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第1篇:《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 望 既望 属 白露 所如 所知 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
1.与学生一起学习.
2.让学生体会作者提它的用意.
(十),找个别学生翻译第一段.
(十一)布置作业
1,背颂第一段,预习二三段.
2,让学生翻译第一段,交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步骤
(一).检查第一段的背诵
(二)让学生读第二段
1,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2,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美人 和 袅袅 缕 嫠妇
舞 泣(使动用法)
渺渺兮予怀 (主谓倒装)
(三)让学生翻译第二段,教师纠正错误
(四)找学生读第四段
(五)学生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六)教师点拨重点词语和句子
愀然 正襟危坐 固 匏樽 属 须臾
活用:
1,乌雀南飞(南)
2.西望夏口(西)
3,东望武昌(东)
以上三个词都是名词做状语,可译成:向南(西,东)
4,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活用做动词,可译成:向东进军.
5,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6,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
句子:
1,何为其然也?(介词的宾语前置)
2,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乎?(以“于”引导的“被动句”)
3,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
(七)让学生翻译第三段
(八)教师点评,指出翻译中的不足.
(八)布置作业
1,背诵三四两段
2,翻译这两段
3,预习最后两段
第三课时
播放“赤壁赋”的FLASH朗诵让同学们和听课老师和评委们入场.
授课地点:一中多媒体教室
学生:高二18班全体学生
听众:全校教师
上课铃响起,班长喊起立,教师回礼,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师:上一节结束时,老师布置了作业,让同学们完成二段和三段的背诵,由于时间关系,现在请大家一起背诵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生:大声的背诵.
师:从同学们洪亮的声音里,老师知道大家已经很熟练的背了下来,第三段我也希望同学们背的能和这一段一样熟练.下面我们先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一起读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生: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好了.同学们已经知道我们这一节的主要学习任务了,那么我处带着这三个目标再一次的走进课文,去感受作者的情怀,一起听课文朗诵.(FLASH演示)
师:好了.我们刚才又一次的感受了作者游赤壁时的情怀,现在我们首先来学习课文四五段,看作者写了什么样的内容.先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对照着课下的注释来疏通文章的大意,一会儿我找两个同学试着翻译一下这两段.
师:时间到.我们先看大屏幕,我找一个同学解释这些重点词语.
生:1,盈虚:盈,满;虚,缺.
2,消长:消减和增长.
3,盖:表示假设语气.
4,无尽藏:出于佛家语”无尽藏海“,意思是”像海之能包罗万物“.在本文中,可翻 译成”无尽的宝藏“.
5,适:享有.
6,肴核:菜肴和果品.
7,狼籍:凌乱.也作狼藉.
8,枕藉:互相枕着垫着.
师:**同学回答的很好,就是中间看了两次书,说名还没有记到脑子里,课下再多看几遍.我这里重点强调一下”藏“字和”枕藉“这两个词语.前者在课文中的意思翻译成”宝藏“就行了;”枕藉“中”藉“字应读”jie4“,还有一个词”慰藉“,也读这个音,大家一定要记住.
师:好了.关于这两段的字词就说到这里,我现在分别找两个同学分别翻译这两个自然段,由于两段放在一起长,我们找两个同学,一个从四段开头翻译到四段三行末”而又何羡乎?“另一个同学从”且夫天地之间“到五段末.
生:我说:”你们也知道那水和月亮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的流去,时断时缺的月亮像那样的不断的圆缺,却终于没有增减.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如果从那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存的,没有尽头,又何必羡慕它们呢!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很正确,很好!请坐!老师强调一个地方,一是“盖”字,刚才在重点词语里说过的,用在这个句子的开头,表示“假设语气”,整个句子是说“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
生:再说,天地直间,万物各有主人,假如不是为我所有,即使是一丝一毫也不能得到.只有这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下两句.“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不会翻译了.
师:耳朵听到了才能成其为声音,眼睛看到了才成其为颜色. 好,你继续翻译.
