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精选8篇)_地质填图报告的编写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精选8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地质填图报告的编写”。
第1篇: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地质填图及认识实习报告
学院:工 学 院
专业:资源勘查工程(固体矿产方向)年级:2014级 姓名:王灵飞 学号:22011440104 指导老师:郎卡旺青、加永泽巴、叶唐进、杨成业、张根、王海波、土登次仁
实习时间:2016/9、16——2016/9、23
西藏大学 目录
前言.3 第一章绪论........4 1.1实习目的与任务..4 1.1.1目的.....4 1.1.2任务.....5 1.2实习工作概况.5 第二章区域地质背景 6 2.1地质构造.....6 2.2地层岩性.....6 第三章:环境......7 第四章实习内容....8 4.1色拉寺周边认识实习........8 4.2拉萨市沿着318国道从拉萨大桥附近......14 第五章:总结.....15 前言
地质学(geology)的研究对象为地球的固体硬壳---地壳或岩石圈,她主要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自然科学。
地质学,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列的自然科学五大基础学科之一。地质学是一门探讨地球如何演化的自然哲学,地质学的产生源于人类社会对石油、煤炭、金属、非金属等矿产资源的需求,由地质学所指导的地质矿产资源勘探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源泉。地质学是研究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层圈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地球资源、维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已成为当今世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因此,地质学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到人地相互作用。
作为一个实际性非常强的学科实习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一项,通过实习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未来工作的事情。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联系实际工作的问题,从而达到为将来步入地质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报告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报告的内容。此次填图实习有两个点,第一个点是拉萨市色拉寺周边的地质认识实习;第二个点是沿着318国道从拉萨大桥西侧约350米处 第一章 绪论
1.1实习目的与任务
1.1.1目的1、深化与加强对工程地质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工作方法的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习资源勘查地质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奠定感性知识基
2、掌握地质填图的基本技巧以及要学会填图。
3、通过野外典型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的观察考察、识别、描述、分析,获得感性认识,加深对室内所学的基本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
4、。在教师指导下,逐渐学会野外地质勘测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如地质罗盘仪的使用,地质点的工作内容,岩层产状的测定,地质路线的观测,地质剖面的测绘及节理的测量与统计方法等。仔细观察与认识不同时代地层的主要岩石性质,地质构造特征,及物理地质现象,达到初步具有观察和分析野外地质现象的能力。
5、初步掌握从野外收集资料、室内整理到编写实习报告的方法。6、培养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增强体质,逐步适应野外工作环境。
7、通过野外实习,开阔学生眼界、激发专业兴趣,树立为地理事业献身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地质事业,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 不怕吃苦,勇于奉献,团结合作的精神。
1.1.2任务
1、通过对拉萨市色拉寺周边的认识实习了解这一区域的地质地貌及这一地区的地质背景,对书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加深。
2、通过对拉萨市沿着318国道从拉萨大桥西侧约350米处起的两个点的测量实习,进行两个点的填图,掌握画地形图的基本要素,以及提升画图的能力。
3、对这两个点的室内总结,写实习报告及实习经验。
1.2实习工作概况
1.实习时间:2016年9月16日、2016年9月23日两天; 2.实习地点及路线: 第一个点是拉萨市色拉寺,从色拉寺东面开始的A1点花岗岩断层、A2点的水流作用地貌、A3点的里氏环、A4点的石英岩脉的穿插、A5点的泉眼、A6点的地质灾害、A7的三组节理;实习时间为2016年9月16日。
第二个点是拉萨市沿着318国道从拉萨大桥西侧约350米处起,B1点的剖面、B2的岩性观察。实习时间为2016年9月23日。
3.实习器材:地质包、地质荧光服、地质锤、地质罗盘、放大镜、测量尺。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地质构造
(1)拉萨市色拉寺:地理坐标:东经91°8´6“、北纬:29°41´57”,面积约2km2该区地形地貌属高山、低高山地貌其海拔为3770~4410m,山坡陡峻其高程落差为640m,自然坡度30b~70b间花岗岩体呈球状风化且风化十分严重存在众多不稳定的大型岩体坡脚有崩塌岩体及被崩落岩体破坏的房舍。山坡整体植被不发育沿基岩岩体裂隙矮小灌木零星分布覆盖面积不到12%。
(2)沿着318国道从拉萨大桥西侧约350米处起:318国道靠山一侧地形地貌属高山、低高山地貌,花岗岩体呈球状风化且风化十分严重存在众多不稳定的大型岩体坡脚有崩塌岩体及被崩落岩体。
2.2地层岩性
岩性为燕山晚期-喜山期中酸性岩,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有灰白色长英质岩脉等穿插其中。岩性复杂,具多期活动特点,主要岩石有花岗闪长岩、细粒花岗岩和黑云母花岗岩。其岩性特征为:花岗闪长岩:灰白色,细~中粒结构,少数为中粗粒结构,主要矿物成分:长石50%~55%、石英20%~25%、角闪石10%~15%、黑云母2%~3%、其他矿物5%左右,具球状风化。
第三章:环境
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府,是一座具有1300年历史的古城。拉萨市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北岸,地理坐标为东经91°06′,北纬29°36′。全市行政区域东西跨距277公里、南北跨距202公里,总面积29518平方公里。[气候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年日照时数3000小时,比四川省成都市多1800小时,比中国最大的东部城市上海市多1100小时,在中国各城市中名列前茅,故有“日光城”的美称。
拉萨市地处喜马拉雅山脉北侧,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历史最高气温29.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6.5摄氏度,年平均气温7.4摄氏度。降雨量集中在6、7、8、9月份年降水量为200—510毫米,集中在6—9月份,多夜雨,称为雨季。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气温偏低,昼夜温差较大,冬春寒冷干燥且多风。年无霜期100~120天。
拉萨以北100公里处,屹立着念青唐拉大雪山,北沿是纳木错,山顶最高处海拔7117米。念青唐古拉山脉屹立在西藏高原中部,自西向东约600公里,它西接岗库卡耻,东南延伸与横断山脉的伯舒拉岭相接,中部略为向北凸出,它是雅鲁藏布江和怒江两条大水系的分 水岭,同时将西藏自治区分为藏北、藏南、藏东南三大地域。大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是青、藏两省区天然分界线,也是青藏线109国道的最高点。“念青唐古拉”,藏语意为“灵应草原神”,这四座山峰及其周边地区曾受到强烈的第四纪冰川作用,形成了如今较为陡峭的山岭.第四章 实习内容
4.1色拉寺周边认识实习
色拉寺周边认识实习
2016年9月16日,星期六,天气晴
D1:色拉寺金鼎向西300m处出露的块状花岗岩掩体。如图3-1 实习内容:块状花岗岩的岩性以及石英侵入脉的产状。岩石类型:花岗岩
岩性:酸性,花岗岩主要组成矿物为长石、石英、黑白云母等,石英含量是10%~50%。长石含量约总量之2/3,分为正长石、斜长石(碱石灰)及微斜长石(钾碱)。
岩石结构:半自形的的中粗粒花岗岩,晶体自形程度差,由于岩浆喷出地表,导致晶体结晶较差。
岩石构造:岩石成分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界限,因此岩石为块状构造。
岩脉:岩脉为石英,斜长石,角闪石,为中细粒况状构造,是冲 填在岩体裂隙的板状岩石,横切岩石与层面斜交。属于不整合侵入的一种。
岩体产状:220∠48 岩脉产状74∠78
D2:在D1处向前走80m,到达目的地D2 实习内容:里氏环,根劈作用
里氏环:由于水将矿物中的铁,锰等物质带出形成环状的黄色圆圈叫做里氏环。
根劈作用:在风化作用中,生物的机械风化作用主要发生在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生长在岩石裂隙中的植物,随着根系不断地长大,对裂隙壁产生挤压,使岩石裂隙扩大,从而引起岩石破坏,这种作用称根劈作用。
D3:沿着色拉寺后山的路从D2往前走100m 实习内容:石英脉的穿插 围岩:花岗岩
判断穿插顺序的原理:先形成的岩脉被后形成的岩脉切割以及先形成的岩脉要比晚形成的岩脉风化的严重。如表面的植被多少。
D4: 沿着色拉寺后山的路从D3往前走100m 实习内容:1号泉眼
周围构造:泉眼周围有裂隙发育 泉眼形成的必要条件:裂隙,层间水或是地下水。
