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下乡日记民情日记
第1篇:拉萨下乡日记民情日记
只要他们明白有些问题之所以不能尽快解决的原因,就会谅解,还会主动为政府分忧。这样才能使民情日记中记录下来的问题件件得到落实,下面是意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拉萨下乡日记民情日记,欢迎阅读参考!
拉萨下乡日记民情日记【一】
10月31日星期四 天气阴
今天一大早,我就赶到了乡政府。按照前天的计划,今天我和乡党委马xx、乡政府xx乡长前去省交通厅协调xx及xx村通村公路项目的实施问题。昨天我已和我们人大常委会傅xx副主任约定今天下午两点他带我们去见省交通厅陶永利副厅长。
早晨找书记、乡长办事的人比较多,所以我们到十点多才离开乡政府出发。路上我顺便联系了一下办公室,得知我们人大常委会秦国祥主任也在单位,所以我们决定先去单位见见主任,汇报一下近期我在这边开展的帮扶工作,顺便通过主任协调一下xx村民异地搬迁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村里走访时征求到的一条普遍性的意见建议。上周我给主任汇报时,他也非常赞同异地搬迁,认为这是xx村根本性的出路。事实也是这样,xx村二百余农户通过投亲靠友自发搬迁现在只剩下96户常住村内。如今这些农户恰恰就是无能力搬迁、也是最需政府扶持搬迁的农户。
乡上的司机小祁开车很快,十一点半时我们已到了市委大院。由于离开单位时间较长,见到院内的树木花草有种久违的感觉。敲开主任办公室时,令人尊敬的秦主任热情地和我们握手问好,还慈祥地看着我说:“你辛苦啊!”,一股暖流即刻传遍我的全身,我一时不知怎么回答,只能用微笑代替。我给马书记、梅乡长倒上茶,便向主任说明了我们的来意,并简单地汇报了我们驻村帮扶组最近几天所做的主要工作。听到马书记、梅乡长在一旁对我工作的评价后,主任很是高兴,鼓励我继续好好干。说实话,这段时间以来我能深入下去开展工作,并做出一点自己欣慰的成绩,是和主任及单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主任的叮嘱和教导时刻催人奋进。主任的人格魅力不得不让人信服,不管是我的工作还是家庭,主任都给与了太多的帮助和支持,所以我从心底感恩他,并始终抱着一颗感恩的心在发奋工作。
汇报完后,我们向主任提出了协调解决xx村村民异地搬迁的请求。他当即给民和县扶贫局杨局长挂电话说明事由,要求其给予支持。通完电话,他给我们说杨局长表示全力支持,有两种方案,一是整体搬迁,但前提是落实好安置的土地;二是由农户自行搬迁,政府扶持3万元资金,村内原居住地庄廓必须恢复为耕地。我们非常感谢主任的协调,表示回去后立即征求村民的意见。我当时想整体搬迁不太现实,因为全村需要搬迁的农户接近100户,大概需要土地200亩,村里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如果由农户自行搬迁,不搞“一刀切”,虽然扶持资金较少,但符合村民意愿,比较灵活。
下午两点半时,我们和傅xx副主任如约赶到了交通厅陶永利副厅长办公室。厅长也是我化隆的老领导,和以前一样依然热情,但比起以前明显瘦了许多。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当时就和海东交通局和民和县交通局有关负责同志进行了联系。得知xx村通村油路项目已上报到省交通厅,他明确表示明年开春一定动工实施。但是从高崖村至xx村的公路项目没有列入规划,且是土路,他说不好办。但是稍稍迟疑后他说:“你们回去后赶紧给县交通局打报告,先申报砂石路,到明年下半年再申报硬化路,这样的话资金够用,也好审批实施”。没想到事情办得这样顺利,我们连声向他道谢,他说:“傅主任是我的老领导,他带你们来了,我不帮忙不行啊!”。
走出交通厅办公大楼,我觉得一身轻松,同来的马书记和梅乡长也喜形于色,我们一路说笑回乡。
拉萨下乡日记民情日记【二】
20xx年3月29日 星期五 晴
今天终于挤出点时间,吃过午饭,便带领相关人员深入联系企业丹棱万平纸业有限公司去了解他们的生产经营情况和面临的困难。
丹棱万平纸业有限公司位于丹棱县城东工业园区内,现有总资产8800万元,公司注册资本1680万元。占地面积76.8亩,拥有员工近200人,主要产品为施胶瓦愣纸,年生产能力5万吨,年产值1.5亿余元,年税利超过20xx万元。该企业率先采用国内最先进的废水循环使用零排放工艺流程,被省、市列为重点关注企业,连续三年荣获丹棱县委、县政府先进企业表彰;连续两年被ms市政府授予“ms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荣获四川省农业发展银行aa+信用等级。
公司正投资7800万元,新建第二条2.5万吨高强瓦楞纸项目,该项目属秸杆综合利用工程,采用热电联产工艺,被列为四川省火炬计划,我见到了正在施工的现场。目前公司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流动资金不足。
