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爸爸莫振高观后感
第1篇:校长爸爸莫振高观后感
校长爸爸莫振高观后感
莫振高,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中校长。一位平凡的校长一生坚守了一件事,也感动了一座城。
生前,他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近300名贫困生,让他们顺利考入大学。10年“化缘”3000多万元帮助近2万名贫困学子圆大学梦。在他的感召下,一代代瑶乡山里娃走出大山、勤奋求学,用知识改变了自己和家人的命运。他,是大瑶山中筑梦人,是瑶乡师生的“化缘校长”。
身后,一公里的队伍,数千学生不远千里从各地赶回,送他最后一程,465个花圈,以至县城花圈脱销。去世当晚,4600多名在校学生自发举行“停电”仪式,数十间教室同时熄灯,时间长达3分钟,他们这样做只是为莫校长默哀。校友群、朋友圈、网络论坛,怀念、追忆如潮……他,是瑶乡学子的“校长爸爸”。
莫振高,一位普通的中学校长,生前曾获诸多官方的荣誉,但对于他来说,身后来自学生的如潮哀思,或许才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2015年3月15日早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县城。数千人自发前来,人们抹着眼泪,送别离世的都安瑶族自治县高中校长莫振高。
一双拖鞋穿7年 工资微薄却资助近300名贫困生
1954年11月12日,莫振高出生在都安县高岭镇加全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1972年高中毕业后,他在高岭担任初中民办教师,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广西民族大学中文系就读。1978年毕业后分配到都安高中任教。1979年担任都安高中团委书记,1996年起担任都安高中校长。
出身贫寒的莫振高经常说,贫穷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它可以锻造一个人的品格,可以锻造一个人的毅力。
莫振高的家,位于都安高中后面,是一栋普普通通的居民楼。他的家里,装修得很简单,记者没有看到一件值钱的家什,一些家具看起来还非常老旧。他的卧室只是简单地批灰刷白,摆放着一张简易床,对着床头的,摆放着一个上世纪80年代的木柜,柜门已经损坏。
记者在莫校长家二楼的'墙角看到了一双黄里透黑的塑料拖鞋,上面写着“2008”几个字。这是莫校长在北京奥运会的时候买下的,鞋子质量不错,在家里他已经穿了7年。不过,鞋子已经从当初的黄色差不多变成了如今的黑色。在一楼的厨房里,使用多年的一个老旧得变形的铝制水瓢,也见证了莫校长简朴的一生。
妻子黄西彦说,虽然水瓢难看点,反正还能用,就继续用着。他的办公室,刷蓝色油漆的木门,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一张坐了十几年的木凳子,挂着一条毛巾。因为身高体壮,他经常出汗,这条毛巾也陪伴了他好几年。
30多年来,夫妻俩工资微薄,但也都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先后资助了周艳时、蓝锦娜、唐金色、黄茜等近300多名学生,使他们完成学业,考上了大学。
10年“化缘”常吃闭门羹 筹集3000多万元资助近2万名学子
莫振高曾说,一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自尊心强、内心脆弱而敏感,遇到困难时不善于向他人求助,而是选择自己默默承受。曾有一名学生,在高考前夕把10元报名费借给同学,因同学没有按时还钱而放弃了高考。还有一些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因筹不到上大学的路费和学费,竟连来领通知书的勇气都没有。担心这些孩子因为贫穷而永远走不出困境,莫振高决心靠自己的力量,为他们筹集助学金。
“我们学校学生的贫困面大,贫困学生很多,光靠政府和学校不能完全解决。没办法,我只有发动全校所有的班主任、行政领导出动,争取外援。”莫振高说,为筹集善款,他们最初是在金城江、南宁这些附近的城市,后来去过江苏、浙江,甚至到过深圳、香港、澳门。
都安高中资助办负责人韦喜凤回忆说,出去筹款,都是吃闭门羹的多。有的企业直接叫门卫打发他们;有的则让他们在校门外等,门卫进去半天才出来说他们的领导不在,有时还会遭到一些人的奚落和误解。不管是出去筹款,还是平时出差,但凡遇到校友请吃饭,莫校长的口头禅总是“能不能把饭钱折成现金,给我的学生?”