1号泉形成的原因:因为潜水位线不是一条水平线,是随地表起伏而变化的,地势高的地方潜水位线也高,泉水一般都是承压水所形成的,承压水一般在地是变化比较大的山地才会形成,承压水的地表如果有断裂处,就会形成一个连通器原理,谁就会从别处补过来,二从断裂处不断的喷出水来,形成泉水。
D5: 沿着色拉寺后山的路从D4往前走100m。实习内容:2号泉的裂隙倾向倾角以及走向的测量 走向倾向倾角的测量方法 1.岩层走向及测定
岩层走向-是岩层层面与水平面交线的方向也就是岩层任一高度上水平线的延伸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长边与层面紧贴,然后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的水泡居中,读出指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之走向。
因为走向是代表一条直线的方向,它可以两边延伸,指南针或指北针 所读数正是该直线之两端延伸方向,如NE30度与SW210度均可代表该岩层之走向 2.岩层倾向及测定
岩层倾向——是指岩层向下最大倾斜方向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恒与岩层走向垂直。
测量时,将罗盘北端或接物觇板指向倾斜方向,罗盘南端紧靠着层面并转动罗盘,使底盘水准器水泡居中,读指北针所指刻度即为岩层的倾向。
假若在岩层顶面上进行测量有因难,也可以在岩层底面上测量仍用对物觇板指向岩层倾斜方向,罗盘北端紧靠底面,读指北针即可,假若测量底面时读指北针受障碍时,则用罗盘南端紧靠岩层底面,读指南针亦可。
3.岩层倾角及测定
岩层倾角--岩层层面与假想水平面间的最大夹角,即真倾角,它是沿着岩层的真倾斜方向测量得到的,沿其它方向所测得的倾角是视倾角。视倾角恒小于真倾角,也就是说岩层层面上的真倾斜线与水平面的夹角为真倾角,层面上视倾斜线与水平面之夹角为视倾角。野外分辨层面之真倾斜方向甚为重要它恒与走向垂直,此外可用小石于使之在层面上滚动或滴水使之在层面上流动,此滚动或流动之方向即为层面之真倾斜方向。
测量时将罗盘直立,并以长边靠着岩层的真倾斜线,沿着层面左右移动罗盘,并用中指搬动罗盘底部之活动扳手,使测斜水准器水泡居中,读出悬锥中尖所指最大读数,即为岩层之真倾角。岩层产状的记录方式通常采用下面的方式:
既方位角记录方式,如果测量出某一岩层走向为3100,倾向为2200,倾角350,则记录为NW3100/SW∠350或3100/SW∠350或2200∠350。
D6:球形风化以及地灾 岩性:花岗岩
球形风化:石出露地表接受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球状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球状风化。球状风化是花岗岩地段比较突出的一个不良地质现象。如果不能在勘察阶置充分的了解其分布特点.很可能在工程施工和线路运营过程中导致施工困难(断桩、增加施工成本)、上部结构失 稳(不均匀沉降)等问题”。
地质灾害:由于岩石的风化形成的巨大孤石因此这些危石可能从山上滚
落
而
形
成灾
害。
4.2拉萨市沿着318国道从拉萨大桥附近
A1:西侧400m附近
学习内容:测量三组节理,以及由节理风化而形成的地质灾害。产状:131∠85 坡角22O 基本描述:该岩石为浅成,中深层侵入,地质年代为K1N2A,中粗粒结构,由石英、云母、长石、角闪石组成的闪长岩。风化产物为砂。节理分类:爆破节理、构造节理、卸货节理。A2:东侧400m附近
学习内容:剖面测量并绘制地质填图 岩性:砂岩和泥岩的互层 露头性质:天然露头性质良好 导线长:39m 导线方位(B):248 坡角390 产状:190∠63 砂岩和泥岩互层的原因:砂岩和泥岩都属于沉积岩,在沉积岩沉积时,由于海平面的变化使之出现来砂岩和泥岩的互层现象。
第五章:总结
首先我要感谢几位指导老师冒着风吹日晒带领我们出去实习,增 加野外知识。经过这几天的实习,我了解了花岗岩的成分,节理,裂隙,球形风化,地灾,以及如何测量剖面绘制剖面图,并成功的绘制出来第一张剖面图。我认为工程地质实习是整个工程地质课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使我们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基本地质现象的野外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使我们从课本中走出来亲身体会到真实的地质现象。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而且增加了我们的经验度,对以后的学习工作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更重要的是实习可以激发我们以后的学习热情。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有更多这样的实习机会
第2篇: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目录1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目录
目录
第一章.前言·
1.1实习目的及任务
1.2实习区位置及行政区划9
1.3实习区自然及经济地理概况·
1.4地质调查史
1.5工作方法、时间 安 排、工作量及质量评价
1.6实习队的组成第二章地层
2.1.地层概述
2.2地层分述
第三章 实习区岩石
3.1岩石概述
3.2岩石分述
第四章 地质构造
4.1实习区地质构造概述
4.2褶皱
4.3断层·
4.4节理·
第五章 矿产
5.1石 灰 岩 矿
5.2耐火粘土、陶用粘土
5.3煤
5.4铁 矿
5.5磷 矿
第六章区域地质发展历史
结束语
第3篇: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旭 第一章绪言
工作区位置,行政区别
--汪作
秦皇岛地区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0′~119°50′,北纬39°50′~40°10′,东接辽宁,北邻承德,西倚唐山,南连浩瀚的渤海,海岸线长113千米,水域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距离北京295千米,总的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燕山山脉东段,南部为华北平原北端的滨海冲积平原。
实习基地坐落的柳江盆地,按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提出的中国地貌形态分类,为一南北向延伸的低山—丘陵地区。实习区北,西,东三面被陡峭的山地环绕,为一盆状地形,盆地中西部火山岩分布区为山高坡陡地形。相对比高在200—300米,最高峰老君顶海拔搞成米。贯穿盆地南北的大石河是本区最主要水系。大石河自北东而来,经大刘庄流入本区,在崔家转近南北向曲流。傍水崖向东南直流,至蟠桃峪出盆地,于山海关以南注入渤海。长70千米,流域面积约600平方公里。临海地带发育有海岸地貌,侵蚀与堆积型海岸地貌相间分布,形成许多优良浴场。暂时性地面流水作用强烈,坡积物、洪积物随处可见。具有经常性水流的大石河和汤河形成许多流水地貌。在滨海地带,波浪在岬角处发生侵蚀作用形成各类海蚀地貌,在海湾、平直海岸地带形成各类海积地貌;潮汐的作用形成海蚀平台等地貌;沿岸流携带泥沙在海岸形成沙嘴,连岛等地貌类型;沙流也在海岸形成地貌沙丘,黄金海岸的延岸沙堤
工作目的、任务,工作区范围、面积,完成期限
了解填图实习的工作方法。2、了解实习地区的地质、矿产的基本情况。3、学会地质罗盘及手持GPS的使用方法以及学会对MAPGIS的使用。4、学会在野外对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和记录的内容、方法和格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野外人员的组织和成员 测手
马志博、王瑞明 选点及描述 吴立问、刘春阳 记录 刘银鹏 产状测量 汪作旭、巴有超 打标本 朱元博
主要采用的工作方法及工作成果
实测剖面的测量方法:两测手利用测绳测出导线斜距;产状测量同学用罗盘测出导线方位角和地形坡度角并相互校正。在4人手工作时,选点员分别进行选点并对岩石岩性进行描述,并由产状测量同学测量地层产状,并将以上工作的位置和所得的数据报给记录员记录。由描述人员描述岩石的岩性,地层产状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大家一起尽力,把工作做好。
实测剖面的室内工作:(1)实测剖面地质资料的整理,包括将野外分层进行适当归并,根据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进行地层划分,确定填图单位以及选定标志层。(2)基本数据的计算——包括由斜距换算平距、岩层真厚度等。(3)编制实测剖面图——包括导线平面图的绘制、自然剖面图的绘制、地质内容的标绘以及进行图面整饰。(4)编制实测剖面柱状图
工作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情况
全市有河流6条,大于100平方公里河流23条,大于30平方公里的河流54条。滦河在秦皇岛市境内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亿立方米、地下水亿立方米、两者重复量亿立方米)。兴建各类水库:含桃林口水库283座,总库容亿立方米。不含桃林口水库282座,总库容亿立方米。
秦皇岛市境内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种类较为齐全。目前,已发现各类矿产56种,已开发利用的26种,已探明储量的22种。优势矿种有金、铁、水泥灰岩及非金属建材,其中铁矿规模较大,储量达27515万吨,水泥灰岩储量达亿吨,玻璃用白云岩亿吨,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中国“万两黄金”县之一。
秦皇岛海区地处渤海西部,辽东湾两翼。海岸线东起山海关金丝河口,西止昌黎县滦河口,总长公里。所辖海区15米等深线海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全市现有捕捞作业渔场1万平方公里,有适宜发展养殖的浅海80万亩,滩涂2万亩。
附图:工作区交通位置图
第二章地层 概述
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化石较丰富,除普遍缺失上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下石炭统、中下三叠统、白垩系、古近系及新近系之外,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中下奥陶统,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和二叠系,中生界上三叠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见表)
表柳江盆地地层系统简表 界 系 统 组 新生界Kz 第四系Q 中 生 界 Mz 侏罗系 J 上统
孙家梁组J3s 中统 蓝旗组J2l 下统 北票组J1b 三叠系T 上统
黑山窑组T3h 上 古 生 界 Pz2 二叠系P 上统
石千峰组P2sh 上石盒子组P2s 下统