通过实地了解,我感觉到这是一家底子很好,发展前景可观的企业,下一步我将积极协调环保、金融等相关部门,将其纳入技改项目规划,向省上争取污染治理和技改资金,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临走时,留下了电话号码,并表示有任何困难可以直接联系,我将尽全力帮助协调解决,企业很感动,说“市委作出的主动作为创一流为民服务当先锋的决定就是好,让他们找到了主心骨,看到了希望”。
拉萨下乡日记民情日记【三】
早晨十点多时,我们的人都到齐了。大家稍稍一商议,今天决定去四社小库土,一边走访农户,一边动员农户开展秋季覆膜,同时动员群众上缴新农合参保金和养老保险金。村支部马书记平时都开车,我本想大家不坐车走过去,这样在群众眼里好看些。但是马书记说最近不下雪,那边的白土路上土能淹死人,再说那个社离村委马主任家有两公里多,坚持开车去。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坐上车摇摇晃晃的不到半小时就到了小库土社。抬眼望去,山坡上已覆膜的耕地不少了。在阳光的照射下,这一片片的覆膜地好似银色的鱼塘波光粼粼。通过最近的走访,这里的好多人家我们都去过了。只是村头一处阳面高地上有户农家,我们没去过。在村口放下车,我们径直走到了这个农家。这个人家所处的环境很特别,背靠一座小阳山,周围没有其他农家,大大小小的榆树和山杏树环抱着农家庄廓,在这小小的山村形成了一个别致的风景点。巷道虽然是土路但也打扫的干干净净,一猜就知道是个勤快人家。大门口左手的打谷场上堆放着成堆成堆的玉米棒子,估摸有二十吨以上,这在xx村是少有的。
家里只有一个青年妇女在哄小孩,衣着整洁,面目清秀,依偎在怀里的小孩也白白胖胖,很是可爱。我问她家其他人,她说都到山后地里去铺膜了。于是我们在院里和她聊了起来。她说家里6口人,公公、婆婆和她夫妇,还有小叔子。她公公叫冶买来,是家里的户主。她老公在县城附近的工地上给别人开挖掘机,小叔子在东北大连的青海拉面馆里当面匠,每人每月的收入大概能到4000元。最近公公为了多覆膜,把两个儿子都叫回家里帮忙。我说那你家种多少地?她说大概有六、七十亩。我们听后大吃一惊!一旁的马书记说这是真的,这家人每年都种这么多。我说那不妨把冶买来叫回家,我们细细谈谈。她立马给其公公打了电话。不一会儿,冶买来急匆匆地回来了。这个人身材很高,面目和善,看年纪在五十左右。一番问候后,我们聊起了家常。他说他很喜欢种地,特别是政府推广种植全膜玉米后,土地上的收入一年高过一年,他的种植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去年种植各类作物70亩,其中种植玉米30多亩,为种植玉米去年他还自行购买了10多卷地膜。今年他打算种植50亩玉米,目前正在加紧覆膜。我说今年你干脆种植60亩,地膜的事你放心,我们通过乡上给你提供够。他说那就好,他把附近村社的亲戚们都喊过来,帮他覆膜。我们问他家的养殖情况,他说家里的秸秆很多,所以养了46只羊。边说他便带我们去院里的棚圈看羊。棚圈在院子西边,有两间学生教室大小。里面的绵羊一个个很壮实,其中的小羊有十来个,也长得浑圆结实。我说你养这么多羊,县畜牧局应该有资金扶持,你享受过吗?他摇头。我们前几天刚知道农户饲养的母羊达到30只,经畜牧部门调查认定后,可发放3万元扶持资金。可惜这里地处偏远,信息闭塞,他都不知道有这政策。我和帮扶组小孟商议明年帮扶组及早掌握讯息,帮冶买来申请扶持资金,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
走出冶买来家后,我们又随机走访了冶买海等4户农户。在村口的打谷场上,我们还见到了一农户正在脱粒机上脱玉米。因为以往我在电视剧上看到的只是农民们拿起两个玉米棒子相互搓,所以见到机械脱有些新奇。站在旁边观察了一会儿,我们帮扶组的同志们也纷纷上“阵”,一个个体验了一把。
夕阳西下的时候,我们的工作结束了。晚上坐在村委马主任家的土炕上,和他喝茶、聊天,我仿佛感到自己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了!更让我惬意的是,没有了城市的喧嚣,没有了往日的烦恼,自己的心灵似乎在一点点净化。
第2篇:下乡日记民情日记
下基层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不仅仅是有着基层情况和群众意愿,同时也是基层干部对群众感情的真实记录。不仅要嘴上说着老百姓,更要心里想着老百姓。要做百姓的贴心人,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带着感情去倾听百姓呼声、了解百姓的困难,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想、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以下是下乡日记民情日记,供参考!