莫振高的“化缘路”始于1995年。当时,在都安一家水泥厂工作的一位校友主动跟莫振高联系,说他们厂可以为贫困学生提供助学金。然而,当莫振高带了几个学生的档案去到那家水泥厂时,却被告知企业目前很困难,没办法拿出钱来,只是对校长的做法表示理解。
第二次,莫振高去到南宁,约了一家企业的项目负责人到学校来,希望他们能扶助3—5个孩子,也没有成功。
莫振高说,尽管屡次遭到拒绝,但他从不放弃希望。在十余年的“化缘路”上,他得到的不仅仅是3000余万元的善款,更有许多内心深处的感动。他向记者述说了一次至今想起仍让他感动不已的经历。
那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莫振高带着他的“筹款团队”到南宁一家化学公司筹集善款。莫振高作完贫困学生的情况汇报后,公司老总没有当即表态,而是提出要亲自到学校看看学生。之后,公司老总兑现了诺言,带着家人和副总一行十几人,开着一辆面包车来到都安,在莫校长的带领下去看望家住东庙乡的一位姓唐的孤儿。
当时是数九寒天,车子刚开到村口,他们就远远看见3个孩子在一个用彩布条围成的木棚下生火,冻得瑟瑟发抖。这3个孩子在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在县城附近烧石灰时又被滚落的山石压死之后,便失去了依靠,只好相依为命。最大的女孩,就是他们专程要来看望的那名学生。老总下车看了3个孩子,问了问孩子的情况,没有再多说什么。回到学校后,他对莫校长说,他不但要资助这名姓唐的学生,这一家人他都包了。不管以后这3个孩子在哪里读书,他都会一直包到他们上完大学。
这件事让莫振高相信,社会上像这位公司老总的爱心人士一定还有很多,更坚定了他在“化缘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和决心。
为让千万山里娃走出大山 他把自己“锁”在瑶山一辈子
“让瑶寨儿女走向世界”,走进都安高中大门,一块大理石上,9个烫金大字格外耀眼。这是都高的办学理念,也是莫振高的毕生心愿。为了让孩子们“进得来,学得好,考得上,出得去,成得才”,莫振高费尽思量。
上个世纪80年代,都安高中校舍基本上都是瓦房,只有一栋宿舍楼和三栋小教学楼。每逢下大雨,房子里就漏水,这时莫振高都要冒雨,亲自登着梯子,上房去检修。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一个学生睡不着,爬起来透过窗户,看见莫振高正蹲在水沟边专注地掏树叶,雨伞歪斜在一边,大雨把莫振高全身都淋湿了,可他全然不顾。原来,水沟被树叶堵了,如果不及时疏通,宿舍一楼的孩子就要被淹。
从当校长的那一天起,学校的压力让莫振高在做老师的同时,多年从没有离开“化缘”的角色。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社会筹资,就这样左一个5万元、右一个10万元“化缘”凑够修楼的钱。
对新建的楼,他的要求很严,因为都安县在地震带上,他知道,教学楼不建结实,出了事,没法向孩子家长和社会交代。为此,他时常蹲在工地上与工人们讨论楼要怎么建……
就这样,一点点将五层的学生饭堂、学校图书馆、教学综合楼和三栋学生宿舍楼建了起来。
除了学校的硬件设施,现代教育技术也必须跟上。
莫振高说:“虽然生活在大山里,但学生必须不断吸收新知识、新技术,我们培养的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而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让他们跟上时代的步伐。”
接着一栋科技大楼拔地而起,教室里都配了两台29英寸的闭路电视、一台高亮度的投影仪和100台电脑……
从此,瑶山的孩子知道了什么是互联网。
知识,改变了一代代山里娃的命运。如今,都安高中的学生遍布国内多个城市及美国、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等国家,有上千名校友在北京工作。“让瑶寨儿女走向世界”的目标正慢慢实现。
由于治校有方、成绩突出,莫振高多次被推荐到党政机关任职,也有外地学校抛出高薪橄榄枝。但莫振高都婉拒了。“我走了,娃娃们怎么办?”执此一念,莫振高在都安高中一呆就是30多年。
第2篇:好校长莫振高
好校长莫振高
作者: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周仕兴 《光明日报》(2015年03月18日 01版)
3月9日,广西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因病离世。
悲痛瞬间爆发,传遍媒体、网络、微信朋友圈,一天之内,整个都安县城的花圈便告售罄。15日早晨,数千人从全国各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以各种方式向他致敬。
教育的真谛是爱
“我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也体会着他们的快乐。” ——莫振高
1998年,澄江乡学生蓝程考上都安高中,因交不起170元的学费、住宿费而面临辍学,一筹莫展的父亲蓝玉锋找到莫振高。莫振高说:“让孩子先进来,我有办法。”
