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牡丹》全诗赏析

2024-05-26 07:13:18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李商隐《牡丹》全诗赏析

李商隐《牡丹》全诗赏析

《牡丹》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律咏怀诗。此诗借咏牡丹抒发诗人对意中人的爱慕、相思之情,借绝色艳姝来比拟,以花写人,并暗示意念中的情人如花似玉。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商隐《牡丹》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原文】

牡丹

锦帏初卷卫夫人①,绣被犹堆越鄂君②。

垂手乱翻雕玉佩③,折腰争舞郁金裙④。

石家蜡烛何曾剪⑤,荀令香炉可待熏⑥。

我是梦中传彩笔⑦,欲书花叶寄朝云⑧。

【注释】

①锦帏(wéi):锦帐。卫夫人: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典略》载,孔子回到卫国,受到南子接见。南子在锦帷中,孔子北面稽首,南子在帷中回拜,环佩之声璆然。

②“绣被”句:原典是鄂君举绣被拥越人,此句谓“绣被犹堆越鄂君”,清人马位《秋窗随笔》及桂馥《札朴》已指出其为误用(桂谓当为“楚鄂君”)。此将牡丹喻为绣被拥裹的越人。或谓越鄂君系兼取美妇人美男子为比,见钱钟书《谈艺录补订》。

③“垂手”句:《乐府解题》:大垂手言舞而垂其手,又有小垂手及独垂手。《乐府杂录》谓大垂手、小垂手的舞姿或如惊鸿,或如飞燕。故舞时玉佩乱翻。

④折:一作“招”。折腰争舞:一作“细腰频换。”《西京杂记》:戚夫人善为翘袖折腰之舞。郁金裙:用郁金草染色的.裙。

⑤“石家”句:《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豪侈,“用蜡烛作炊”。蜡烛当柴烧,无须剪芯,故说“何曾剪”。此状牡丹之色如燃烧的大片烛焰。

⑥“荀令”句:荀令即荀彧 ,字文若 ,为侍中,曾守尚书令。曹操所有军政之事均与他协商,呼之荀令君。此句谓牡丹之香自然生成,不须熏得。

⑦“我是”句:《南史·江淹传》载,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此自诩有才。

⑧叶:一作“片。”朝云:指巫山神女。

【白话译文】

织锦的帘帷刚刚卷起,是那美艳的卫夫人。丝绣的褥被还堆拥着,是那俊秀的越鄂君。像在垂手而舞,雕玉佩饰正零乱翻动,像在弯腰而舞,郁金裙子正争相回旋。它光彩四照,像石崇家的蜡烛,哪须常把烛芯剪去?它自然温馨,像荀令君的体肤,岂用香炉细细染熏?我是诗人江淹,在梦中得到的那支彩笔,想把清丽词句,题在花片上寄给朝云。

【创作背景】

这首《牡丹》诗托物咏怀,当为李商隐早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确指。

【赏析】

首联是单株牡丹的特写图。卫夫人指春秋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以美艳著称。这里借用《典略》典故,以锦帷乍卷、容颜初露的卫夫人形容牡丹初放时的艳丽夺目含羞娇艳。据《说苑·善说篇》记载,鄂君子皙泛舟河中,划桨的越人唱歌表示对鄂君的爱戴,鄂君为歌所动,扬起长袖,举绣被覆之。诗人将牡丹的绿叶想象成鄂君的绣被,将牡丹花想象成绣被覆盖的越人,传神地描绘初开的牡丹花在绿叶的簇拥中鲜艳的风采。“犹堆”二字刻画花苞初盛时绿叶紧包的形状,与“初卷”相呼应。

颔联展示牡丹随风摇曳时的绰约丰姿。垂手、折腰都是舞名,亦指舞姿。玉佩指舞女身上佩戴的玉制饰物;郁金裙指郁金草染色的裙。这两句以舞者翩翩起舞时垂手折腰,佩饰翻动,长裙飘扬的轻盈姿态来作比喻,牡丹花叶在迎风起舞时起伏翻卷,摇曳多姿的形象。

前两联重在描绘牡丹静中的形态,颈联具体地描写了牡丹的色香。“石家蜡烛何曾剪”形容牡丹的颜色像燃烧着的大片烛火,却无须修剪烛芯。“何曾剪”西晋石崇豪奢至极,用蜡烛当柴,烛芯自不必剪。“荀令香炉可待熏”是说牡丹的芳香本自天生,岂待香炉熏烘。据说荀彧到人家,坐处三日香。旧时衣香皆由香炉熏成,荀令自然身香,所以说“可待熏”。

诗人陶醉于国色天香。他恍惚梦见了巫山神女,盼望她传授一支生花彩笔,将思慕之情题写在这花叶上,寄给巫山神女。梦中传彩笔,典出《南史·江淹传》,这里反其意而用之,表明诗人心摇神荡的兴奋激动之情。

