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指导——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_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
实习指导——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实习指导须知)
一、幼儿园班级常规建立的意义
案例:活动前老师的设计精密、严谨,但在活动的过程中,出现了意外——投影仪放不出来、录音机也没有声音,可以说是故障不断,作为执教的老师此时可以说是一阵忙乱,连听课的老师也开始议论纷纷,班级1的幼儿有孩子却起立说:“老师你别着急,越急越弄不好,别急,我们会等你的。”作为一名执教的老师,此时的内心即刻就得到了安慰,待设备调整完毕,活动依然正常有序地进行。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发生了投影仪的故障,班级2幼儿们一个个地往前跑,非常兴奋,现场一片混乱,有的开始说话,有的上前摸投影仪,还有的开始乱窜,使整个会场及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留有遗憾。
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事件,面对不同的幼儿所反映的效果却截然不同?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组织与实施”中的“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中明确指出:“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常规,顾名思义就是指日常的规则。班级常规管理就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这样一个集体环境中,老师如何帮助和指导孩子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的日常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等的顺利开展。常规无处不在,它是保障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顺利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常规培养是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
班级常规管理包括两个方面:生活常规管理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生活常规:入园离园常规、盥洗活动常规、饮食活动常规、睡眠活动常规、卫生习惯常规、散步常规等等;教育教学常规:教学活动常规、游戏活动常规、班级环境管理常规等等。
二、幼儿园班级的基本常规
幼儿园中普遍而且经常出现的常规,按一日活动的先后顺序可以概括如下:
(1)早晨按时入园,入园向老师问好,向家长说再见。(2)把自己的物品放到规定的地方;
(3)按老师的要求“座位”,不随意乱坐;(4)集体活动时听老师的指令行动;(5)想发言时先举手,不随便动和讲话;
(6)集体活动时个人有特殊要求(如大、小便、脱衣)必须不影响大家或取得老师的同意;
(7)爱护各种活动材料、器具,活动结束后,按要求放好;(8)自由活动不随意奔跑、打闹,能安静自主活 动,并完成个人所需的小便、喝水、穿脱衣等。
(9)未经允许,不随意摆弄桌面上的学具、用品以及老师的东西。(玩钢琴、电脑等)
(10)进餐前要洗手,大、小便后要洗手;
(11)安静进餐,不挑食,不把饭菜撒在桌子上或地下;
(12)轻拿轻放茶杯、碗勺、筷子、椅子等,用后放回原处。(13)安静午睡,安静起床;
(14)关心、帮助同伴,遇到问题向老师报告;(15)离园时一定要向老师道别;自己的物品勿忘带回。
三、常规建立的案例共享
1.卫生常规案例
⑴餐前便后洗手常规,给孩子提供不断反复实践的机会。以洗手为例,有的幼儿看似听从指挥去洗手了,但到水管前只是湿了一下手,根本起不到清洗的作用,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录像,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洗手,提供多种肥皂、洗手液等吸引孩子主动洗手,增加练习的机会。开展比比谁的小手最干净等评比活动,让幼儿养成自觉洗手的好习惯,为孩子提供练习的机会。
⑵在培养孩子饭后漱口的常规时,幼儿浪费水的现象很严重,有的幼儿会接一杯子的开水,但用却是几口,教师就跟他们讲节约用水的重要性,知道水的用处很大,不能白白浪费掉,教师还做了一个小实验给幼儿看,将水龙头只开一滴一滴的水,一节课下来,小朋友发现水早已经满了,通过实践,让幼儿从节约很不起眼的几滴水开始,当幼儿水龙头没有关紧时,教师就及时提醒,逐步增强了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幼儿逐步养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
2.自我服务常规