莫振高的办法,就是拿出自己的工资资助蓝程,直至他高中毕业,考上北京邮电大学。如今,蓝程已博士毕业,在北京工作。
“是莫校长改变了我儿子的命运,也改变了我们一家人的命运。”蓝玉锋动情地说。
在都安,因莫振高而改变命运的,远不止蓝程一家。
素称“石山王国”的都安,地处广西西北部,自然条件恶劣,农民以种玉米为生,全县人均年收入1600多元,特困户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
“学校至今仍有约40%的学生是贫困生,虽然已免学费,但书本费、住宿费及生活费,每年仍需4000元左右,不少贫困家庭不堪重负。”都安高中资助办主任韦喜凤说。
每年学生报到时,总有一些缺钱的孩子没有勇气进校报到,在校门口徘徊。这时,莫振高会把“校长办公室”搬到校门口,拿着喇叭喊:“有困难,就找我莫振高!”他还亲自为贫困生办理优先入学手续。多年来,每逢开学,莫振高必“摆摊”,专做贫困生的“生意”,这动人的一幕在当地传为美谈。
“一个孩子只是学校的几千分之一,却是每一个家庭的100%!”“帮一个贫困生,就是帮一个家庭!”35年来,莫振高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先后资助300名学生上完了高中、大学。
为了详细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莫振高一有空就跋山涉水去家访,一走就是七八个小时的山路,到学生家自掏腰包救困扶贫。为了给贫困学生筹集费用,他经常登门向爱心企业求助,四处“化缘”。为了让家庭贫困的孩子安心学习、专心追梦,学校每年都拿出一部分经费来帮扶他们,还经常组织师生为他们捐款捐物。
莫振高对学生的爱,系在前途命运上,落在生活细微处。老师们都说,他是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来养育的。
一个“养”字,多少付出。
“他做起事来比谁都细心。”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韦明壮说,在宿舍看到学生从厕所出来,莫振高会叮嘱他们先跺一下脚,不要把水带到床边。他还叮嘱学生晒衣服时,衣服要拧干,阴晴不定、湿度很大的“回南天”时,太阳出来要晒被子,降温了要添衣服。学生们被雨淋了,广播里会传出莫振高的声音:“食堂为大家准备了姜糖水,请淋了雨的同学去喝。”
他做这些事,分明怀着一颗父亲的心。学生们亲切地称他“校长爸爸”。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将教育家夏丏尊这段话记在心间,莫振高说:“我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也体会着他们的快乐。”
这样的爱,是一种心贴着心的爱,也因为师生的接力而延续。都安高中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有个习惯——寄钱回学校来,接力资助学弟学妹。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我们永远是一个团队!”——莫振高
3月7日,“2015年春季全区人才交流大会”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往年的每次招聘会,莫振高早早就会到现场,亲自筛选简历,组织面试。
可这天,他不得不在做完手术后,才从医院往招聘现场赶。在出租车上,他浑身乏力,抵达目的地时,望着几十级台阶,他一声叹息,因为实在没有气力上去了。回到医院,他还一再嘱咐同事,要保质保量完成招聘计划。
关于选人用人的标准,他说:“我们是山区学校,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去选择合适的教师。”
对于招进来的教师,他当作珍宝一样,在生活上悉心呵护,但业务上的硬杠杠很明确:3年内必须出师,5年内必须挑大梁。很多年轻老师都听他说这样一句话:“你们得抓紧努力了!孩子们可没时间等你慢慢成长啊!”
对日常经费的使用,莫振高是有名的“抠”,但是对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的培养,他大方得很。就在几年前,他亲自拍板,挤出300万元,选派97名教师参加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
“家长把孩子交到我们手里,是信任,是期望。我们一定要教好孩子,不能让家长的希望变成失望。”这是莫振高常对老师们说的一句话。
当年,他刚到都安高中任教时,学校只有一栋宿舍楼和三栋低矮的教学楼。当校长后,他下决心把破旧的学校改头换面。在他的努力下,学生饭堂修好了,图书馆、科技楼和学生宿舍楼建起来了,教学综合楼里装上了先进的教学设备,昔日破旧的校园焕然一新。
“现在条件好了,就看你们的了。”莫振高常鼓励老师们,要做就做到最好,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莫振高要求,老师参加市级赛课一定要争第一,自治区级、国家级至少二等奖以上。同时,他提出:“没有一个人能独自成功,我们永远是一个团队!”
