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卷四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2024-06-03 07:12:27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六》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六》的阅读答案及译文

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人也。述少骁锐,便弓马。周大家宰宇文护甚爱之,以本官领护亲信。

开皇初,拜右卫大将军。平陈之役,复以行军总管率众三万,自六合而济。时韩擒、贺若弼两军趣丹阳,述进据石头,以为声援。陈主既擒,而萧般、萧岩据东吴地,拥兵据守。述领行军总管元契、张默言等讨之,水路兼进。陈永新侯陈君范自晋陵奔般,并军舍势。见述军且至,搬惧,立栅于晋陵城东,又绝塘道,留兵拒述。搬自义兴入太湖,围掩述后。述进破其栅,回兵击墩,大败之,斩歆司马曹勒叉。以功拜一子开府,赐物三千段,拜安州总管。

时晋王广镇扬州,甚善于述。王时阴有夺宗之志,请计于述。述曰:“皇太子失爱已久,令德不闻于天下。大王仁孝著称,才能盖世,数经将领,深有大功。主上之与内宫,成所钟爱,四海之望,实归于大王。然废立者,国家之大事,处人父子骨肉之间,诚非易谋也。然能移主上者,唯杨素耳。素之谋者,唯其弟约。述雅知约,请朝京师,与约相见,共图废立。”晋王大悦,多赍金宝,资述入关。述数请约,与之酣畅,因而共博,每佯不胜,所赍金宝尽输之。约所得既多,稍以谢述。述因为王申意。约然其说,退言于素,素亦从之。于是素每与述谋事。及晋王为皇太子,以述为左卫率。旧令,率官第四品。上以述素贵,遂进率品为第三,其见重如此。

炀帝嗣位,拜左卫大将军。及征高丽,述为扶余道军将。与九军至鸭绿水,粮尽,议欲班师。诸将多异同。述又不测帝意。会乙支文德来诣其营,述先与于仲文俱奉密旨,令诱执文德。既而缓纵,文德逃归。述内不自安,遂与诸将渡水追之。时文德见述军中多饥色,欲疲述众,每斗便北。述一日之中七战皆捷,既恃骤胜,又内逼群议,于是递进,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文德复遣使伪降,请述曰:“若旋师者,当奉高元朝行在所。”

述见士卒疲弊,不可复战,又平壤险固,卒难致力,遂因其诈而还。众半济,贼击后军,于是大溃不可禁止,九军败绩。帝大怒,除名为民。

明年,帝有事辽东,复述官爵,待之如初。述于江都遇疾,中使相望,帝将亲临视之,群臣苦谏乃止。遂遣司宫魏氏问述曰:“必有不讳,欲何所言?”述二子化及、智及,时并得罪于家,述因奏曰:“化及臣之长子,早预藩邸,愿陛下哀怜之。”帝闻,泫然曰:“吾不忘也。”及薨,帝为之废朝。谥曰恭。

(选自《隋书·卷六十一·列传第二十六》,有删节)

8.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述少骁锐,便弓马便:擅长

B.时韩擒、贺若弼两军趣丹阳趣:奔赴

C.约所得既多,稍以谢述 稍:稍微

D.卒难致力 卒:最终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本官领护亲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见述军且至 而彼且奚适也

C.群臣苦谏乃止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带为之废朝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述数请约,与之酣畅,因而共博,每佯不胜,所赍金宝尽输之。(4分

(2)既恃骤胜,又内逼群议,于是遂进,去平壤城三十里,因山为营。(4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宇文述其人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8.C(稍:渐渐)

9.B(均为副词,将;A.介词,凭/连词,因为;C.均为副词,才/于是,就;D.均为介词,因为/替)

10.(8分)(1)(4分)宇文述多次宴请杨约,和他开怀畅饮,于是又一起赌博,每一次都假装不能赢,所携带的金银财宝全都输给了杨约。(大意正确2分,落实“佯”“赍”各1分)

(2)(4分)(宇文述)既倚仗白己多次获胜,又迫于内部各位将领的议论,于是就向前推进,距平壤城三十里,靠着山扎下营阵。(大意正确2分,落实“恃”“逼”各1分)

11.(5分)骁勇善战、多智善谋、犯险冒进、备受恩遇、关爱孩子。(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

宇文述,字伯通,代郡武川人。宇文述小时勇猛精悍,擅长骑马射箭。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非常喜欢他,让他以开府之职统领自己的.亲信部属。