篇一:下乡日记民情日记
20xx年8月21日 星期日 阴有阵雨
今天上午9:00我和驻村干部XXX一起来到了驻点XX居委会,与党员及群众代表进行座谈。在座谈会上,党员代表、群众代表交流讨论的气氛至始至终轻松、热烈,他们畅所欲言,不仅道出了心声,而且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建议。
基层的意见实实在在。有的反映村组沟渠堵塞了、鱼塘变臭了,有的提出个别小组道路不好、雨天出行困难,有的认为建设道路征地补偿不到位,谈出了基层党员、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
57岁的老党员XXX是个敦厚、质朴的老人,由于在20xx年积极响应土地挂钩工作,成为第一个搬迁户,但由于当时工作的失误造成了老人的宅基地一直未安置好,村组干部几经协调都未能解决。我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主动与老人沟通,了解他的心声,并与相关对象户和村组干部一起会商这件事,在协调多方利益之后拿出了一个双赢的意见,既解决了老人多年来宅基地的困扰,又最大程度了降低其他对象户的损失。事后,老人紧紧的握住我的双手,久久不肯松开。
看着他真诚的面孔、中肯的表情、积极的态度,听着亲切、热情、纯朴的话语,愈加觉得基层党员、群众的可亲可敬,也看到了一个地方发展的希望所在和动力所在。
XX组XX片的变电所由于一直以来的管理不善造成了原有变压器被盗,有党员代表反映近期的接连下雨会让已有的变压器受潮损坏,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我立即联系镇供电所协调解决变
压器的问题,并且组织劳力将变压器转移到安全干燥的地方,为村集体挽回了不必要的损失。
篇二:下乡日记民情日记
20xx年11月16日 星期三 多云见阴
起床闹钟把我叫醒了,窗外透出光亮,这是我们第六组在桑植县瑞塔铺镇鸟儿岭村“进村入户”的第二天。
站在户主刘老师的院子里,享受着乡村早晨的宁静。从这里可以看到整个村落,蜿蜒的水泥路伸展到各家各户,村民大都住上了楼房,院前的一幢新房已经建好了第一层,这是刘老师的女儿女婿用打工赚来的钱修建的,计划修建三层,两个刚成年的儿子一人一半,他们建好房子以后,继续回福建打工。回想起昨晚刘老师说十年前修房子时,建筑材料全靠马队驮运,使我对“要想富,先修路”的口号有了更深切的认识。
今天,村干部将陪同我们访问贫困户,我有些疑惑:“这里条件很好呀,怎么也有贫困户呢?”陈支书告诉我,村里有几户孤寡老人,因为家里没有劳动力,还是很贫穷的。我们步行到了今天访问的第一户,这是一栋原来六、七十时代的老木房子,木质窗格镂空着“卐”字格,窗格中央位置是一颗五角星,木房子一排四间,彰显着当年的些许辉煌,而如今,它趴在一片砖瓦洋房中却显得格外寒酸。房檐下,杂乱堆放着几只南瓜、一堆红薯,还有一架许久未用了的石磨,悬挂着的竹竿上晾晒着几件已经洗得褪了色的衣服。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户主张奶奶已经82岁了,有精神方面的疾病,丈夫早年去世,与至今尚未成家的弱智儿子相依为
命,现在主要生活来源是家里不多的田地,自己的农村社保和来自各方面的救济。了解到情况后,几位同学纷纷慷慨解囊,为老人捐了几百元钱,让老人家添点御寒衣被,买些生活日用品。对于我们送上的慰问金,户主的儿子一直不好意思接,村支书才把慰问金放到了他的手里。
第二户贫困户是82岁的王奶奶,儿子早逝,王奶奶身体倒还健朗,耳聪目明,生活基本能够处理。交谈的过程中,一直向我们道谢,念叨着我们的到来,让她感到了后辈的温情。当我们和王奶奶合影的时候,王奶奶说她的旧帽子不好看,坚持要摘下帽子才和我们一起照相,好可爱的一位老奶奶!陆续又去了两家贫困户,都是因为年老无子、身体残障方面的原因致贫,我们为贫困户都送上了慰问金,钱不多,希望能表达我们的一份心意,体现社会的温情。
整个走访花了近三个小时,一路上,我们谈到现在的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很多老人面临着负担重、收入低、精神生活单调、家庭氛围缺失、医疗保障不足、安全隐患多等等问题。
在鸟儿岭村,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领到55元的农村养老保险,可以享受乡镇医院住院全免费的农村合作医疗,镇里也正在修建敬老院,这些举措,让我们看到农村留守老人的问题正
