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西山散文
第1篇:小游西山散文
小游西山散文
如果有一个周日无风且秋阳高照,这对于处在内蒙风口的北京城来说是难得的好天气。朋友说附近有座森林公园可以登山看红叶。
我们去的是西山国家森林公园,要登的是百望山。百望山是北京西北郊的一座小山,海拔232米,面积2000余亩,位于香山东侧,颐和园北侧,京密引水渠绕山而过。山确实不高,抬眼望去,山顶的建筑清晰可见。山上植被多为柏树、黄栌和元宝枫,这与泰山植被类似。在山林中穿梭,除了山体岩质与泰山有区别外,其他都倍感亲切,走在石道上,攀垣于山林间,驻足于庙观前,都有在泰山漫步的感觉。
在曲折的小路上攀登,不一会就到了山顶。刚找到爬山的感觉,山已在脚下了。果然是一座小山。
红叶呢?一进公园大门就开始巡视那想象中的红,直到山顶也才偶而看到几株树上挂着几片微红的叶。看来我们来的`过早,尚不能看到“红叶争艳,层林尽染”,不能在“红色雾中,体验奇妙神秘的感觉”了。在回程的大路上看到几位摄影家们在对着一面花墙上的几株焉藤萎叶拍个不停,或许在他们眼里处处都是灵感,处处都是美,我们寻常草根缺少的也就是“发现”了。
在山顶的一处建筑门前发现有“太行前哨第一峰”的楹联,有些不解,北京的山会是太行山?朋友解释说,百望山属太行山余脉,是太行山延伸到华北平原最东端(北京)的山峰。明白了。那山顶大殿里供奉着佘太君的神像也找到了典故,民间传说北宋杨六郎与辽兵在山下大战,佘太君登山观战为六郎助威,因此百望山又叫“望儿山”。山腰处也有一尊佘太君的雕像,碑刻曰“望儿台”。
第2篇:再游西山散文
再游西山散文
束河,深秋,霜降后的第一个周日。得闲,一早便携夫人再游西山。
前个周日,游了一次。游时,见满眼的天然生态,自然山野,十分兴奋,当时便想,一定好好写篇游感。没想到,回后,公务在身身不由己,忙于杂事就耽误了。游感虽然没写,但游兴未减,故,一得闲,便首先想到再选另一个山头游游。
于是,早上10时许,又背着上次的行头——单反、吊床、小播放机、水杯、夫人的一件披衣、几条围巾,从所住的十合会馆出发。
我们所在的会馆,在束河古镇的北边,位置特好,出门往右,离四方街仅4分钟路程,出门往左,两步便到古镇唯一的公园——九鼎龙潭。而公园就正在西山脚下,十分清幽。上次,我们是从会馆背后小路上山,故,野味特浓,几乎无人走。这次,我和夫人按上次归来后的预谋是游紧靠会馆边的这座山丘。因为,我们站在会馆阳台上,经常看见有游客在此山游玩,甚是悠闲,故心仪已久。
其实,好方便,我们走到相邻的小巷口,见路边有条绿树掩映的小路似乎可以上山,就顺此小路走了五六步便开始登山了。前几步山路不成形,是些乱石,且较陡,不过,也正好,左脚一离开古镇的青石,右脚一下就有了登山的感觉,真是难得!爬了两三分钟的乱石路,一回望,顿感欣喜,透过密密的山林树枝,看见平日常走的那条石板路及路边的商铺就在脚下,既亲近,又遥隔,心中顿有身处深山,眼观闹市的稀奇感觉。心中暗自遗憾:这么近,这么方便,此前为啥就没有来此走走。边想,边举起相机给身后的夫人照了一张,按键回看:还真有在深山老林跋行的味道。
继续上行,路渐宽。几棵枯树或立或横,光光的,十分苍老,又十分干净,一点不显衰腐,就像一个精干的老头,惹人喜爱。见此,夫人自然十分爱怜地靠在这老人的身旁咔了一张,并惊叹:这树好光滑,肯定是很多人经常抚摸的结果。
再往上,来到一块不大的空地,稍息。回望古镇,寻我们栖息的会馆,一片青瓦飞檐之中,一面黄墙、一个红木搭建的阳台,分外抢眼,再细看,连接新老两个院子的小木桥也清晰可见。平日身居其中,不觉新奇,跳身远望,则更升一番好感。
再往上,初看无路,再细看,见丛林中有条被杂草遮掩的小径,拂开几丛枝桠,试探过去,眼前一亮:山顶四周树间,悬挂了一圈五彩的经幡,中间一块很小的草坪边上,有个用石头垒砌的神龛,中间立了一个貌似关公或孙膑的圣像,神龛前还竖着几支余香。因此前在九鼎龙潭边的三圣宫里见过与观音、龙王并坐的孙膑塑像,故猜此神或许就是纳西人最崇拜的皮匠祖师爷孙膑。观此,顿生敬畏之心。于是,更放低脚步,放轻呼吸,端端正正地端起相机留下一张纪念,且不敢多拍,怕有所冒犯。