开皇初年,受封为右卫大将军。在平定陈国的战争中,又让他以行军总管身份统率军队三万人,从六合渡江。当时,韩擒虎、贺若弼两军奔赴丹阳,宇文述率兵挺进占据了石头城,作为声援部队。陈主被俘以后,而萧瓛、萧岩占据东吴之地,拥兵把守。宇文述率领行军总管元契、张默言等讨伐他们,水陆两路同时并进。陈永新侯陈君范从晋陵来投奔萧瓛,两人合并军队力量。看到宇文述的军队将到,萧瓛害怕了,在晋陵城东建立营栅,又挖断堤塘,留下军队抗拒宇文述。萧瓛从义兴入太湖,企图从后面包抄宇文述。宇文述向前推进攻破了他设立的营栅,又回兵攻打萧瓛,大败了他,杀掉了萧瓛的司马曹勒叉。按功让宇文述的一个儿子受封为开府,赐给三千段各色杂帛,宇文述拜任安州总管。

当时晋王杨广镇守扬州,和宇文述关系很友善。晋王那时暗中有夺取太子之位的打算,于是向宇文述讨教。宇文述说:“皇太子失宠很久了,美好的德行天下的人都不知道。大王您以仁爱忠孝出名,才能盖世,又多次统领将帅,深深地立下大功。主上和众皇妃都很喜欢您,四海之中,民望实际上是归向大王您的。但是废旧立新,是国家的大事,处在人们父子骨肉之间,这实在是不容易谋划的。然而能够说动皇上改变意愿的,只有杨素。杨素的谋划,只来自他的弟弟杨约。我平素很了解杨约,请让我到京都朝见,然后与杨约相见,共同谋划废立之事。”晋王很高兴,准备了很多金宝,供给宇文述入关。宇文述多次宴请杨约,和杨约开怀畅饮,于是又一起赌博,每一次都假装不能赢,所携带的金银财宝全都输给了杨约。杨约得到的东西已经很多了,渐渐地有报谢宇文述之意。宇文述就替晋王说明了他的用意。杨约认为它言之有理,回去对杨素说了此事,杨素也听从了。于是晋王常常与宇文述谋划此事。等到晋王当了皇太子后,就任宇文述为左卫率。按老规矩,左卫率为四品官。因宇文述平素显贵,于是就把率官的品级提升为第三,宇文述被器重的情况就像这样。

炀帝继位后,授宇文述左卫大将军。等到征讨高丽时,宇文述任扶余一路军的军将。与部队到了鸭绿江,粮食完了,商议想班师回朝。诸将多议论纷纷,宇文述又不能猜测炀帝的用意。恰好乙支文德来到隋军大营,宇文述先前和于仲文都接到了炀帝的密旨,让他们诱捕乙支文德。随即有所放松,以致让乙支文德逃回。宇文述心里不安,于是与诸将渡江追赶。当时乙支文德见宇文述军多有饥饿之色,想要使宇文述的部队疲惫,每次一打就假装败逃。宇文述一天之中七战七捷,这时候宇文述既倚仗自己多次获胜,又迫于内部各位将领的议论,于是就向前推进,距平壤城三十里,靠着山扎下营阵。乙支文德又派使者来假装投降,请求宇文述说:“隋师如果班师,我们将献上高元去行宫朝拜天子。”宇文述见部队疲劳,不可再战,加上平壤险固,最终难以力取,就将计就计顺着他们的诈降退兵了。部队人马一半渡江后,贼人进攻后部,于是隋军溃败无法禁止。九军一败不可收拾。炀帝非常生气,将宇文述贬为平民。

次年,炀帝又对辽东采取军事行动,恢复宇文述的官爵,待之如初。宇文述在江都生病,宫中派来探望的使者络绎不绝,炀帝将要亲自来探望他,群臣苦苦进谏才作罢。于是就派司宫魏氏慰问宇文述说:“一旦有什么不测,有什么话要留下来呢?”宇文述的两个儿子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当时都获罪在家为平民,宇文述趁机上奏说:“化及我的长子,很早就到晋王府第做事,望陛下可怜可怜他。”炀帝听后,泫然落泪说:“我不会忘记的。”等到宇文述去世后,炀帝因为他不上朝。谥号叫“恭”。

