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考政治模拟题

2024-06-02 07:12:13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成人高考政治模拟题

成人高考政治模拟题

2017成人高考政治模拟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B.-般和特殊的关系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D.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

2.运动是物质的( )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

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 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

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

4.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一

5.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 )

A.内部矛盾 B.外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特殊矛盾

6.感觉、知觉、表象是( )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活动

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

8.相对真理是指( )

A.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 B.相对谬误

C.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误的成分 D.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和完善

9.经济基础是指( )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

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地理环境 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1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

A.不属于上层建筑 B.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C.属于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属于上层建筑中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

1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

13.***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 )

A.《新民主主义论》 B.《湖南农****动考察报告》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14.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

A.八一南昌起义 B.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15.***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 )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16.***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文化工作的方针是( )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7.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光复会 D.华兴会

18.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

C.《中国土地法大纲》 D.《关于清算减租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

19.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20.***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 )

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

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D.工农民主专政

21.把***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2.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在( )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23.***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 )问题开始的

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香港和澳门 24.我国的政体是( )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D.民族区域自制制度

25.我们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 )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

A.计划与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D.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

2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B.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

C.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D.建立经济特区

2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

A.改革是手段、稳定是条件、发展是目的

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前提、稳定是目的`

C.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

D.改革是途径、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

30.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 )

A.以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为基础 B.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

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D.以自由、平等原则为基础

3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始终以()

A.经济效益为中心 B.发展速度为中心 C.扩大规模为中心 D.有计划按比例为中心

32.假象是( )

A.不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C.和本质没有直接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 )

A.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B.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产生、发展、灭亡的一对范畴

C.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D.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的一对范畴

34.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

A.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突破“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 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的变化

35.标志着***思想形成的阶段是在( )

A.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 B.党的创立到土地革命时期

C.土地革命前期 D.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

36.***思想的精髓是( )

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37.被视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是( )

A.孙中山 B.魏源 C.龚自珍 D.林则徐

38.人的本质属性在于( )

A.心理特性 B.阶级本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

39.我国改革的实质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0.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广大人民群众

C.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D.宪法和法律

二、辨析题(要求先判断正确或错误,然后说明理由,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

42.“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

三、简答题:本大题有3个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4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

44.简述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45.联系实际说明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两大主题”。

第2篇: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题

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题

导语:很多同学知识掌握的不扎实,对考试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进行下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成人高考高起点语文模拟题,欢迎大家参考!

一、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共24分,每小题4分)

第1题单选 依次在横线上填上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近年来,全省对乱收费现象进行了专项治理,加大了查处力度,使之得到了有效__________。

②然而,当地有关部门仍固执己见,坚持这种破坏历史文化遗产的“旧城改造”,__________ 在1998年拆除了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大片历史建筑。

③北京的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八年起,先后__________ 了一百五十多年,荟萃了中外盛景,被誉为“万园之园”。

A.遏制 私自 修建

B.遏止 擅自 营造

C.遏止 私自 修建

D.遏制 擅自 营造

参考答案:D

第2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他在国内体育界和社会上知名度都极高,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堪称炙手可热的名人。

B.美国政府准许石油公司在阿拉斯加天然公园里钻井的决定,引起国际环保组织怨声载道。

C.这部刚获得梅花奖的剧本深刻地揭示了新与旧、美与丑、文明与野蛮等错综复杂的矛盾。

D.对于房价在全国略胜一筹的北京来说,经济适用房的低价位无疑对工薪阶层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参考答案:C

第3题单选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工业经济海外联谊会第一批发展团体会员上百家、海内外理事近百人,已成为本市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群众社团。

B.文章中间某些方位的说明仍欠模糊,如“土地上”的表述不明,应该为“画面上部右侧”,这才能把“挖井人”的位置确定下来。

C.一条广告语的好坏,不仅在于文字的精致,构思的巧妙,还要考虑受众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

D.适度的自我批评,实际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个平静的“码头”,而超越个人实际的高目标,则容易造成心理的失衡。

