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第1篇:我谈语文教学(教师中心稿)
光阴荏苒,当我徜徉在这南方冬日的和风里时,岁月闹钟的针摆指向了2006,东隅已逝,来时何长?在无尽暗夜里摸索的我,丝毫未见到那惊人的东方曙光,然而
我坚信长夜的尽头就是黎明,为此我略略地记下这前进中我所探得的几块礁石.
一教学与管理
脱离管理的教学是在梦中呓语,我相信那只是昙花一现,它最终将为现代学生所掀起的无知巨浪淹没得荡然无存.任何企图以滔滔不绝的讲演教材来克制学生魔性的教学往往会留下惨痛的教训.事实证明:人性的善恶如同铜钱的两面都有50%的机率朝着你和我.现实的悲哀就是过高地估计了学生的自控力和品德修养,因此我要说:
管理不是班主任的职权,而是每一位老师选择这门职业时上天所赋予的神圣的权力.
(一)热爱学生第一热爱工作第二
我是被民主,平等,尊重,自由的天性,独立的个性这些美好的词语所煲的迷魂汤而醉得稀里糊涂,晕头转向的过来人.肠胃的翻江倒海,还仅仅是一时的剧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阴影,却会永远沉淀在我哀伤的记忆里.我至今还深深怀疑学生是否真的能与我们这些饱经风霜的过来人平等.我想任何好胜者即便是一知半解的初生牛犊也会振振有词的对我进行批驳.然而事实告诉我为一个纯概念的术语纠缠不休,那只是蝉的行径.我依然相信民主、平等是一个政治术语,一个时代名词,一个阶级粉饰的口号,时代赋予其不同的含义.如果我们今天仍不亲历实践而夸夸其谈,那不过是在船舷上刻下印痕好去寻找丢失的宝剑而已,不可否认的是生活会教训这类人.
我常常抱着民主与尊重的苦酒痛饮.因为我生存在高高在上、善于发号施令的领导与懵懂无知、错误不断的学生的夹缝间,学生犯一次错误在领导看来就是老师的失职.而于老师来说却是要允许学生犯错的.这种矛盾逼迫着我在工作与学生间徘徊犹豫.学生在自习课上大声讲话,课堂里传递纸条,玩弄手机,或厌烦时伏在桌上大睡,使我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失职,领导要的是安静的自习,听话的学生,完美的学习状态.我不得不动用老师唯有的一点权利来满足我膨胀的虚荣.这种状况的持续换来我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机械操作员,然而矛盾的积聚、突变导致我一度的失落悲伤.因为我无法像操纵机器一样操纵我的学生.直到有一天,我的一位同事说学生是有感情的,我听来宛如天外来音.我开始反问我自己:我这是热爱工作呢?还是热爱我的学生?
后来,我热爱学生优于热爱工作,晦暗的天空顿时就云开雾散,晴空万里,而不仅仅是我心灵的天空.
热爱学生,必须坚持辨别是非曲直,善恶美丑,这是重要的一条.
(二) 缀集压力化为动力
现实代早已非学而优则仕,也不是学而优则富.更何况围绕这些未成年的是五彩缤纷,难已抑制的诱惑,电子游戏的痴迷,网络传奇的过瘾,迪吧舞厅的放纵,时髦服饰的虚荣,各种零食铺天盖地,早恋像瘟疫一样肆虐蔓延……享受,贪欲,懒惰,情恋考验着每一位学生脆弱的自制闸门.如果企图以喋喋不休的说教来洗涤学生的灵魂,那只是白日里的梦想.
在错误中前进,就是现代学生的缩影.
我在调查学生学习动力时,那个文质彬彬的学生是这样描述的:
我首要动力来源于家庭的压力,我的爸爸妈妈不惜用严重的暴力如罚跪,饿饭,责骂来逼迫我获得学业上的高分.我不得不努力,努力的结果使我得到老师的宠爱和同学们的尊重,我从这种压力中品尝到成功的快乐!
我不赞成压力来自于暴力,但是轻微的惩罚是要囊括在压力的范畴里的,粗壮挺拔的大树常常是立在遭受风雨打击最多的山岩上,而现代教育的畸形发展却是要我们在温室里培育花朵.我想任何一个饱受生活磨难的成功者,也不是在喝彩声里开辟出道路来的.我们必须对学生施加压力,而如果这种压力的源头从我们自身被各种美丽的借口剥夺,那么就让我们做一个压力的缀集者吧!社会的,家庭的,学校的种种压力,让我们把这些编织成一个有形的网,如同猴头上紧箍咒一般.
