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主权在民的体现_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行

2020-02-28 章程规章制度 下载本文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主权在民的体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行”。

人民监督员制度权利保障机制的完善

季敏 四川省检察机关人民监督员(马边)

人民监督员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对促进检察机关公正行使检察权、促进司法正义和提升司法效率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但是在制度运行的过程中也遭遇了瓶颈,制约了制度向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进一步发展,其中保障性制度的不完善是原因之一。2010年10月人民监督员制度全面推行,人民监督员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起点上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权利保障机制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亟待积极思考。

一、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定位困难

(一)“专业性监督”与“大众性监督”--监督的方式难以定位关于人民监督员的选任条件究竟是以专业性为标准,还是以大众性为标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从人民监督员的职责来看,具备一定的甚至是较强的法律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是履行本职工作的基本条件,同时监督员代表人民监督检察机关的专门工作要求其必须能够体现人民的意志,能够代表大众行使监督权。较长时期之内理论界与司法界倾向于把这两个标准对立化。然而,绝对强调专业性,要求人民监督员以纯粹法律思维来履行职责,易陷入逻辑上的偏执而脱离社会生活;过于强调大众化,存在降低法律确定性与权威性的危险。根据《规定》第6条规定人民监督员主要通过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推荐,由检察长颁发证书,同时第5条规定监督员应当具备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这实际上将很大多数的公民排除在可选择的范围之外,甚至于龙宗智教授在2005年发表于《人民检察》第8期的《关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几个问题探讨》一文中指出人民监督员基本上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学专家、社会贤达”组成。可以认为领导型与专家型的监督员所占比重很大,从而实际降低了大众性的要求。

(二)“权利性监督”与“权力性监督”--监督的主体难以定位人民监督员的自身是何种属性,是以权利性主体还是以权力性主体履行职权,在现行人人民监督员制度中并没有相关规定,更无专门法律规定。这势必影响监督效能的实现。如果以权利性主体身份履行职权,监督员可以在对“三种案件、七种情形”进行监督时放弃权利,甚至怠于权利,滥用权利,即使如此,并没有相关法律规定人民监督员不认真履行职责或滥用职责的问责方式与责任种类。从法治的角度来看,没有法律规定,就不存在法律上的责任,这并不利于监督目的的实现。如果以权力性主体身份履行职权,就又陷入了以权力监督权力怪圈,而这种监督机制一方面容易导致权力自身的损耗,同时更容易出现权力腐败。

(三)“形式化监督”与“实质性监督”--监督的程序难以定位人民监督员职责的履行实质性较弱,形式化较为突出。人民监督员制度对实施监督的规定因三类案件而呈现出程序上的不同,对于犯罪嫌疑人不服逮捕案件属于事后监督,而对于拟撤销案件和拟不起诉的属于事中监督,但无论是事前或事中监督,监督程序的启动并不由人民监督员决定,而是由检察机关启动。同时《规定》第25条表明对于人民监督员的不同意见最后仍要由检察委员会最后审查,即使人民监督员对于检察委员会的决定持有异议可以启动上一级检委会的复核程序,最终的审查决定权仍然由检察机关实施,因此可以认为人民监督员仅具备程序启动的建议权,这种监督的程序性设计仍然不能充分防止检察机关滥用司法权现象的发生。但是如果赋予了人民监督员以决定司法程序的权力,必然又出现干涉司法独立的严重现象,如何正确定位人民监督员程序性权利是一个影响监督效力的重要问题。对三类案件五种情形实施监督,必然要求监督员获取案件的基本信息,但信息是通过检察机关间接提供所取得,并不是通过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来取得,因而是一种已经过处理的信息,直接或间接的带有了办案人员的主观特点,信息来源不为监督主体所掌握,同时如果信息不全面、不及时甚至是不正确,那么监督的主动性、客观性、正确性就会因此而大打折扣。同时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的程序并不公开,参加者包括检察机关的相关负责人、案件办理人员、监督员,而和案件利害关系最大的犯罪嫌疑人不能参加,社会公众也不能旁听。

(四)“公开化监督”与“封闭性监督”监督的机制难以定位--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机制存在机构设臵和物质保障等方面定位不准的现象。使得整个监督过程仍然附属于检察机关的工作程序,无法充分实现外部监督的效果。目前人民监督员办公室都设立在检察机关内部,由检察机关的专兼职人员组成,这种设臵便于减少工作环节,节省工作时间,但这种由被监督者设立管理监督主体的作法很难给公众留下公正、公开的印象。同时,由专兼职人员从事监督的管理与服务,必然占用了检察机关的办案力量,增加了工作负担;另外监督经费实际上是列入检察机关的业务经费之内,这也就绝对减少了办案经费的数目。这些定位不准的现象既影响了检察机关的实际工作效力,制约了监督的效果。