生:占有它们,无人禁止,使用它们,无穷无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共同享受. 客人听后笑了,洗净杯子.重新喝酒.菜肴果品已经吃完了,杯盘杂乱的放着,大家互相枕着垫着,不知不觉的东方已经亮了.
师:这个同学翻译的也很不错,只是其中有一处不知道该如何翻译它,其中一处漏了几个词.“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老师替他翻译了.另一处是“相与枕藉乎舟中”这句中“乎舟中”给漏了.同学们一起说,应该怎么翻译?
生:在舟中.
师:对!同学们说得很对!除了这两处外,这个同学很好的把握了这一段的内容.希望这个同学在以后会做得更出色!
师:刚才我们疏通了四五两段的文意,下面我们把全文中每一段的段意归结一下,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去组织自己将要表述的语言.
生:第一段主要是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月夜游赤壁的情景.
师:非常好!时间,人物,事件归结得很全面.出示幻灯片内容:
1,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师:同学们能说出文章中写出了怎样的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
生: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生:有“月出于东山之上”
生:有“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同学们用课文中的原句找出了作者给我们刻画出的“诗情画意”的境界.
那么第二段又有什么变化呢?主要写了什么?
生:写有客吹箫,箫声悲凉.
师:这个同学归结的很简练.老师很喜欢你能这样表述.上文我们一起和作者在诗情画意的境界中游览了一番,作者和客有什么感受呢?
生: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生:饮酒 乐甚.
师:这两位同学说得很对,“饮酒 乐甚”,感情是“乐”.怎么就发生了转变呢?
生:因为一个客吹箫.
师:怎么一个客吹箫就让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变化呢?
生:因为“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生:还有两句: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师:对!箫声起,悲意生,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哀.大屏幕显示:
2,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师:同学们再看看第三段又写了什么内容呢?
生:写客人解释箫声悲凉的原因,感慨人生短促.
师:是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呢?
生:主客一问一答的形式.
师:文中提到了哪个历史人物呢?
生:曹操.
师:文中提到了三国时的英雄曹操,目的在于告诉我们什么?
生:说他是一个英雄.
生:不对.重点落在了”而今安在哉“?
师:这句话是说什么的?
生:英雄豪杰,也和万物一样,不过是过眼烟云.
师:在我们以前学过的诗词里有没有这样的句字?
生:<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生:还有<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师:同学们记得很清楚.本段就是同过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英雄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大屏幕显示:
3,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
师:我们再一起来看第四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生:又提到了”水和月“.
师:提水和月是为了说什么?
生:谈到了”变和不变“.
师:说得好!这是写景,书抒情,还是说理?
生:说理.
师:还提到了哪一个方面呢?
生:取何不取
师:对.这也是说理吧?
生:是的.
生:文张还提到了”取之不禁,用之不竭“是针对什么而谈的呢?
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
师:本段还提到了”逝者如斯“,历史上谁也说过这样的话?
生:孔子.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大屏幕显示:
4,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的豁达开朗的心情.
师:最后再来看第五段的大意,谁能说一下?
生:客人喜而笑,洗盏更酌.
师:归结的好!能用原文回答,而且也很简洁.同学们看大屏幕:
5,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师: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师:刚才我们一起解决了本文每段的`大意.现在握0解决学习目标中的第二个问题,本文的情感是怎么变化的.
生:先是“乐”,由第二段开头的“饮酒乐甚”可以看出来.
生:然后客有吹洞箫者,转而为悲.
生:最后又转悲为“喜”,由“客喜而笑”.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其实我们在总结各段的大意时已经明白了.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看老师怎么总结的.
情感线索:
乐: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赏玩之乐.
悲: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
喜: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师:现在我们理清了文章的感情线索,现在再回头看课文,看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哪些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先从文章的表达方式上谈起吧.
生:开头一段写了游赤壁时的情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这是写景.
生:第四段写了“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道理.是说理.