轻轻别过神龛,脚下是一片淡红色的净草约一尺见深,猛抬眼,远远地,见夫人身披金黄的秋阳、脚淹浅红的草海,身旁还站了一棵笔直的松树,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我立即举起相机,一阵猛拍。然后,还觉不够,又叫夫人迎着暖暖的秋阳缓缓走来,在镜头中留下一串自然的步态。
此时,我们都稍觉有点累了,便想拿出吊床找个地方小憩。夫人急忙轻声阻止:看这模样,这里或许是当地人心中的神山,我们不能随便拴挂的。于是,我们便继续朝前寻地休息。
拨开树丛,穿过一片树林,眼前再次一亮,哇!一条土路横在眼前,那不就是我们上次游山走过的路么?!人啊,也真怪,就走过一次的路,再次相见,也像老友重逢般喜悦。既然走上熟悉的`老路,和夫人一议,便决定选走上次没走过的方向下山,这也是人常有的喜新心态。
顺着老路,朝前走,远远地,看见了上次攀过的小山包,遥望那小山顶上的那块嶙峋朝天的奇石,眼前一下漂浮出上次夫人在那山顶上仰面蓝天、挥手拂云、裙衫迎风飘舞的倩影,更是倍加亲近。
依依怀情地从小山包脚下走过,便是上次没过的路段。数十米之外的右侧路旁,便立有另一个模样相近的小山,与先前那个山丘若兄妹般前后相望,只是略低。
夫人不顾劳顿,执意要爬上山顶,我猜,她也许是想再来一次头顶蓝天白云的纵情旋转,便在半山腰停下,做好抓拍的准备。有点出乎意外,这次,夫人没有站在小山顶上旋转,而是静静坐下。我举起相机仰望。剪影的幕布上没有上次那样的蓝天白云,也没有上次那样的微风吹拂。正遗憾着,忽然间,薄薄的云层一下闪开,分路各奔一处,就像奥运会场上一个白衣少女的大型方队,一阵迅跑之后,一下露出蓝蓝的天幕,各自组成妖娆多姿的朵朵白云。其重组之快,重组之美,令人惊叹!我精神为之一振,啪、啪、啪,又拍了一组不同坐姿的倩影。虽依然不见上次的款款风飘,却多了几分身段变幻的妩媚。同时,夫人悠闲在上,坐了半天,邀我上去观景,我站在山腰,仰拍多时,一直坚守岗位,各得其乐。我还多一个收获,透过镜头发觉夫人身后的远山也有经幡在蓝天白云间轻舞,于是,随便就为下次出游定下了一个好去处。
拍摄尽兴后,慢慢下山,我伸手在背包里拧开播放机,没有选曲,让其随机播放,也巧,一阵美妙的天籁般的音乐轻轻飘出,配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树和飘飘欲仙的情丝,十分谐调、惬意。
正踏着仙乐,飘然下山,忽见路边坡下,一匹白马在悠悠踏青寻草,神情自若,旁若无人。夫人见状,好不欣喜,急忙寻路走进白马,那白马也十分善解人意,朝着夫人缓步相迎,我急忙举起相机,啪、啪、啪,又是一阵狂拍。我好想也能与白马合影,但,重任在肩,不敢玩忽职守。只好,与白马挥手而别。事后,夫人把此次踏秋的照片随意选了几张传给闺蜜,闺蜜回信:怎么不见帅哥?夫人笑应:见了帅哥,还能见到我的照片吗?此为实话。
此后随路转过一个小弯,见路上立有几个画板,一个小伙子坐在画板前低头玩手机。我扫了一眼画板及装画板的背包,便问:小伙子,你们是美院的大学生吧?小伙抬头憨憨的一笑,是的。又问:你们还有3个呢?答:他们吃饭去了。你们是哪里人。答:我们是湖南的,下面还有几个也是我们一起的。边聊,边套近乎,边示意夫人坐在画板前作写生状。夫人自然心领神会,就像模像样地秀了一回画家。
秀毕,便向那大学生谢了一声,转身的一瞬,脑海里突然升起一种羡慕:其实,束河这样的美景,更适合这样的学生。我们足够悠闲、足够情趣,但,相比来此写生的学生,我们又似乎少了一点什么……
边这么思绪飘浮,边不觉已到山脚。发现上山的大路口原来是在九鼎龙潭的北边,距我们所在的会馆也不过三四百米。四五个大学生模样的女生,分坐在相隔不远的路边,各自面对画板或画板背后的美景,沐着暖暖的秋阳和柔柔的秋风,潜心作画,心无旁骛。
见得此番景象,我那饱经风浪的脑海又顿生一种迷惑:这些来自一个地方的男生、女生,为何不可友情搭配在一个地方写生呢?学业与情趣相融不更好么?