在慢慢解决,我相信,通过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实现农村留守老人安度晚年的愿望。
篇三:下乡日记民情日记
10月x日
今天参加了米甸镇党委政府的党政工作会议,主要讨论4项议程:1、20xx年米甸镇党员发展工作的状况;2、20xx年米甸镇实施项目的通报及安排状况;3、米甸镇城乡居民低保规范化管理形势状况;4、乡镇人大、政府换届工作安排。
作为米甸镇新农队队长,同时也是米甸镇挂职副镇长,这一年对我来说,更重要的就是学习工作方法,乡镇工作的复杂程度,远比其他上级部门及事业单位要繁琐,每次参加会议,总能学到不同的东西,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今天的会议,在项目实施通报及安排环节,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项目工作是乡镇发展的根本,按照李茂松镇长的话讲,“不抓项目,那么青山依旧,河山未改”,并且,“抓了就要实施好”。话听起来简单,但是意义深远。农村经济的发展一直国家的重头戏,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历年来不断出台各种惠农政策和项目,但收效总是不尽如人意。我想关键在于农村自身的发展模式的影响,没有更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资源的独特性。
接下来一段时间,我将努力协助李梅副书记努力完成2个城镇建设的项目,我自己也将努力的做好米甸社区文化广场的道路硬化项目。
10月x日
今天,陪同祥云县副县长李斌,米甸镇党委、政府领导,参观了祥云县煤管站金旦分站。作为新落成的分站,金旦分站坐落在米甸镇香么所村,该村是本镇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也是米甸镇经济发展的和煤炭安全的重要场所。
金旦站坐落在山间沟谷中,四周被群山环抱,所处位置是往来煤炭运输车辆的必经之路,这既便于煤管站员工对煤炭运输和安全进行保障,也便于周围煤矿资源的管理和维护。一行人主要参观了煤管站的会议室,职工宿舍,食堂等房屋设施,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意见。
篇四:下乡日记民情日记
来村也有一段时间了,我一直在思考西村如何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问题,我觉得龙车要发展,首先要解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乐育至浪堤通达公路现已通车,但路面等级差,经常晴通雨阻,给全村的出行带来不便,很多村民都希望下一步把乐浪公路列入通畅工程项目,彻底解决全村行路难题。农田水利由于年久失修,现在很多沟渠都出现渗水、塌方,灌溉面积受到严重制约,很多良田良地没有得到充分开发。西村只要解决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抓好经济作物发展,全村脱贫致富的路子一定会加快,西村是全乡、全县农村的一个缩影,我相信只要政府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抓准几个适合当地发展的支柱产业,红河县的新农村必将会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0xx年x月x日
数天来的进村入户,深入村组,深入田间地头,被西村奇山峻石、绿树浓荫、植被多样的林间村落吸引,亦被乡民那质朴勤劳、善良大方、热情原始的生产生活和不屈不挠的追求发展的干劲所感染,同时也为山高谷深、群山阻隔给脱贫发展所带来的重重困难所忧虑。西村发展在何方?出路在哪里?我的工作怎样开展?如何见成效?我思索着??
20xx年x月x日
“上山下乡”差不多半年了,看到西村在不断的发展,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村里的卫生路清洁干净,结束了长期以来脏乱差的落后面貌。很多村民用上了洁净的沼气,煮饭、烧火不见了昔日的烟雾弥漫,我在默默祝愿我们的农村早日与城里一样干净卫生富裕。
20xx年x月x日
农村是静心养神的好地方,这里没有污染、没有喧哗、没有烦躁,有的只是悠闲、自在、充实,几个月的农村生活,让我静静享用了农村清新的空气、可口的农家菜,让我在大自然的怀中感受了农村的蓝天、青山、绿水,特别是纯朴的民风让我懂得了真诚和友爱!
