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解题策略
第1篇: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解题策略(网友来稿)
陈雪连
鉴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初中生应能具备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的要求,近年来绝大部分省市的语文中考都设计了诗歌鉴赏题,并出现了古诗词与现代诗歌并重的形势,但初中学生还普遍存在理解鉴赏能力较弱的现象,这直接影响了学生考试成绩的提高,值得高度关注。其实这类诗歌鉴赏题的特点比较突出:
一、所考诗歌都出自课本或是学生较熟悉的名家经典诗作,古典诗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现代诗歌如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等,都是学生容易领悟,能够比较准确把握诗歌的主要情感和诗句含义的。
二、考试内容比较明确。中考所考内容多以常识记忆、词句理解、情感把握、艺术风格等为主,只要学生平时认真品读所学诗歌,掌握方法,还是较易解答的。
三、考试题型由单一的选择题向主观表达题和鼓励创新的开放性试题转变。这就需要加以针对性的训练,方能取得较好的成绩。
笔者结合近年来中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思路和发展趋势,就此类试题该如何着手阅读并正确答题,谈谈自己的解题技巧。
一、注意题目
有些诗歌题目本身就有提示性:象杜甫的《春夜喜雨》、陆游的《书愤》等,都直接写出了诗人的主要情感,一是“喜”,一是“愤”。同时要知人论诗,以察诗情。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一般考试所选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只要学生能把握诗人主要的创作风格,比如陶渊明的自然,杜甫的沉郁,苏轼的旷达,李白的浪漫,陆游的悲壮爱国,王维的“画中有诗”等,就可深层理解诗句的含义和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正确答题。如2003年江苏淮安市就陆游的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当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设置了B项:这一联中,诗人愿望与失望并存,壮志与忧伤交织。结合诗人悲壮爱国的思想和创作风格,在诗歌中表达的是强烈的爱国情怀,而并没有忧伤失望,可确认此项错误。
其次,如有注释则要注意,注释是鉴赏中最值得注意的内容,虽短短几字,却是出题人给你的暗示。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些是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其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和时代背景。
二、整体阅读
在积累了必要的诗歌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如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包括烘托、虚实、比兴、拟人、夸张、排比、反复等,整体阅读是鉴赏诗歌并准确作答的最重要的方法。只有通过整体阅读,把握大意,才能对一首诗歌的内容、主旨、形象、意境等作出进一步的准确恰当的鉴赏与评价。例如:对诗人臧克家在1932年写的《老马》一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是: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来望望前面
A.反映旧中国生产力低下,长途运输还得靠老马拉车。
B.同情老马受到的折磨以及被人任意蹂躏的命运。
C.显示旧中国的人民在死亡线上挣扎,命运十分悲惨。
D.揭示旧中国的人民正以惊人的毅力忍受着深重的苦难。
这首诗塑造了老马的形象,从整体上把握可知:一、诗人是以马喻人,即可排除A、B两项;二、从内容看“它横竖不说一句话”“它把头沉重地垂下”“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些句子所描绘的形象是在“忍受”而不是“挣扎”,它是灾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悲惨形象的真实写照,因此正确答案是D项。
三、大胆探视
现在诗歌鉴赏多了创新题,面对这样的题目,需要寻找感悟较深的诗句来赏析,赏析时应从内容、手法(修辞等)及自己独特的生活或生命体验入手,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力求做到正确理解和独特见解相结合。甚至也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表达时,要尽量用最富表现力的语言,即发挥想象的张力,使描写富有诗情画意。如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可作如下赏析:1、巧妙的比喻传神的描绘出雪的皎洁和明丽,使人若置身于明媚春光中,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2、诗中一“忽”字,准确的写出了塞北气候的变幻奇特,又写出了诗人看到雪景时的惊喜之情。又如2003年河南省中考卷要求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简要评析,即可从修辞、景色、情感等角度理解和赏析:1、透出了自然的理趣,形象的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2、透露出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情;3、“生”和“入”运用了拟人手法,更有情趣。
诗歌鉴赏应当说难度不算太大,都是“踮踮脚,够得着”的题目。只要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复习,掌握一定的规律方法,摒弃为做题而做题的做法,定能做好诗歌鉴赏的题目。
作者邮箱:dongwuxiongmeng@mail.china.com
第2篇:浅谈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题策略
浅谈高考诗歌鉴赏题解题策略
侯从兵
淮安市楚州中学 江苏 淮安 223200 [摘要]随着国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考语文越来越多的注重对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考查。而诗歌鉴赏题尤其能考查一个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因而诗歌鉴赏题越来越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然而许多年来,高考诗词鉴赏题的得分明显偏低。鉴于此,本文拟从审准题眼、读懂诗歌、规范答题三个方面探讨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高考 古诗词 鉴赏题 解题策略
