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2024-05-29 07:13:2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巴南区清溪小学胡英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些新的理念为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正确导向,即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映,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会激发强烈的求知欲,促进思维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在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让学生感受新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寻找幸运花瓣儿》一课时,我在课前在网站上搜集到了很多很美的丁香花的图片,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激趣导入法,告诉学生们老师找到的是三瓣的丁香花,但是有位小朋友却找到了一朵四瓣丁香花,如果有谁找到了四瓣的丁香花谁就会拥有幸福,你们想知道怎么才能找到四瓣丁香吗?这样学生就被吸引住了,学习兴趣被很好地激起。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走进文本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提高学生与文本的亲和力,培养感悟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引领学生,实现师生、生生、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进入文本,变阅读课文为感悟生活。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密西西比河》一课时,揭示课题后,先让学生细读文本,感受密西西比河西岸的风光,找出关键语句后划出来。在反馈时,要求同学们用心去想象、感受这一片优美的大草原和野牛的闲适。这样,学生就能自己进入文本,文本的景象也因为孩子们自己充分的想象而变得鲜活起来。通过这样的训练,能促使学生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从而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孩子们从语文课堂中找到乐趣。

三、以情激情,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体会语义时,老师要放手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唤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看法、观点,要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可以进行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从而懂得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堂,气氛很活跃,其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如在教学《翻阅大雪山》第二课时,我让同学们自己寻找红军战士面临哪些困难,然后分小组讨论。同学们由于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能够从学习中找到更多的乐趣,学习起来更有热情,于是积极地参与到布置的任务中来,说困难、找关键词、体会困难。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学生学习有热情,从学校中体会到了乐趣,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文本人知识,更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也让他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懂得了红军战士身上可贵的品质,更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

四、注重诵读,少点讲解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收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给学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学生自主读书的时间。

注重诵读使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做过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予作品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学生读得阅读,体会就越深,感情就越容易出来,乐趣也更容易被激发。因此,课堂上老师要充分利用时间,指导学生阅读,老师不可以自己的讲解替代学生的读。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充满活力,让学生充满激情,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让学生多思考,多朗读,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第2篇: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贵州省余庆县城关一小刘象卉

现行语文教材体现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把握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

《新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中所处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要真正发挥引导的作用,就必须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在教学实践中把自主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语文实践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下面,谈谈我在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充分认识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

1、课堂上注重诵读,少一点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注重诵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它的多重教育功能是不可低估的。徐世英先生曾将朗读与讲解作过精辟的比较,他说:“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是摊平、摆开,朗读是融贯、显现;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赋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读,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读几遍课文,老师切不可以自己的讲代替学生的读。

我在教学《美丽的“三潭印月”》时,自始至终贯穿了读。在导入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三潭印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后,我再叫他们带着几个问题逐段朗读:哪段在写三潭印月美丽?哪段在写“三潭印月”名字的来历?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三潭印月”的美丽和人们的喜悦。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又有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总之,要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不断提高读的质量。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课文读得很熟,感情也读出来了,对西湖的“三潭印月”有了比较深的认识,产生了喜爱之情。

2、课堂上注重积累,少灌输。

过去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学生靠死记硬背来学习语文,这样知识得不到内化,能力得不到提高。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

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教师指导学生语文积累不能以自己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必先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欲望,积累才有内驱力。比如:教学时,我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学了《傲霜篇》,我问学生:“菊花有哪些品格?你最喜欢哪个?挑你喜欢的一段读读背背。”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课文《石榴又红了》课后让学生表演出来,这要求学生能熟记课文,如果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课文,学生肯定兴趣不浓。教学时,我紧扣习题,采用读读演演的方法,并且亲自参与到学生中去。学生自由分配角色、自由表演,个个兴趣高涨。课文学完后,大部分学生能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

学生仅仅积累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一至六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而今语文教材就注重了这一点,每单元都有一篇优美的选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只要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形成,逐渐养成自觉阅读的习惯。

二、充分体现实践性,为学生拓展运用语言的空间。

语文分为“吸收”和“倾吐”两部分,吸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倾吐”。语文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因此,训练“倾吐”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读中迁移,多为学生提供再现课文语言的机会。

语言分为两种,一种是积极语言,即经常使用的语言;一种是消极语言,即积累了而没被使用的语言。学生读了教材,积累了课文的语言,如果是长期储存,而没有运用的机会,那这些语言就在孩子们的语言仓库中退化为消极语言。因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将积累的消极语言转化为运用的积极语言,让所学的教材语言能经常得到运用。

(1)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课堂教学中,如果呈现出学生在热烈地讨论,教师在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时时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性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如在教学《富饶的海洋》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海洋是富饶的?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讨论中,我在一旁倾听着,并给予指点。在交流时,我又让学生讨论:未来的海洋是怎样的?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运用了语言。

(2)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表演课文。

除了课堂中适当地组织讨论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表演课文。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寓言故事《自相矛

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课堂上他们即兴表演,表演时不仅运用了课文语言,还进行了再加工。把卖矛、盾的人和围观的人演得栩栩如生,所说的话有的是课文中没有的。由此可见,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并进一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2、自由表达,多为学生创设自主作文的条件。

写作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很多学生头脑中积累了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但碰到无内容可写,无深切体会时,搔头摸耳,举笔维艰。这是我们长期进行命题作文训练的缘故,其实,它并不是最好的训练形式。新教材“语文生活”板块的设计将各具功能的口语交际与习作互相配合,融为一体,实现口语交际、习作和综合学习的整合。教学中我运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演讲、调查、讨论、表演、朗诵、采访、介绍、辩论、探究、策划等。让习作与活动同步,在活动的基础上,把习作融于其中,使口语交际、习作与综合性学习得到有机整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写日记,多做自由命题的作文,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教材彻底扭转牵着学生走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3篇: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日期:2008-10-08 来源:互联网 作者:佚名 [打印] [评论]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每个学生在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实践应用等主体活动去亲近数学、体验数学、“再创造”数学和应用数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一、重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人的思维过程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具有情感上的吸引力,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求知欲与好奇心。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为学生的学习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让学生亲近数学。

例如:在教学“时分的认识”前,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了“龟兔

未完,继续阅读 >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