参考答案:D

第4题单选 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词义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倍增(成倍地增长) 倍尝辛苦 股份 恰如其分(办事的做法正合适)

B.毕露(全部显露) 毕恭毕敬 辨析 辩才无碍(泛指能言善辩)

C.雏议(自己的议论,谦辞) 雏凤展翅 假寐 不假思索(无须假装思考)

D.厉行(严厉实行) 厉精图治 精萃 出类拔萃(品德才能超出常人)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 选用下面的句子为文段填空,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湖上也好,山上也好,天空中也好,__________ , __________, __________ ;到处都在动,都是不均衡,是离奇变幻,是光怪陆离的阴影和线条的无穷的混合和错综,而万物之中却隐藏着宁静、柔和、统一和美的必然性。

①没有一丝完整的线条②没有一个同样的瞬间 ③没有一片完整的色彩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②③①

参考答案:B

第6题单选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与所给的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pian) 片面 片刻 分片 片言只语

B.强(qiang) 强大 强制 坚强 强词夺理

C.供(gong) 供销 口供 提供 保证供给

D.仆(pu) 仆人 仆从 公仆 前仆后继

参考答案:A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0题。(共16分。每小题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试题。

建筑成为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首先是因为它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建筑虽然起源于防寒、祛暑、荫蔽、安全等实用生活要求,但在建筑史上,人类对解决生活实用而付出的创作劳动却远远不如对非实用的方面付出的多。宫殿、庙宇、祭坛、陵墓、教堂、纪念碑、园林等,这些全部或基本上服务于精神生活的建筑,其成就远超过了住宅、作坊、堡寨等服务于物质生活的建筑。建筑形式、建筑风格的演变,往往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敏感的见证。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

人对建筑的美感,客观上来源于建筑的形式,舒畅、别扭、恐怖、惊讶、幽静、轻松、肃穆……这是视觉反应的直觉情绪;质朴、刚健、柔和、雍容、华贵、纤秀、端庄……这就进入了初步的审美判断。所有这些主观的感受,无不是建筑的序列组合、空间安排、比例尺度、造型式样、色彩质地、装饰花纹等等外在的反映。但是这些感受(美感)又不是抽象的,其中往往包含着某些特定的内容,因而使得建筑的美感有可能突破单纯形式美的法则而深化发挥。

像秩序井然的北京城,宏阔显赫的故宫,圣洁高傲的天坛,诗情画意的苏州园林,清幽别致的峨眉山寺,安宁雅静的四合院住宅,端庄高雅的希腊神庙,威慑压抑的哥特式教堂,豪华炫目的凡尔赛宫,冷峻刻板的摩天大楼……所有这些具体感觉形式,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以及整个时代的民族的审美倾向,无不包含着悬念、感触、素养、格调等因素。建筑的美感是朦胧的,是抽象的,但又可以是具体的;是无声的空间凝聚,但又可以是有声有色的时间的延伸。

目前对建筑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甚至给建筑美学下一个定义也是困难的。但是,把建筑作为一项艺术门类,从它的艺术特征、它的艺术风格和它的形式美法则入手加以研究,无疑将有助于探索更为深入广阔的课题,例如,建筑美感的组成因素,特别是它的心理构成因素,建筑创作的形象思维特征,自然美与环境美的美学内容,形式美的形式与发展,等等。

第7题单选 在西方,人们形象地称建筑是“石头写成的历史”,其原因是( )

A.建筑凝聚着人类物质生产的巨大劳动,是人类自觉改造客观世界的直接成果。

B.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成就突出,其形式、风格的演变,常是一代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见证。

C.建筑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对象,而对其具体观照会获得更多的美学感受。

D.建筑服务于精神生活,也服务于物质生活,两者都包含了历史审美因素。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 第二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某些特定的具体内容”主要指的是( )

A.客观上来源于建筑形式的美感,既是直觉情绪,又是初步的审美判断。

B.所有的主观感受,都是建筑组合、尺度、式样、花纹等外在形式的反映。

C.建筑美感的深化和发挥大大地突破了单纯的形式美法则,从而获得更多内容。

D.建筑包含着深刻的历史因素,整个时代的民族审美倾向,以及悬念、感触、素养等主观因素。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中画横线的词语,在内容表达上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说明人们对建筑感受是具体的。