《江苏2010年高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鉴赏题的要求为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一 审准题眼 把握要点
参加考试,当然要知道试题问什么。只有知道问什么,才能有目的的去读诗歌。因而审题很重要,不仅要审题,更重要的是要审准题。审准题眼,是指能够化繁为简,准确地把握试题的命题要点。可以说,只有审准题眼,才能为答好题,答准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下面以南宋黄公度的诗《悲秋》为例,来对古诗鉴赏题进行较为准确而有效的审题。
悲秋 南宋•黄公度
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
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出人儿女悲。【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2)颈联中“山鸟”与“井梧”是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请指出“山鸟”和“井梧”分别喻指哪类人。(2分)
(3)黄公度的这首《悲秋》格调高致,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对三个试题进行化简后,试题可以变为:(1)景情角度,赏析颔联
(2)意象“山鸟”和“井梧”的内涵(3)结合内容,赏析诗歌立意
二 带着问题 读懂诗歌
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点:
(一)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按照上面所说,针对《悲秋》这首诗进行分析。诗歌题为《悲秋》,我们可以知道本诗内容写的是秋天的人、事、物,诗歌情感基调为悲。还可从以下一些问题着手思考:诗人因何而悲,是否一直为悲。对于作者黄公度,他是南宋人,可以知道诗人所处的家国之痛。
(二)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我们来看注解: 【注】诗人黄公度因反对朝廷推行的投降求和政策,被扣上“讥谤”国事的罪名,贬为肇庆府通判。
对注解进行化简,得出:诗人因反对朝廷投降求和政策而被贬。我们可以推测诗人此时的心情,可能是忧愁、惆怅、悲凉、郁闷、苦闷等等,本诗的主题可能是托物言志,通过写秋天萧瑟的景色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三)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 自 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对黄公度的《悲秋》进行分析:可以从主要意象和情感线索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考虑。主要意象是指能够表现作者情感或者能够暗示以及揭示诗歌主旨的意象。《悲秋》这首诗里的主要意象依次为:西风、高斋、别浦、双帆、平芜、山鸟、井梧等。情感变化为:怅、独、伤感(别)、感慨、不悲。对于诗歌的主旨,我们看诗歌的尾联“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可知诗人对国家大事是充满感慨,但又不是一味悲伤,而是“不学楚人儿女悲”,表现出了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三 分条分点 按分答题
对诗歌内容有了比较系统的分析,接下去就是要组织答案。首先必须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要按分答题。小口径问题问什么就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分为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三类。(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3)所起的作用: 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1.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 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 或恋人思念 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 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2.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3.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 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B.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8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一)修辞手法:对比、对偶、比喻、比拟、排比、借代、反复、夸张等。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其中重点是抒情和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可以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情景交融三种。
描写包括:点与面,正与侧,动与静,虚与实,明与暗,乐与哀,工笔与白描等。
(三)表现手法:赋(铺陈)比兴、对比(烘托、衬托)、渲染、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因景生)、托物言志(感悟抒怀)、讽喻(借古抒怀、借古讽今)、象征、抑扬等。第五种类型: 语言炼字类
常式问: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变式问: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炼实词:动词,表颜色的词,拟声词,叠词,形容词和副词等修饰语(自,孤,独,冷等)。化动为静或化静为动。炼虚词:数词,连词,副词等。炼押韵(平仄):调换词序
注意:一般而言,五言诗在第三字,七言诗在第五字炼字 特别注意下面的另一种不同题型: 常式问: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着眼于全篇语言风格)变式问: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或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正确解答:一般从这些词语中选择答案(语言特点类术语):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
第六种类型:分析诗眼类(或在全篇思想内容方面,或在全篇结构形式方面)常式问:诗中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变式问: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诗中的哪一个词语(句子)在全诗中具有统摄(总结)作用?为什么?