20xx年x月x日
农村工作无小事,事事关系民生。只有抓好每一项工作,老百姓才会拥护我们,才会把我们当亲人。老百姓的要求也很低,只要我们时刻挂着他们,时刻与他们的心连在一起,我们工作就会在农村生根发芽。
20xx年x月x日
因为有要求群众尽可能的参加合作医疗保险,动员缴费工作需要挨家挨户的进行。当我们收到李勒索大爷家时,他正在门前的自留地里翻土,腿上、衣服上尽是秋天的气息。75岁高龄的他一生勤恳,为人憨厚老实,家中经济相对拮据,属于西村的低保救助户。他一人独居,可他依然开朗、快乐。虽然满脸皱纹,可脸色红润,身板硬朗,一年四季最常见是他干活时总赤着双脚。他是个闲不住的人,尽管年事已高,左邻右舍有个修房建屋的事情,他也总是忙上忙下,尽自己所能帮忙做事,在当地群众中口碑极好。我们讲明来意,向他解释合作医疗的有关情况和费用缴纳,他没说话,眼神已流露出一种信任和理解。静静的洗了手,从内衣兜里掏出了一张皱巴巴、带着体温的纸币,满眼信任的递到我手中。我心中突然涌起了一股难以言状的感动。这张带着温度的纸币不仅凝聚着老汉辛勤劳作的汗水,更凝聚了老汉对我们党和政府医疗保险制度的一片信任啊,我在心里默默的祝福着他,希望他健康长寿!
20xx年x月x日
一早起来,天气就很炎热了,我戴上草帽,准备下村。强烈的阳光很刺眼,走在乡村的小路上,这时许多村民已经开始劳作了,路上遇到纷纷同自己打招呼的。“嘿,你又下来忙什么啊?中午有空来我家吃饭啊”。一句简洁的话语,把什么都包含了,代之的是一股熟悉而亲切的感觉。毕竟,在这个村,自己与他们“零距离”地接触快一年了。时间过的真快,刚来的时候,整天在村民家里跟他们攀谈。
在这些时间里,认识的不仅是村干部,更多的是村民。记得刚进村里的时候,从村民的眼神里似乎可以看到对自己有所戒备和不信任,但随着自己同村民呆的时间越来越长,对村里事务的不断熟悉和深入,村民与自己间许多的拘束和生硬减少了,特别是当我能够为村民办一点事情,哪怕是为他们写一份报告这样的小事,他们便改变了对我的态度,逐渐不把我当外人,很多的话现在可以直说、实说。在这过程中,我也逐渐熟悉了他们,路上碰见,大家都热情的互打招呼,也可以知道他家里人目前都在做些什么、忙什么、需要什么、甚至可以直接讨论他那在外地打工的孩子的近况。这个时候,递给他或他递给自己一支烟,与村民就有了工作生活中的各种交流和互动,使自己感觉到是这个村里平凡而朴实的一员,自己无论从身体还是心里都似真正融入了村庄,融入了村民的生活。这也为自己更深入地体验他们内心的喜怒哀乐愁创造了机会。这时的村庄不再是汇报一组干巴的数字和文字,而是一幅活生生的画面,画面是动态的,色彩斑谰的,有各色村民在脑海中浮动。
第3篇:下乡民情日记
下乡民情日记
10月11日星期五 天晴
今天是抽调我们工作组下乡的第一天。因为从今天起自己要到民和县***乡的***村,开展为期两年的蹲点下乡。为此,昨夜辗转反侧,到大半夜才强行入睡。
早晨起床,探头望望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心中有种难以名状的感觉。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扪心自问。前两天还为自己有幸抽调下乡,欣喜不已。因为自从离开乡镇调入市县机关整整十年来,每次抽调干部下乡驻村,自己从未选中。不是因为个人工作能力不行,也不是自己不熟悉农村工作,而是自己承担的工作职责相对重要,也算是单位的骨干,所以自己总是在领导们的眼中“落选”。那时候,自己真的太羡慕那些能抽调下乡的同事们了!说句心里话,许多同志不喜欢下乡驻村或害怕下乡,而我偏偏喜欢,其原因不是害怕单位布置安排的工作,而是自己从小出身农村,对农村有着太深太深的感情。参加工作后,自己分配到化隆县最为偏远的卡力岗山区的阿什努乡,工作了整整三年。三年来较为艰苦的基层工作和生活,使我学到了许许多多在机关单位难以学到的东西,也和当地的村社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