B.文章的第一段是从建筑美感的来源、具体内容、流变性三个方面阐述作者观点的。

C.本文结尾提出了作者的主张,要从建筑艺术特征、艺术风格和形式美法则人手加以研究建筑美学。

D.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布局谋篇,叙议结合,有的放矢,充分阐述了当今建筑美学研究的课题缺陷。

参考答案:D

第10题单选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建筑美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虽然目前还没有建立起完整体系,但将来必定成为一门艺术性较强的新兴学科。

B.建筑美感源于形式,但随着时代向前发展,所有美感必将突破单纯的形式美法则而以升华。

C.建筑美感终会明确具体,并成为有声有色的时间延伸,从流动到稳定,从单纯到复杂。

D.建筑美学研究应该作为一项艺术门类,它必定有助于课题空间拓展、深入探索和建筑学健康发展。

参考答案:D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试题。(25分)

鲁迅路口(节选)

张承志

今年又一次去了绍兴。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城市正在粉刷装修;拆掉刚盖好的大楼,改成黑白的绍兴色。可能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吧,这一回头顶是万里晴空,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在鲁迅故居门口,车水马龙根本不理睬远路的游客;滔滔河水般的群众之流,擦着制作的假乌篷船一涌而过。我犹豫着,最后决定不再买票进去。

与其说是来再一次瞻仰遗迹,不如说是来复习上一次的功课。那一次在冬雨中,我们走过了一条条街道,处处辨认着遗迹和背景。那几年我潜心南方的游学,事先读足了记载,到实地再加上草图笔记。我辨认着,小街拐角坐落的秋瑾的家,青苔沾湿的青藤书屋,还有山阴道、会稽山、古史传说的夏禹陵。蒙蒙冷雨中的修学令人愉快,追想着那些日子,盼着再重复它一次。

虽然我明白这是一处危机潜伏之地。渐渐地我们终于明白了,这个民族不会容忍异类。哪怕再等上三十年五十年,对鲁迅的大毁大谤势必到来。鲁迅自己是预感到了这前景的,为了规避,他早就明言宁愿速朽。但是,毕竞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人们都被迫迎对众多问题。当人们四顾先哲,发现他们大都暧昧时,就纷纷转回鲁迅寻求解释。我也一样,为着私人的需要,寻觅到了这里。

同伴是本地人,对是否进去参观无所谓。我也觉得要看的都看过了,门票要四十元呢,或者就不进去了吧。路口上,车声轰轰人声鼎沸,不由你过分地斟酌徘徊。于是胡乱决定离开,心里一阵滋味索然。

就这样,这一次在绍兴过鲁门而未进。虽然脚又踩过这块潮湿土地,端详过秋瑾的遗墨,进入了徐锡麟的卧室,我没有迈过那个路口。我想保护初访的印象。冬雨的那一次我夹在一群小学生里一拥进了三味书屋,后来就亲身站到了百草园。那时的感觉非常新鲜,自己的小学生时代,以及自己孩子的小学生时代一霎间都复活了。那不是来瞻仰伟人的故居,而是回到自己的孩提时代。一股那么亲近的冲动,曾在人流拥挤中幼稚地浮现。从鲁迅家的大门口迈步,左右转两个弯,隔一两条小街,原来三百步之内,就是秋瑾的家。初次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心中不由一惊。他们住得这么近!……果然还是要到现地,才能获得感受。我不住地遐想。彼此全然不相识是不可能的,即便没有借盐讨火做过亲密邻里,也会因为留学一国彼此熟识。若再是朋友,就简直是携手东渡了。后来去了徐锡麟的东埔镇。冬月来时,以为东埔路远不易到达,这一回才知东埔镇就在眼前,公路水路都不消一阵工夫。这么说,我寻思着,烈士徐锡麟的家乡就在咫尺——这几个人,不但是同乡,而且是同期的留日同学。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捉摸着这里的线索。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