为了提高教师教学质量,莫振高倡导“集体打造优质课”。每个学期,学校要组织校内演示课,每个教研组派一人参加,全校老师去听课、观摩。遇上演示课、赛课,整个教研组要在一起“磨课”,包括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每一个步骤,教研组都会反复斟酌。
2009年,英语教师韦玲玲获得参加广西高三英语研讨会暨说课展示比赛的机会。莫振高立即召集英语组30名教师开会研究说课内容,他要求英语组全力以赴,帮助韦玲玲修改说课内容。
“从说课内容、语调、手势、表情„„莫校长都给了全方位的指导,我进行3次试讲,他每次都到现场。”韦玲玲说。通过集体打造,她获得了一等奖。
“如果说我对都安高中作出了一点点贡献,那就是为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莫振高曾经这样欣慰地说。
更注重为人处世教育
“我们只有赢得了做人的分数,才是真正的好成绩。”——莫振高
每天晚上,宿舍熄灯前,莫振高都会走进每一间男生宿舍,催学生早睡。
每天清晨6时,他准时出现在校园里,巡视每一间教室、每一个角落,哪怕看到地上有一张纸片,都要弯腰捡起来。
35年寒来暑往,莫振高的这些习惯已成定式,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追求卓越,从我做起。”这是莫振高始终秉持的理念,他要求自己做的每一样工作都做到最好,每一个承诺都要如约兑现。
现在北京工作的韦景煜记得,在他读高一时,住的宿舍是漏雨的瓦房。一个晚上,“莫爸爸”雨夜巡查,看到宿舍漏水,焦虑地说:“现在学校条件艰苦,你们克服一下,我一定让你们在毕业之前住进公寓楼新宿舍!”
言出必践,两年后,一栋崭新的宿舍楼拔地而起。
陈旧的房间,一张桌子,堆着一摞翻旧了的书——这是莫振高用了几十年的办公室,简陋得有些寒酸。学校建起新楼,后勤部多次劝他搬到新楼办公,他拒绝了。他说,每一分建设资金都来之不易,优先安排教学用,“我们艰苦一点不要紧”。
作为校长,莫振高行政事务繁多,但他从没有放下教鞭,没有离开过三尺讲台,始终坚持教学一线。他认为,教学质量是生命线,只有到教学一线,才能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教好学生。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他一节课不误,一次会不缺。他所带的高三毕业班,会考、高考年年名列前茅。
壮族学生韦吉珠上高中时,还不能流利地讲普通话,甚至不敢在公共场合说话。莫振高就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一字一字地教,一句一句地教,韦吉珠则像学习外语一样仔细地学。在莫振高的耐心指导下,韦吉珠进步很快,后来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
“为了高三,为了自己,为了走出大山,加油!我自信,我努力,我成功!”说起“莫式排比”教学特点,高三学生苏宝尧说,在校长的课上听到的都是鼓励的话,“是他给我们这些山区孩子树立了信心”。
除了知识传授,莫振高更注重的是为人处世的教育。“考试成功的机会有100次,做人成功的机会只有一次。我们只有赢得了做人的分数,才是真正的好成绩。”这样的反复叮嘱,成为全校学子的座右铭。
2008年秋,他意识到高三学生心理问题突出,便提出开高考心理课,但是苦于学校没有相关专业的教师,一时也招不到人。他又自觉挑起了这一重担,兼任高三所有毕业班的高考心理辅导课。
“记得莫校长第一次给我们上心理课时,我们全班非常激动。他一进教室,全班都鼓掌。莫校长接着说,这80%的掌声留给你们自己,在备战高考的路上给自己加油鼓劲,20%的掌声留给我这个平凡的老师就够了。”学生韦婕勋说。
已知天命的莫振高,是从零开始钻研心理学的。
他自费到北大、清华参加心理学培训,取得了上岗证书,加上自学总结、融会贯通,终于使心理学课成为全校同学最期待、最喜欢的课。
“莫校长的课信息量非常大,学生非常喜欢,课堂气氛很活跃,班班有掌声,节节有掌声,有时因外出开会缺了课,常常受到学生们的强烈‘抗议’。”与莫振高共事20余年的唐炳宏老师说,常常下课铃响了,同学们还主动要求“拖堂”。
“哪怕多讲5分钟,就是多5分钟快乐!”学生季柳级说,“莫老师的课,我们永远听不够。”
然而,造化弄人。从今以后,都安高中的学子,再也听不到“校长爸爸”的课了。
(本报记者 刘昆 本报通讯员 周仕兴)
时代需要这样的教育家
作者:本报评论员 《光明日报》(2015年03月18日 01版)
连日来,广西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的感人事迹在教育战线、社会各界引发强烈反响。很多观众、读者、网友纷纷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莫振高的哀思与敬佩。
在这个关注点容易转移的时代,莫振高的事迹为何能如此强烈地拨动人们的心弦?