下石盒子组P1x 山西组P1s 石炭系C 上统 太原组C3t 中统 本溪组C2b 下 古 生 界 Pz1 奥陶系O 中统 马家沟O2m 下统
亮甲山组O1l 冶里组O1y 寒 武 系 ∈ 上统 凤山组∈3f 长山组∈3c 崮山组∈3g 中统 张夏组∈2z 徐庄组∈2x 下统 毛庄组∈1mo 馒头组∈1m 府君山组∈1f 上元古界Pt 青白口系Qb 景儿峪组Qbj 长龙山组Qbc 上太古界 绥中花岗岩γ2 各地层的分布、岩性、化石、岩相、厚度及变化、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平行不整合)
太古-早元古界
绥中花岗岩:
【岩性特征】本区出露的混合花岗岩是绥中花岗岩的一部分具有两期混合岩化交代作用,第一期为区域性注入式钾质交代,第二期为脉体注入硅质交代、沿片理注入石英脉切穿前期长英质混合条带。
【出露分布】绥中花岗岩主要出露于本区东部及南部边缘。
【岩相】本区混合花岗岩以混合岩化作用为主,晚期花岗岩浆的作用有所表现。属太古——早元古代侵入岩体。
~~~~~~~~~~~~~~~~~~角度不整合~~~~~~~~~~~~~~~~~~
上元古界
青白口系
长龙山组(Pt3ql):
【岩性特征】下部为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向上过渡为紫色、黄绿色杂色页岩,上底部砂岩稳定成分增加,顶部出现蛋青色泥灰岩。与景儿峪组分界处为紫色泥岩。
【出露分布】该组为本区内最老的沉积地层单位,主要分布在东部张崖子至东部落、南部鸡冠山等地。以张崖子村西剖面最好,厚度91m。
【沉积相】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景儿峪组(Pt3qj):
【岩性特征】本组地层主要以灰白色、紫红色薄层泥质条带灰岩为主,厚约38m。分界线标志层唯一其底部黄褐色或带铁锈色的中细粒铁质含海绿石石英净砂岩。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于实习区东部,以李庄北部剖面为代表。
【沉积相】其底部为中细粒长石石英净砂岩具大型海成风暴波痕、海相特征明显,因此本组属滨海相至海相沉积。
--平行不整合--
下古生界
寒武系(∈)
本区寒武系由浅海相碳酸岩及页岩组成。平行不整和于青白口系之上,集中分布于柳江盆地边缘,地层发育,化石丰富,分层标志明显。依据化石,岩性划分分为三个统八个组。
下寒武统(∈1)
府君山组(∈1f)
【岩性特征】岩性主要为暗灰色豹皮状、含沥青质白云质灰岩,厚146m,与下伏景儿峪组平行不整和接触.上部为灰白色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夹暗灰色薄层灰岩,与下伏景儿峪组分界标志是下部暗灰色厚层状结晶灰岩,底部薄层灰岩中含角砾或砾岩。
【出露分布】区内寒武系最下部地层,东部落至沙河寨,以及西部上平一带。东部落北侧剖面可作为本区标准剖面。
【化石】中华莱得利基虫、核形石。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馒毛组(∈1m)
在区内馒头组、毛庄组合并简称为馒毛组。
馒头组
【岩性特征】由于岩体侵入,构造破坏和风化剥蚀而出露零星。岩性以紫红色的泥岩和页岩为主,底部具有角砾岩和砾岩,页岩中含石盐假晶并夹少量白云质灰岩,本区厚71m,平行不整合于府君山组之上。分界标志是其底部含角砾状薄层泥岩。紫红色页岩发育,砖红色页岩、泥岩,底部为角砾岩。
【出露分布】东部落以西剖面出露较好。
【化石】本组未发现可靠化石。
【沉积相】属干旱条件下滨海相或泻湖相沉积。
毛庄组
【岩性特征】岩性以紫红色页岩为主,页岩中含少量白云母片,就其颜色要暗于馒头组的砖红色,呈现为猪肝色,但要比上覆徐庄组的暗紫色则新鲜一些,本组厚112M,毛庄组与馒头组为融合接触关系。
【出露分布】沙河寨西山出露较好,并有闪长玢岩的侵入。
【化石】辽西虫、幕府山虫,灰岩透镜体含核形石。
【沉积相】属泻湖相沉积。
中寒武统(∈2)
徐庄组(∈2x)
【岩性特征】岩性以黄绿色含白云母粉砂岩,夹有暗紫色粉砂岩,细砂岩和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为特征。本组总厚101m,整合于毛庄组之上。其分界标志层是以其底部出现黄绿色页岩与紫色页岩互层,含有绢云母的页岩。
【出露分布】分布较广泛,以东部落西山出露较全。
【化石】产丰富的三叶虫化石:毕雷式虫、辽阳虫、原附节虫、孙氏盾壳虫及腕足类动物化石。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张夏组(∈2z)
【岩性特征】岩性分三段:下部为黄绿色页岩与鲕状灰岩互层;中部为含叠层石灰岩及白云质灰岩和薄层鲕状灰岩互层;上部为含泥质灰岩、薄层灰岩,竹叶状灰岩.本组与下伏徐庄组为整合接触关系,厚度为120-130m。
【出露分布】寒武系在区内分布最广的地层之一,主要分布在东部落、318高地、揣庄、张庄、赵家峪、上平山及吴庄等地,以285高地东山脊发育较好、较全。
【化石】本区含大量三叶虫化石,德氏虫、双耳虫、叉尾虫等。
【沉积相】属浅海高能环境沉积。
上寒武统(∈3)
崮山组(∈3g)
【岩性特征】下部为紫色页岩,粉砂岩夹砾屑灰岩;中部为灰色灰岩(薄层灰岩、鲕状灰岩、条状灰岩),上部为紫色砾屑灰岩与紫色粉砂岩互层。顶部为灰色厚度藻灰岩,厚度100m左右。底部以紫色砾屑灰岩与下伏张夏组含泥质灰岩整合接触,分界标志层为紫红色的竹叶状灰岩。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于柳江盆地之内侧,出露整齐,完整。本组以王家峪南山牛圈至285高地出露较全。
【化石】含三叶虫化石:蝴蝶虫、蝙蝠虫、光壳虫、圆老伦斯虫等,又含叠层石。
【沉积相】属滨海相至浅海相沉积。
长凤组(∈3cf)
本区内长山组和凤山组统称为长凤组。
长山组
【岩性特征】主要岩性为紫色碎屑灰岩,粉砂岩与页岩互层、夹藻灰岩。地层厚度很小,仅18M,与崮山组为整合接触关系。以本组底部含海绿石的紫色生物碎屑灰岩与崮山组顶部藻灰岩相分界。
【出露分布】285高地东山脊上出露最好。
【化石】长山虫,庄氏虫、蒿里虫以及原始的腕足动物化石。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凤山组
【岩性特征】底部薄层状泥质条带灰岩,往上为生物碎屑灰岩、钙质页岩、鲕状灰岩互层,厚92m。本组与下伏长山组为整合接触。
【出露分布】实习区北侧、西侧均有出露,揣庄北285高地东坡出露较好。
【化石】含三叶虫化石:褶盾虫、济南虫、方头虫等。
【沉积相】属于浅海相沉积。
奥陶系(O)
本区奥陶系仅出露下奥陶统的冶里组、亮马组,中、上统缺失。主要岩性为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分布较稳定。
下奥陶统(O1)
冶里组(O1y)
【岩性特征】下部岩性为灰色微晶质纯灰岩夹少量砾屑及虫孔状灰岩;上部为灰色砾屑灰岩夹黄绿色页岩,厚126m左右,与寒武系凤山组整合接触。标志层为瘤状灰岩。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在区内东部,揣庄以北285高地以西的剖面可作为冶里组的标准剖面。
【化石】灰岩产三叶虫化石:小栉虫、田师府虫;页岩中产无羽笔石以及古介形虫、还有正形贝和腹足类化石蛇卷螺。
【沉积相】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亮马组(O1lm)
本区内亮甲山组和马家沟组统称为亮马组。
亮甲山组(O1l)
【岩性特征】下部以砾屑灰岩,豹皮状灰岩,本区为烧制石灰、水泥的主要原料;上部为少量白云质灰岩及含燧石结核,燧石条带灰岩。与冶里组整合接触,其分界标志层是亮甲山组底部出现的中厚层豹皮状灰岩。
【出露分布】主要分布在亮甲山、小王山、潮水峪等地,亮甲山厚度118m。
【化石】产丰富的头足类,如满洲角石、房角石等;腹足类以及海绵动物。
【沉积相】属浅海相沉积。
马家沟组(O1m)
【岩性特征】主要岩性为暗灰色白云质灰岩夹少量白云岩和含燧石结核的豹皮状白云质灰岩,厚101m,与下伏亮甲山为整合接触关系。分界标志层为含燧石的灰岩。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出露分布】亮甲山以及北部茶庄北山一带发育较好剖面可作为该组的标准剖面。
【化石】产头足动物化石:阿门角石、多泡角石;腹足动物化石:马氏螺。
【沉积相】属浅海相较深水环境沉积。
-平行不整合--
上古生界
石炭系(C)
石炭系在本区出露范围极小,分布于柳江盆地西侧,化石丰富,研究程度较高,仅出露中统和上统,缺失下统。
中石炭统(C2)
本溪组(C2b)
【岩性特征】下部为铁质砾岩或褐铁矿和粘土岩;上部为细砂岩,纹层状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页岩,夹3--5层灰岩泥灰岩透镜体,厚82M。本组平不整合于马家沟组之上。分界标志层为铝土矿和山西式铁矿。
【出露分布】以半壁店东191高地和小王山一带发育最好,小王山剖面可作为本区标剖面。
【化石】该组陆相粉砂岩中含植物化石:鳞木、科达、芦木、轮叶、脉羊齿,石灰岩中含蜓类化石,腕足动物,双壳类。
【沉积相】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上石炭统(C3)
太原组(C3t)
【岩性特征】以灰黑色粉砂岩铁质结核为主要特征,夹少量煤线及灰岩透镜体,由两个韵律组成组成,厚51M。整合于本溪组之上。与下伏本溪组整合接触,分界标志层是青灰色含铁质中粒长石岩屑杂砂岩及球形风化现象。
【出露分布】半壁店东191高地及小王山一带出露较好,化石丰富,故可做为本区的标准剖面。
【化石】含大量植物化石:脉羊齿、栉羊齿、楔叶、鳞木,动物化石腕足类,双壳类。
【沉积相】属海陆交互相沉积。
二叠系(P)
下二叠统(P1)
山西组(P1s)
【岩性特征】以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组成两个韵律层。下部韵律层含煤,上部韵律层含铝土矿,厚近62M.与下伏太原组整合接触。分层标志层是灰白色长石岩屑杂砂岩。
【出露分布】石门寨西至瓦家山剖面可作为本区的标准剖面。
【化石】植物化石很多,有轮叶、栉羊齿、楔叶、芦木、带羊齿等。
【沉积相】属大陆近海沼泽相沉积。
下石盒子组(P1x)
【岩性特征】岩性以灰色粗粒长石岩屑杂砂岩为主,由三全韵律构成,其中第二、三韵律顶部分别有A2和A1层紫色、紫灰色耐火粘土岩或粘土质粉砂岩。第一韵律顶部灰绿色含云母泥质粉砂岩,厚115m,整合于山西组之上。
【出露分布】该组主要分布在黑山窑至石岭一带。
【化石】粉砂岩中产植物化石:带科达、芦木、多脉带羊齿。
【沉积相】属大陆湖泊沼泽相沉积。
上二叠统(P2)
上石盒子组(P2s)
【岩性特征】以灰白色中,厚层状含砾粗粒长石净砂岩为主,夹极少睛紫色细粒砂岩及粉砂岩,厚72m,整合于下石盒子组之上。
【出露分布】上石盒子组分布较局限,以盆地东翼石门寨西门欢喜岭至瓦家山一带较好。
【沉积相】属河流相沉积。
石千峰(P2sh)
【岩性特征】以紫色粉砂岩和泥岩为主,开卷有夹少量砾岩,粗至中粒净砂岩和杂砂岩,并以其作为标志与上石盒子组分界,厚150m,与下伏上石盒子组为整合接触。分界标志层是上石盒子组顶部为黄白色含砾长石净砂岩。
【出露分布】仅见于黑山窑至欢喜岭一带。
【化石】产植物化石:栉羊齿、轮叶、楔叶等,腹足类动物化石。
【沉积相】属干旱条件下的陆相沉积。
中生界
三叠系(T)
三叠系在本区出露有限,仅见上三叠统黑山窑组,缺失下,中统。
上三叠统(T3)
黑山窑组(T3h)
【岩性特征】岩性以灰白色中,粗粒长石石英杂砂岩,黑色炭质岩,粉砂岩及煤线为特征,厚约162m,角度不整合于石千峰之上。