有了以上的知识储备,我们现在开始解答上面诗歌鉴赏题的试题。(1)景情角度,赏析颔联
【思路解析】景与情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即乐景写乐、乐景写哀、哀景写哀、哀景写乐。《悲秋》这首诗的颔联“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用了别浦、双帆、平芜、天四个充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再结合上下联诗句可知,颔联景与情关系为哀景写哀。即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
下面组织答案。答案应该按分分条分点,用带有圆圈的数字序号标明,使得答案一目了然,另外也是为了电脑清楚的扫描。
【参考答案】: ① 哀景写哀(1分)
② 诗句描写了远处的别浦、远去的行舟,广漠而静谧的荒野,寥廓苍茫的天空等萧瑟落寞的景象(2分)
③寄寓了诗人的怅惘、孤独的情感(1分)。(2)意象“山鸟”和“井梧”的内涵 【思路解析】解题时要注意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身世遭际。作者关切时事,借眼前实景委婉曲折地表达对朝廷投降政策的不满。“雨意欲晴”和“寒声初到”,是自然气候的变化,又实中寓虚,隐喻政治气候的变化。诗人赋予“山鸟”“井梧”以人的性格,用带有喻意的艺术形象,抒情的笔调,告诉人们:山鸟只是为目前的晴天而高兴,井边的梧桐却敏感地觉察到季节的变易。作者借此表现在宋金对峙的那个时代,那些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仅希求一时的和平和欢乐,惟有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才能看到隐伏着的危机。
【参考答案】
① “山鸟”喻指那些只求一时的欢乐和和平、沉湎于偏安局面的权贵们。(1分)
② “井梧”喻指那些看到暂时繁荣背后隐伏着危机的、关心国家命运的有识之士。(1分)
(3)结合内容,赏析诗歌立意
【思路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查评赏诗歌意境格调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悲秋是唐宋诗词的一个重要题材,诗人们往往以之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其中不乏名篇佳作,但象这一首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的,却并不多见。作者以“丈夫感慨关时事”的壮语作结,断然鄙弃伤时悲秋、惆怅自怜的儿女之情,痛快淋漓地托出全篇主旨,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度和伟大抱负。【参考答案】
① 一般古人写悲秋大多从自己的身世经历诉离情,写别恨,寄愁思,多作“儿女悲”的个人感慨(2分)② 而本诗却借悲秋抒发忧国之思,表现了诗人个人得失不萦于怀的豪迈气度和胸怀天下的伟大抱负(2分)。
上面,我们试从审准题眼、读懂诗歌、规范答题三个方面简要讲述了高考诗歌鉴赏题的一般解题步骤与方法。当然,要答好高考诗歌鉴赏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还要求我们有扎实的古文基础以及平时要进行大量的诗歌阅读。唯有全面调动手眼脑,才能在最后的高考中获得满意的结果。
参考文献
1、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唐诗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2、解题策略.高中语文.张金洪主编.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3、高考复习讲义:课标版.语文.杜志建主编.乌鲁木齐:新疆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24、随堂练1﹢2.二轮复习.语文.《随堂练1﹢2》编写组.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1
第3篇:·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
文章来 源
w w
w.5 Y K J.Com 1
·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及解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命题特点及解题技巧
严格地说,诗歌鉴赏题正式步入高考殿堂应该是始于1994年。从此至今,这种试题权重日见增大,形式日趋稳定,命题技巧日臻圆熟。当然,在为高考天地拥有了体现文学鉴赏要求的诗歌鉴赏题这一美丽“风景”而喝采鼓掌时,我们也不能不正视我们学生解题时无所适从的窘迫现实。为此,本节课拟从命题特点这一角度,就高考诗歌鉴赏题谈谈有关看法,以期为大家顺利过“关”提供一些路径。
命题的迁移性
