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导读课教学论文中学语文论文

2024-05-12 07:12:52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中学语文导读课教学论文中学语文论文

中学语文导读课教学论文中学语文论文

一、中学语文“导读课”的教学原则

导读课的教学原则就是要达到“教路、学路和文章思路的优化组合,和谐统一”。做到这一点,教师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第一,树立“双主”思想。即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是由导读课的特殊地位决定的。只有树立“双主”思想,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信息的双向交流。第二,导要有“章”。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领导和支配地位决定了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方向、内容、方法和进程。在导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既不能导人“浅滩”而“滞航”,又不能导人“深海”而“沉船”,要在学生主体这个基础上进行主导。第三,学生依导学读。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具体的阅读实践中学会和会学。这也体现了学生接受知识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教师导学,学生学“阅”,学而生疑,疑则发问,问则学会,从而达到会学。

二、中学语文导读课的三大任务

导读课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讲解的成分逐步减小,学生自学成分逐步增加。然而,学生和教师的活动都不能脱离教学目的`而随意驰骋,因此,导读也必须完成三大任务:

1.知识点———即导读课所涉及的基础知识、文体知识、文学知识。导读课中体现这些知识的内容则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如《春》一课中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天上的街市》一文中的联想和想象等。

2.能力点———即学生理解和运用语文的基本技能,包括阅、写、听、说四大能力。在导读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的训练,可以形成某一种能力。如《背影》一课,感受文章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能提高阅读能力。《出师表》一课,诸葛亮诚恳委婉的语言,能够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3.德育点———学校教育要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中学语文课是人们思想的载体。因此,教师要借助书面文字,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和健康个性教育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中学语文导读课的实施步骤

1.导预读———审题预知。在这一步骤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准题眼,判断体裁;阅读注释并弄清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如《爱莲说》是初中课本的第一篇“说”。首先,教师要让学生了解“说”这种体裁属于议论文,可叙事、可议论,常用来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发表议论。然后,再让学生看注释,了解周敦颐所处的社会状况:在当时的社会,有的人趋炎附势,有的人拉帮结派,有的人隐姓埋名,与世无争。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要表明的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志趣。在导预读环节,教师可利用正向思维的方法,把学生引人情境,变被动阅读为主动阅读。

2.导初读———感知“写什么”。在预读的基础上,学生迫切地希望了解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此时,老师可以加以指导、明确要求,让学生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文字障碍,并初步感知课文写了什么,达到“读通”的目的。如《爱莲说》一文,通过初读后,学生明白了文章主要写的是莲花,作者不仅写了莲花的外部特征,而且还突出了莲的内在品格。在初读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培养,防止产生片面追求情节而对语言文字不求其解的现象,并设置标记符号,让学生边读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3.导细读———思考为什么写和怎样写。即领会写作意图,理清思路。细读是捕捉文章中心的关键一环,是将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是分析写作技巧的基础。作者的写作意图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来表达,即作者是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胸中之意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先从整体着眼,再到局部体会,继而整体感知。在《爱莲说》一文中的结尾段,作者写道:“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可谓直接议论抒情,表明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品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重点段落,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导精读———读深,欣赏文章精华。所谓“精华”就是文章的绝妙之笔,或一段、或一节、或一词。多读精华之处是体会教材思想感情,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阅读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有效方式。其主要做法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语感,而对文章神韵的敏锐感受就是语感。读画要能悟出“画外之音”,读书也要能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句句。欣赏需要“悟性”,培养悟性,首先要锻炼学生的身心感受,使他们忘我地投入作品,力争做到“人在书中”,达到一种身心的愉悦。导读课提倡教师“导”,但并不排除教师的讲。教师要传道、授业和解惑,时刻为学生指点迷津。

第2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商城县丰集一中

罗维丽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商城县丰集一中罗维丽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期,学生由于受网络的影响,加之大多数都是留守儿童,他们的思想教育非常困难;和孩子的家长沟通难,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就落在我们老师的身上。“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育中,首要的是思想教育。而进行思想教育,空洞乏味的宣讲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很重要的身教之外,还需要各个学科的渗透教育。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只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德育的渗透,使许多宝贵的德育资源白白浪费了。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语文教材的内容中有很多思想教育的素材。

如爱国方面的《黄河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那磅礴的气势,那雄浑的气概,还用教师去宣讲如何去爱国么,只要教师在授课时能满怀激情,充满了爱国情感,自然会感染到学生的,这就是渗透,还有亲情方面的如《纸船》、《背影》等,革命英雄方面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海燕》等,这需要教师首先体会到文章蕴含的情感,并被它深深地打动,才能在教学中流露出来,从而感染学生,这说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做起来不一定容易,因为这些文章虽然很好,但毕竟我们很多老师已经教过很多遍,产生一种麻木之感,教不出激情,感染不了学生,怎么办,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

第二,更重要的是要发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

其实每一篇文章中可能都蕴含着启迪学生思想的闪光点,就看我们怎样去发掘,去认识,我们也不能走极端,也就是说也要考虑到语文知识,要综合照顾到,决不是说思想教育唯我独尊,我们也只是说“渗透”。但有机会时不要忘记教育的渗透,如讲《我的叔叔于勒》时,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对我们社会的热爱么?你有让我们的学生产生爱心,关爱我们身边的人么?也许你有或没有,这就是你注意与没注意的区别,那么,对教学来讲,如果注意了思想教育的渗透,是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的,使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周总理,你在哪里》这课时,学生们开始读时,很难读出情感,尽管在技法上作了很多指导,如声调要低沉,速度要慢一些等等,可还是不行,甚至有些学生会感到可笑,情急之下,我想到要让他们“认识”周总理,于是我暂停朗读,而是开始介绍周总理,幸好我还是能举出一些例子的,如一件珍贵的衬衫等,然后我又非常动情地介绍了课文的背景,如海的人潮,悲恸的哭声。终于感动了学生,接下来就好办多了,有些学生竟然流下了热泪,我有了一种成就感,当然要归功于思想教育的渗透,所以思想教育渗透在教学中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