莫振高只是一名普通的山区高中校长,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壮举,只有35年如一日的平凡坚守。但正是这种平凡和坚守,造就了他的崇高,彰显了他的力量,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山区教育实践家的时代价值。
首先,是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莫振高认为,教育的真谛是爱,热爱学生是教师厚重的职业底色。他视学生为儿女、爱生如命,他用慈父般的真爱,给予孩子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他用朋友般的真心,感受着孩子们的痛苦,也体会着他们的快乐,从而获得学生们爱的回应,被亲切地称为“校长爸爸”。他十分重视学生做人的教育,不唯考不唯分,引导学生做一个身心健康、心怀感恩的人。他关心老师的成长,希望他们将优秀作为一种习惯。他认为,作为一名校长,必须追求卓越,追求卓越又必须从自己做起。这样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极具启迪意义。
其次,是他的教育理想和情怀。孟子说,人生有三乐,其中之一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莫振高以帮助学生为快乐之源,主动将大石山区孩子的未来扛在肩上,将莘莘学子的前途命运和自己的使命紧密结合起来,誓言“绝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30多年,他坚持不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资助了300多名贫困生上大学,并通过各种渠道筹集善款,资助近两万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优秀学子遍布海内外,实现了他“让瑶寨儿女走向世界”的人生理想和追求。再次,是他的实干精神。在条件艰苦的“石山王国”,莫振高不畏艰难险阻,主动奋发作为,勇于攀登高峰。校舍破旧,他四处筹资,建起栋栋新楼,使山区教育与现代化接轨,为山里的孩子打开一扇通往世界的窗。在基础教育的良田里,他从不妄自菲薄,而是和同事一道,埋头耕耘,斗志昂扬,孜孜求索;他敢于革故鼎新,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与学生共成长,与时代同进步。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者,授业、解惑;人师者,行为世范。莫振高从大石山区走来,为时代所接纳、所推崇,只因他给予别人的是心灵的启迪与人格的提升,是梦想的航向与人生的指引。
如暗夜里的一盏明灯,燃尽自己,用品格点亮学子的梦想——时代呼唤莫振高,时代需要莫振高式的教育家。
(本报评论员)
第3篇:莫振高先进事迹观后感
莫振高先进事迹观后感
莫振高先进事迹>观后感
(一)心里装着学校与学生,当然是一名称职校长的职业责任所在,也为整个社会所期待。但坦率地讲,相信不会有人愿意将一所学校的命运和自己的求学权利寄托在一位“好好校长 ”的“化缘”之上。因此,我们在向这位“化缘校长 ”致以敬意的同时,又必须明白,这绝不应该是一个理性社会哀悼一名“好校长 ”的全部意义所在。
如果我们将观察的目光折回到莫振高生前的付出中,就不难发现,与“化缘校长 ”感人事迹所对应的,恰恰是某种令人心情沉重的基层教育现实——
即如在一位前来哀悼的学生所回忆的:“一条不标准的煤渣跑道,一个平房食堂里,停电的教室亮起的煤油灯,漏雨漏风的宿舍„„”这样一种乃至更差的场景,应该是不少人的共同回忆甚至是一些孩子正身处的真实求学环境的写照。
再比如,莫振高所管理的都安中学,有近一半学生来自贫困山区,每年高考结束后,莫振高都要四处奔走,为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筹集学费。假如这些贫困学生都能获得制度性的助学支持,“化缘校长 ”是否能够少一分艰辛?
正是以一种近乎“化缘”
第4篇:莫振高事迹观后感
莫振高事迹观后感
学习莫振高事迹有感600字
3月9日,广西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因病离世。
悲痛瞬间爆发,传遍媒体、网络、微信朋友圈,一天之内,整个都安县城的花圈便告售罄。15日早晨,数千人从全国各地赶来送他最后一程。清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哈佛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以各种方式向他致敬。
当看到这个新闻时,我很好奇,这是一位什么样的校长呢?他的离世竟然让这么多人为他送行!我赶紧上网查了一下莫振高校长生前的先进事迹。通过浏览网页了解莫振高校长的事迹,我产生了许多思考。莫老师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多么朴实的一句话,但是又是那样的铿锵有力。的确,没有爱怎么可能会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石,爱是教育的源泉。对这个“爱” 的解读,我想到了两个层面的含义。一个是老师对学生们的爱。一名老师,当他真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的爱,那么他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切切实实的,而不是一味的追求成绩,更是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一个老师只有真真正正的爱他的学生,他才会不遗余力的倾尽毕生所学,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