需要当心的是我们必须使这种压力得到转化,如同大象在费力地表演后扔给它食物一样,使其转化为动力,赏识教育就是压力教育的尾声.如果缺乏这个关键的尾声,这种压力就是危险的,它将升级为严重的焦虑,厌恶或精神疲惫.
我在缀集压力时,不得不做学生家长的朋友,我想联系家长绝不仅仅是班主任的工作.我们无法怪罪于时代,而只能去适应这种时代的变化:
教育的职责将更紧密地把学校,家庭与社会捆绑在一起.
(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求学生讲诚信,自已说过的话一定要算数;要求学生举止文雅,自己就不能肆意讽刺,挖苦,辱骂学生;要求学生板书工整,自己就必须在黑板上写字规范;要求学生不迟到早退,自己就必须在预备铃响起时就站在教室门口……”
只有老师在学生眼里光辉了,才会像太阳一样折射到他们的身上而且照亮其内心深处的黑暗与肮脏.我不想就此作过多的阐述,因为这实在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还是只能用行动才能点亮的东西.
二语文教学
这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命题,我无法像大自然安排万物一样把它在这篇文章里安排得井井有条,我也没有丝毫值得炫耀的东西.我不断地阅读《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浩浩乎如大洋兮,煜煜乎如太阳兮.我只能用一句非常朴实的话语来开始我的讲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性质决定了语文的教学目的.我从众多的目的中拈出了一条我时刻恪守的原则:务必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务必使学生在我的课堂体验到一种语文学习的成功.
(一) 热爱语文第一热爱老师第二
如果要让一个学生喜欢你,这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开放的学生心态很容
使你接近.然而要使学生喜欢你的语文课,就是一种挑战,而且远远有益于单纯地喜欢你才波及到你的语文课.如果你用你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的兴趣转入对语文的天地里来,不可置否的是你就能成为学生最受欢迎的人.
法国教育学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我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再一次证明自然的法规:最有效的往往是最简洁的.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语文呢?
第一:请不断的赞美语文吧!语文涵盖宇宙万物,囊括心灵情思,包罗万象,五彩缤呈.我常常告诉学生,脱胎换骨的就是语文,它可以使粗野变得文明,卑贱变得高尚,无知变得博学,庸俗变得幽雅.因此我的口头禅就是:学习语文真是太棒了!
第二:感动自己,感动学生.李政西老师在引领学生走进《悲参世界》的文学殿堂,走进冉阿让高尚善良的内心世界,自己总是被深深打动,这股情感的力量同样也撞击着每一个学生的心扉.我们现代的教育者总是有共同的感受,就是学生的情感之弦变得僵硬,难于引起共鸣.当我们在抨击传统的解剖式的语文教学的时候,是否想过一个同样的问题:拔动麻木的情弦就是激发兴情的重要门径.我们很容易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的物象还原到现实生活,却很难不把情感过滤出去.这就是宛若一盘精美的菜肴却忘记了放盐,我想谁都知道它有多大的魔力.
(二) 构建开放课堂体验成功语文
如果你不想做守株待兔的人,你就必须用变化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安静型的课堂并非就是好课堂,听话的学生并非就是有出息的孩子.所以压制学生往往就遭到最激烈的批判.你若是真的热爱学生而不是自私地要有一个安静的课堂来得到领导的器重,你就可以构建一个开放型的课堂了.不可否认这种开放会是鱼龙混杂的局面而给你带来不顺,但我们老师的神奇力量会主导这种场面.
面临初一的学生,自控力是极端的薄弱,懒惰无疑是学生共有的东西.我把预习这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放在课内进行,以便进行实际的指导.我将预习方法作成传单散发给他们,再给予充足的时间.其目的也是便于第二节课的质疑问难,多向交流.他们总能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并给予各种各样的答案,这种开放既活跃了思维,开阔了视野,又体验了一种语文的成功.
诚然,把目光局限于课堂是十分浅陋的.书本上的东西仅仅是语文天地里的一束光亮而已,我们必须把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等同起来,我记起一位老师的话:
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三教学与育人
众所周知的一个浅易道理:教学的立足点是人而不是知识,教学的归宿点是人的发展.
