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2024-09-30 07:12:31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B.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约:订立盟约。

C.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组:束缚捆绑。

D.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装。

10.C/这里泛指绳索。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 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季父愈闻汝丧之七日,乃能衔哀致诚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C.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D.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1.D/为:均作介词,表被动,被。A乃:上句,代词,你的;下句,连词,才。B何:均为语素。上句,何其,语气副词,多么;下句,疑问代词,怎么。C其:均作代词,上句,代庄宗,作主语;下句,代百姓,作定语。

1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B.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 发挥:把内在的性质或能力表现出来。

C.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气候:天气

D.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智力:智慧和力量

12.B/发挥:辉映。

13.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现象的一项是

A.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B.善哉!技盖至此乎?

C.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D.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13.D/A.伏通“服”。B.盖通“盍”。C.羞通“馐”。

14.下列四个选项中的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词在用法上最为相似的一项是

例句:逸豫可以亡身

A.岸土赤而壁立 B.将成家而致汝

C.六王毕,四海一 D.吾将买田而归老

14.B/致(使……来),其用法与例句中的“亡”(使……灭亡)相似,都是“使动用法”。A壁:名词用作状语,像墙壁一样。C一:数词用作动词,统一。D老:形容词用作动词,养老。

15. 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作者以“呜呼”起笔,发出了对伶官误国的感慨。接着语用反问,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定下了叹惋的基调。

B.第二段以“三矢”贯穿文意。先写庄宗受命,再写庄宗复命,着力描写了庄宗“请矢”的恭谨态度,从中看出他是矢志复仇的,这就突出了“人事”的作用。

C.第三段对比庄宗极盛、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通过对“盛衰之理”的议论,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基本内涵。

D.文末紧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

讽谏北宋统治者,要借鉴历史,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因而意味深长。

15.A/文章开篇是用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调人事的作用,提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盛衰之理,不在天命,而在人事”,应为“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第2篇: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

五代史伶官传序文言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乃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苍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怜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选自中华书局排印本《新五代史》

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探究唐庄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世间传说晋王将要去世的时候,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且嘱咐他说:“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来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约拜为兄弟,却都背叛了我们而归顺了梁朝。这三者,是我遗留下来的恨事!现在给你三枝箭,你千万不要忘记你父亲未了的心愿!”庄宗接受了这三枝箭并把它们供奉在宗庙里。以后出兵作战,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庙向晋王祷告,并请出那些箭,放在锦囊里,让人肩背着它,走在队伍的前面。等到凯旋归来后,再把它放还宗庙。

当他用绳子捆绑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着梁朝君臣的头颅,送进宗庙,把箭还给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报告亡灵的时候,那强盛的意气,可谓壮观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然而一个人在夜间一声呼喊,叛乱者就四下响应,只好苍皇向东逃出,还没碰见乱贼,军队却已离散了。君臣们互相呆看着,不知该向何处去,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难道是因为取得天下艰难而失去容易吗?还是探究他的成败过程都出自人为的.原因呢?

《尚书》上说:“满足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补益。”警惕与勤劳可以振兴国家,安逸和舒适可以丧失性命,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当他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可见,祸患常常是在细微的小事上积聚起来的,而聪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难道仅是优伶就能造成祸患吗?因而写了《伶官传》。

第3篇: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伶官传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11---13题(每小题3分)

伶官传序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导入:请一名同学概括说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1、首先请大家集体朗读一下这篇文章

2、本文虽为一篇史论小序,但作者的感情充溢期中,他在叙事说理中的情感是有变化的,下面我们通过找一些能较鲜明地表明作者对庄宗得失天下这件事的情感态度的句子来体味一下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何其衰也!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岂独伶人也哉?

3、我们通过诵读一同来品味一下这些句子中具体饱含了作家怎样的情感。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庄宗得天下908-923年15年,失天下3年,那么艰辛的创业、建国,却在短时间内亡国,能不让人感慨么?

《六国论》一上来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接着开始分层论述,我们这篇文章直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也能说明观点了,加“呜呼”有什么作用?

呜呼!全文开篇便呜呼!表现出作家对这件事的感慨和遗憾之深。而本文一开始

未完,继续阅读 >

《《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伶官传序》文言文练习附答案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