第2篇:《隋书》卷四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隋书》卷四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父夐,隐居不仕,魏、周二代,十征不出,号为逍遥公。世康幼而沉敏,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与皇帝家女儿匹配)魏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后仕周,自典祠下大夫历沔、硖二州刺史。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咸悦。岁余,入为民部中大夫,进位上开府,转司会中大夫。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今以委公,善为吾守。”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在州尝慨然有止足之志,与子弟书曰:“亟登衮命,频莅方岳,志除三惑,心慎四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膏脂而莫润。今耄虽未及,壮年已谢。眼暗更剧,不见细书,足疾弥增,非可趋走。况娘春秋已高,温清宜奉,晨昏有阙,罪在我躬。意欲上闻,乞遵养礼,未访汝等,故遣此及。兴言远慕,感咽难胜。”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寻进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户。其年转吏部尚书,余官如故。四年,丁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世康之在吏部,选用平允,请托不行。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坐事免。未几,授安州总管,寻迁为信州总管。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曰:“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子福嗣答曰:“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戒,先哲所重。欲追踪二疏①,伏奉尊命。”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愿乞骸骨,退避贤能。”上曰:“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于是出拜荆州总管。时天下唯置四大总管,并、扬、益三州,并亲王临统,唯荆州委于世康,时论以为美。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赠大将军,谥曰文。

世康性孝友,初以诸弟位并隆贵,独季弟世约宦途不达,共推父时田宅尽以与之,世多其义。

(《隋书》卷四七)

注①直寝:在皇宫值班。②二疏:指汉朝两位主动辞官的叔侄疏广与疏受。③台铉:宰辅重臣。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十岁,州辟主簿 辟:征召

B.世康绥抚之 绥:安抚

C.未尝以位望矜物 矜:傲慢

D.深乖本望 乖:违背

8.C [解析] 看不起,轻视。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今以委公 申之以孝悌之义

B.因授绛州刺史 因击沛公于坐

C.汝辈以为云何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D.上闻而痛惜之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9.A [解析]A介词,把;B副词,于是,因此/ 副词,趁机;C怎么样/通“呵”;D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因果。

10.把第Ⅰ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4分)

(1)听说人家有长处,就像自己有那样高兴,也不显示人家的过失,以求取名誉。

(4分,1点1分,大意1分)

(2)未期,起令视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4分)

(2)不到一年,朝廷要他恢复官职管理政事(复职管事)。世康坚决(执意)请求皇上下制让他退休,皇上不同意。

(4分,1点1分,大意1分)

11.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韦世康是怎样为官为人的? 请简要概括。(5分)

(1)沉稳敏捷,有器度;(2)清心寡欲,不慕权贵;(3)擅长治理(治理有方);(4)为官公平,廉洁;(5)为政清静简单。

(5分,1点1分,有其他答案的,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参考答案对应点:①沉敏,有器度;②寡嗜欲,不慕贵势;③有惠政;④选用平允,朝廷称为廉平;⑤为政简静。

二: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尚魏文帝女襄乐公主尚:仰慕

B.不以得丧干怀 干:扰乱

C.今之所请,深乖本望乖:违背

D.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 悬车:辞官家居

9.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的一组是()

①世康性恬素好古,不以得丧干怀 ②未尝以位望矜物

③世康之在吏部,选用平允,请托不行 ④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

⑤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 ⑥诸弟报以事恐难遂,于是乃止

A.①②③ B.④⑤⑥C.①②⑤D.②⑤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世康很少有嗜欲,也不羡慕富贵和权势,曾萌生退隐之心,可是一直没有实现辞官家居的愿望,最后还是死在了官任上。

B.尉迥兴兵作乱的时候,高祖恐怕汾州、绛州趁叛乱之机生出变故,任命韦世康为绛州刺史,韦世康凭着自己清高的名望来镇守,全境安宁整肃。

C.朝廷外调任命韦世康为荆州总管,当时全国共有四大总管,并州、扬州、益州三州都有亲王亲临治理,只有荆州委任韦世康,可见朝廷对他的信任。

D.韦世康官居高位、清廉正直、治绩闻名朝野,但他能主动请求退职家居,是他不为物权所约束的体现。他的选择也得到了子弟们的理解和支持。

11.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咸悦。(3分)

(2)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3分)

(3)独季弟世约宦途不达,共推父时田宅尽以与之,世多其义。(4分)

参考答案

8、A、尚:娶帝王之女为妻

9、C、③说他为政公平廉洁,不徇私情。④说他举荐提拔甚多,朝廷评价他廉平。⑥说兄弟们说他辞官的事恐怕难以如愿,他于是止息退隐的想法。

10、B,“韦世康凭着自己清高的名望来镇守”错误,“雅望”意思是“素来的德望”。

11.参考译文

韦世康,是京兆杜陵人,世代为关右(长安以西)大姓。父亲韦夐,隐居不出仕,魏朝、周朝二代共有十次征召,都未应命,称为逍遥公。世康自幼沉稳慧敏,有器识度量。年仅十岁,州府征用为主簿。在魏朝,二十岁任直寝,封爵为汉安县公,娶魏文帝女儿襄乐公主为妻,封授为仪同三司。后来任职北周,由典祠下大夫起,历任沔州、硖州刺史。曾随周武帝平灭北齐,授任司州总管长史。当时东夏刚刚平定,百姓未得安定,世康安抚他们,士人百姓都很高兴。一年多后,朝廷召入为民部中大夫,升官位为上开府,后改任司会中大夫。