我记得初到学校听课,一位年轻的语文老师信心百倍的教授古文,应该说他的基本功很不错,对教材的知识点了然于心,而且深入钻研.我疑心这篇课文进入高中年级,恐怕老师也不得不这样讲:因为他实在挖掘得深,可就是毫无顾及学生的反应,闹出很多尴尬的景象.事后有老师用十个字作总结:心中有教材,眼里无学生.我是十分赞成的.脱离对象的教学不比沙龙的单边行容易获得口碑,因为那实在是独个儿的作秀表演,而不是育人.
育人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语文教学是学校里育人的主阵地.它以其独特丰富的资源占据了无可比拟的优越地位.事实证明:
对语文感兴趣的同学,往往就是品学兼优的孩子.
但如果把育人理解为喋喋不休的说教,那只能是南辕北辙的行为,无论是文质兼美的课本,还是语文老师本身,或是大概念的语文,它本身就含有丰富的育人资源.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挖掘这种资源并使其明朗化.
我一直踩着前人的脚印前进,然而我丝毫未减少他们曾遭受到的困难.我并不抱怨,因为我相信哲人的话:两次不可能踏入同一条河流.我会在教学的风风雨雨里记下我点滴的感受,我也会不断的挑战自己,迎难而上.
二00六年元月八日
第2篇:谈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中心稿)
甘肃省正宁县第三中学苏发元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导向、激励、评价、反馈、调节等多方面的作用。因此,目标制定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理念,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用“教学目标”代替了“教学目的”,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代替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知识和能力”又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其作用又有了新的认识,等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对传统的语文教学目标制定重新予以审思,明确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目标设计的有关问题。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能力概括为“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四个方面,而每一个方面又要求设计出“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纵横交织,就会牵扯十二个目标设计问题。这里笔者着重探讨一下阅读教学中“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设计问题。
首先,要明确阅读教学中“知识和能力”包括的内容,以及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关于“知识”,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以及《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可归纳为:标点符号、语法修辞、表达方式、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中国文学发展简况以及与语言文字有关的一系列规范标准和管理规定等。具体讲,标点符号包括问号、感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等;语法知识包括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的类型等;修辞知识包括常见的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等;表达方式包括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以“课文涉及的重要”为界定范围;中国文学发展简况包括“中国古代文学概述”、“20世纪中国文学概述”、“唐诗简介”、孟子、司马迁、曹雪芹、鲁迅生平及创作等。总体而言,这些“知识”相对过去的教学大纲,范围缩小了,难度降低了,对“知识”的学习过去要求系统、集中地进行讲授,现在则认为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应该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因而只要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随文学习”,仅限于帮助解读课文而已。
关于“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教学大纲》对阅读能力的要求尽管程度不同,但其包括的内容层次却基本符合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关“认知领域”所分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要素,结合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及高考实际,可将其发展演化为类似高考语文测试的五种能力,它们是:
鉴赏评价应用
识记:要求学生指明或写出需要他们辨认或记住的内容,包括文本作者、体裁、语音、字形、词义、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言名句等。理解:指领会并能作简单的解释,包括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分析综合: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包括①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应用:指对文本中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文本所揭示的内容的迁移运用,包括在写作中能正确运用标点、词语、句子、修辞、作家作品有关知识及文化常识,能运用阅读文本的一般方法去解读其他类似的文章,能运用文本所揭示的知识阐释或解决实际问题。鉴赏评价: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包括鉴别语文知识运用的正误,赏析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二,设计阅读教学目标应考虑的主要问题。
根据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整体设计教学目标的理论(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和语文教学实际,制定阅读教学目标必须考虑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文本在整个学段、阶段、教科书、单元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虽然将课程目标划分为四个学段,但其设计思路,却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高中语文阅读教材也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整个中小学阅读教学“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形成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序列。因此,每一篇阅读文本都承担着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训练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施教者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整体设计每一篇阅读文本的教学目标。
