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艾香的散文

2024-06-02 07:12:25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端午艾香散文

端午艾香散文

又到端午,艾叶飘香。

早上,飘着小雨。出门过早,经过一条小巷。一夜的雨,早已把小巷淋湿,潮湿的墙缝里,小草探出了苗条的身子,老旧的院墙上,苔痕愈见清晰,谁家的院子里,栀子花散出甜香,洁白的花朵,在高出墙头的花枝后若隐若现,撩着过往人的眼。

即使没有撑着油纸伞的丁香花一样的姑娘,没有幽静光滑的石板小路,我还是情不自禁想起了《雨巷》。我缓缓走着,期待着邂逅一位美丽女子,最好是穿白裙撑透明伞黑发披肩,走在飘着细雨的小巷里,携一身的栀子花香。

正遐想着,巷口转进来一个人,是个身穿雨衣的大叔,身后还拖着一辆板车。看到这个场景,我不禁哑然失笑。等着莲步轻移的姑娘,却来了一位步伐矫健的大叔,多少有点戏剧性。这样想着,我不觉多看了大叔两眼,于是就看见了他身后板车上的艾叶。整整一车艾叶,被捆扎成无数小把,被雨水洗得一尘不染,安静地从容地等着被售卖。错身而过,艾叶的苦香从栀子花的甜香里渗出来,丝丝缕缕,深入肺腑。我回头看着这些艾叶,深深地看。大叔停下来看着我,可能以为我要买艾叶。不等他出声招呼,我转身急急地走了。

我从没买过艾叶,不管端午节街上有多少艾叶卖,也不管卖的艾叶有多新鲜多水灵,即使邻居大嫂把艾叶菖蒲插在门上,告诫我端午节要这样才能避邪,我也不曾买过。并不是我不喜欢艾叶,也不是我不知道端午的传统,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不喜欢被拿来售卖的艾叶。

小时候,每到端午这一天,父亲总要起个大早,去前一天看好的地方,割一丛好艾回来。每次他出门,我都在睡梦里,无缘亲眼见他割艾的情景,只在他背艾回来的时候,看见他被露水打湿的裤腿。父亲割的艾,有别于我在田野里看见的艾。它们青翠修长,叶片宽大肥硕,外形整齐,在父亲的背上,像将军背的箭簇。割艾回来,父亲总不忘提醒睡眼惺忪的我,拿洗脸巾去门前的稻田里,采集露水洗眼洗脸,据说端午的露水能明目。那时候气候湿润,露水重,割回来的艾总像被水洗过一样,湿漉漉的。新鲜的'艾被摊开,铺在矮屋的黑瓦上,等叶子上的露水晒干,便捆扎起来,悬挂在屋檐下或者杂物间里。

小时候,我不喜欢艾,因为它散发出苦味。我常常问父亲,割艾回来干什么。父亲从不正面回答我,只是说,到时候你就知道了。后来有一回我吃停了食,肚子胀,想吐吐不出来,浑身没力气,要多难受有多难受。母亲去屋檐下吊着的艾捆上扯了一把干艾叶,放入锅里干炒,等铁锅热气蒸人的时候,倒入水,“嗞嗞”声里但见水变身为褐色的汤汁。这汤汁,散发出浓浓的苦味和中药味,熏得我无法呼吸,更别说仰脖喝下。母亲责备我不听话,父亲却默默地为我找来了红糖。加了红糖的艾水,依然散发着浓郁的苦味,我屏住呼吸一口气喝尽,真像父亲说的,喝起来已经不那么苦了。

除了消食化积之外,艾叶也被用来驱蚊。那时候,没有蚊香,一到夏天,蚊子多得撞脸。洗澡之前,父亲总是在房间里点燃一堆油菜空荚,上面丢一把干艾叶。烟雾起处,蚊子纷纷夺路而逃,满室的艾苦味里,可以洗一个清静澡了。

闻到艾叶的香,是怀孕的时候。彼时条件不好,天热没有空调,起了一身的红疹,瘙痒难耐。去医院看,医生只说是天热引起的,怀孕期间不建议用药。可是痒啊,钻心地痒!电话里,跟母亲诉苦。没想到,过了几天,母亲让弟弟带了一包干艾叶来,让我用艾叶煮水洗澡试试。尽管对艾叶的功效表示怀疑,病急乱投医的我还是按母亲说的做了。没想到,洗了两次之后,身上不痒了,红疹也褪了。还真是神了!自此以后,艾叶的苦味在我的嗅觉里变成了苦香!