这首诗构思巧妙,借物比人,又以人拟物,借卫夫人、越人、贵家舞伎、石家燃烛、荀令香炉等故事描写牡丹花叶的风姿绰约、艳丽色彩和馥郁香味,使牡丹的情态毕现。最后诗人突发奇想,欲寄牡丹花叶于巫山神女。明写牡丹,暗颂佳人,一实一虚,别具一格,令人回味无穷。

第2篇:《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

《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颇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天涯》李商隐全诗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天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天涯注释】

⑴天涯:此处泛指家乡以外的极远之地。

⑵天涯:此处特指具体的天边。斜:古音读xiá,今音读xié。可以读古音,也可以按现行中小学语文教学通例上读今音。

⑶莺啼:莺鸣。宋辛弃疾《蝶恋花》词:“燕语莺啼人乍还。却恨西园,依旧莺和燕。”“啼”字语意双关啼叫和啼哭。

⑷最高花:树梢顶上的花。也是盛开在最后的花。

【天涯白话译文】

繁花似锦的春天独在天涯,天涯的红日又在渐渐西斜。

美丽的黄莺啊你若有泪水,请为我洒向最高枝的娇花。

【天涯创作背景】

此诗冯浩《玉溪生年谱》编于大中九年(855年),当时李商隐在梓州柳仲郢幕府。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编在大中五年(851年),当时李商隐在徐州卢弘止幕府,并云:“‘春日天涯’,点时点地。‘日又斜’,府主又卒也。‘最高花’,所指显然。冯编梓幕,大误。”刘、余《集解》云:“义山诗中,‘天涯’一语,或指桂州,或指梓州。就诗中所抒写之感情论,此诗似作于梓幕较为合理。”

【天涯赏析】

此诗一开头诗人就制造出一种环境和心情强烈反差的氛围。首句平直叙起,蕴藏着极深沉凄惋的感情。“春日”写时光之美妙可爱,“天涯”喻飘泊之遥远;两词并用,便将旖旎的春光与羁旅的愁思交织在一起。第二句使用“顶针”格,重复“天涯”二字,再点题意。春日越是美妙可爱,落魄江湖,远在天涯的诗人更感到惆怅。“春日在天涯”已经使人黯然伤神;而“天涯日又斜”递进一层,就更加渲染了在天涯海角,踽踽独行,穷愁飘泊的悲凉气氛。“日又斜”是说时间向晚,一天又将过去,这就给艳丽的春景笼罩了一层慵倦凄暗的阴影。繁花似锦的春光,与西沉的斜阳,纵然掩映多姿,但无多时,终将沉没于苍茫暮色之中。日复一日,春天也终将红英落尽,悄然归逝。韶光之易逝,繁花之必将凋零,与诗人人生道路上的失意蹉跎,正复泯然相合。著一“又”字,则日暮途穷,荼然疲役之慨,寂寥孤独,空漠无依之痛,尽在言外。

开头这两句既包含着对美好事物无限留恋珍惜之意,也包含着生命必将凋零之悲的无奈。李商隐诗常写到落日,如果说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诗人还有一丝激情的话,在这里却只有深沉的迟暮之感了。这两句在语言运用上极为精巧,前句的“日”是时日,后句的“日”指落日;上句末的“天涯”泛指遥远边陲,下句采用“顶针”手法以“天涯”开头,却又实指所眺天边。两句同出现这两个词,在语义上虚写与实写相映成彰,在语音上回环往复,形成一种特殊的语言美,令人吟来意味无穷,余音袅袅。

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展开想象的翅膀,创设出一个奇特的意境。本来千里莺啼,是一曲宛转悦耳的美妙春歌,可是此时此境,在诗人听来却好似悲啼,而且诗人一任满腔愁绪驰骋,想象如果莺啼有泪的话,希望它能为诗人沾湿枝头最高的`花。这看似很离奇,甚至不合情理,然而正是在这不合情理之中,淋漓尽致地抒发出诗人的情绪。杜甫有“感时花溅泪”的诗句,不论是杜甫感时而对花溅泪,还是花含露水而好似溅泪,总之是有泪或似泪之物为依托。而这里李商隐无所傍依,由实在的莺啼联想到啼哭,又由啼哭想象出泪水,继而想到泪湿花枝,在艺术感受上将听觉(“啼”)、视觉(看花)、触觉(“湿”)融为一体,写出了诗人敏锐的联想和深切的感受,造成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钱钟书在《谈艺录》中称此为“曲喻”,即曲折的隐喻,这种表现手法最能表现作者深层的情感。诗中“最高花”是指春天开得最迟的花,花开到最高枝,别的花都谢了,于是春天也即将过去了。这两句里婉转美妙的莺啼与诗人想象的泪啼又形成一个对比,加深了前面两句造成的环境与情绪的反差,而且将春残与日暮相呼应,更流露出一种失落之感。其实想悲啼洒泪的正是诗人自己,而他自己蜡炬成灰,泪已流干,于是只能托莺啼以寄恨。