尉迥兴兵作乱的时候,高祖为之忧心,对世康说:“汾州、绛州原来是北周、北齐的分界之地,趁此叛乱之机,恐怕生出变故。现将它交托于公,替我好自镇守。”于是授任绛州刺史,凭着素来的德望镇守于此,全境安宁整肃。世康生性恬淡素崇尚古凤,不因得失自乱心志。在州任上,曾经感慨很深地露出知止知足的心意,给儿女兄弟的书信说:“几次登临三公之位,频频莅临方镇之任,立志去除酒色财三者迷惑,内心畏惧天、神、你、我四者良知,以不贪而为宝,处财利不沾。现在虽未到七老八十,而壮年已经过去。近来眼睛昏朦更加厉害,不能看清小字,脚病更加严重,不能疾步快走。况且母亲年事已高,冬夏冷热应该伺候,晨昏问候却又缺失,不孝之罪在我一身。想奏闻圣上,请求遵循孝养之礼,因未征询你等,所以发此信来。动笔牵起远方情思,伤感哽咽难以自持。”兄弟们回复说恐怕难以如愿,于是才止息退念。

在任上几年,有惠民之政,上奏的对官吏的考绩连居最优,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世康淡薄嗜好欲望,不羡慕权贵权势,未曾以官位名望傲视别人。听到别人有善行,就像自己有一样高兴,也不张扬别人的过失来求得名誉。不久升爵为上庸郡公,加封食邑至二千五百户。当年又改任为吏部尚书,其他职位照就。开皇四年,因为母亲守丧离职。不满一年,朝廷起用命他到官。世康坚决请求,希望到丧制满,皇上没有许可。世康在吏部任职,选拔任用公平,杜绝人情请托。开皇七年,朝廷将兴兵江南,议论重视方镇,任命世康为襄州刺史。后因事坐罪免职。不久,授任安州总管,不久改任为信州总管。开皇十三年,入京朝君,再次拜任为吏部尚书。先后十多年时间,荐举提拔官员甚多,朝廷评价他廉正公平。世康曾经借休假之闲,对子弟们说:“我听说功成身退,是古人常行之道。现在我年近六十,意想辞官,你们认为如何?”他的儿子韦福嗣回答说:“大人修身养德,官位显赫名望远扬,盈满倾溢的教训,前代圣贤极为看重。要效法汉朝疏广疏受,儿辈谨遵钧命。”后来趁侍奉皇上宴会的机会,世康两次下拜陈述退让之意说:“下臣没有尺寸功劳,而得以位居宰相之次。现在犬马已年老,无益于圣明之时,恐怕死期不远,无法完成职责。希望恩赐辞官,退避以让贤能。”皇上曰:“我早晚盼望,求贤若渴,希望与你共同治理天下,以求得太平。现在的请求,大大违背我素来的愿望,纵使确实筋力衰减,还要委屈你躺着治理一方。”于是调外拜任荆州总管。当时全国只设有四大总管,并州、扬州、益州三州,都有亲王亲临治理,只有荆州委任世康,当时舆论视为荣耀。世康施政简素清静,百姓爱戴喜欢,全境没有争讼官司。开皇十七年,在州任上去世,享年六十七岁。皇上听说后痛惜不已,助葬赠礼非常丰厚。赠封为大将军,赠谥号为“文”。

世康生性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当初因为兄弟们都官位显贵,惟独幼弟世约仕途不通达,于是都把父亲传留的田地宅院全部给了他,世人都称扬他们重情义。

第3篇:《隋论》阅读答案及译文

《隋论》阅读答案及译文

《隋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辙创作的政论文。文章先摆出自己的论点,通过对人、物的关系剖析,得出过于在乎反而容易失去的道理。铺开讲到了得天下与守天下的道理。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隋论》阅读答案及译文,欢迎阅读与借鉴!

《隋论》

苏辙

昔者三代之君,享国长远,后世莫能及。然而亡国之暴,未有如秦、隋之速,二世而亡者也。秦、隋之亡,其弊果安在哉?