生:全文有从乐到悲再到喜的感情变幻.是抒情.
师:说得好!同学们教好的把握了全文内容.我们把这几个同学的说法合在一起,就是本文的第一个特色: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师:再想.本文的题目是什么?
生:赤壁赋.
师:那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什么?
生:赋.
师:赋有什么特点?
生:赋”的字义是铺述,这种文体的特征是“铺采漓文,体物写志”,也就是要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来直陈其事,用新奇美丽的辞藻来描摹事物,抒写情志。
师:对!它应是属于韵文的范畴.拿我们拿第一段为例,找一下第一段的韵脚.
生:间,天,然,仙.
师:很正确!前面几句有韵脚吗?
生:没有.
师:是的.课下大家可以把四五段的韵脚也找出来,你会发现,它们押韵是很自由的,中间还可以换韵的,很自由.这就是苏轼此篇赋的另一个特点:以文为赋:
本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有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师:我们再一起回忆一下本课我们讲的三个问题:
1,学习文章最后两自然段,积累重点词语
2,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
3,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谁还有不理解的?
生:没有了.
师:那就打开我们的课堂练习,做前面的九个小题.做时看清题干,看有的题是不是有答案,没有的话该怎么去设计答案?看有些题干“问”的严密吗,如果不严密,又该怎么“问”?
剩下了五分钟的时间,学生做题,老师巡视.
下课铃声起,下课!
第2篇:《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赤壁赋》第三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思路】
一、教材介绍
《赤壁赋》是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篇以游赏山水为题材的辞赋,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语言精练优美、内容隽永深长。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重点文言实虚词。
语文常识:
苏轼,赋。
2、学科能力:
⑴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⑵ 欣赏写景与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
⑶ 学生阅读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教育性目标: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4、发展性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通过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总体安排
本文教学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诵读,初步学习本文。
第二课时翻译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第三课时文学鉴赏。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代散文的抒情和议论。
2、分析鉴赏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
找出文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
概括第三、四段段意。
2、课件准备:
配乐赤壁泛舟图。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画面优美的赤壁泛舟图幻灯片,并配放富有感情的配乐朗诵,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泛舟游赤壁的优美意境中,将学生带入一个愉悦而美好的情境,由此导入正课。
二、指导学生完成以下三题
1、画面中澄澈幽美的景色,文中是怎样描绘的?
2、在这清幽的景色中,主人公(苏子)有怎样的活动?
3、主人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活动?
(以上三题的设计使学生由观看幻灯片的审美感知过渡到审美鉴赏,三道题衔接紧密,环环相扣,使学生认识并懂得鉴赏文学作品的一些规律性常识,即什么样的景色、情境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和举止。同时,三道题也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完成本课的难点之一: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入悲的
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吹洞箫的片段幻灯,配之哀怨、伤感的旋律。然后质疑:
1、客吹洞箫之音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客为什么会吹出这样的曲调?
(幽美的景色、闲适的心态,苏子既诵且歌,可这个客为什么如此不识时务,奏出如此不和谐的音符?)