~~~~~~~~~~~~~~~~~~~角度不整合~~~~~~~~~~~~~~~~~~
侏罗系(J)
下侏罗统(J1)
北票组(J1b)
【岩性特征】为侏罗系底部地层,层序完整,分布较广泛。分上,下两段。下段以砾岩及含砾粗砂岩为主,夹少量粉岩和页岩,厚278m,与黑山窑组为不整合接触。上段以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为主,含煤线,厚215m。分界标志是含砾长石石英砂岩。
【出露分布】以黑山窑至大岭一带出露较好。
【化石】粉砂岩中含大量植物化石:新芦木、锥叶蕨、似银杏、苏铁杉、侧羽叶等。
~~~~~~~~~~~~~~~~~~~~角度不整合~~~~~~~~~~~~~~~~~~
中侏罗统(J2)
蓝旗组(J2l)
【岩性特征】本组岩少于主要为火山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根据岩性组合可分上、中、下三部分。下部稍偏酸性,以灰绿、浅色安山质、流纹质集块岩夹凝灰岩和火山熔岩为主,厚100m以上;中部以中性为主,为灰绿色安山质,角闪安山质,粗安质火山熔岩,集块岩及火山角砾岩互层,厚约400m;上部以中基性岩为主,岩石类型为黑绿色,紫红色及青灰色玄武安山质和辉石安山质火山熔岩,熔结集块岩和集场块和集块岩互层,夹少量火山角砾岩及凝灰岩,厚600m以上。
【出露分布】分布于柳江向斜的核部,近南北向展布。在上庄坨、傍水崖一带出露较好。
~~~~~~~~~~~~~~~~~~~~角度不整合~~~~~~~~~~~~~~~~~~
上侏罗统(J3)
【岩性特征】岩性为一套酸性和中碱灰色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为主。岩石类型包括流纹质,粗面质和粗安质火山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与集块岩。该组其上,下均未它地层的直接接触关系。从区域资料看,本组与蓝旗组为角度不整合接触,组厚350m以上。
【出露分布】分布很局限,仅在区内东南训一带有少量出露。
新生界(Q)
【岩性特征】区内新生代地层主要为各类成因的第四纪地层或堆积物,未见第三纪地层。石门寨地区主要为河流冲积、洪积物,次为坡积物、残积物。主要为河流阶地松散堆积物,没有胶结成岩,并见有少量洞穴堆积。分布在黄土营、山羊寨、李庄、茶庄等地石灰岩溶洞中,为砂岩,粘土堆积物,已开始固结变硬。根据洞穴中脊椎动物化石,鉴定形成时代为第四纪中更新世。
第3章岩石
岩浆岩:
本区火山岩类型较多,按形成环境分为火山碎屑岩、火山熔岩,次火山岩。按矿物成分及化学成分分为超基性玻基辉杆岩、基性碱性玄武岩、中性粗安岩,以及酸性流纹岩。所实习地区所见火山岩如下:
辉绿玢岩:呈岩墙、岩床或岩脉产出。见于亮甲山、潮水峪等地。岩石呈灰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为辉石、多已绿帘石化或碳酸盐化。基质为隐晶质,镜下鉴定为辉绿结构.块状构造。辉绿岩或辉绿玢岩依据充填断裂的性质,归属为海西—印支期构造岩浆旋回,即与本区早期东西向构造有成因联系。
安山岩:分布于柳江向斜核部的中侏罗统地层中,类型相当丰富,有玄武安山岩、辉石安山岩、角闪安山岩、闪辉安山岩、斜长安山岩、粗安山岩和英安山岩等。绝大多数都具隐基斑状结构。颜色以灰绿色为主,少数为暗紫红色,一般都呈块状构造,少数有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沉积岩:
(一)砾岩底砾岩是在大旋回底部,即在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面上的底砾岩,如长龙山组底部硅质砾底砾岩、府君山组底部泥灰质砾底砾岩、馒头组底部泥灰质砾底砾岩、本溪组底部白云质灰岩砾底砾岩以及北票组底部各种砂质砾底砾岩。层间砾岩整合地夹于其它岩层间,与下伏地层连续沉积。如石千蜂组中的层间砾岩(砂页岩沉积韵律的底部、但砾石成分为砂质、泥质及燧石等)和北票组中的层间砾岩〔砾石成分为各种砂岩及燧石〕。
(二)砂岩1、石英砂岩石英含量>90%,以硅质胶结为主,有少量铁质胶结,泥质杂基极少。石英砂岩在不同层位上颜色不同、沉积环境不同、颗粒成熟度不同。岩石颜色与胶结物和杂质颜色有关,如青白口系长龙山组石英砂岩为白色,含海绿石带浅绿色;石炭系的石英砂岩为深灰色至白色;侏罗系北票组的石英砂岩为深灰色。其中常发育有平行层理,大型板状、楔状和槽状交错层理。2、长石砂岩长石砂岩石英含量25%。风化作用不彻底、成熟度低。按其基质也可以分为长石砂岩和长石杂砂岩。两者在颜色上、碎屑含量上、磨圆度及分选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只是支撑类型不同。长石杂砂岩基质含量>15%,明显呈基质支撑。长石砂岩主要分布在长龙山组、二叠系、北票组地层中。长石杂砂岩主要分布在北票组和上石盒子组地层中。3、粉砂岩粉砂岩在各时代地层中均有分布,且比较发育,如本溪组的灰色钙质粉砂岩、黑色粉砂岩,太原组的深灰色粉砂岩,下石盒子组的灰色粉砂岩,石千峰组的紫红色粉砂岩,徐庄组的黄绿色粉砂岩,北票组的深灰色粉砂岩,长龙山组的浅绿色粉砂岩等。
(三)灰岩1、砾屑灰岩砾屑含量>50%,平面上砾屑呈薄饼状,剖面上呈狭长状,形似竹叶,故又称为竹叶状灰岩。砾屑主要是在沉积盆地中沉积不久的、半固结或固结的各种碳酸盐沉积物,受波浪、潮汐水流、风暴流、重力流等的作用,破碎、搬运、磨蚀、再沉积而成的。2、鲕状灰岩及含砾屑鲕状灰岩鲕粒含量>50%。鲕粒为钙质、呈同心圆状,分鲕核与同心层两部分,鲕核常以微晶灰岩粉屑为主,个别为生物粉屑。鲕粒大小不均,大者左右,小者左右,常构成粒度韵律薄层。在搅动海水中形成隐晶质同心层,鲕粒呈接触式—孔隙式胶结,胶结物为亮晶方解石。鲕状灰岩主要分布在中、上寒武统的徐庄组、张夏组及崮山组中,以张夏组最为典型,分布也最为稳定。如徐庄组顶部的暗紫色页岩中夹有鲕状灰岩透镜体(鲕状灰岩普遍硅化)。张夏组中部、底部为含砾屑鲕状灰岩,底部以含生物砾屑的鲕状灰岩为主,中部多为含鲕状灰岩砾屑及生物砾屑的鲕状灰岩。共生的三叶虫化石在不同层位上种属也不同,生物发育的程度也略有不同。
第4章地质构造 概述
石门寨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燕山沉降带的山海关隆起东南缘。区内主构造方向近南北。自古生代以来,本区经历了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形成一系列近南北向延伸的褶皱与断裂构造。褶皱。实习区内所见主要褶皱如下:
吴庄—花场峪背斜:分布于张赵庄以北、吴庄、花场峪一带。该背斜轴近南北向,出露长度约,宽约。核部为徐庄组,两翼由张夏组鲕状灰岩,崮山组,长山组和凤山组组成。在花场峪以北,背斜西翼被花岗岩吞没。从延伸趋势看,该背斜在花场峪以北和张赵庄以南仍有断续出露,即吴庄—花场峪一带仅以该背斜出露较完整的一段。断层。实习区内所见主要断层:
北林子—潮水峪断裂:该断裂在浅水营至北林子一段呈近南北向延伸。在石门寨东门126高地,断层向东倾,倾角85°,西盘为张夏组鲕状灰岩,叠层石灰岩;东盘为亮甲山组灰岩(含蛇卷螺,满洲角石),断裂带内为硅化角砾岩带,在平面上呈锯齿状。
在126高地北采坑,见该断横剖面(地质图上c)断层面走向N25°E,倾向南东,倾角60°,断裂带宽15m。由东向西依次是正长斑岩脉,硅化角砾岩和石英脉。断裂带东侧见有10cm宽的断裂缝,内见有断层泥,片理化及断面上的竖直擦痕,表明该断层张性活动后曾遭受过挤压。
在潮水峪一带,断层走向N20°E,倾向南东(实际上倾向为东西向摆动)。
上盘为风山组泥质条带状灰岩;下盘为冶里组厚层灰岩,断层面无论在倾斜方向上,还是在走向方向上均表现为舒缓波状,断面上镜面,竖直擦痕,阶段以及断裂带内挤压透镜体等压性特征明显(如右图所示)。
该断层为早期东西向构造成分,后期为NNE向构造叠加,属先张后压(或压扭)的复性断裂。构造演化史
本区在地质历史发展进程中,曾经历过的主要运动有五台运动,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太康运动,海西——印支运动,燕山运动以及喜马拉雅运动。
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从区域性地质背景来看,本区前中元古代处于地槽发展阶段。地壳大幅度下降,堆积了巨厚的沉积物,经历了五台运动和吕梁运动。特别是早元古代的吕梁运动,地槽回返,产生了漫长而复杂的褶皱运动,并伴有区域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逐渐形成了一套巨厚的变质岩,混合岩和混合花岗岩。构成了华北地台结晶基底。结束了前中元古代地槽发展阶段。
中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吕梁运动以后,华北地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初期地台边缘部位仍带有活动性特征,断裂活动比较强烈,断陷和隆起比较明显,地台北部出现了呈北东方向延伸的燕山海槽。
晚元古代地台发展阶段:晚元古代早期,华北地台由边缘凹陷转入整体下降。北部陆表海不断扩大,山海关古陆范围缩小。到青白口期本区已经成为陆表海的一部分。堆积了龙山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稍后堆积了景儿峪组滨海相碎屑岩和浅海相泥灰岩。本区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再度成为古陆剥削区。
古生代地台发展阶段:古生代伊始,本区再度下降,海水由北方侵入,接受沉积,随后海侵扩大,有大量的碳酸岩盐沉积。从整体上看,这一时期气候温暖潮湿;生物界无脊椎动物三叶虫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晚期浅水活动区形成球形隐藻灰岩。早奥陶世冶里期海进再度扩大,沉积环境逐渐变为正常浅海较深水环境,以大量的碳酸岩出现为特征。早奥陶世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物生长,以头足类有壳鹦鹉螺的兴起,三叶虫的出现衰落为特征,称雄一时的腕足类,笔石及介形类也开始发育起来,早奥陶世末发生太康运动,华北地台大面积抬升,海水退出。
中石炭世早期,本区地壳又开始下降,海水侵入,本区处于滨海沼泽相沉积,形成一套富铝铁质碎屑沉积物。地壳升降频繁,滨海沼泽中有大量植物繁衍,以厥类为主,海洋中则以珊瑚,腕足和双壳类动物最多;晚石炭世地壳略趋稳定,海水时进时退,但以陆相沼泽为主,气候适宜大量植物生长,死后形成巨厚堆积,形成本区含煤地层。二叠纪本区以河流相,湖泊相和沼泽想沉积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植物生长繁茂,气候转为干旱时形成一些红色碎屑岩沉积,这个时期也有海水侵入。
中生代地台活化阶段:本区在二叠系石千峰组地层沉积之后,曾发生过两次构造变动。大约在海西晚期本区经历了一次自西而东的挤压作用,产生了由龙山组至石千峰组组成的柳江向斜及南北向压性断裂和北东,北西两组扭性断裂。向斜西翼倾角略陡,东翼倾角较缓。由于柳江向斜向北扬起,地形北高南低,北端侵蚀层位较低,东翼区石岭以北侵蚀至二叠系下石盒,普遍不见下石盒子顶界。向斜北西端侵蚀至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在老君顶——小王山东西向隆起上,其侵蚀层位也较低,而沉降盆地保留层位较高。