⑴午餐后的生活常规,老师都要不停地提醒孩子们抹桌子、搬椅子、漱口、擦嘴、上厕所、洗手、换拖鞋等。不但老师辛苦,孩子们也丢三落四。于是师幼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首先是讨论“午餐后有哪些工作”。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把应当做的事都说完整了。接着又展开讨论“怎样完成,由谁监督”的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孩子们提出了请部分同伴监督的方式。于是,老师设计了表格,将餐后要完成的工作内容和标志图案都画在上面,每天由5~6位幼儿分别担任餐厅部经理、鞋部经理、毛巾部经理等负责监督。幼儿未完成每一项任务可在表格的相应位置贴一个“?”并由相关部门经理督促完成。全部幼儿轮流担任经理工作。在执行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幼儿都自觉遵守这一规定。
⑵入睡和起床的穿衣常规,让幼儿思考午睡时脱衣服的顺序,应该先脱上衣还是先脱裤子,脱下来的衣服应该怎么放更方便起床后的穿衣服,由于是幼儿熟悉的事情,他们会纷纷出主意想办法,最后在孩子们讨论的基础上,大家一起约定:应该先脱裤子,再脱上衣,尤其是冬天,脱完裤子后先坐到被窝里不会着凉,将脱下来的裤子叠好放在床边,再将脱下来的上衣叠好放在裤子上面,正好起床时坐在被窝里先穿上衣再穿裤子,这样有利于身体健康。孩子们商量好后,老师请能力强的孩子按照顺序给大家示范,加强印象。幼儿参与制定规范,自己出的主意比老师提的意见更有影响,更容易遵守。
3.教学活动常规
⑴家长参与管理,如我们开展主题活动“我身边的人”时。在自来水厂工作的家长协助组织幼儿参观水厂,在武警支队的家长组织我们参观武警训练,我们还邀请当医生的家长到幼儿园与幼儿作现场互动。
⑵利用幼儿喜欢的各种形式培养教学常规,如我们可以利用“儿歌法”,通过一首朗朗上口的小儿歌《我是好宝宝》,来告诉和提醒幼儿上课的要求:“我是好宝宝,上课小手放得好,小小脚并并拢,小眼睛看老师,说话先举手,做个好宝宝。”。运用“音乐指令法”以音乐为信号,提醒孩子怎样的音乐该做什么,让教室的氛围变得更亲切。运用“游戏法”,利用师幼互动的小游戏来提示孩子接收老师的信息。
4.班级环境管理常规 ⑴幼儿参与环境的管理,仅靠教师管理班级环境,会让教师们感到疲惫不堪,幼儿也因为被动执行,常常发生破坏环境的行为,在环境的管理中教师不妨让幼儿参与班级环境的设置,为环境设置出谋划策。让幼儿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内容,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例如在建构区设置中,针对应当收集哪些废旧物品,才有利于幼儿进行搭建等幼儿提出了许多意见,也帮助完成了许多环境布置。如,主动从家里带来了废纸盒、铁罐作为构建区的材料,带来布娃娃、玩具餐具作为娃娃家的材料,还用纸盒制作了“电视”、“冰箱”等“家电”装饰娃娃家。又如,我们专门设立植物角,由几个幼儿认养一盆植物,幼儿自愿组合,自行分工负责记录植物生长、浇水、除草等工作。
⑵符号标志管理 班内孩子喜欢看图书,一有空他们就会往图书角跑。可由于他们的年龄小,还没有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每次看完图书,那书架子总是一片狼藉。另外孩子们不爱护图书的现象也屡屡发生。我们对班里的图书角进行了一个小小的改革。因为我们的孩子们在刚入园的时候已经学会了认识自己的学号。我就利用这个优势,在书架上按顺序两个一组的贴上他们的学号,并告诉他们两个学号在一起的小朋友就是“图书好朋友”,在整理图书的时候两个“图书好朋友”的书都要叠放在一起,看看哪些书叠得最整齐。每次在孩子们看完图书的时候,我都会提醒他们:“用你们的小眼睛看看图书好朋友在一起了吗?”孩子是聪明的,他们会在我的提示下按规则的进行摆放。对孩子们的整理情况我也及时地给予了评价和指导。就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细心培养,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这一良好习惯。
⑶情境讨论管理,在解决班级幼儿乱扔玩具的问题时,没有对孩子们机械地提出要求,而是创设情境,引导孩子们讨论。首先我对孩子们说:“今天早上老师进教室时有哭声,老师到处找发现是许多玩具宝宝在哭。玩具宝宝为什么会哭呢?”“它们饿了想吃饭。”一个孩子回答到。一个孩子却说:“玩具宝宝哭是因为它们想出去玩。”一些孩子却懂事的回答:“不对,是一些小朋友把玩具扔了地上,所以玩具宝宝才会哭。”这时老师又拿起几块放在别的积木筐中的玩具问小朋友:“这些玩具没有被扔在地上,为什么也在哭呢?”“是小朋友弄错了,把它送到别的积木的家里去了。”一个孩子立刻回答到。我紧接着问:“那我们应该怎样帮助这些玩具宝宝呢?”“送玩具宝宝回自己的家。”于是,我就组织孩子做了“送玩具回家”的游戏,经过多次的游戏训练,孩子都能主动地将玩具分门别类的收放好。
四、常规建立的注意事项
1.不同年龄段有不同得常规管理重点。如:大班的老师要考虑到孩子已有了三年多的集体生活的经验,又即将升入小学,所以把常规管理的着重点放在学习习惯、为他人服务(如:孩子如何做好值日生工作)、安全教育(如: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这三个方面。
中班的老师根据孩子入中班后,变化很大,学习、游戏的兴趣也表现得愈加明显了。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帮助孩子改进和进一步建立良好的学习、游戏规则。如:对幼儿提出上课发言先举手,上课时间尽量不去如厕,积极地参加各项集体活动,游戏时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愿又能遵守游戏规则,等等。