(第1题训练重点是鉴赏作者对箫声的摹绘。第2题则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文学鉴赏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没有正误之分,错对之别,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讨论多发言,发挥他们作为鉴赏主体的作用,教师扮演领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对学生的讨论和回答做些适时的点拨和引导。 )
对于第2题,学生会出现这样几种理解:
⑴ 是为了引出后文的主客问答,起过渡作用。
⑵ 是为了与苏子从歌词中流露出的悲哀幽怨的感情相唱和。
⑶ 箫声哀怨悲凉的音调是作者真实心情的流露。
这几种认识都有道理,但都欠全面,教师可适当的点拨引导。
四、指导学生分析主人公的思想感情及写景抒情与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完成教学重点
1、播放赤壁泛舟图中客曰片段幻灯,在哀怨、忧伤的旋律中齐声诵读第三段。
2、质疑设问:
⑴ 概括客曰的意思。
⑵ 找出第三段中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到一起的。
(第⑴题的设计在于鉴赏客的哀痛的思想感情,并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题的设计在于鉴赏艺术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不难,难点是说清它们有怎样的联系。)
要点点拨:
眼前的江水明月山川(写景);
曹操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议论);
哀叹自身的渺小(抒情)。
3、播放赤壁泛舟图苏子回答的片段幻灯,在优美的旋律中齐声诵读第四段。
4、质疑设问:
⑴ 用自己的话转述苏子的意思。
⑵ 对苏子的这种认识作出评价。
(设计这两道题,目的是鉴赏分析苏子的思想感情。第⑴题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第⑵题学生的看法会很发散,教师要做好点拨。)
下面是关于第⑵题鉴赏分析的一段课堂教学实录:
生:苏轼的观点很具辩证色彩,表现了他对政治迫害的蔑视,身处逆境而心胸坦荡旷达,难能可贵。
生:苏轼的观点无非就是要抓紧时机,享受大自然所给予的美的`景物,看不出来有什么积极的意义。
师:对这两位同学的看法,教师没有立刻作出评价,而是继续设疑激趣:有人认为,客的观点实际上是苏轼思想的委婉流露,你们怎么看?
(设置这一疑问,目的是要学生加深苏轼被贬后矛盾思想的理解,并照应前面辞赋文体采用主客问答形式的讲解。)
生: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巧妙地流露了自己被贬黄州后郁闷愁苦而又乐观旷达,意欲实现个人抱负的思想感情,比起直接坦陈个人心迹,真是巧妙。
师: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他们政治失意或是生活上遇到挫折,往往会陷入苦闷、迷惘之中,苏轼也不例外,但他的可贵之处,就是并不消极沉沦、萎靡不振,而是以自己豪放乐观的胸襟去拥抱生活。现在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不能用简单的积极或消极来概括,但他那种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不应给我们很多启示吗?──人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活着。
学生围绕世界观、人生观的话题充分发表看法。
五、总结,布置作业
分析本文与《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异同。
(设计此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鉴赏能力及发散思维能力,回答该题,既要考虑思想感情的表达,又要考虑艺术手法的表现。)
【评析】
以人为本是《赤壁赋》课例分析的灵魂和精华。而通过审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本课的一大亮点。让学生做鉴赏活动的主体是文学鉴赏课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学者绝不能采取那种传统的教学方法,简单地把答案灌输给学生,而是教给学生鉴赏的知识和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质疑、去寻求、去发现。教学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种观念和原则,充分尊重学生,尊重学生作为鉴赏主体的地位,使学生的审美感受(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展现。
教学中,教师围绕鉴赏主题设疑激趣,引导学生鉴赏、审美,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联想,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家庭作业的设置更体现了这一目的。学生的思维发散了,鉴赏的味道也就出来了,教师再适宜地辅以引导和点拨,本课的教学重点得以轻松解决,很好地完成了本课同时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真正培养了学生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第3篇:《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李文 教案教学设计
《赤壁赋》第三课时课堂实录
这是一篇很经典的赋,既有赋的特点,又有苏轼的特色,教参上是安排了三课时,我因为听课也用了三课时,因为这是第三册的最后一课。我讲公开课时只讲了这课的第三课时,怕大家对我的课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我就简单的把上两个课时的思路写了一下,希望各位老师能毫不留情的对我的授课过程和内容进行批判!
第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让同学们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入新课。
(二)、回忆有关“赋”的知识
因为高一学过杜牧的〈阿房宫赋〉。
(三)、给同学们一起回忆苏轼的一些情况,重点说苏轼的思想,尤其是受儒道佛及游侠思想影响后的表现。
(四)、让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五)、找学生朗诵这篇课文,纠正读时出现的错别字和不正确的断句。
(六)、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七)、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八)、老师点出重点词语和句子
1、望既望属白露所如所知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前置句或介词结构后置句)
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互文)
(九)出示<诗经.陈风.月出>第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