第三,思想教育要水到渠成,不能生搬硬套。

有的文章思想教育内容多一些,有的就会少一些,要灵活掌握。根据课文的需要,根据学生的需要,做到水到渠成。如讲《捕蛇者说》时,不要一开始就急于讲社会怎么样,剥削怎么样,不要

强加给学生,而要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去感悟,感到“苛政猛于虎”,这是我们再去渗透我们的社会怎么样,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会感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会更加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如果再加以引导,会让他们更加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等等。反过来,如果一味的宣讲,不仅失去了语文课的本质——可能会变为政治课——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抵触情绪,不能真正对学生起到思想教育的效果。

第四,思想教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避免讲空泛的大道理。

这一点很重要,教育不是落实在口头上的,不是你教育了就是完成了任务,要让学生领会,感受,并形成在自己的思想、信念、理想之中,才是真正进行了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我们绝不能为了教育而教育,只做表面文章,新的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教学目标中的第三点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于是有些老师就不管什么课,什么内容,都要说几句大道理,好像就完成了教学目标,这不就是纯粹的形式主义么?有害而无益。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悟、有所感。真正的领会在心里。比如在讲《黄河颂》这课的时候,如果对学生大讲特讲怎样热爱我们的祖国,我们要怎样学习,这一定是枯燥和乏味的,而如果让他们谈谈他们的见闻,谈谈他们见过的祖国的大好河山,我想,他们一定会口若悬河,乐讲乐听,进而会产生对祖国的赞美和热爱,会热血沸腾的朗读《黄河颂》,会产生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这就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这样,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才使德育落在了实处。第五,思想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持之以恒。

许多老师对教学的随意性太大,对思想教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所以对思想教育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来了兴致,不管课文是否适合,就生搬硬套。没了兴致,就只捞干的(只教知识)。这种教育对教学是十分不利的,一是使学生形成了不好的习惯,在学习中只重积累,而缺少感悟和领会。(启迪思想不正是感悟和领会么?)二是教师也不能形成成熟的教学经验。影响教学效果。

当然,各个学科都可以也应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而语文教学中更适合思想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主要是文质兼美的古今作品,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深刻的领会这一点,把我们的教育工作做好,要达到既要教书又要育人的目的。

二〇一二年九月

第3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加强诵读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读的过程中,眼、耳、口、脑四个器官同时作用于课文,共同接受知识,它比单一的默读效果要好得多。一直以来,朗朗的读书声是校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构筑了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可是随着近年来考试压力的不断增加,课业负担的不断加重,学生们越来越不愿意读,有些学校甚至上成了“哑巴语文课”。这显然与语文教学的初衷是相悖的。

一、专家给我的启示。

去年8月16——17日两天,我有幸参加了宝坻区语文教师朗诵培训学习,聆听了王睿老师的专家报告,收益颇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语文教学要回归朴素自然的本位:“美吟诵读”。王老师把美读吟诵发挥到了极致。他扯开嗓子,忘我吟唱,沉醉其中。他说,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此,这才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无字不能读——即使课程表、花名册、元素表,他也读得抑扬顿挫,立体飞扬,犹似交响,听众皆呼,更况美诗妙文!他对诵读颇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论文-中学生的语文能力结构及其培养

类在精神文化领域的活动绝大多数都是听说读写活动,但并非都是语文活动。语言只是思维的工具,而 不是思维的源泉。一个人只有在面临与其思维能力相适应的内容,却不能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听说读写时,才 是缺乏语文能力的表现。因此,语文能力应该是能够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不是毫无限 制的听说读写能力。这就是说,语文能力的培养和发展,需要凭借一定的思维内容,从而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 动思维能力的发展,但不可能替代和超越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语文学科之所以不是按学问性质划分出来的 具有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的学科门类,而只是以文选为教材的教学科目,就是因为它不是为培养学生专门的 思维能力,而只是为学生获取字词语汇并借以训练、培养其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而设置的。选文可以部分或全 部抽换,其原因就在于选文的思维内容不是直接构成语文能力的要素,而只是打开语文能力宝库的工具。教学 实践早已充分证明,把课文内容看成语文能力结构的要素而使教师对其不遗余力地阐幽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中学语文教学论文.

浅说“情感教育与作文教学”

【内容摘要】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感教育能够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培养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作为语文老师能否把情感教育寓于教学之中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的成效。笔者认为:情感教育不仅在语文课文本教学中尤为重要,对于作文教学来说更是源头活水。

【关键词】

情感教育 作文教学 运用

【正文】

①知识和认知学习,如果不伴随积极的情感活动,它对人的生命价值、对社会的功效都是不能实现的。古人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别林斯基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因此情感教育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保证。而语文的教学过程,既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认知过程,又是一个“陶冶学生情操,引导学生走向正途”的情感过程。那么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利用情感教育帮助我们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和情操。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除了充分运用语文课文本教学之外,还

未完,继续阅读 >

《中学语文导读课教学论文中学语文论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学语文导读课教学论文中学语文论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