本区在海西——印支运动以后,侏罗系北票组河流相沙砾岩层呈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前中生界不同时代地层之上。持续的凹陷及气候转亚热带潮湿气候,盆地内部潮水加深,沼泽广布,大量的裸子植物繁盛起来,取代了古生代兴起的蕨类植物。
北票组沉积以后,本区燕山运动第一期构造变形仍以塑性变形为主,产生了本区北西向构造,并伴随有闪长玢岩浅成侵入体侵入。中晚侏罗世是华北地台极不平静的时期。蓝旗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北票组之上;孙家梁组以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蓝旗组之上,频繁的构造运动伴随而来的是阵发式的火山喷发和岩浆侵位。本区蓝旗组火山岩系受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控制。西翼区南北向走向断裂被新华夏系压性或压扭性断裂迁就,利用,部分新生断裂切割了北票组。燕山运动第四期是以断块运动为主,鸡冠山地堑应是这次断块运动的实例。即本区晚东西向构造。
第五章 矿产 岩煤田:煤层与煤质
柳江盆地为一含煤盆地。主要含煤地层为上石炭统的太原组。下二叠统及下、中侏罗统。由于向斜东西两翼构造的差异性。煤矿多分布在上石炭统至下二叠统地层中。而侏罗系煤层可开采的主要限于义院口附近。由于煤层受花岗岩热液作用的影响,而发生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故煤质灰分高,硬度高,成块状,多为无烟煤。受岩浆影响,煤层变质程度有自东而西和自南而北增强的明显特征。本区煤质变化大,石炭-二叠系的煤的含s的量在1~2%之间,含磷量低,最大为%,一般为%,侏罗系煤层含s量
本区属燕山山脉东南部低山丘陵区,山体多为浑园状,山顶平缓,河谷发育多为“U”型谷。最高山峰海拔标高,标高,比高。地表植被不发育,主要分布有人工林(松、柏)及野生灌木丛等。本区属东部季风区暖温带湿润气候,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年降水量为(1996年),最小年降水量为,日最大降水量378mm(1959年7月21日)。多年平均蒸发量,多为年平均降水量的倍。区内河水系,呈枝叉状分布,区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雨季水位暴涨,平时水量很小或干涸。
结束语
为期十几天的秦皇岛柳江盆地地质填图实习终于结束了。12号下午全体师生乘坐火车,踏上了回京的归途。同学们不仅在此次野外填图实习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而且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团队合作能力明显提高,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深入地巩固和掌握地质专业方面的知识,将课本知识和野外实际充分的联系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矿物、岩石的肉眼鉴定与描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学会和掌握了通过岩石风化面、新鲜面、颜色、结构、构造、成分成熟度、矿物含量等多个方面的观察与判别,鉴定岩石种类和属性。
第二, 进行了地层划分对比及时代的确定,通过地层之上下界线、接触关系及层序的研究,依据每一地层单位或火成岩体的分布界限、上下围岩的接触关系,对层序加以确定。
第三, 对岩石、化石标本的采集和编录,通过对沉积岩的细心查找,学生们确定了有无化石及判定了所含化石的种类。
第四,通过对实测剖面方法的学习,掌握导线测量法、用罗盘测量产状和坡角的方法等。
第五,通过岩石观察分析,分层和定点,描绘新手剖面图,以及根据坡角,岩层产状,导线方位角,通过计算分析画出实测剖面图和综合柱状图。
第六,通过在地形图上的分层和定点,用V字形法则连线,画出最终的实习测量成果图。
没有跑过野外的地质专业学生是终究不会成为一位合格的地质工作者的。可见,野外实践经验对于地质专业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同学们这次实习都很用心刻苦,没有人迟到,也没有人因病请假,始终按时、按质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同时也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鼓励和表扬。但本次实习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不是每位同学都积极都能认真听从老师安排,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走错路定错点的事情时有发生;同学与老师之间不够默契,有时老师和同学的节奏不一样,不是在前就是在后,野外测量时老师的指导不够好;小组之间没有提前安排好工作,图纸、罗盘、地质锤等没有很好的整理,导致丢三落四。相信通过这次实习,同学们总结经验,力争在以后的地质工作中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
在此,感谢带队的方老师,以及随同指导的郝老师、鲁老师等人给予同学们的教导和帮助。正是有他们的细心指导,才有同学们此次成功的野外填图实习。同学们在这短短的十几天里,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坚强、自信、毅力与不屈不挠的精神,但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与师生之间的那份情谊。相信由此出发,同学们将更加努力地学好各门专业知识,成为优秀的地质工作者
第4篇:宣威来宾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院校: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院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矿山地质班级:矿山地质111班年级:11级姓名:樊元友学号:201101180115组别:第四组指导教师:王正荣
王祥邦
李跃昆
毛敏编写日期:2013年3月25日至2013年4月1日第一章概况1.1实习目的及任务目的目的:通过地质野外填图实习使我们初步具备一个地质工作者的素质学会如何在一个地区进行地质工作以及野外地质工作的方法与要求如资料的收集编制地质图编写文字报告等。并同时充实《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古生物地史学》、《矿物岩石学》、《矿山测量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任务:1.通过来宾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1.2实习区位置及行政区划实习区位于宣威市来宾镇境内,来宾镇地处云南省宣威市北郊,距城区12公里,国土面积241.66平方公里,交通较为方便。1.3实习区概况与以往地质工作概况云南省来宾煤矿以一对斜井开发向阳村向斜之二、三合并井田,走向长6.5公里,倾斜宽3.8公里,面积21.4平方公里,矿区位于宣威城北12公里,地理坐标东经104°04′36″~104°13′07″,北纬26°15′00″~26°23′45″。贵昆铁路从矿区南部8公里处经过,南至昆明266公里,北至贵阳373公里。来宾矿区铁路支线自凤凰山站接轨,全长7.5公里;宣威至倘塘公社公路从矿区中部经过。矿区西北不易侵蚀的峨嵋山玄武及龙潭组下部底层形成一系北东走向中高山地,最高点为大青山峰顶,标高2300cm,向斜中部,飞仙关杂砂岩形成低矮山丘,比高很小。盘龙河流经井田南端,汇聚了井田内全部地表径流,汇入北盘江,属于珠江水系,据宣威城东水文站观测,最大360.738m³/s,为本区主要河流,属于季节性河流。本区属于亚热带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引宣威气象站1972-1982十年统计资料,年平均气温13℃,日温度最高达31.6℃,最低-11.4℃.每年5-9月为雨季,翌年4月为干季,年降量725.7-1204.7毫米,日降雨量最大可达153.10毫米(1968年6月22日),雨季降雨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50%以上。年蒸发量一般在2300毫米左右,为降水量的2-3倍,属于干旱地区,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最大风力可达7级。据1987年缪果章等人纂修的《宣威县志》记载,本区历史上有多次地震发生,从眀世宋嘉靖六年(1527年)起至1950年429年间共发生地震131次,其中感觉较强,瓦片掉落,局部围墙倒塌者9次。宣威为一多民族的县,居住有回,苗,彝,壮等民族,其中汉族占93%,全市总耕地约200万亩,水田仅占六分之一,分布于坝区及河流两侧。农产品以玉米,马铃薯,稻谷,小麦为主。本区地质工作,1937年王竹泉,毕庆昌,谭飞等对东山背斜曾填绘目测地质图,并对宣威打锁坡黄绿色砂岩有过研究,定名卡以头砂页岩,并沿用至今。1956年,524地质队对二,三号井精查地质报告(批准文件:1957年12月19日全国储委139号文)。1958年建成三号井,1970年建成二号井简易投产;根据生产的需要,1963年省煤炭厅143地质队又对二号三号井进行补充勘探,1964并提出《来宾矿区二、三号井精查补充勘探地质报告(批准文件:年6月15日和12月10日省煤炭厅分别批准)》2001年12月江苏物探队进行局部勘探1.4实习队的组成王勇鹏吴磊胡纯海李双友樊元友1.5实习时间2013年2月26日至2013年4月1日第二章地层实习区出露的地层,从新到老有:第四系的近代冲积、洪积层,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卡以头组,上二叠统龙潭组、峨眉山玄武岩组,分述如下:1.第四系:属于新生界,为冲积坡积、残积、洪积层,厚0~10M,主要分布于河流两侧山麓两侧,平缓山地等,与下伏地层均呈现不整合接触。2.飞仙关组(T1f)属于早三迭世早期地层。紫红色中厚层状粉砂岩、细砂岩及泥质粉砂岩等组成,水平层理发育,见少量交错层理,主要分布于实习区较平缓的地区,出露面积占矿区总面积一半以上。与卡以头呈整合接触。3.卡以头组(T1k)
属于跨二---三叠世地层。为薄---中厚层状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底部含一动物化石(海豆芽化石)层,下届以静水湖泊相中止,潜水海湾相动物化石克氏蛤出现的地方与龙潭组分界,其间并无不整合面,但从粒度的变粗上,似乎可以说出现了地壳下降的趋势,本组厚40~60M,上不过渡带夹大量紫色页岩条带,裂隙发育为矿区相对含水层。与飞仙关组、龙潭煤组呈整合接触。4.龙潭煤组(P2l)