父亲去世以后,端午割艾的任务就落到了弟弟的身上。而我,也因为工作的原因,离开了乡村,搬进了县城。

每到端午,街上总会有很多卖艾叶的,而买艾叶的更多。尽管整个小城笼罩在艾叶的苦香里,而我,从没买过,哪怕一支。就像今天,在湿漉漉的小巷里,我在卖艾叶的大叔期待的目光里,转身逃走了。

走出一段,我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看大叔拖着满车的艾叶渐行渐远,拐过一个路口,不见了。就像曾经陪伴过我的父亲,走着走着,消失了。

第2篇:端午的艾香的散文

端午将来,街头巷尾早已溢满了艾草的香味。

说到艾香,更多人会想到端午的粽子,想到各家门楣上悬挂着的那一棵棵辟邪香草。而我偏偏要想起母亲,想到母亲刻意为我栽种的那半分地的艾草。

小时候,没有灭蚊灵,也没有杀虫剂。那时蚊子似乎不怕我们。夏的夜晚,土房茅舍里是绝不能睡得住的。一是太过于闷热,二是蚊虫多得数不清。每到夜晚,村里人都要挟一把扇子,拉一条蒲草席或芦苇席子,去打麦场或是很少长草的河堤、路边,迎着风睡。有风的路口,蚊子是很难停得下脚步的。怕我们被虫子叮咬,母亲就用艾草抡在我们席子的周边。说也奇,有艾草保护着,蚊子相应也会减少,就连蚂蚁、蜈蚣等害虫似乎也不敢靠近。若是天阴潮闷,蚊虫会成群结队来,来了就不想走,一阵阵一团团,哼哼唧唧,直吮吸得你呀呀地暴躁。母亲见状,就用她收藏的艾草熏出一缕缕青烟来,驱赶那些不知好歹的蚊子和飞蛾。青烟缭绕,见我们睡得安稳,母亲才小心地离开。夏夜,那一个个香甜的梦里,似乎都是艾草的一丝丝清香味。

一开始,我是极讨厌艾草的味道的,一股子薄荷的怪气。后来,久而久之,便觉闻得习惯。再难闻的味道,似乎要比蚊虫叮咬要舒服得多。

那时艾草,多野生,从没有人去刻意种植。它长在渠头田边,长势喜人,葱郁郁茂盛若苇。艾草性格乖癖,很少招来虫害,更少有人取来喂牲口。所以那时,它们只负责茂盛地生长,从不闻不顾这世间的事。在人们的视野里,大家似乎也不再留意。只是到了夏,确切地说是到了端午。大家才忽然想起要割三五株,插在自家的门楣上,避鬼驱邪,一任风吹雨打。那时荒地较多,生长这种草的地方也多。从没有人想起,要把它当宝物来收藏和经营。入了秋,一小部分作为柴火割回家,一部分当做肥料埋进了土,更多的是散漫在风雪里腐烂成泥。

艾草的生命力可谓强,春刚来,就和其它小草一样长成一片片青葱。

后来,地分到了户。沟渠湖塘边的废地,都被人家相继开垦。艾草,也就失去了它原本生长的空间。偶尔有三五十株,十棵八棵,生长在私人家的宅头或墙旮旯间。

后来,我去了很远的城。只有端午回家的时候,才能见家家门楣上有朵朵鲜绿。时间久了,仿佛记忆里已不慎凸出。端午正是小麦覆垄黄的时候,乡下很少有人闲得下来,去太多地关注艾草,关注屈原。小时候,感觉从没见过香囊,也没吃过粽子,更没见过龙舟。直到后来上了中学,才知道端午原本就是中国的端午。端午来时,母亲就用艾草煮鸡蛋给我们吃。艾草煮出出来的鸡蛋确是有些怪味,母亲偏说吃了它能防病除湿,逼着我们吃。不吃又不舍,一年里难得有一次这样丰盛的蛋吃。吃完后,就和大人们一起去割麦子,捡拾麦子。端午以后的一段日子,整个身心里都是无边无际的麦子了。

乡下的端午,很简单。无论如何简单,端午的艾草还是要必挂门楣的。听说这小小艾草能够辟邪,只是听说。难怪小时候,很少听说村子里有邪魔鬼道的事,怕是与这辟邪神草不无关系。

母亲喜欢收集艾草,当初不为别的。只为夏来的时候,去熏杀那些害人虫。间或,也有人找去泡茶喝,说是能治妇女的病或寒湿。这些收藏的习惯,可能都是外祖母留下来的,被母亲学了去。村里人若有人真的用到艾草,第一个就来向母亲要。母亲从不吝啬,因为收藏就是为了急人所用。

上高中时,我的关节得了一种风湿痛。一段时间,行走都成问题。母亲就用艾草,每日泡水给我浴治。一年端午,母亲又用艾草叶子汁水,蒸山芋馒头和玉米馒头给我吃。馒头很绿,是青青的一种绿。味道算是好,一股股艾草的清香气,又带着玉米和山芋干子的一丝丝甜味。同学见我吃得香,有几个还要了几回。他们吃不惯,偏说味太浓烈咽不下。

