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感觉描述,增强文章感染力

2025-01-17 07:12:24 精品范文 下载本文

第1篇:注重感觉描述,增强文章感染力(网友来稿)

饶平县苗田基础小学教师 王晓斌

记叙文的写作离不开人这一要素。写人的文章是通过事来表现人物的;叙事的文章也免不了写做这些事的人;写景、状物的文章则是一定人对景、物的反映。所以作文时,有选择,有条理,有重点地把人的感觉真实细致地描述出来,使读者如观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香,如品其味,有如身临其境,实地感受一般。既能真实地反映生活,又能唤起读者的共鸣,大大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但是,在写作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感觉的描述作用,了解不够深刻,不能很好地运用。针对这些情况,我采用了如下方法,对学生进行感觉描述的强化训练。

一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感觉描述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让学生认识、体会感觉描述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就必须注意引导学生找出课文(或其它阅读资料)中有关感觉描述的文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体会这些地方是属哪种感觉描述,对表现文章内容、中心有什么作用。让学生认识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以及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描述的具体特征,及其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㈠ 外部感觉。

⒈ 视觉。

如第十一册第十九课《林海》第三自然段:

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多少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这段文字,作者通过视觉的描述,把林海的美丽、壮观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文章的表情。

⒉ 听觉。

听觉描述就是所听到的形象、生动的描述出来。这种方法很常用,不用详细说明。

⒊ 嗅觉。

如第九册第二十四课《一个苹果》有这段文字:

我望着这个擦得很干净的苹果,它青里透红,散发出诱人的香味。

这段文字写出了苹果可口,对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中心,起铺垫作用。

⒋ 味觉。

如第六册第十二课《我爱故乡的杨梅》这样描述: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这段文字通过味觉的描述,把杨梅的可口写出来。

⒌ 肤觉。

如第九册第十八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这样一段描述:

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这段话通过肤觉(触觉)(感到他的手枯瘦)的描述,写出了伯父身体的虚弱。

又如第十二册第八课《穷人》里的一段描述: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

这段文字通过肤觉(温觉)的描述反映了女主人的勤劳、能干。

㈡ 内部感觉。

⒈ 运动觉。

如第十一册第二课《桂林山水》这样描述:

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着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再加上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段文字通过运动觉的描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美。

⒉平衡觉。

第十册第十五课《飞夺泸定桥》有这么一句:

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

这段平衡觉的描述突出了泸定桥的险要。

⒊ 机体觉。

第十一册第九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这样写道:

我的心像刀绞一样,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这句话通过自己机体觉(刀绞心)的描述烘托了邱少云烈火烧身时那种令人难以忍受的危险处境。

二 加强感觉描述的训练,搜集信息,贮材料。

在学生认识、体会各种感觉描述的特征及作用后,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描述感觉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作个有心人,时刻留意日常生活中的各感觉体验,并积累、贮存起来。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各种感觉描述搜集、整理、积累下来。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感官受到强化训练,体验也就真实,更具体了。进行感觉描述时也就能左右逢源了。

三 指导学生写作时有选择,有条理地进行多觉描述,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多种感觉描述训练的基础上,写作时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内容、中心的需要,有重点、有条理地进行多种感觉的综合描述,把文章写得具体、形象、生动。能直接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多种感觉描述的能力得到提高,所写文章真实、生动、形象,大大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

20 04年10月 作者邮箱: wxb2915@163.com

第2篇:描写——增强作文语言的感染力

描写——增强作文语言的感染力

摘要:作为五种表达方式之一的描写,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重点,同时又是一大难点。尤其是在作文教学中,学生不容易运用好描写来增强作文语言的感染力。为了解决这一困难,本人结合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粗浅的认识:

记叙文主要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使读者从中受到情感的体验、熏陶与感染,所以记叙文重点强调抒写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用最美的语言把真情实感表达出来呢?这就需要细腻的描写,可以这么讲,在记叙文写作中,最基本的表现方法便是描写,没有描写的记叙文不能算作优秀的记叙文。

我们现在写的大多是记叙文,写人记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打这么一个比方,如果把一篇记叙文比作一棵树的话,那么你写的那件事情、那个人就好比是树的主干。可是一棵树光有主干是不行的,光秃秃的很难看。一篇文章也是同样道理,只有加上枝叶,树才显得有生命活力,文章才会显得丰满,显得有血有肉。所以说:作文,只有通过描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历历在目”、“维妙维肖”。

什么是描写呢?所谓描写,是指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描写是事物状貌的描绘,重在形象性。它和叙述是有区别的:叙述着重于一般情况、过程的交待,使读者获得概括的印象;描写则着重形象的描摹、刻画,把真实的情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的感受。

下面我浅谈一下如何运用描写,来增亮作文的语言的方法。

一 设喻描写

设喻描写是最常用的描写方法。它可以使模糊的东西清晰

可见,抽象的东西具体可感。

文段一: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

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的绿

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

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梁衡《夏感》)

文段二:她含着泪笑了,像一朵带露的玫瑰,像钻出云雾的月牙。花儿因她的笑变得更加灿烂,月儿因她的笑而变得更

加娇媚。

这两个文段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段的描写。文段一,作者紧

扣景物,通过恰切的比喻,展现了由暮春到初夏、盛夏的次第变

化;从不同的侧面准确表现了夏天的特点,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

觉。文段二,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含着泪

笑的动人之处,使语言更有感染力。这便是设喻的好处。看了这

样的描写,谁都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这种效果正来源于恰切新

颖的比喻。

二 烘托描写

烘托也是中国传统的画技名称,在画那些浅色东西时,往往

用水墨或淡彩加以渲染,使物体明显突现出来,这便是烘云托月

之法。把这种技法用在描写上,通过对彼事物的描写达到表现此

事物的目的,就是烘托描写。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出鹅黄的底子,似乎

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

叠着无穷的草与绿叶,那似乎又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

了,秦淮河的又太暗了。(朱自清《梅雨潭的绿》)

