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片《五原大捷》观后感
第1篇:抗战影片《五原大捷》观后感
抗战影片《五原大捷》观后感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 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 2015年9月1日,在学校组织下,我们观看了《五原大捷》。1940年3月20日,傅作义指挥反攻五原的战斗打响。经过3昼夜战斗,收复失地,共歼敌三干四百多人,俘三百余人,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缓缓移动的参观人流,杨靖宇,佟麟阁,左权,张自忠??一个个熟悉而崇高的名字印入大家的眼帘。国难当头,英雄辈出。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时,年仅37岁;东北抗联将领杨靖宇牺牲后,日军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打完最后一颗子弹,狼牙山五壮士毅然砸枪跳崖;被敌围困河边,誓死不屈的8位女战士挽臂沉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正是无数抗日先烈的爱国奉献精神凝聚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可
以说,没有数不清的仁人志士为国奉献的崇高精神,中国抗战的胜利是不可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也绝不会是在1945年。 走出展览馆,大家的心中充满着崇高与悲壮的情怀,但是却没有多少作为“胜利者”的喜悦。伤亡3500余万人,财产损失6000亿美元,这一个个鲜明的数字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轻松和愉快。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国家的'孱弱,民族承载了更多的苦难,付出了更高的代价。从来不会有人怀疑抗战史是一部胜利史,但只有在民族复兴的轨迹清晰地勾勒出回归大国的坐标时,我们才可能最终体验到“胜利”的完整涵义。
第2篇:抗战影片观后感
抗战影片观后感
自开始记事起,就从老一辈的口中听了一些关于抗日战争的故事,尽管如此,对这一块中国人都应当正视的历史知道的还只是一点皮毛,对其中所要表达的共产党员的精神也没有很深地去体会过。这次的红色经典欣赏正好给了我这个重温历史,挖掘和体验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精神的机会,在众多的红色经典书籍电影中,我选中了《太行山上》这部电影,不仅因为它刚好能满足我对于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的探索,同时我觉得这部电影所反映其中的共产党员的优良精神和素质也是当今共产党员所应具备的。
《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当时的八路军总司令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影片集中反映了八年抗战中的几次重大战役,从平型关战役、阳明堡战役到击毙日酋阿部规秀中将的黄土岭战役,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战争的情景,演员们以精湛的演技刻画了一个个优秀的共产党人的形象。这其中震撼我的并不仅仅是战场上的号角齐鸣的壮丽场景,更是共产党人那种勇于面对,坚忍不拔的精神。平型关战役中,在兵力单薄、装备较差的恶劣环境下,八路军将士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一举击败了日军精锐板垣师团,将平型关十里大峡口变成了侵略者的坟场,铸就了历史上著名的平型关大捷,得到了山西人民的热情拥戴,以此从正面歌颂了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是民族抗日的中流砥柱,反映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确,表现了八路军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看一部电影,并非只是在看,而是要思考我们是否能从这部作品中学到什么或者说有什么道理值得我们借鉴的。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明确和摆正自己入党的动机,坚定自己入党的信念,认清自己的职责才是最重要的,我想我应当要以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在这部影片中,有许多当时优秀的共产党人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在现今的共产党员的身上仍适用的,他们的大智大勇、吃苦耐劳、临危不惧、勇于向前是我们当中的大多数所缺乏的,他们分析问题的客观、理智也是我们所应学习的。我想,作为21世纪的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我们应当延续前辈留下来的光荣传统,在以后的日子里,实事求是,建立良好的群众基础,为祖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出一份力。
第3篇:抗战影片观后感
《鸡毛信》观后感
今天我观看了一部抗日影片爱国主义影片,片名叫《鸡毛信》。
这部影片讲的是:有一位儿童团团长叫海娃,他一边放羊,一边放哨。有一天,海娃的爸爸交给他一封插有鸡毛的信,让他赶快送给八路军张连长,并说这封信非常重要,千万不能丢。海娃让爸爸放心,保证完成任务。他把信揣好,就赶着羊去送信了。海娃刚一出村,就遇见了鬼子,海娃急中生智,把鸡毛信藏在了领头羊的尾巴下,终于躲过了鬼子的搜察。谁知鬼子饿了偏偏要吃羊肉,把海娃和羊赶进了羊圈里,到了半夜,海娃趁鬼子们睡着了,悄悄地把鸡毛信一揣逃了出来,他冒着生命危险,终于把鸡毛信安全地送到了八路军张连长的手里,可海娃却昏倒了,他已经三天没吃东西了。张连长按照信上的地图,带着部队,成功的将鬼子的炮楼端掉了。
看了这部影片,我感觉海娃很勇敢,遇到事情会随机应变,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能躲过鬼子的严密搜查,机智的把鸡毛信安全的送到八路军张连长的手里真是不简单。
影片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在越危险的情况下,越要冷静,不能冲动,不能逃跑,要随机应变。我要向海娃学习,热爱祖国
第4篇:抗战影片观后感