那几年,艾草的确少。母亲就去遥远里四处寻,有时竟能跑到几十里开外的山上。后来,母亲就在自家的宅头,辟出一小块地来栽种这些从远方移来的野艾草。母亲小心地伺候着它们,就像伺候她的儿女们。每到端午时节,都要认真地一株株收割,认真地用水一棵棵洗净,认真地搭在房檐上晾晒。然后用剪子,认真地裁成一节节一段段,捆成均匀的小捆,小心地装入袋子,安放在东屋房梁上。看得出,母亲是极其用了心的。每一年都要收藏,留作他人之需和我整年之用。“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孟子》里的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母亲就用沉了好多年的艾草,熏蒸浸泡我的腿疾。说也神奇,现在我的疼痛基本治愈,只是天气特别阴湿的时候,才偶尔感觉得到。遵照母亲的嘱咐,晚上泡脚的习惯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即便现在,母亲还一直为我栽种那些艾草。每次闻到艾叶的香气,我就会想到母亲。想到母亲那一份浓浓的爱意,我的周身都会洋溢着汩汩爱的暖流。

一次去南方出差,在一家超市里看到艾草制作的糕点,心里忽然间温热许多。这不是三十年前,母亲包裹给我们吃的那些艾叶馒头吗?没想到,三十年后我们又一次重逢。仔细看包装,她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青团。青团,又叫艾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所以青团碧青油绿,糯韧绵软,甘甜细腻,清香爽口,从色彩到口感都有着春天的气味。那天,我一口气吃了三个青团。青团是很好吃,可就觉着少了当年那一股股浓浓的艾草香味。

端午要到,母亲早把一包包艾草准备好,打电话让我回家取。

艾草飘香,母爱飘香。

这种爱香,怕是将会一直深入到我的血液和未来。

第3篇:端午的艾香的散文

端午的艾香的散文

端午将来,街头巷尾早已溢满了艾草的香味。

说到艾香,更多人会想到端午的粽子,想到各家门楣上悬挂着的那一棵棵辟邪香草。而我偏偏要想起母亲,想到母亲刻意为我栽种的那半分地的艾草。

小时候,没有灭蚊灵,也没有杀虫剂。那时蚊子似乎不怕我们。夏的夜晚,土房茅舍里是绝不能睡得住的。一是太过于闷热,二是蚊虫多得数不清。每到夜晚,村里人都要挟一把扇子,拉一条蒲草席或芦苇席子,去打麦场或是很少长草的河堤、路边,迎着风睡。有风的路口,蚊子是很难停得下脚步的。怕我们被虫子叮咬,母亲就用艾草抡在我们席子的周边。说也奇,有艾草保护着,蚊子相应也会减少,就连蚂蚁、蜈蚣等害虫似乎也不敢靠近。若是天阴潮闷,蚊虫会成群结队来,来了就不想走,一阵阵一团团,哼哼唧唧,直吮吸得你呀呀地暴躁。母亲见状,就用她收藏的艾草熏出一缕缕青烟来,驱赶那些不知好歹的蚊子和飞蛾。青烟缭绕,见我们睡得安稳,母亲才小心地离开。夏夜,那一个个香甜的梦里,似乎都是艾草的一丝丝清香味。

一开始,我是极讨厌艾草的味道的,一股子薄荷的怪气。后来,久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端午艾香的优美散文

端午艾香的优美散文

因了端午,早起。一阵晨风吹过,大街小巷里,艾香浮动。于是,买一把艾蒿带回家。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在门窗上插艾蒿的习俗。当我把一大把艾蒿分插到前门后门、大窗小窗之后,顿感艾香满屋。洗过手,手亦留余香。

泡一杯茶,坐在艾香里,不觉记起《诗经》里“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诗句来。我以为,“艾”者,谐音“爱”也。它和《诗经》里的芫荽、荇菜和卷耳一样,都是情的起兴,爱的.牵念。我不知,当你闻到艾香时,倘若也去品味这首古老的爱情诗歌时,是否也如我一样心下里暗生一种远古的诗意的幽思?

其实,艾蒿的香,比较独特,闻起来有一股中药味。在我们家乡,艾蒿,又叫做苦艾。它只生长在乡村野地,河岸沟畔。平时大抵没有人去在意它,只在这个叫端午的日子里,它突然被人记起。艾蒿是植物中的俗物,艾蒿的香也是俗香;但在草本植物中,似乎找不到像艾蒿一样与一种传统节日黏稠得那样密切的。端午插艾,自古传之,我们无法追溯其源头,据说可以避邪禳灾祛毒。南朝梁

未完,继续阅读 >

《端午的艾香的散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端午的艾香的散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