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记忆优美散文
第1篇:端午的记忆优美散文
端午的记忆优美散文
端午临近,城里的大街小巷,乡村的农户人家,处处飘荡着粽子的清香。
想起童年对端午节的那份期盼,总是从芦苇刚刚在水里冒出锥子一样的小尖尖时就在心里萌芽了,那对端午节的期待和渴盼,就伴随着苇叶的渐渐长大越来越浓郁。每天上学或是放学路过苇塘,就要多看塘里的芦苇几眼,天天盼着芦苇早日放叶,快快长大。只要芦苇叶长大了,长宽了,端午节就快到了,母亲就开始打棕叶包粽子了。那时候,家乡小村里有很多的苇塘,母亲从地里干活回来的时候,利用路过苇塘的机会到水塘里掰苇叶,我们都管掰苇叶叫做打粽叶。打回的粽叶在夏日的阳光里晒上几回,便由起初的碧绿色变成了黄绿色,那是为包粽子做准备的。
每当端午前一天临近傍晚,母亲忙完了农活就赶紧把粽叶放在锅里煮软,又把淘好的糯米晾着。此时,母亲便把盛粽叶的大盆放在院子里,装米的小盆放在旁边,坐在板凳上开始包起粽子来,我们弟兄三个则拿张小板凳坐在那儿看。母亲是庄子上包粽子的`一把好手,包的速度很快,一会儿就会包好一盆。她一边包粽子,还一边给我们弟兄三个讲屈原和白娘子的故事。看着长长的粽叶在母亲手里三下两下就变成一只很漂亮的粽子,我的心也痒痒的,便缠着母亲教我包粽子。于是,母亲便拣起二、三片粽叶给我,我学着母亲的样子,把粽叶围成个漏斗形状,开始往里装米。可长长的粽叶在我的手里怎么也不听话,不是漏斗底下的眼大了,就是米装少了。好不容易包上一个,可一看,要角没角,要棱没棱,扁扁的,可谓要多难看有多难看。到了煮粽子的时候,包好的粽子一层层紧紧码入锅里,文火煮上一两个钟头,便满屋飘香,粽子出锅,我们吃着母亲包的粽子,总是满口清香,甜美无比……
那时,生活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母亲包的大多数是赤豆、蚕豆瓣、花生粽子,难得包一回肉粽子。母亲还将包好的粽子送上几只给邻居刘大妈,刘大妈也将她包好的绿豆粽子送几只给我家尝尝。乡下邻里间的融融温情在端午节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在超市里,粽子的品种让人眼花缭乱,什么红枣粽、豆沙粽、咸肉粽……可我还是觉得小时候母亲做的粽子最有味道。是啊,现在的粽子包装很精美,口味也许更加的独特,然而却少了包粽子、煮粽子的乐趣,最重要的是,少了一份全家总动手,人人齐上阵的那份亲情。
除了吃粽子,挂艾草、菖蒲在端午节也是少不了的。每到端午节来临的日子,母亲总是早早起来,给我们弟兄几个系五彩线,还挂上一小串饰物。系了五彩线,就预示着一年的平安吉祥。给我们系完了五彩线,母亲就把艾草、菖蒲用红线绑成一束,插到门框上,说是可以驱邪招福。艾草、菖蒲的清香味是那么的浓郁,在房檐下随着微风的吹动,丝丝缕缕沁人心脾。妈妈说,房檐插上了艾草、菖蒲,可以蚊虫不惹,甚至百毒不侵,我们就可以安安心心的过一个夏天了。
现在,城里人过端午,已很少有人家在门上挂艾草和菖蒲了。儿时,母亲挂艾草、菖蒲的样子,至今每到端午节都会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也曾到集市上买一把艾草、菖蒲挂在门上方,倒不是迷信什么,只是寄托一种心情罢了。