2.施教对象的年龄特征和已有知识水平。比如新课程对朗读的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但学段(亦即年龄阶段)不同,目标要求就不同,第一学段是“学习用”,强调在教师指导、示范下用普通话朗读,第二学段是“用”,强调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实践的过程,并形成习惯,第三、四学段是“能用”,强调的是能力上的达成度,具有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水平。教学目标的设计一般应遵循教材预定的目标但不必拘泥于此,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实际亦可另行确定,目标的难易度也应随学生的学习水平而适当增加或降低,总体应以学生“跳一跳,奔得着”为原则。
3.班级学生的特点和该班各小组的特点。比如学生学习水平悬殊较大,就可考虑分层设计目标,学生普遍养成了勤查字典、勤于记诵的习惯,“识记”内容就不作或少作教学目标,又比如合作学习中某小组成员擅长表演,就可让他们承担落实“分角色朗读”目标,某小组成员个人藏书丰富,又有网络资源,就可让他们承担落实探究性学习资料收集目标。
4.突出主要任务。专家研究课堂教学每小时只能学习一个产生式(比如规则)和4---20个小知识点(比如字词),而一些教案书上却将一些教学目标制定得全而细,林林总总不下五六条或八九条,目标内容超量,怎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制定目标应采取“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的作法,整合文本,突出制定一二条主要目标。
第三,阅读教学目标的表述。
马杰(R、E、Mayer)于1962年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提出了行为目标,指的是用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表述教学内容。行为目标最适合于语文认知领域目标的设计。综合马杰和布卢姆对目标设计的有关论述,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教学目标是某一教学活动结束后学生应能做些什么的具体说明。这种具体行为目标应具有可操作、可观察和可测量的特点,有利于指导、评价、反馈、矫正教学行为。一个具体的行为目标的表述应包含以下五个因素:
1.主体因素。教学目标为谁而定,描述的是谁的行为?人们的潜意识里大多认为是为教师的教而定的,描述的是教师的行为。布卢姆说:“目标是描述要学生达到的行为。”(《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P69)这说明学生是目标教学的行为主体,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而不应以自我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应是“学生……”,而不应是“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
2.行为因素。这主要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而做或说必须用一些含义明确的外显行为动词如“说出”、“划出”、“写出”、“说明”等来表述,即使那些内隐体验行为如“学习”、“了解”、“懂得”、“体会”等也可转化为外显动词来表述,因为心理变化必定发于内而行于外,心理变化与行为变化二者互为里表,密不可分。如“体会文中哲理性极强的议论语句”可转化为“划出文中富有哲理性的两个句子,说出所含的哲理,各举一个生活中的事例予以证明”。
3.条件因素。这主要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要求达到目标应提供什么样的条件刺激,如“朗读全文后……”、“互相讨论后……”、“翻阅有关工具书……”等。
4.标准因素。规定学生行为应达到的标准,一般可用时间、数量、成功率等来表示,如“三分钟内读完”、“解释以下八个词语的含义”、“80%的学生会……”等。
5.内容因素。规定学生学习行为的内容,如“句号与逗号的区别”、
“描写坟墓外观的语句”。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知识与能力”目标的表述方式应当是:学生(主体)利用图书或上网搜集资料(条件),至少找出(行为)五首(标准)与“杨柳”有关的诗词(内容)。
第3篇:谈兴趣教学(教师中心稿)
【杨清健社科论文系列】(37)
谈兴趣教学
杨清健
兴趣教学,指教师针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逆反心理、求新心理(求新不求深),创造一个和谐温情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接受知识,掌握技能,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育学家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基础,教学是一门艺术。一堂融知识性、趣味性、技能性和欣赏性为一体的基础课教学就是一次艺术创造活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无兴趣的教学方法对于求知者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精神折磨。兴趣教学,就是要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活动的能力,使学生由课堂上被动者变为主动者,由旁观者变为参与者,从而使教与学双方,在愉悦的情感中达到思想上的共识。
兴趣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
启发式教学。教师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或具体明确,或旁敲侧击地提问,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的、难易程度,积极思维。
对比教学。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比较是一种思维过程。两种性质不同的对象同时出现,可产生强烈的刺
第4篇:高二下语文学习方法谈(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怎样学习语文
教学方法:讨论法(提出问题,先让学生总结,在提出解决的方法,要大家一起遵守)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美好语言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今天我们就同学们在上学期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总结,通过讨论解决大家在语文学习中的问题。
二、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一)工具性:听、说、读、写(属于基本任务)
(二)思想性:(重要任务)认识价值
(三)文学性人文价值、情感价值
(四)审美性(应有任务)审美价值,柏拉图:“语文的美,(五)知识性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
(六)智慧性,思辨价值
1、听:①听人讲话,谈判,外交、商业谈判;②听课;③听报告(吸取新信息);④听广播(大事);⑤听辩论(判断倾向);⑥听诉讼(政法);⑦听主诉(医疗)a、捕捉新信息和主要信息。
b、听出对方的意向(语境,语调,旧知识,原有印象)。c、体会开头和结尾的话。(均是点晴,总结性的话语)
2、说:①有主有次、有物有序、有伦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