第3篇:游西山作文
游西山作文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游西山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游西山作文1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正是丹桂飘香,果实累累的好季节。我们学校组织了苏州西山秋游的活动。
那天的早晨,乌云密布,可这并不影响我们欣喜若狂、激动万分的心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到学校集合,等老师一声口令,我们出发了。
我们坐上旅游大巴。路上,我们有说有笑,快乐的声音一直在大巴里回荡。不知不觉,我们到了海洋馆。下车一看,艳阳高照啊!
一进海洋馆,我就开始了“疯狂拍摄”,“咔嚓”“咔嚓”这种声音不绝于耳,我们穿越了神秘的海底世界,在这里就仿佛置身于浩瀚的大海中:有五彩缤纷、行动敏捷的小丑鱼,有体型庞大、凶猛无比的大鲨鱼,有神态自若、自由游弋的海龟,还有神秘莫测、变化无常的魔鬼鱼等等。看!那边!有一只叫“聪聪”的鱼在呆呆地望着我们,好像在说“嘿,我是人见
第4篇:记游西山
记游--西山
沧海霁月,落崖惊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清晨的脚步,朝阳的扶照,一群阳光的少男少女,踏着轻轻的步伐,乘上了开往西山的早班车。
西山位于春城的西边,故而得名。
这是市场二班的第一次出游,这也是大家成为集体以来的第一次聚会。
好远的西山,虽已不再是第一次去,但是总觉得好远好远,可能是没座位坐的缘故吧!?每次去西山的感觉总不相同,或许这就是人生!或许还可以从中体会到人生的另一番意境。
似乎是过了好久,才终于抵达西山脚,一队十人便开始登顶西山,沿着半腰的公路,正式的开始我们的第一次出游。
大路坦荡荡,小道长戚戚。
之所以叫登山,在乎的是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路途的艰辛,才会为记忆留下一份特殊的乐!这,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这就是我的观点。
大路走过,我们却选择了一条扬长小道。踩着泛黄的泥土,闻着早晨泥土的芬芳,登顶而去。或许是大家很久没有活动了,不陡的坡,走了没多久,大家都气喘吁吁,履步维艰。
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当空的烈日变得更猛烈,也不知又接着走了多久,直到汗流浃背,大家才恍惚觉得是
第5篇:柳宗元游西山
柳宗元游西山
导语:《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篇散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感慨。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柳宗元游西山的名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欢迎阅读!
始得西山宴游记
自余为僇人[2],居是州[3],恒惴栗[4]。其隙也[5],则施施而行[6],漫漫而游[7]。日与其徒上高山[8],入深林,穷回溪[9],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10],倾壶而醉。醉则相枕以卧[11],卧而梦。意有所极[12],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13],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14]。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15],望西山,始指异之[16]。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17],斫榛莽[18],焚茅茷[19],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20],则凡数州之土壤[21],皆在衽席之下[22]。其高下之势[23],岈然洼然[24],若垤若穴[25];尺寸千里[26],攒蹙累积[27],莫得遁隐[28],萦青缭白[29],外与天际[30],四望如一[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