自周失其政,诸侯用事,而秦独得山西之地,不过千里。韩、魏压其冲,楚胁其肩,燕、赵伺其北,而齐掉其东。秦人被甲持兵,七世而不得解,寸攘尺取,至始皇然后合而为一。秦见其取天下若此其难也,而以为不严持之,则后世且复割裂以为敌国。是以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绝天下之望。其所以备虑而固守之者甚密如此,然而海内愁苦无聊,莫有不忍去之意。是以陈胜、项籍因民之不服,长呼起兵,而山泽皆应。由此观之,岂非其重失天下,而防之太过之弊欤?

今夫隋文之世,其亦见天下之久不定,而重失其定也。盖自东晋以来,刘聪、石勒、慕容、苻坚、姚兴、赫连之徒,纷纷而起者,不可胜数。至于元氏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梁睿,字恃德,安定乌氏人也。睿少沉敏,有行检。魏恭帝时拜渭州刺史。齐人来寇,睿辄挫之,帝甚嘉叹,拜大将军。武帝时,历敷州刺史、凉安二州总管,俱有惠政,进位柱国①。

高祖总百揆②,代王谦为益州总管。行至汉川而谦反,遣兵攻始州,睿不得进。高祖命睿为行军元帅,率步骑二十万讨之。时谦遣开府李三王等守通谷,睿使张威击破之,擒数千人,进至龙门。谦将赵俨、秦会拥众十万,据险为营,周亘三十里。睿令将士衔枚出自间道,四面奋击,力战破之。谦将麾下三十万讨之。睿斩谦于市,剑南悉平。

睿时威振西川,夷、獠归附,唯南宁酋帅恃远不宾。睿上疏曰:“窃以柔远能迩,著自前经,拓土开疆,王者所务。南宁州,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出名马。今若往取,仍置州郡,一则远振威名,二则有益军国。其处与交、广相接,路乃非遥。汉代开此,本为讨越之计。” 高祖深纳之,然以天下初定,恐民心不安,故未之许。后竟遣史万岁讨平之,并因睿之策也。

睿威惠廉著,民夷悦服,望逾重,高祖阴禅之。薛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隋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梁睿,字恃德,安定乌氏人也。睿少沉敏,有行检。魏恭帝时拜渭州刺史。齐人来寇,睿辄挫之,帝甚嘉叹,拜大将军。武帝时,历敷州刺史、凉安二州总管,俱有惠政,进位柱国①。

高祖总百揆②,代王谦为益州总管。行至汉川而谦反,遣兵攻始州,睿不得进。高祖命睿为行军元帅,率步骑二十万讨之。时谦遣开府李三王等守通谷,睿使张威击破之,擒数千人,进至龙门。谦将赵俨、秦会拥众十万,据险为营,周亘三十里。睿令将士衔枚出自间道,四面奋击,力战破之。谦将麾下三十万讨之。睿斩谦于市,剑南悉平。

睿时威振西川,夷、獠归附,唯南宁酋帅恃远不宾。睿上疏曰:“窃以柔远能迩,著自前经,拓土开疆,王者所务。南宁州,其地沃壤,多是汉人,既饶宝物,又出名马。今若往取,仍置州郡,一则远振威名,二则有益军国。其处与交、广相接,路乃非遥。汉代开此,本为讨越之计。” 高祖深纳之,然以天下初定,恐民心不安,故未之许。后竟遣史万岁讨平之,并因睿之策也。

睿威惠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后汉书卷十五》阅读答案及译文

《后汉书卷十五》阅读答案及译文

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分析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得与失。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科学规范的阅读答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后汉书卷十五》阅读答案及译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来歙字君叔,南阳新野人也。归光武,拜.为太中大夫。是时方以陇、蜀为忧。歙因自请曰:“隗嚣始起,以汉为名。今陛下圣德隆兴,臣愿得奉威命,开以丹青之信,嚣必束手自归,则公孙述自亡之势,不足图也。”帝然之。建武三年,歙始使隗嚣。五年,复奉玺书于嚣。既还,复往说嚣。嚣遂遣子恂随歙入质,拜歙为中郎将。时山东略定,帝谋西收嚣兵,与俱伐蜀,复使歙喻旨。嚣将王元说嚣,多设疑。故久冘豫不决。歙素刚毅,遂发愤质责嚣曰:“国家以君知臧否,晓废兴,故以手书畅意。足.下.推忠诚,遣伯春委质,是臣主之交信也。今反欲用佞惑之言,为族灭之计,叛主负子,违背忠信乎?吉凶之决,在于今日。”欲前刺嚣,嚣起入,部勒兵,将杀歙,歙徐杖节就车而去。嚣愈怒,王元劝嚣杀歙,使牛邯将兵围守之。歙为人有信

未完,继续阅读 >

《《隋书》卷四七阅读答案及译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隋书》卷四七阅读答案及译文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