属于二叠系地层。为灰色、浅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及少量的菱铁岩,夹煤层及煤线,水平层理发育,含大量植物化石,地层总厚100—200M,由细碎屑岩,泥质岩及煤层组承诺,含煤20—26M,其中,B3煤层全区稳定可采,厚度0.90—1.60M。B1煤层全区可采,厚度0.3—0.9M,B2煤层平均厚0.55M,单独分层不可采,但由于近距离煤层层间距变化,常造成B1,B2合并,使之能够开采。矿区可采煤层集中在龙潭煤组顶部40—50M,龙潭组下部140—150M,不可采煤层。与卡以头呈整合接触,与峨眉山玄武岩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标志层为暗紫色的凝灰岩。5.峨眉山玄武岩(P2β)时代属中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地层。灰绿色块状玄武岩,紫灰色凝灰岩,具气孔状、杏仁状构造;本组地层出露于井田西北边缘,常形成高山,本组厚度约300m.。峨嵋山玄武岩属于晚二迭世早期。最初命名地点在四川峨嵋山,故名。分布于川西、滇、黔西及西藏的昌都地区。岩性是以玄武岩为主,局部地区有粗面岩、安山岩、流纹岩及松脂岩等,主要以陆相裂隙式或裂隙—中心式溢出,常具拉斑玄武结构、气孔及杏仁状结构。在云南、四川会理县及金沙江流域一带,厚1000—1500米玄武岩的产状表现为两种喷发方式:①裂隙式喷发,往往构成大面积的泛流玄武岩,裂隙式喷发通道经常表现为与玄武岩成分相仿的岩墙群,但它们往往被后来的岩流掩埋而不易发现。按产出的构造环境,玄武岩分4种:①发育于深海洋脊的玄武岩。大致以每年1.5×1010吨速率自洋脊涌出,属拉斑玄武岩类,故又名深海拉斑玄武岩,以低含量的K2O、TiO2、全铁和P2O5、高含量的CaO,区别于其他玄武岩。由于海底扩张,来自洋脊的深海拉斑玄武岩成为洋壳的主要组成。②发育于洋盆内群岛和海山的玄武岩。一般由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复合构成,其成因可能与上地幔热柱活动有关。③发育于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玄武岩。一般近深海沟一侧和早期发育的是拉斑玄武岩,规模大,分布广,并可能是细碧角斑岩系列的组成部分;向大陆方向,碱含量增高,为碱性玄武岩,但也可以有拉斑玄武岩与之共生,它们形成于岛弧和造山活动最后阶段或稳定以后,通常规模较小而零散。所谓的高铝玄武岩以及共生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出现于岛弧和造山带发育的中期。太古代晚期绿岩带的拉斑玄武岩,在成分和产状上可能相当于新生代岛弧的拉斑玄武岩。与龙潭煤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第三章地质构造1.褶皱的描述构造:原报告对矿区构造研究清楚:来宾复向斜包括向阳村向斜,观音堂背斜及长坡向斜,其中向阳村向斜为复向斜主体,轴向北东55°并向北东倾伏;笨矿区位于向阳村向斜中部聚煤中心地带。向斜西北异倾角较陡,达60~70度,东南异较缓,一般20~45度,箱状向斜,急、缓交界一般在1800~1900水平。在向阳村向斜中我们在向阳村的西北翼工作。2.断层的描述发现的断裂分为两类:一类为与褶皱平行或近于平行的走向断层;一类为与向斜轴线斜交的斜交断层。第四章矿产与评价1.含煤地层与煤层本矿区煤系地层总厚190m,其中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层三层,可采总厚2~3M,可采含煤系数1~1.5﹪,井田内煤层对比清楚,现将主要煤层分述如下:B1煤层:位于煤系上部,上距下三迭系卡以头组15M,起典型结构为:煤0.22M,泥夹干0.04M,煤0.65M,炭质页岩0.07M。本层稳定,大部可采,半暗型煤夹亮煤条带较坚硬,直接顶为浅灰色薄层砂质页岩,含磷木化石,直接底板为深灰色泥岩,含植物根化石。B2煤层:位于B1煤层一下,层间距0~3M,平均厚度0.55m,一般不可采,典型结构为:煤0.02M,炭质页岩0.08M,煤0.45M,半暗型煤为主,夹大量亮煤条带,煤质尚好,顶板岩性随层间距之变大,逐步由泥岩渐变为砂页岩、砂岩、底板也为深灰色泥质页岩。B3煤层:位于B2煤层以下,层间距0~5M,平均3M,本层全区稳定,为主要可采煤层,全矿区范围内厚度从0.8M~1.5M,平均1.10M,典型结构为煤0.60M,炭质页岩0.05M,煤0.50M,高令炭质页岩夹干上部具眼球状结构,可与滇东北煤田K煤层对不。煤岩类型属半暗型煤;夹大量亮煤条带,质软,顶板为灰色砂页岩,中粒砂岩,含大量炭质条带,并常见大量完整的大羽羊齿化石,底板为深灰色砂质页岩。B3煤层一下8M,为B4煤层,全区稳定,厚0.60M,Ag40﹪以上不可采。B1、B2、B3三层煤,在矿井中部向斜轴西北异合并为一层,称B1+2+3厚2.8M以上,走向、倾向近一公里,面积0.90K㎡公里;B1+2+3下部为B2+3、B3合并为B1分开,煤层1.7M左右,B1与B2+3层间距2M,面积约1.5K㎡公里,B2+3合并区之东、西、南,均为B、B2合并区,煤层1.5~1.8M,面积约7K㎡公里,其余13.0平方公里为B、B2、B3三层分开区。由于上述合层区的存在,使我矿能薄厚煤层配采,改善了开采技术条件。煤质:我矿所有煤层均为高灰分、低硫、高熔点,发热量较高,但很难洗选。从矿井投产以来,在煤质方面没有做更多的化验分析、研究工作,矿化验时只做毛煤和原煤的灰分和水分,有关煤质汇编上要求的各项指标,都送外单位化验。几年来根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我矿煤质总的说与金查报告资料没有多大的出入,煤质牌是仍属于K2煤种。2.煤质实习区内出路的煤层,煤系,因风化了,不具有开采价值。3.其他有用矿产在龙潭煤组中含有菱铁矿,在龙潭煤系中我们这次实习只看到了少部分煤线露头和以前的小煤矿第五章结束语1.野外地质填图实习是每一个大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它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地层,知道了岩石的分类,地层的层序,掌握了一些实践的知识。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实习是将我们以前所学的知识初步的与实践联系起来,不仅让我们坚信了以前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同时也拓展了我们的知识面,为我们下学期将要进行的专业课的学习铺下了道路。通过实习,我们不仅在知识上更上一曾楼,而且在身体素质和意志力上也有一定的提高。2.在野外观察,信息量繁重,干扰条件太多,自己没有坚硬的理论来作为依托是根本不行的。虽然旁边有老师的细心启发和讲解,可是在野外还不像在教室,书本就放在面前触手可及的地方,随时可以翻查自己不懂的知识点,一旦知识点反映不过来,再加上野外实地中必须去掉相当大一部分无关的现象,才能中从挑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对于我来讲,没有雄厚的知识储备做铺垫,无怪乎会产生对老师的启发询问产生不知所措的感觉了。在野外实地观测,一个观察点和下一个观察点之间应该相隔很长的距离,更有甚者一就只能观察一个地点,而每一个点都有其特殊的成因,构造,形态,以及以后将会产生的变化等等,所以对于每一个观察点的记录与测量都是相当重要的,这是为以后的进一步分析整理得到结论都是至关重要,由于是第一次野外实习,野外行动,记录,测量都没有任何经验,完全靠老师的讲解才能记录,对于有些测量还得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才能完成得到数据,这些都是缺少实习经验所致,尚可理解,可是有了这次经验之后,对于以后学习及野外实习便能有更好的指导。存在的问题1.由于构造运动的复杂性以及后期改造的多样性使得个别断裂构造无法深入探究2.部分没有找到露头或者露头上地质现象不够明显给进行精确划分地层工作带来了麻烦。3.部分同学的不认真导致有些工作不好顺利的展开以及回来室内没有认真的整理数据和图的绘制。4.野外地质填图部分小组没有将产状表示出来,导致野外无法判断出有些地质现象,这事以后工作中的大忌。
第5篇: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编写注意事项
绪言
• 在绪言中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①工作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情况、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 ②工作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 ③工作区地质调查历史及研究程度
• ④工作概况及完成任务情况
•(附交通位置图、工作量一览表等)
第一章 地层
• 首先,简单介绍所属地层区,地层发育程度、分布情况、本区地层系统,列出地层系统简表,表内的项目应有:
地层名称(界、系、统、地方性名称及代号),厚度、矿产等并用符号表示出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 然后,将工作区内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逐一进行叙述,内容包括:分布范围、露头及发育情况、岩性及其组合特征、变化规律、化石、厚度以及接触关系等(可参考本书地层部分的叙述格式顺序),对于含矿层、标志层及特殊岩性可详细描述,并附剖面图,地层柱状对比图,重要岩性和接触关系的素描图或照片等。(基于我们实测资料)
第二章构造
• 首先,说明测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内构造基本特征和形成时代的分析。
• 然后,按照构造类型(先褶皱、后断层)描述各种构造的形态、产状、规模、性质、分布。
• 最后,论述各种构造之间的先后次序,从属级别与形成机制;分析构造发生的条件和发展过程。
•(附地质构造图或构造纲要图,褶皱、断层素描图或照片,节理玫瑰花图等)
第三章岩浆岩
• 首先,概述区内岩浆活动的总体情况,指出岩浆岩的种类和发育程度,如区内岩体较多可列简表介绍其名称、产状、岩相、侵入时代及规模等。
• 然后,以形成先后为序,对各种岩体分别叙述,内容包括出露位置,所在构造部位,岩体形态、产状、规模、岩性特征,与围岩的接触关系、围岩的蚀变现象、含矿性等。
(附岩体及接触关系及素描图)。
第四章矿产
首先,概述区内矿产发育程度,已知矿产种类及矿床(点)数量,然后,按矿种分别叙述各种矿产在地理和地质上的分布情况、类型、规模、赋存的地质条件、找矿标志、远景预测等。
第五章地质发展史
• 本章是根据以上各章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运用沉积环境分析法和构造分析法再造地质历史时期的古地理、古气候条件,地壳运动及岩浆活动情况以及发展演化过程。
第六章结束语
• 通过前面几章内容,最后总结本次地质填图实习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新发现、新见解,经验教训,存在问题并提
出今后工作建议。
附录
• 专题研究(必选)
• 附图、图版等(根据自己情况而定)
• 附表(根据自己情况而定)
参考文献格式
• [1] 刘洪福,罗金海,张复新等.巢湖北部凤凰山地区区域
•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2] 王道轩,宋传中,金福全等.巢湖地学实习教程[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 侯明金,齐敦伦,金义祥.安徽巢湖凤凰山石炭纪岩石
•特征及沉积环境分析[J].安徽地质, 1998,8(3):45-52.
