:

先读材料,后讨论点评,再实际操练。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很多人看来,写作并不轻松,有人曾经用这样一副对联描写写作的愁苦情状──

上联: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茶入口苦不堪言

下联: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的确,写作决非一件简单的事,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都为材料的选择而苦恼:自己与其他同学生活、处境无甚差别,日子平淡得近乎于单调,怎样才能在作文中写出新意呢?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曾有诗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么作文的源头活水从何而来?让我们再来看看罗丹说过的一句话:“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011年下学期高一语文学案

班级

组号

姓名

教师评价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感动点,主动表达自己情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能力目标:运用细节描写,让动人的瞬间定格,学会写触动心灵的人。

3.情感目标:热爱生活,体味人间真情,珍惜幸福生活,做一个会认识爱、体验爱、传播爱的人。

【知识链接】

1.创作乃是心灵的搏动与倾吐,作家应该有一颗崇高的、火热的、敏锐的心。——王蒙 2.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歌德

3.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

4.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巴金

5.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声,莫深乎义。——白居易

6.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冰心

【自主学习】

◎做个有心人

人是群体生物,人依靠他人而生活。以自己为中心,可以将与自己有关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心音共鸣 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教学目标:

1、学会发掘感动点,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2、做生活的有心人,养成善于观察、广泛阅读、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学会用感恩的心看待周围的人和事。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生活中,能触动我们心灵的人和事并非只有那些叱咤风云的伟人,惊天动地的大事。触动我们心灵的可以是自然界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也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知心话、一个场景;还可以是一封信、一幅画、一张照片、一把折扇„„

大人物固然可敬,大事件固然意义重大,但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往往更容易打动我们。

二、问题探究:

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着你的心灵?

2、(幻灯片展示图片)哪幅图片触动了你的心灵?它给了你怎样的感悟?

三、写作平淡的原因:

1、缺乏对生活的敏感

2、缺乏感恩的心

3、缺乏一双多情的眼睛

四、写作指导:

怎样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1、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1)什么是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就是把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一、教材初探

对于一名高中生来说,写一篇记人记事的文章不是很困难,但要写出令人感动的文章就很困难了,原因主要他们的文章没有触动人们的心灵,缺乏对生活的敏感。其实我们每个普通人经历的生活并没有多大差别,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高中生,他们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了解的生活其实是丰富多彩的。不缺乏体验,就是缺乏积累和梳理,在心灵触动的瞬间有冲动,但没有动手的冲动和习惯,擦亮的火花稍纵即逝。

有很多同学考完试后感到不解:老师,某同学平时练笔不勤,可是这次考试时作文写得那么好?其实是这次命题作文触动了他的感情,引起了他的兴趣,加之考场的动力,所以他写出了通顺感人的文章,引起了阅卷老师的情感共鸣,得了高分。

教材设置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性,作文时要尽量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生活储备中提取曾经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二、学生分析

我们这节课的目的不是教会学生写感人的文章,没有技巧没有套路,而是引导学生回到自身,让学生学会分析自身的弱点,加以弥补而已。我们的学生大概分为三类:一类是情商不够,对于身边的人和发生的事情不敏感

未完,继续阅读 >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教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