又是一年粽飘香。今年端午节,我准备带上妻儿到乡下我母亲那儿过端午,让儿子跟着奶奶学包粽子。让奶奶给儿子讲屈原的故事。或许他还不能理解太多,只是,我想让儿子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一个传统的节日,希望在儿子长大后知道端午节除了吃粽子,那份家人之间的亲情才是最美丽的记忆,如同我儿时的记忆……
第2篇:端午记忆散文】
端午记忆散文】
今年端午节,一大早,经年居家七十二岁的母亲打来电话,柔声问我:“儿子,端午回老家不?娘给你炸爱吃的面泡,还有糖糕。”
回家的大巴车上,我“嘿嘿”一乐,大声说:“娘,俺已经在回家的路上了,儿子馋了,想吃您炸的面泡和糖糕了。”电话那边,母亲“哈哈”笑着说:“嗯,能回来,真好。娘这就开水烫面去……”
我挂了电话,脸上绽开幸福的花。端午,有太多儿时温馨暖心的记忆,让我没齿难忘……
端午节安康!儿时的端午节,是美好的期待,最真挚的向往。端午节,母亲亲手做的美食,虽然简单,却情浓味浓,是最美的醇香。那时,端午吃粽子好像是城里人的事。印象中的端午节,上午十点左右,偏僻的小村子已是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都在忙着炸面泡、糖糕。诱人的香气随风弥散,村西头小学里读书的孩子闻香躁动,饥肠辘辘,眼巴巴盼望着早点下课,飞奔回家吃个满嘴流油、肚儿圆。那个时候生活困苦,这面泡、糖糕可是一年里只有这端午才能吃上一次的美食,稀罕得很。
儿时端午,娘会狠下心来,早早和上一盆面,用大锅炸我最喜欢吃的面泡、糖糕。那时,娘对我说:“馋了不?要想早点吃上面泡、糖糕,就得帮娘烧锅。”我流着哈喇子,小头点得如捣蒜,寸步不离屁颠屁颠跟在娘身后。随着娘一声指令,我拉动风箱烧起火。锅里的油烧热了,娘开始炸面泡。面泡刚一出锅,我顾不上洗手,忍不住伸手拿一个面泡,烫得“吃吃哈哈”也要先解馋,哈哈,你说我馋不?
炸好面泡,娘开始炸糖糕。待面泡、糖糕都炸好了,娘会用早早准备好的柳条串上一串串,让我分别给家后的爷爷奶奶、家前的叔叔、伯伯及左邻右舍送过去品尝。
“唉,娘,您咋恁多事?端午节,谁家不炸面泡、糖糕?这送来送去的,烦不烦?”我撅起小嘴嘟囔着。见我不耐烦,娘就唬起脸,点指着我的眉头,耐心说教我:“你小子,就知道馋!孝敬老人是美德。再说了,远亲还不如近邻呢,人家有是人家的,咱送的是咱家的心意,知道不?邻里关系因相互往来,会变得更加融洽,和睦,安详……”
记得那时端午节,爹心情好时,还会用地排车拉着母亲和我去离家六里地远的集镇戏园子里看大戏。买了票进戏院,这地排车能当看戏的凳子,累了还能在上面躺一会,作用可大了。那时候的集上可热闹了,水泄不通的集市街道堆叠的摊点前,人挨人,人挤人,叫卖吆喝声伴着讨价还价争执声此起彼伏,嘈杂纷乱,喧嚣刺耳。那时赶集,对我来说最诱人的还是能解馋。记得入戏院时,父亲会给我称上一两焦花生或两毛钱的葵花籽,一边听戏一边吃,那个香啊,好吃,真解馋!听完了戏回家时,父亲怕饿坏了我,总会给我买个肉煎包,要一碗胡辣汤,让我独自一人享用,那简直是今生最最难忘的美味!我问:“爹、娘,您咋不吃?”父亲笑笑说:“大人肚里油水多,不饿。”母亲乐呵呵:“一会回家吃就行了,你爹娘胃口大,怕他们家的肉煎包和缸子里的的胡辣汤不够喝哩。”直到父母一旁看着我吃完喝好,才匆匆拉起地排车往家赶。那时,少不更事,却看不透父母眼里的无奈和艰辛。如今想来,常常泪眼朦胧,感慨万千。
回家的路上,娘说:“端午节,离家十六里远的义庄有个庙会,人才多呢,多得挤在一起不透风,低头看不见自己的脚,仰脸只能看见天。那庙会上有个杂戏班,换上衣,化上妆,舞狮子,踩高跷,敲锣打鼓“咚咚咚、锵锵锵”响,走街又串巷,小孩跟着满街跑,大人个个笑弯腰,热闹,可热闹啦!”