第6篇:工作报告之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篇1: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巢湖地质实习报告
绪论(1)实习区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 实习区位于合肥市下辖县级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东以岠嶂山为界,西至青苔山一线,南至巢湖之滨,北抵试刀山附件。大致位于北纬31度35分~31度42分,东经117度47分~117度54分,面积约50平方公里。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
(2)道路交通、自然经济地理、工农业状况
淮南铁路从实习区南部穿过,高速公路在实习区以东半
汤接口可抵芜湖,马鞍山,南京,合肥,淮南等地。另有公
路干线可至无为,含山,和县。市内公交可达驻地——巢湖铸造厂,交通便利。实习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东,北,西为地山丘陵,海拔在20~400米之间。最高峰大尖山356米,麒麟山310米,平顶山187米,多数山峰的高程在200米左右。山脉走向为ne,南部为安徽省最大的淡水湖——巢湖,面积约784平方公里,湖面高程10米时,湖水容量18乘以10的八次方立方米。东南为裕溪河冲积平原,地形平坦,水系发达,系属长江流域。最大的河流为裕溪河,是沟通省会合肥,巢湖与长江的水上通道。
巢湖区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而且明显带有季风及大陆性特色。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200mm,雨季多集中自夏季,秋季较为干燥,无霜期230天。最高气温可达39摄氏度,八月份气温较高,一月份气温最低,可至负13摄氏度,年平均气温15摄氏度。风向有明显性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3.4米每秒。春季最大为3.4~3.7米每秒,秋季最小,为2.6~3.2米每秒。
巢湖物产丰富,景色优美。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芝麻,花生,菜籽等。特产水果有居巢花红(小苹果),姥山枇杷,烔炀滩梨等。特色水产有“巢湖三白”(白鱼,银鱼,米虾),毛刀鱼,绒毛蟹等。
工业以化工,轻工,军工为主。规模较的大企业有水泥 厂、皖维集团、铸造厂、7410厂等。目前已发现的矿藏有30多种,如石灰岩、白云石、石膏、黏土、磷矿、硅石、煤等。其中石膏,石灰石矿储量巨大。半汤温泉的矿泉水资源也十分丰富。
(3)实习的目的、任务和内容
实习的目的:
1、踏勘实习的目的:
料可供利用的程度;地形图的精度;航卫片的解释效果,落实并补充解译标志。
2、地质填图实习的目的:
【篇2:巢湖地质地貌实习报告】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实习目的任务及成果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实习目的:
通过野外实习,使我们巩固,充实《资源环境地学基础》或《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岩石学.》、《古生物地层学》、《测量学》、《水文地质学》等基础地质学的理论教学内容,加深对课程相关内容的理解,学会典型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以及团结互助、吃苦耐劳的精神。2、实习任务:
(1)通过巢北凤凰山地区自然露头和人工揭露的地质点进行系统的观测,收集各种地表地质信息等有关资料,研究地表地质规律,包括地层划分和层序、岩性组合及岩相特征、地质构造及构造变动、岩浆活动以及有用矿产的赋存规律等。
(2)绘制相应的地质图件,如综合地层柱状图、地质剖面图、地形地质图、构造纲要图等。
(3)编写文字报告。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的变迁、古生物的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研究。
二、实习要求
1.掌握实习区内地层层序、岩性岩相、厚度、标志层、接触关系以及地质体的变化规律,对测区内的地层层序的沉积环境变迁、古生物演化、构造形态组合及变动历史作综合分析和研究。
2.掌握实习区内各类岩石、古生物化石的野外观察、鉴定、描述和命名方法。3.掌握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如地层接触关系、褶皱构造、断裂构造、典型沉积特征、各种地质作用现象等)观察、描述、记录和分析的方法。
4.掌握实测地质剖面和野外地质填图的步骤、方法和要求。
5.掌握编制地形地质图、地质剖面图、综合地层柱状图等主要地质图件的方法、格式和要求。
6.学会在地质观察、编图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掌握地质报告编写的要求和方法。
三、工作方法
每个阶段进行之前,都要上课对本阶段的要求以及方法进行介绍。
第一阶段:由老师带队进行踏勘,分别到麒麟山东南麓以及麒麟山和凤凰山交汇处、7410工厂及甘露寺一线、马家山、平顶山、姚家山、和177高地等地,共计5天。
第二阶段:分组进行实测地层剖面(包括绘制地层剖面图、编写地层剖面说明书),共计5天。
第三阶段:地质测量填图,共计5天。
四、成果
(1)、区域地质调查报告1份;
(2)、实测地层剖面图3张;
(4)、1:10000地形地质图1张;
(5)、1:10000构造纲要图1张;
(6)、1/2千综合地层柱状图1张;
(7)、1:10000图切剖面图2张。
第二节 巢北地区地理概况 1、位置
实习地区位于安身省中部巢湖市市区北部山区,三面环山一傍水,南临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的巢湖,北依江淮丘陵区南缘,西北距合肥市约65公里,南距芜湖市80公里,东距南京市约120公里。(图1-1)。2、地貌 3、气候
巢北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属于季风副热带 湿润气候,但盛夏之际非常炎热,七八月份最高温度可达39℃,一月份气温可降至-13℃,年平均温度为15℃,年平均降雨量为1200毫米,无霜期230天。4、物产
(1)、农副产品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源丰富,盛产各种淡水鱼、虾、螃蟹等,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
(2)、矿产资源
巢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石灰岩、白云岩、磷矿、硅石、耐火粘土及煤矿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含量均属大型,是安徽及华东经济区水泥、化工、冶金熔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此外,区内碳酸盐岩地层中有油苗显示,对于寻找石油天然气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5、交通
本区交通极为便利,淮南铁路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主要干线可通合肥、南京、芜湖、徐州等地。水运以巢湖为中心,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镇(如图1-1)。
第三节 以往地质工作及评述
1934年,徐克勤,1:5万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安徽省巢县北部地质报告》。
1953年,李云祝,1:1万泥盆系铁矿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巢县凤凰山—岠嶂山铁矿评价报告》。
1956年,华东地质局巢湖地质队,1:1万煤田普查,著作成果《安徽含山、巢湖、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1978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83年,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队,1/5万区域地质调查,著作成果《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1997年,宋传中等,教学研究项目,成果著作《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建设》。早在五十年代,该区即辟为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教学实习基地。五十多年来,我院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有过不少重要发现,诸如巢北侏罗系的发现,猫耳洞附近洞穴堆积中大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发现,青苔山推覆构造的发现,紫薇山塌陷地下暗河和紫薇洞的发现等,对深入研究该区的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和旅游地质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自从八十年代后,区内先后有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30余所院校来此实习。九十年代中期,合肥工业大学承担的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地球科学专业群巢湖实习基地的建设》的研究和实施,深化了科研程度,丰富了教学内容,积聚了教学资料,并使得该教学基地能适应于大地学专业中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第二章 测区地质 第一节 地层巢北地区在地层区划上属扬子地层区、下扬子地层分区、六合—巢县地层小区、巢北沉积区。区内地层除古近系、新近系缺失外,自上震旦统灯影组至第四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尤以上古生界至下三叠统发育较为齐全;特别是下三叠统剖面完整,露头连续,化石丰富,是国
际地科联印度阶和阿勒尼克阶“金钉子”被选层型之一。也是进行科研、教学、地质旅游的良好地区。从志留系的高家边组到三叠系的东马鞍山组,在实习区内出露较好,化石丰富,是实习的良好地区。本区地层总厚度达3485—4397米。由于地层年代久远,包括奥陶系在内的较老地层在本区没有出露。观测地层按地层时代由老到新依次叙述如下:一、古生界(一)志留系(s)本区志留系发育下统高家边组,中统坟头组,缺失上统茅山组露头分布较广,出露较好,一般都组成背斜(如凤凰山背斜)核部。1.高家边组岩性蓝灰色粉砂质泥岩,夹有少量粉砂岩和极少量细砂岩,岩性软弱易风化,风化后呈褐黑色、灰绿色等,地层厚度达300m。