总的从表现手法来看,“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两句运用顶针手法,重复“天涯”二字,使远在天边的诗人惆怅之情更加突出;“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两句运用了寓情于景、移情于物的手法,“莺啼”是婉转悦耳的,可诗人觉得莺好像在哭,莺的泪水打湿了最高处的花,突出了诗人飘零愁苦之情。“最高花”意味着春天已经过尽,美好事物即将消逝,倍增哀伤;“最高花”无人庇护,遭受风吹雨打,这与有才华抱负而潦倒终身的诗人命运相似。诗人生活在日趋衰落的唐朝晚期,政治腐败,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倾轧;他出身贫微,饱经沧桑,仕途坎坷,前途渺茫,空怀才志,无以进取;在大好春光将逝之时,流落天涯的诗人面对夕阳残照,发出了日暮途穷之感慨。

这首小诗表现出强烈的失落之感,悲哀之情,这种情绪既包含了诗人对自身老大沉沦的伤感,又带有时代黯淡没落的投影,表现出诗人对个人乃至时代前景的失望。因此,这首美艳而凄绝的绝句,既是春天的挽歌,也是人生的挽歌,更是诗人那个时代的挽歌。

李商隐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咏史诗有很高的成就。它们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的无病呻吟,也不同于前人那些托古以述怀的诗篇,而是着眼于借鉴历史的经验教训来指陈政事、讥评时世加以补充发挥,使咏史成为政治诗的一种特殊形式。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幼年的环境和所受的教育使李商隐的世界观基本上属于儒家体系,其人生态度是积极入世、渴望有所作为的。同时,他颇能独立思考,很早便对“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说教不以为然,甚至萌生出“孔氏于道德仁义外有何物”这样大胆的想法。在诗歌创作上,他起初醉心于李贺奇崛幽峭的风格和南朝轻倩流丽的诗体,曾仿照它们写了许多歌唱爱情的诗篇,如《燕台》《河阳》《河内》等。待屡次下第和被人谮毁的遭际向他显示了人生道路的崎岖不平,他的诗便开始表现出愤懑不平之气和对社会的某些批判。大和末,甘露之变以血淋淋的现实打开他的眼界,使他在思想上和创作上都大进一步。这时他写的《有感二首》《重有感》等诗,批判腐朽政治已相当深刻有力。

第3篇:李商隐《曲江》全诗赏析

李商隐《曲江》全诗赏析

曲 江

李商隐

望断平时翠辇过, 空闻子夜鬼悲歌。

金舆不返倾城色, 玉殿犹分下苑波。

死忆华亭闻唳鹤, 老忧王室泣铜驼。

天荒地变心虽折, 若比伤春意未多。

译文:

不见平时皇帝幸会曲江的盛况,如今只能在半夜听到冤魂怨鬼的歌哭。昔日宫妃陪同皇帝出游的热闹场景一去不复返,如今曲江流水依旧分波于玉殿。甘露之变,朝臣如陆机之遇害;国祚衰颓,我亦有索靖暮年之叹也。时局变化令人心摧,可是唐王朝的春天一去不返,更令人痛心。

题解:

曲江,又称曲江池,在长安东南郊,是唐代长安最大的风景名胜区。唐玄宗开元年间,这里非常繁华。安史之乱后,曲江荒废了。唐文宗想恢复盛唐时期的升平之状,于是在大和九年(835)二月重修曲江。十月,在这里赐宴百官。十一月,发生“甘露之变”,曲江的重修工作就此停止了。

唐文宗之时,宦官专权,他对此深恶痛绝,决心依靠宰相李训、凤翔节度使郑注等铲除宦官势力。十一月的一天,李训谎称一棵石榴树上夜降甘露,是吉祥的预兆,企图在宦官仇士良等前往观看时,将其诛杀。不料事败,仇士良挟持文宗,李、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李商隐《咏史》全诗赏析

李商隐《咏史》全诗赏析

  《咏史》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山图画,表达了诗人无穷的感慨与讽刺意味。

 咏 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熏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赏析:

咏史,名为咏史,实为咏怀。李商隐通过借古喻今的手法借题寄慨,发表了对社会、政治的一些见解。在抒发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的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这首诗是唐朝著名诗人李商隐众多咏史诗中最著名一篇佳作。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在政治上,终其一生很不得志。但正是这种不平凡的经历,使其诗歌成就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

未完,继续阅读 >

《李商隐《牡丹》全诗赏析.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李商隐《牡丹》全诗赏析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