我羡慕极了,仰起脸问母亲:“呀呀,恁热闹,咋不带我去看看?”
娘轻轻抚摸着我的头,笑了。她问我:“真想去?”我使劲点着头,说:“想去。”母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等你再长大两岁,就带你去,行不?现在你还小,那庙会人多热闹得很,娘就是怕你走丢了呗!嘿嘿。”
两年后,母亲没有食言,真的带我去了那个庙会,那庙会上喧嚣热闹的场面,入心入耳,至今恍若眼前,让我念念不忘怀。
如今,物质丰富了,端午节的味道却淡了。满城只闻粽子香,不见了昔日端午节气氛的浓烈欢畅。加上周六、周日,端午三天的假期,我从超市里买回家的粽子虽然可口香甜,却没有母亲炸出的`面泡、糖糕味道香。
经年离家,像钟摆一样行走在为理想为生计奔波的城市,不知道被林立的大楼碰撞的支离破碎的心有过多少酸楚和无奈。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拥有灵魂深处最干净的心地善良,当真正体会到人前欢笑,背后落泪的酸楚时,家是世界上最温暖的名字,是人生最幸福的港湾,母亲是儿子生命中唯一的、不可替代的人,有娘便是千般好,没娘的孩子是枯草。每逢端午,我都十分怀念儿时的大铁锅,怀念陪伴在母亲身边拉起风箱烧起的旺火。儿时母亲炸出的面泡和糖糕,是这个世上母亲辛苦操劳带来的最好美食,暖暖的快乐里透着浓浓的幸福味道。
不觉间,到了村口。
渐渐地有炊烟升起,在院落里不时传来的阵阵欢笑中,我笑了,笑地眼里都溢满了幸福的泪水。远远的,我望见了那个生我养我的老屋。阳光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那个篱笆墙围起的大门口,那个满头银发翘首等待的老人,就是俺最最牵挂的亲娘!在她无声却深深的大爱里,无情的岁月催老了娘的容颜,却老不去我对娘的牵挂和无限向往。
脚下生风,快步来到娘身旁。我两眼泪汪汪,迫不及待大声喊:“娘,端午节安康!儿想您了。”
第3篇:端午的记忆散文
端午的记忆散文
如梦的往昔,散落一地碎语,在这盛放的六月,拾起一段刻骨的记忆,不知道岁月泥土堆积的厚重,是不是如文字的遣洌排横,把六月的盛夏追逐成一季夺目的妖娆。怒放的极致,是倾其所有的颠覆,生根及根的裸露,不是所有的景致都在回望的遐想里肆意的放纵,一旦万般到了极至,岁月馈赠给你的,只有心疼的记忆。
端坐在记忆的枝头,一席苇风吹醒了我对端午的回想。一把铁镰让我以仰止的姿态,望眼一片金黄。坐在田间收割精彩的母亲,面带丰收的喜悦,把粒粒饱满的孩子尽情的抚摸。父亲端坐在田埂上,吧嗒吧嗒抽着烟袋,那烟锅里飞出的余火,烘烤着大地,喃喃的、喃喃的一浪又一浪真情的诉说。每每这个时候,父亲总坐在家门口那棵老榆树下,向远处眺望,三儿,怎么还没到家。今年端午节是不是又不回来了,母亲总是节后在电话里对我这样说。于是,流离异乡的痛,开始拔节,撕裂着,挣扎着。蜷缩在城市一隅的跋涉,念着夏日里追逐收获父亲母亲的背影,在黑夜里,聆听百花竞相争艳碰撞的声音,泪,又一次打湿了关于端午的记忆。
是谁,将一片金黄的麦穗,悬挂在山梁的
第4篇:记忆的端午散文
记忆的端午散文
又是一年端午。
