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件
第1篇: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件
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件
引导语:课堂活动的实施进行离不开课件,而有关九年级上册化学第四单元课件要怎么设计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一、课题内容
本节选自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节-水的组成。
二、课型
实验探究课.
三、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关于水的组成这节课的目标设定为认识水的组成,根据实验现象推断水的组成。因此,从课程标准的角度出发,重点应该让学生通过检验确定两种气体,以及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的观点,清晰的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在科粤版教材《水的组成》这一节,首先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介绍了水的物理性质。在水的组成专题下,首先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中明确水的组成,之后再通过验证实验的方式进行活动探究,并设计了具体的实验问题供学生填写。
而在水分子化学式的确定部分,教材中给出了阿伏伽德罗定律供学生利用,从而推理出一个水分子中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我认为这一部分对学生的信息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应当予以适当简化。最后,教材简要的说明也可以通过氢气的燃烧证明水的组成。通过分析,我认为应该将本节课的重点放在水分解产物的检验,以及水的元素组成的推理上,同时,我大胆的在本节课中引导鼓励学生从分解水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水的组成。
四、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对实验探究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缺乏设计实验的思路以及具体的实验方法,因此需要教师的有意培养。而且学生在由实验现象提升到实验结论这一部分存在较大的问题,需要教师一步步的引导。而在水分解的微观过程中,学生缺乏对微观世界的感知与认识,通过动画及图片的设置,可以增强他们进行多视角的认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内化。
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认识水的组成。
(3)能结合分子、原子的知识从微观的角度分析水分子的微观构成,得出水的化学式。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通过电解水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
(3)借助多媒体指导学生观察动画和图片,培养学生的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爱护自然资源的情趣。逐步建立认识人类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增强科学探究的精神。
六、教学重点:
电解水的实验。
七、教学难点:
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归纳、分析得出水的组成。
八、教学准备
水电解器、直流电源、火柴、酒精灯、木条、电解用水、氢氧化钠溶液
九、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创
设
情
境
|
PPT投影与水有关的风景短片。
|
感受自然界的美。
| 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放松心情,静静感受自然的美,为引出新课作铺垫。
|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提
出
问
题
解
决
问
题
实
验
探
究
| (过渡)
这些美丽的风景可以让人心旷神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目前为止你对水有了哪些了解?
【师】为了进一步认识水,我们继续学习第四章第二节内容。
【板书】4.2水的组成
(引导思考)下面请同学们前后桌四人为一组,根据你们预习所学到的内容,讨论以下几个问题,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1.冰能浮在水面上,与水的哪些性质有关?
2.玻璃瓶中的水结冰后为什么会将瓶子冻裂?
3.高原地区烧开水为什么要用高压锅?
|
思考、讨论
回忆旧知;
根据预习课本108页第一二自然段的内
容,思考讨论屏幕上三个问题。
|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
让学生总结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气味的透明液体。1个大气压下,凝固点是0℃,沸点是100℃。温度为4℃时,ρ水最大,为1g/cm3。
【过渡提问】我们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由什么构成呢?水由哪些元素组成?怎样证明水的组成的?
(复习反应前后元素是否变化,提示学生可以想办法把水分解,通过鉴定它的分解产物来推断水的组成元素)
【板书】二、探究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
小组代表总结水的物理性质。
小组代表回答以上思考中的三个问题。
思考,回答。
小组合作讨论。
|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训练学生的思维,并实现学科间的联系。
| |
教师投影讲解电解水的简易装置图。
| 学生代表按要求连接装置
|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 |
根据实验装置图讲解实验步骤:
1、按要求连接好实验装置
2、向电解器中装满混有硫酸的水
3、打开电源,观察现象
4、当收集到一定气体时,关闭电源,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用燃着的木条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
组织指导学生上台演示【实验4-6】。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分析气体性质,投影讲解实验现象并板书。
【板书】
(1)现象: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
|
学生代表进行实验。
观察:
气泡、气体体积等现象。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体会实验探究的辛苦与成功的喜悦。
| |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实
验
解
释
| 【提问】收集到的气体如何进行检验呢?引导学生进行正负极气体的检验,讨论实验现象。
1.检验氧气。(用带火星木条接近正极出气口)
2.检验氢气。(用燃着的木条接近负极出气口)
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板书】
(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
水氢气+氧气
| 看:
木条复燃现象
听:
检验氢气的音。
讨论、发言、归纳检验气体的'方法,并总结产物的名称。
写出文字表达式。
|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
提问:氢气由哪种元素组成?氧气由哪种元素组成?元素种类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发生变化,通过以上实验,说明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
(小结)
【板书】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 分析、讨论、交流、发言。
得出水的组成元素。
|
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再
次训练归纳的学习方法。
| |
体
验
感
悟
形
成
概
念
| 【过渡提问】水这种物质在电解的条件下分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从微观的角度分析,这个过程,水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9页)
| 学生阅读教材P109一段内容。让学生对这段内容进行理解,得出水的分子式为H2O的结论。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
【PPT讲解】科学研究证明,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同时,这个实验也验证了: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讲解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水的化学式是H2O
【提问】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是氧化物还是非氧化物?