作者要表现的是梅雨潭水特有的那种神异难言,令人惊诧的“绿”,这种抽象的事物是难以通过直接描写表现的。作者通过

对大家所熟知的其他色彩的描写,烘托出梅雨潭的绿明暗适度、浓淡相宜,绿得恰到好处,读后使人觉得汪汪一碧的梅雨潭就在眼前。

时间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

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里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

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点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

迅《故乡》)

这里所用笔墨并不多,但却把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之下

农村的萧索境况充分渲染了出来,也很好的烘托了“我”回故乡的悲凉心境。由此可见,烘托运用的效果,不决定于笔墨的多少,而关键在于作者能否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并进行精致有力的描

写刻画。

三 带有感情色彩的描写

二月十六日,又有友人赠我六朵石竹花,三朵红的,三朵白的,间以几枝凤尾草,„„回来欹在枕上,等着出到廊外之时,忽然看见了几上的几朵石竹花,那三朵白的,倒不觉怎样,只那

三朵红的,红得异样的可怜!灿然的灯下,红绒般的瓣儿,重

叠细碎的光艳照眼,加以花旁几枝凤尾草的细绿的叶围绕着,交

辉中竟有滞人的意味。这时不知是‘花’可怜,还是‘红’可怜,我心中所起的爱的感觉,很模糊而浓烈„„(冰心《往事

(二)》)

作者写石竹花,是从感觉的角度描绘的,“红得异样的可怜”

“滞人的意味”,都是从感觉上说的。描写带上了感情的色彩,即使不是作为抒情的工具,这种文字也比较生动感人。

四 带有想象的描写

有丰富的想象。即具有想象因素的描写。描写的时候,往往

不只如实记写所见的情形,而要把想象的因素杂入其中,补充描

写的内容。描写带上了想象的因素,便能更生动、更丰富、更富

于文学性。

我家后园,荒芜不堪。然我于读书之暇,散步其中,随意游

赏,亦觉别有情趣。墙隅有刺柏一本,挺立岸然,高可三丈;

旁有枣树一株,偻瘦小,相形见绌,刺伯俯视枣树,似有不屑之

色,而枣树科立于旁,如仰首倪视,不敢仰攀。此情此态,真堪

入姜,篱侧又有向日葵几行,系佣女所值。秋来做花大几盆。乍

视之,如黄脸婆子,曝阳篱下,以笑脸迎人者。废池之旁,杂草丛生,一片碧色中,有粉白小朵,点缀其间则犹如小家碧玉,于门隙窗孔中,闪其盈盈双睁以窥人。废墙半坦,藤蔓播距其上,时时探首窗门,同室内侵略,驱之复然,其百折不挠之精神,殊可佩也。然旁即我之书室.,我恐其挟蛇虫以俱来,履断前进藤蔓之首以示警,因此纷扰,使我对后园之兴趣,减色不少矣!

用拟人转化的技巧,呈现万物的趣味性和生命力,把一切静止的景物联想为活生生的人类,透过自己的赤子之心,彷佛一切都鲜活了起来,这是想象描写的最大功效。

五 拆分组合法。

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扩写首句“江月去人只数尺”:一轮明月倒挂江中,宛如一只银盘(月形),银白色的光芒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江面上(月色)。时而,微风轻拂江水,泛起涟漪丝丝,清波和着银光悠悠飘散,又缓缓聚拢(月光)。那银盘飘忽,好似一朵睡莲不胜凉风的娇羞。盈盈一水间,即便在眼前,也只能欣赏,不能把玩(月神)。

将“月”拆分为月形、月光、月神分别描述,然后改造组合而成。这个方法要注意:(1)要描写,(2)要描绘意境,(3)要从形、色、光、神四方面描写,(4)要生动有文采。

以上我简要谈了描写的五种方法,其实它们并非各自独立互

不关涉的。描写同一事物,不仅可以设喻,还可以白描;不仅可以写所见,还可以写所感;不仅可以写静态,还可以写动态;不仅要写主体,还要注意陪衬等等。关键在于不论怎样描写,都必须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感染力为目的,这样才能给读者以深刻的生动形象的印象。另外,什么地方要描写,什么地方不要描写,应从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出发,决不能随心所欲。过多的描写、过分地堆砌词藻,并不能获得好的效果,反而会伤害了内容的表达。恰如其分的描写,求得真实自然,才是我们要求的。

第3篇: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增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山东万泰一棉分公司党委办公室栾秀平

一、企业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

1、缺乏高素质的人才

目前,有些企业党组织负责人年龄偏大,文化偏低,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高层次人才缺乏,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很少,中级职称、技师、专业技术人员也只占了职工很少的比例。其次,管理人员能力不强,相当一部分人员无论是文化基础还是综合素质,都存在不足,再加上相关的培训教育没有跟上,有用人才流失,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明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

2、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深入

近年来,一些人受西方价值观、人生观、生活方式种种因素影响,个别企业工作人员缺乏追求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一是业务上虽然能够履行工作职责,但争创一流业绩的进取精神不够。二是一些同志只满足于做份内的事,工作积极性不高,得过且过,仅仅满足于现有水平,不愿花时间去拓展业务知识、业务技能。

在企业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方面,有的企业党建工作照搬照抄中央和省委的有关指示和要求,不能很好地

未完,继续阅读 >

《注重感觉描述,增强文章感染力.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注重感觉描述,增强文章感染力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精品范文]相关推荐
[精品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