小班或托班的老师针对孩子年龄小、入园时间短等特点,应采用“从小处着手”的常规管理策略。就是说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小、托班的老师更加关注孩子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如:用儿歌的方式教给孩子正确的洗手方法,可采用“开火车”的游戏方法引导孩子如何排队,午餐前可以让孩子边安静地欣赏儿歌、歌曲,边耐心地等待,等。2.以积极的方式对幼儿提出要求。
我们直接告诉幼儿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如教师看到一幼儿在结构区将花片乱扔在地上,教师应采用温和但是坚决的方式,对他说:“××,这个篮子是花片的家,我们把地上的花片送回家。”如果幼儿同意的话,教师还可以和他一起收拾。
3.利用环境隐含常规要求。幼儿园的墙面、空间蕴含着教育价值。可以运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将常规体现在环境中。如:在楼梯、喝水处、洗手处等贴上小脚印;洗手处还可以贴上洗手的顺序图;班级内用图案标明各个活动区域。对于小年龄的幼儿,用标记告诉他们做早操的位置等。每个幼儿的用品上贴上标记,便于幼儿辨认、取放。
4.运用榜样示范的方式。老师只要表扬某个小朋友,别的孩子就会纷纷模仿这个小朋友的行为。因此,教师应做到嘴勤,及时发现和表扬幼儿中的良好行为。教师要求幼儿说话要轻声,可自己常常为了省事扯着喉咙打“长途电话”,进行遥控指挥,由于长此在教室大声的指挥声中,幼儿也学会了大声说话,大声指挥别人。如果教师每次能轻轻地走到需要指导的幼儿边轻轻的说,孩子们有事也会走到你跟前轻轻告诉你的,而不会坐在位子上大声告诉你。要求幼儿睡觉安静,教师就要做到动作轻,不能老远就喊:“快睡觉,别说话了”,更不能坐在一起聊天;要求幼儿洗手时节约用水,教师和家长就不能开着水龙头打肥皂;培养幼儿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教师和家长就要认真听完幼儿讲话。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己的行为幼儿树立榜样,使幼儿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5.常规建立的坚持性。抓常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的持之以恒以及要求的一致性。确定了的规则必须坚决执行,教师尽量避免以临时的指令代替规则,尤其避免与规则相悖的指令代替规则。如玩好了玩具要放回原处的规则,一位幼儿没把玩具收好,教师就让他走了,这时教师要和其他幼儿说清楚是因为这位幼儿身体不好,家长急着带他去看病。在规则的执行过程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公正和互惠,从而提高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避免幼儿总是用规则去要求别人,而很少要求自己。这里需要提示的是有些常规是不变的,例如餐前洗手、餐后正确使用毛巾等,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求在提高,例如:小班上学期安静用餐,基本吃完自己的饭菜;小班下学期则要求吃完自己的饭菜,学习保持碗里、桌面的干净,到了中大班则要求保持桌面、碗里、地面、身上的干净等。
6.常规的建立需要班级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同一班级的老师、保育员要经常交流与沟通,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发现问题及时作出反应。
班级常规管理学习指导7:20之前到达班级,在家完成所有家庭作业,并且画好日期等第格(老班发现之前有很多组长默默的为没有画的小伙伴补了上去,很是感动)。到了班级第一件事情就是拿......
班级好动的孩子怎样管理首先,要把孩子当作孩子,正确看待孩子的不足或缺点。调皮、好动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生理特点,而且,男孩子表现得尤为突出。有句俗语说“七岁八岁狗都嫌。......
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策略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是指在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环境中,老师帮助和指导幼儿建立一定的规则,以保证幼儿在园日常、教学、游戏等活动的有序进行,顺利开展。常......
集中注意力: 小眼睛看老师,小耳朵听好了!伸出你的小手上拍拍,伸出你的小手下拍拍,向前伸出小手转一转,小手放呀放放好!- 课前让孩子安静:【一】:师:1.2(教师拍铃鼓,幼儿拍手,并对话)幼:1.2.......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幼儿园班级常规管理心得体会,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