第11题简答 作者专程来瞻仰鲁迅的故居,为什么过其门而不入?(5分)

参考答案:城市在粉刷装修,总觉景色不合书里的气氛。许多人以鲁迅为饭碗,使作者兴趣索然,全没有了当初的美好感觉。

第12题简答 冬雨中的那一次初访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文中为什么两次写那次初访?(6分)

参考答案:留下了新鲜而亲切的.印象。两次写那次初访,一是为了与现实作对照,二是为下文由于失望而过鲁门而不入,结果获得了新的发现作铺垫。

第13题简答 文章结尾一句“一切的起源,或许就在这里?”从全文看,应如何理解?(6分)

参考答案:作者面对鲁迅故居路口的变化,追寻他选择文学创作之路的原因。他认识到应当从鲁迅的留学经历中寻找答案,鲁迅的选择应当与秋瑾和徐锡麟有关。

第14题简答 写出表现作者冬雨中初访绍兴时心情的词语。(至少写出4个)(4分)

参考答案:令人愉快,盼着再重复,感觉非常新鲜,亲近的冲动。

第15题简答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这篇散文选择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作者不仅探寻鲁迅的足迹,也思考鲁迅的同乡秋瑾与徐锡麟可能对鲁迅的影响。

B.文章以“该看的上一次早已看过,若有所思的心里有些寂寞”开头,以“站在路口上,我抑制着心里的吃惊”结尾,表现了对鲁迅故居路口变化的不快。

C.文中对冬雨的那一次初访鲁迅故居的描写充满诗意,却不肯言明时间,是因为对作者来说时间并不重要,“那一次”的经历才是最宝贵的。

D.文章第三自然段说“但是,毕竟在小时代也发生了尖锐的对峙”。“小时代”是指鲁迅生活的时代,是相对我们生活的大时代而言的。

E.文章的标题“鲁迅路口”有深刻的寓意。在“鲁迅路口”,最能照出人们心灵的善恶美丑,也最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思考。

参考答案: A C

四、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9—20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试题。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第19题简答 自古诗人以梅花人诗者不乏佳篇,有人咏梅的风姿,有人颂梅的神韵,这首咏梅诗则侧重写一个“早”字,请说说作者是如何突出“早”字的?(4分)

参考答案:寒”突出了早梅凌霜独开;“不知”和“疑是”是从人的感觉上写出此株梅花与众不同,早于其他梅树而“花先发”。

第20题简答 有人说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和本篇可谓异曲同工,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参考答案:同:张、王二诗都是先疑为雪,后知是梅。

异:张诗从似玉非雪、近水先发的梅花着笔,写出早梅的形神,同时也写出了诗人探索寻觅的认识过程;王诗则从嗅觉上写出梅的香气,并由此判断出那不是雪。

五、阅读下面苗得雨的短诗,根据要求作文。

第21题简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罗斯福在当选美国总统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一位好友向他打听海军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压低声音问:“你能保守秘密吗?”

对方答:“当然能。”“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

罗斯福婉转地拒绝了对方的提问要求,既不伤害对方的感情,又保守了秘密。

请以“拒绝”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略

第3篇: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模拟题

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模拟题

2017年成人高考专升本英语模拟试题

选 择 题

一、语音知识(共5小题,每题1.5分,共7.5分)

在下列每组单词中,有一个单词的画线部分与其他单词的画线部分的读音不同。找出这个词。

1. A. anything

B. many

C. animal

D. ate

2. A. dollar

B. polite

C. pocket

D. honest

3. A. breath

B. mouth

C. breathe

D. cloth

4. A. over

B. open

C. often

D. only

5. A. beg

B. climb

C. job

D. lab

二、词汇与语法知识(共15小题,每题1.5分,共22.5分)从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的一项。

6. The old man says if you run after two hares (野兔) , youll catch __________.

A. both

B. any

C. neither

D. either

7. Can you do it __

未完,继续阅读 >

《成人高考政治模拟题.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成人高考政治模拟题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