抗战影片观后感
红色影片《太行山上》作为抗战胜利60周年的献礼影片,再显八路军勇战日寇的壮烈场面。观后认为一些东西值得深思。
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从影片一开始到最后,一种信念始终回荡在我的心头,那就是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朱德同志战后演讲是那么的振奋人心,简短而又铿锵有力,战士们的呼声更是响彻山岗,这种怎样的一种豪情壮志,有着这样的热血儿女,日寇的罪恶念头想都不要想,有着这种钢铁脊梁,任何妄图入侵的敌人都会受到正义的惩罚。
军民鱼水情深
山西太原失守,八路军改变战略,全面开展游击战。在《太行山上》影片中,军民鱼水情又是该剧的一个闪光点。从外国记者的视角看到中国劳动妇女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援八路军;而擅长标枪的崔队长则是投身到战争当中。一位国民党军官的一句话让我们感到好笑又觉得可悲:如果老百姓都能打仗,还要我们军队干吗?历史证明只有开战最大范围的人民战争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爱兵如子
大雪纷飞的深夜,朱德同志走出庭院,看到小兵在站岗。上前嘘寒问暖,还把小兵冻僵的手放进自己的怀里全暖,最后还是自己替小兵站
第5篇:抗战影片观后感900字
2016抗战影片观后感900字3篇
2016抗战影片观后感900字1篇
今天,我闲着没事看了一部动画电影便是《地道战》。虽然是动画片,可讲的并不是像普通的幼稚的动画片一样。主人公有麦包、麦米以及其他的十几个刚上小学的孩子。讲的是,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的去上学的时候,老师提醒他们不能再打闹了。因为这是他们的最后一课....鬼子来了说着,只听见“嘭”的一声,守卫村庄的八路军叔叔倒下了,老师带着教室里的孩子们跑到了事先准备好的地道里。可是村庄里剩下的孩子和大人都被鬼子抓进了大牢...在地道里老师和同学们想了很多的办法救村民们,在这之中也发生了很多的笑话;可是老师也差点被鬼子弄死。幸好老天有眼,有一句话这莫说“邪不压正”,也就是说最后村民赶走了鬼子。
其实,我就是想说我们每一个都必须谨记国耻。可恶的日本人对我们做的一系列可怕,可恨,可耻的事我们一件都不能忘记。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个无辜的人,可是真的记得到这些的人有多少个。
现在的同学们不好好学习,每天想到的都是玩。觉得自己很聪明。是的,玩确实要玩,但是是要
第6篇:抗战影片:地道战观后感
抗战影片:地道战观后感
地道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下面是yuwenmi小编整理的范文,快来看看吧,欢迎欣赏。
地道战观后感【篇一】
小时候,超级爱看的电影!
记得有次,下午睡觉醒来,发现电视正演呢,可惜是马上结束了。为此还郁闷一阵。
我从小就喜欢枪。还自己做了好几把,有手枪有长枪。电影里的枪战很吸引我的。
之所以吸引我更是因为,枪打的巧、打的妙,不是和强大的鬼子正面拼抢,而是利用掩体来打击入侵的敌人,其中的智慧令人拍手叫好。
头儿和手下的良好配合,也让我感到带劲。齐心协力才能打出精彩的配合。
地道,也让我感到很好玩!相当与地下城市啊,夸大了说,沾点科幻的边。
另外,这个战斗,是民间自发的,是自然的。
总之,是相当值得一看了。
地道战观后感【篇二】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看到一部老的影片《地道战》,唤起了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毛泽东思想是指引胜利的航标。
影片反映出在抗击日本侵略的战斗中,冀中平原的抗日军民(
第7篇:抗战影片《百团大战》观后感
抗战影片《百团大战》观后感(精选14篇)由网友 “凛凛蝶的御狐神”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抗战影片《百团大战》观后感,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抗战影片《百团大战》观后感
星期四,谯老师用多媒体给同学们放了一部关于历史战争的电影——《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的主角是彭德怀。他带领着一百多个团,冲破了日军的“囚笼”,鼓励着中华人民,是抗战历史上光辉的战迹!
百团大战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娘子关这一仗。
娘子关是铁路运输要地。这一天,八路军以血肉之躯夺取了娘子关:八路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得日军措手不及。于是,日军的装甲车前来支援,我方伤亡惨重,唯一的办法就是用火车来撞。可轨道不同,八路军只好冒着枪林弹雨,扳动轨道,让火车换道。可装甲车的火力太强,八路军上一批就倒下一批。一连连长为了减少伤亡,身中百弹,终于推动轨道,撞毁了装甲车。经过几小时的激烈战斗,我们终于夺下了娘子关。在血海中,五星红旗随风高扬;在阳光下,鲜血染红了娘子关。
向英雄致敬!如果没有这些烈士,就没有今天的我们。所以我们要
第8篇:抗战影片观后感汇总
抗战影片观后感汇总
观看抗日电影观后感
昨天我们全校一起观看两部抗日战争《紫日》、《东北归纵队》。
在《紫日》这部电影片中它讲述的是在1945年俄国向日本宣战中的一位俄国女中尉娜莎和中国农民杨玉福、日本女中学生秋叶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难险阻。故事一波三折,紧扣心弦,跌宕起伏,虚实并存。在广大的原始森林中,他们经历几次险难之后回到了现实生活中。在森林中,他们因为仇恨几次想杀对方,特别是杨玉福和秋叶子。在秋叶子遇险时,杨玉福几次想让她自生自灭,但由于我国思想传统的深厚影响下,在复杂的心理较量下,最终还是救了秋叶子。故事虚实交换,扣人心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在杨和秋叶子之间的矛盾中,反复地写了杨的复杂心理。杨是个老实的农民,只因在日本侵略军残忍地杀了他的母亲和他的乡亲后。在一次日本扫射中侥幸生存了下来,正好俄国军队来到,和俄国军队一起离开的,却不料,阴差阳错地进入了日本的生活区,遭到日本敌军的反抗。与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虏秋叶子,叫她带他们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这样精彩地展了开来。
我很佩服杨玉福,在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