就选材而言,高考诗歌鉴赏题,在内容上一般文字短小精悍而且通俗易懂,在体式上已涉及诗、词、曲等多种样式,在时代上已从唐、宋、元三代向现代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所选材料(含选项中的材料)都与课本有着解不开的“情结”,常常是课本知识的有机迁移。
首先说思想内容。1994年所考七绝《菊花》与陶渊明的《饮酒》、周敦颐的《爱莲说》相关;1995年所考小令《如梦令》,出自部编初中教材;1996年所考元曲与《赤壁之战》史实关系甚为密切,而选项
第4篇:诗歌鉴赏炼字题解题指导
诗歌鉴赏炼字题解题指导 教学内容:鉴赏诗歌的语言
教学目的:
1、了解炼字题的设问方式。
2、掌握炼字题的解答技巧。教学重点:掌握炼字题的解答技巧,学会准确答题。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国古代的文学家十分强调炼字。“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诗圣杜甫著名的两句诗。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重点是鉴赏语言,其中诗中的关键字词是重中之重。以2008年为例,就有湖南、全国
1、全国
2、上海等七套试卷出现了炼字题。因此这节课我们一起探究诗歌中炼字题的解答技巧。
二、考查方向与重点
1.方向: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特殊词。重点是动词和形容词。2.高考动向:近几年语文高考有很多地区的试题出现了炼字题。
三、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四、典例分析(师生共同完成,总结解题技巧)例1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
第5篇:诗歌鉴赏的解题策略(网友来稿)
山东省陵县一中 薛峰 张福霞
概要:针对近几年高考题诗歌鉴赏部分命题趋向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变,笔者从诗歌主题 开放题型及诗论题型的解答策略三方面,结合具体事例对2004年高考诗歌鉴赏题,给予理性分析,以期对2005年备考的学子进行有效的指导。
关键词:主观题型 开放题型 诗论题型 诗眼
近几年高考的诗歌鉴赏有由原来的单纯的客观题题型转为主观题题型的趋势,我们在2004年的十五套高考题中,就明显的看到了这样的变化,除北京卷有两个客观题外,其余的十四套均为主观题,这在考察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确有很大的进步,但对于一部分学生而言,不免存在做题不适应的情况,而导致无谓失分,实在可惜。下面我们就2004年高考试题,探究一下解题思路,以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取得优异的成绩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1. 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
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对诗歌的理解至关重要,但不少学生在理解诗歌主旨的时候不同程度地存在任意拔高主旨和无中生有的毛病,而导致失分,是学生们真的不会吗?我看未必,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在审题,确
第6篇:关于诗歌特点及鉴赏
关于诗歌特点及鉴赏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诗歌,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诗歌是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的文学体裁。你知道什么样的诗歌才能算得上是好的诗歌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诗歌特点及鉴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诗歌特点
高考考查的是中国古典诗歌,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具备“诗歌思维”意识。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理解诗歌的难点在于诗歌表达的含蓄性,而理解诗歌的重点在于其抒情性。要在短短的二十几个字里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就需要诗人精心选择词语和意象,大多数诗歌总是力求情感的含而不露,把情感借助意象及意境委婉地表达出来。
对读者来说,鉴赏就是一个反过程,需要读者通过对诗歌词语、意象的品味来把握诗人要表达的丰富情感。在这个过程中,特别需要读者具备联想与想像力来补充诗歌留白,在品味中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