二、人民监督员制度正确定位的初步构想

(一)完善制度立法--通过完善立法,提供法律依据是人民监督员制度正确定位的关键,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根本要求。补充完善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增加关于人民检察院办理直接受理立案侦查的案件应当接受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这一内容,同时结合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总则部分增加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件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并在科学确定监督范围之后写入刑事诉讼法。在时机成熟后,可以依照人民陪审员制度的作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关于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决定》,将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办法、监督职责、监督程序、管理机构等规定下来,适当的时候单独制定法律,或与人民陪审员制度一并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二)确定主体性质--笔者认为,从主权在民或人民当家作主的角度出发,人民监督员是代表人民行使对检察院的监督权,在这里监督权是指一种权力,而实现的则是人民主权的权利。因此将人民监督员单纯界定为权利性主体或权力性主体都不利于实现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人民监督员因“权利”而具备了“权力”,是一种“权利--权力”的复合体,将公众参与司法的权利通过专门的监督结合起来。

(三)改进选任方法--关于人民监督员选任的两个标准基本目的是一致的,即确保检察机关的工作具备公信力。因此,笔者认为公信性监督才是人民监督员监督的基本属性,而专业性与大众性只是这个标准的两个方面,因为不具备专业的理论知识,就会降低监督技术操作的质量与水平,难以实现监督的正当性、严肃性与权威性,同时监督公信力的评判主体不是检察机关,而是社会公众,如果没有普遍的代表性,这种监督容易形式化。在建设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进一步增强人民监督员的平民化,突出其大众性是较为现实的问题。对于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办法,应改由对人民检察院行使监督权的各级人大常委会选任,面最高检曾经就明确提出,人民监督员的选任工作最终将完全独立于检察体系之外,这一点在试行的过程中应当大力推行,而山东省临沂市人民检察院和临沂市河东区检察院就已经实现了人民监督员由权力机关选任的作法,这样作既有利于增强人民监督员产生程序的严肃性,又有利于增强人民监督员的公信力。

(四)优化监督程序--首先检察机关应当建立相关人民监督员阅卷制度。由监督员定期对除保密和有碍侦查的案件,可以对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先行查阅,对于检察机关一经受理就认为可能做出撤销处理或不起诉的案件做好监督预备工作。其次建立人民监督员监督案件公开或旁听制度。实行案件监督时,权力机关的相关负责人应当列席会议,但无表决权。同时除犯罪嫌疑人可以申请参加外,对于有被害人的也可以通知其申请参加,另外允许社会公众旁听,以真正实现监督程序的公开化、民主化。但同时应当坚持表决的无记名和不公开的制度。再次建立争议案件的权力机关审查制度。对于人民监督员与检察机关有争议的案件,人民监督员可以提请权力机关备查,由权力机关最终做出决定。如果权力机关认为检察机关作法有误,可以启动权力监督程序纠正检察机关的错误。

(五)理顺监督机制--在实现人民监督员由权力机关选任前提下,应当在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专门的人民监督员管理机构,负责对人民监督员的管理、培训教育和考察,以及日常工作的处理;同时在相应各级检察机关设立专兼职的人民监督员联系员,负责联络、协调工作。同时建立人民监督员保障机制,将监督费用纳入国家财政预算,减轻检察机关经费负担。在人民监督员制度试行的过程中,还有不少专家学者和司法工作人员提出在监督范围中三类案件存在法律适用和实际操作的困难,主要是认为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逮捕的法定条件过于模糊,缺乏司法审查环节,人民监督员难以把握,而对于拟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情况则可能相对或绝对延长对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从而可能侵犯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但在实践中真正因人民监督员履行监督职责而在拟不起诉或撤销案件的审查中侵犯犯罪嫌疑人权利的情形很少。但对于不服逮捕案件的监督确实存在一定的操作难度,但由于逮捕是我国最为严厉的强制措施,同时随着司法水平的日益提高,而且我国对于司法错误的国家赔偿制度不断完善,检察机关对待逮捕的态度非常慎重,需要进行监督的案件所占比重不大。当然提高人民监督员的法律水平对于正确履行监督职责,减少失误一直就是制度设计的内容之一。现代司法改革是顺应司法民主化潮流的必行之举,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行是制度创新之下的产物,在理想化和现实性之间如何选择道路非常重要,在迈出尝试的第一步之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完善与真正建立应当拓宽视野,臵身于中国整个司法现代化、民主化的宏观进程之中,通过完善技术体系和操作机制,实现对司法权力的合理配臵、科学监督,探索出真正适合民众参与司法的中国化道路。

人民监督员制度

人民监督员制度人民监督员制度,是由代表公众的人民监督员按照一定程序,对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进行民主监督的制度。实行人民监督员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查办职务犯罪工作......

人民监督员制度

人民监督员制度为了加强外部监督,切实防止和纠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执法不公的问题,根据宪法和法律关于一切国家机关必须倾听人民的意见、接受人民的监督的规定,最高人......

浅谈人民监督员制度

第三届金融检察论坛征文浅议人民监督员制度【内容提要】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指检察机关通过一定的形式和手段从社会选任具有代表性的人士,按照既定的程序和规则,对检察机关的执法......

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总结

2009年度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总结2、建立“人民监督员监督意见报告制度”今年初,探索建立了人民监督员监督意见建议报告制度,并写进了樊检发(2009)14号文件。人民监督员监督......

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建议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我国检察机关在现行的框架内,为完善直接侦查案件的外部监督机制而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监督的一项重要举措。它不仅直接体现了刑事诉讼程序中......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主权在民的体现.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主权在民的体现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行 监督员 主权 制度 人民监督员制度的试行 监督员 主权 制度
[章程规章制度]相关推荐
[章程规章制度]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