一早,老公睁开迷蒙睡眼,对我说,不要自己包粽子了,在外面订一些,做个意思便是。原本也同意了他的提议,因为工作忙,再者感觉累,或许是人年龄越发大,越觉得做事力不从心了。但是,在菜市场买菜时,看到那些一捆一捆葱绿的粽子叶,那些雪白的糯米,看到街上手上提着粽子叶的人,那些在土产品店买粽子馅的配料的人,我便动摇了不再自己动手包粽子的念头。
外面卖的粽子不如妈妈自己包的粽子好吃!女儿说。女儿说的是实话,一直都觉得外面卖的粽子比起自己包的粽子,味道差远了。不动手包粽子,总是少了些端午的味道。
结婚前,只知道端午节吃粽子,却从来没有为粽子忙碌过。为人妻为人媳二十余年,端午节包粽子却成了我必须的要做的事情。婆婆虽是潮汕人,但是一点都不具备潮汕女人心灵手巧能干的条件,每年端午,婆婆也是不懂得包粽子的。
嫁入夫家后第一次为老公公打下手包粽子,肉馅是婆婆配的料,肉是净瘦肉,没有一点油,糯米有点涩,不好吃。于是第二年开始,我就自己包粽子,年年如此。
端午是传统节日,言说粽子必须自己包才吉利。因
第5篇:端午小记优美散文
端午小记优美散文
昨天是端午节?
过的好快,真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毕业一年了,记得我从唐山回来的那天也是端午节,在石家庄;这个端午节我在喝酒,也是在石家庄晚上。
那个时候的我没有工作,没有理想,没有想得到的,也没有害怕失去的,我有的只是我自己。
而现在,有工作,没理想,有想得到的却没有得到的,也有害怕失去的缺失去了的,我有的还是我自己。
感情上,生活上,工作上,慢慢地明白,有些事情真的.不能勉强,有些事情是你真的不争不行的;
慢慢地明白,不是每个人都是你喜欢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你的,讨厌一个人同样也不需要理由。
在这条路上,你会慢慢地习惯孤独,因为没有人会陪你很久,在这一年的时间里,很多朋友,慢慢地淡了,是因为距离或是时间。
也没有人会照顾你,你必须把自己的身体看的比什么都珍贵,你可以在酒桌上称兄道弟,可是你躺在医院里的时候没有人会过问你,下次喝酒继续,要么你在别人肩上,要么你就不要奢侈自己,我们有好多第一次,有的也是最后一次。
在工地上待了一年了,骂过别人,也忍受过被人骂,见过了奉承,也奉承了别人,受别人
第6篇:端午祭优美散文
端午祭优美散文
我愿意穿越时空之水,听你弹着剑铗歌唱,与你分享盛满向往的一樽清酒。我要捧起粼粼波光,濯洗一地的哀怨,就像濯洗春天里最后一片花瓣的啼鸣。
在月光下,让道路燃起磷火,烧尽所有爱恨情仇。让春秋战国在血色黄昏中隐退,如花蛇在夜幕背面吐信喘息。屈子,其实你是一名勇士,身披荆楚的大氅,手中紧握的笔胜过利刃,斩断黑暗中的一切丑陋与邪恶。
是谁用骨头击缶?铮铮有声,节奏分明。
是谁发指苍天?悲愤填膺,痛心疾首。
是谁演绎的神话打碎了世俗的陶罐?让一片洁白的光芒碎片,映照着万家灯火的`幸福。而时局动荡的江湖,最终无法承载你理想的画舫。
当大风吹响,水波潋滟,两岸的芦苇飞舞,仿佛水袖挥动,那是一曲橘颂中,为九歌助兴的湘女么?你纵身一跃,以完美的姿势抵达水的核心。
千年之后,我看见大地的心湖,长满诗意的菖蒲,仿佛你须发再生,终于为百姓苍生圆了亘古美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