|
思考,归纳;
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再回顾
|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 |
巩小
固结
知交
识流
| (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练习)
PPT投影练习
【作业】化学习题集P42-43页
【拓展作业】
已知:V(H2) : V(O2)=2:1
ρ(H2)=0.0899g/L,
ρ(O2)=1.429g/L,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
讨论、交流、发言。
|
使知识形成脉络,让学生巩固知
|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十、教学反思
从总体上看,本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使单调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教学富有启发性、探究性和人文精神意境,体现出其应有的实际应用价值,达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映生辉的效果,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
此外,在处理因课前无法预计学生的知识点的迁移方式和思维深度而暴露的问题时,要时刻关注并追随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活动,及时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巧妙诱导。点拨的方式也有一定的技巧性,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评价能力,达到师生互动、主动建构的目的。
第2篇:九年级化学 第四单元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技能。情感目标: 通过对各种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不同配平方法的介绍,对学生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教学建议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原则和步骤。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的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教材分析: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是正确书写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侧重理科学生所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方法有多种,本节介绍的“化便谷升降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教材从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引入,说明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以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但对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配平不太方便,进而引出用“化合价升降法”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本节教材通过三个典型的例题,对三种不同类型的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细致分析;介绍了三种不同的配平方法,培养了学生灵活看待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能力,训练了学生的辩证思维。教材还通过问题讨论,将学生易出错误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用配平时应遵循的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强化了配平的关键步骤—使反应前后离子所带的电荷总数相等的原则,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教法建议
教学中应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利用学生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接触的一些氧化还原反应,学习本节内容。教学中应采用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不能使学生一步到位,随意拓宽知识内容。
1.通过复习,总结配平原则
教师通过以学生学习过的某一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为例,引导学生分析电子转移及化合价的变化,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2.配平步骤
[例1]、[例2]师生共同分析归纳配平基本步骤:
(1)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分别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得出升降数目。
(2)使化合价升高与化合价降低的总数相等(求最小公倍数法)
(3)用观察的方法配平其它物质的化学计算数(包括部分未被氧化或还原的原子(原子团)数通过观察法增加到有关还原剂或氧化剂的化学计量数上),配平后把单线改成等号。
该基本步骤可简记作: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化学计量数。
[例3]在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逆向配平的方法。属于经验之谈,是对学生辩证思维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为使学生较好地掌握配平技能,建议在分析完每个例题后,补充针对性问题,强化技能训练,巩固所学知识。
另外,关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可组织学生结合教材中的“讨论”、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配平要满足原子个数守恒、电荷守恒、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适当练习加以巩固。通过设置该“讨论”内容,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配平的知识,强化了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补充配平的另一种方法—离子一电子法,以及不同化合价的同种元素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确定方法:氧化产物中的被氧化元素的价态不能高于还原产物中被还原元素的价态。如:(浓)— 氧化产物是 而不是 或,还原产物是 而不是。
氧化产物 的还原产物。
第3篇: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件
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下面就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件的相关文章,希望可以帮到您,如果你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分享给更多小伙伴哦!
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件
一、知识教学点
1、化学研究的对象。
2、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重、难点
1、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疑点:物理的变化与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2、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整体感知
作为启蒙化学课的绪言对“什么是化学”,“为什么要学化学”,“怎么学习化学”等问题作出了贴切的回答,借以引起学习者对本学科的兴趣、爱好,使学生产生一个具有良好动机的学习开端。
(三)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
第4篇: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件
导语: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课程的知识点是什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会问题,认识化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知道“化学是什么”。
【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
AgNO3溶液HCl溶液NaOH溶液酚酞CuSO4溶液 试管架
大试管3支小烧杯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魔术激趣
甲:(展示A、B象呢?
甲:[AB液体(AgNO3溶液)。]
C、D两种无色液体),我也请大家猜一猜,如果
向盛有C液体(NaOH溶液)的烧杯内,逐滴滴入D液体(无色酚酞)]
(在同学们期待的目光中)
乙:我的节目叫“花开花落知多少”。
丙:我是一个制造商,产品是什么呢?(展示蓝色的E液体和无色的F液体)。
丙:[向盛有E液体(CuSO4溶液)的试管中倒入无色的F液体(NaOH溶液),倒出试管上层清液后,将蓝色沉淀物移到一个小果冻盒内。]
丙:同学们,我的产品
第5篇: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件是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件写什么内容,那么,关于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件分享给大家,以下就是小编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空气的组成,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掌握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能够正确的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同时能正确解决与氧气和性质有关的问题。掌握制取、收集、检验气体的正确操作。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
2.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分,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教学方法
讲述、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思考并回答
(1)为什么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2)为什么瓶口放一团棉花
3()为什么试管口向下略微倾斜
(4)加热前应先预热
(5)为什么刚开始不能收集
(6)为什么要先移导管后停止加热
回忆氧气的用途
明确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
第6篇: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件
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件
第九单元 溶液《溶液的形成》学案 总 课时
设计 唐刚 审稿 唐刚 行政审查 李红 教学时间
班级 姓名 小组 检查等级
学习目标: 1、理解溶液的概念
2、理解溶液的特征
3、会判断溶质、溶剂,并记住常见的溶剂
4、了解乳浊液
重难点突破
1、 通过实验理解溶液的概念和溶液的特征
2、通过练习、讨论学会判断溶质、溶剂,
一、课前检测(3——5分钟)
1、溶液是由 物质 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 、 的混合物;溶液由 和 组成; 溶液具有 性和 性;
2、 叫溶质, 叫溶剂,最常用的溶剂是 ,还有 、 等。
3、溶质可以是 体,也可以是 或 ,如果是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一般把量多的叫 ,量少的叫 ,如果其中有水,一般把 作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