2.坟头组:区内坟头组在甘露寺和狮子口出露较好。下段:黄绿色中厚至厚层石英细砂岩、泥质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薄层页岩。砂岩中各种交错层理、波痕等沉积构造发育。底部以一层厚约10cm的岩屑杂砂岩与高家边组互界。厚约250m。上段:黄绿色薄至中厚层泥质细砂岩为主,成分不均一,具虫迹构造。厚大于20m。坟头组与下伏高家边组连续沉积、整合接触。(二)泥盆系(d)本区泥盆系缺失下统和中统,仅发育上统五通段。五通组,分布较广,露头良好。厚约176m。按岩性及组合特征分五段。五通组(d3w)砂砾岩段:为灰白色中厚至厚层砾岩、中—细粒石英砂岩,局部夹薄层泥岩。砾岩4—5层,砾石以石英岩、燧石为主,含少量细砂岩、粉砂岩、条带硅质岩等砾岩。粒径通常1—2cm,少数为大于5cm。砾石分选性较好、磨圆度较高,多滚圆状、次圆状,部分为次棱角状,厚约21m。石英砂岩段:为灰白色中厚—巨厚层中细粒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夹薄层泥质粉砂岩、粉砂质泥岩。交错层里发育,厚约52m。砂泥岩互层段:下部为灰黄、灰白、灰紫色薄层粉砂质泥岩与薄层至中厚层石英细砂岩互层,中间夹有粗粒石英砂岩,偏上夹有一层粘土矿,厚约65m。细粒石英砂岩段:灰白色巨厚层细粒石英砂岩,交错层理发育,厚约15m。细粒石英砂岩夹泥岩段:灰褐、灰白、灰黄色中至薄层铁质胶结细粒石英砂岩夹薄层泥岩为主。靠下有一层灰黑色粘土矿层,偏上夹有一厚10—15cm的褐铁矿层。厚约23m。本组含大量生物化石:鳞木、叶肢介。五通组与下伏中志留坟头组平行不整和接触。(三)石炭系(c)本区石炭系发育较为齐全,分布广泛,多出露于背斜和向斜之翼部。其下统包括金陵组、高骊山组、和州组,缺失老虎洞组;下统为黄龙组、船山组。分组描述如下:1.金陵组本组厚度7.5米,按岩性分上、下两段。下段:灰黄色泥岩夹粉砂岩,局部含铁质,厚1米左右。上段:灰黑色中厚层生物碎屑微晶、细晶灰岩。本组于下伏五通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2.高骊山组 本组在区内相变显著。按岩性可大致三分,厚约13米。下段:土黄色、灰绿色、紫红色、紫褐色的杂色泥页岩,厚约4.5m。中段:黄绿色、灰黑色灰岩夹薄层细砂岩,厚约4.3m。下段:土黄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厚约5m。本组与下伏金陵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3.和州组按岩性分为上下两段,厚约27米。下段:厚层状灰岩与灰紫色薄层泥岩重复出现,形成五个旋回。上段:灰色微带肉红色生物碎屑泥晶灰岩,顶部为炉渣状灰岩。本组与下伏高郦山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4.黄龙组肉红色、灰白色泥晶灰岩,含生物碎屑成分,粒度由晶体颗粒组成,致纯致密坚硬主要为水泥原料,厚度约为25m。本组与下伏和州组平行不整合接触。5.船山组底部有一层砾状灰岩,下部为暗灰色中厚层状致密灰岩,上部为灰色中厚层状藻屑豆粒灰岩,厚8m左右。与下伏黄龙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四)二叠系(p)本区二叠系分布于平顶山、马家山、龟山及俞府大村等地,包括下统栖霞组、孤峰组,上统龙潭组、大隆组,总厚约280-400米,各组岩性描述如下:1.栖霞组本组厚约717米,自下而上可分为两段六部分。梁山段:下部炭质页岩,风华后为土黄色泥岩,厚约0.5-1米。臭灰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沥青质含生物碎屑灰岩,厚约61m。下硅质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夹黑色薄层燧石层及夹黑色页状沥青质泥灰岩,厚约9m。本部灰岩段:灰黑色薄至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嘉黑夹灰黑色薄层含沥青质泥岩,厚约78米。上硅质岩段:黑色中薄层硅质岩与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白云质灰岩及薄板状硅质灰岩互层,厚
约8米。顶部灰岩段:灰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厚约15米。本组化石丰富,富含蜓类、珊瑚、腕足类、腹足类及大量有孔虫和藻类化石。本组底部与下伏船山组接触面上有不稳定的铁质层或灰白色粘土,且船山组顶部缺失邻区pseudoschwagaerina带相应层位,故两者为平行不整合接触。2.孤峰组本组厚约48米,按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灰黑、黑色薄层放射虫硅质岩、硅质岩夹紫色泥岩。底部约2.5米中段:浅紫、紫,黄褐色薄层泥砂岩夹(或为互层)紫色泥岩,厚约8.5米。上段:岩性以灰深灰色页岩为主,下部有黄褐,紫红色簿层泥岩。页岩中局部夹硅质条带及结核,厚约20米。本组化石丰富含菊石类等。孤峰组与栖霞组之间有一层含砾粘土,且栖霞组顶部凹凸不平,两者平行不整合接触。3.龙潭组本组厚约65米。按岩性、化石及含煤情况分成上下两段。下段厚约54米,可分为三部分。下部灰黄、黄褐、棕色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上部夹红褐色薄层硅质结核层,厚约23.5m。上部灰黄、灰黑色薄层泥岩、页岩、顶部为一厚约0.5米的薄煤层,厚约27.5米。顶部黄褐、红褐色薄层铁质细粒石英砂岩,局部相变为灰岩透镜体,厚约3米。上段以灰紫色页岩、黑色薄层硅质岩、薄层含铁质泥岩为主,局部夹黄褐色钙质细纱岩、含铁质粉沙岩,厚约11米。本组与下伏孤峰组接触面有一薄层铁质岩,认为存在沉积间断,为平行不整合接触。4.大隆组本组按岩性可分为三部分:下段灰黑色薄层硅质岩、碳质硅质岩夹紫色页岩、碳质页岩,底层有一薄层岩屑,厚约5.2米,中部紫灰色泥岩夹深灰。灰黑色碳质页岩、硅质页岩,厚约15.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硅质碳质泥岩,近顶部夹灰质白云质泥灰岩,厚约8-24米左右。本组与下伏龙潭组为整合接触。一、中、新生界(五)三叠系(t)本区三叠系下统为殷坑组、和龙山组、南陵湖组、中统为东马鞍山组。1.殷坑组本组厚约84米,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浅灰绿。黄绿色钙质泥岩、含砂质泥岩与黄绿、棕灰色薄层泥灰岩、含白云质泥灰岩互层,局部含有钙质结核,厚约23m。中段:灰黄、黄绿色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泥质条带灰岩或似瘤状灰岩,厚,22m。上段:灰绿色钙质泥岩夹灰、深灰色薄层泥质灰岩及薄层条带白云质灰岩,厚约39m。本组与下伏大隆组为整合接触。1.和龙山组本组厚约21米。按岩性分成上、下两段。下段:灰黄绿色、紫红色簿层似瘤状灰岩与钙质泥岩互层,偏上部夹灰、深灰色中至中薄层泥质灰岩,厚约9.3m。上段:灰、深灰色薄至中厚层灰岩夹黄绿色簿层似瘤状灰岩及页岩。厚约12m。本组与下伏殷坑组为整合接触3.南陵湖组本组厚约160米,岩性可分为三段。下段为厚层灰岩段,厚约49米。下部灰,灰萧,微红色薄层瘤状灰岩夹灰色灰岩,厚约13米,上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灰黄色中薄层瘤状灰岩,钙质泥岩用同生角砾状灰岩,厚约36米。中段为瘤状灰岩段,厚约47米。下部紫红色中薄层瘤状灰岩;中部灰,深灰色中厚层灰岩夹紫红,灰绿色瘤状灰岩及钙质页岩,厚约18米;上部灰绿色中薄层瘤状灰岩夹杂色泥岩及深灰色薄层灰岩,厚约13米。上段为灰黑色薄层灰岩段,厚约64米。下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家黄绿色钙质页岩,厚约26米;上部灰黑色薄层灰岩夹黑色沥青质炭质页岩及棕色钙质页岩,顶部有时含燧石结核,厚约38米。本组与下伏和龙山组为整合接触。4.东马鞍山组本组厚约95.8米,未见顶,分为两段。下段:灰,深灰色薄层至中层灰岩,底部为浅肉红色中至厚层含石膏假晶钙质白云岩,厚约12.7米。上段:灰黄厚层至块状角砾状灰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质灰岩,厚约83米。本组与下伏南陵湖组为整合接触。(六)侏罗系(j)磨山组本区磨山组露头零星,出露不全,仅见其下部地层,厚度大于7米。本组下部岩性以灰黄色中薄至厚层泥质岩屑石英砂岩、粉沙质泥岩夹浅灰色薄层细粒石英砂岩,底部以厚层石英砾岩不整合于下伏地层之上。(七)第四系本区第四系多发育南侧,山区一般发育坡积物,由砾石、沙及黏土组成,可达3-4米厚;近巢湖滨有河流、湖泊沉积物。有沙砾及亚黏土,亚沙土等组成;碳酸盐岩地区出现不少洞穴堆积,采获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巢县狗、宁镇熊、宽周口犀、半汤李氏野猪、杨氏大角鹿、山羊、青羊、野牛等化石。第二节 地质构造一、概述实习区位于中国南方稳定的扬子陆块东北缘,是在太古宙---古元古代发育形成陆块变质岩系基底时期,嗣后进入中—晚
古元代优地槽和冒地槽构造演化向外扩展增生,基本造就了稳定统一的大陆块,再经震旦纪—三叠纪海相沉积盖层发育时期,现今区内地表地质自晚三叠世以来,又受到东部太平洋板块运动影响,以及在西部特提斯海板快影响下,于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发生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出现“地台活化”的特征。
实习范围位于安徽省巢湖市北部凤凰山地区,出露地层为古生界和中生界,其东、南、西三面均为第四系覆盖,向北止于小罗断层。其构造形态为两个向斜和一个背斜,自东向西依次为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断裂发育。二、褶皱的描述褶皱构造发育是实习区内的基本构造特征。实习区在区域上为半汤复式背斜西翼的组成部分,自东向西由俞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平顶山向斜组成,出露地层为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连续折返的三个褶皱两翼地层产状基本正常,多有歪斜,局部发生倒转,褶皱相互平行排列,平面上呈一“m”形展开的低山地貌。轴迹方向为20ordm;—30ordm;ordm;ordm;,枢纽w倾伏,倾伏角15ordm;—26ordm;不等。受多期构造作用影响,轴面倾斜且弯曲;次级小褶皱在向斜槽部倾伏部位颇为发育;褶皱多被平行轴面和横切轴面断裂破坏。1.凤凰山背斜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长腰山—碾盘山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的方向nee—sww。凤凰山背斜枢纽起伏,大致向sw方向倾伏,轴面倾向nw并有绞扭现象。根据里卡德褶皱分类法,可命名为斜歪倾伏褶皱。核部由志留系地层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东翼地层倾角较大,局部倒转,西翼地层较缓,倾角一般30゜左右。由于核部志留系地层多为泥岩、粉砂岩,抗蚀性差,两翼泥盆系五通组(d3w)地层多为石英砂岩,抗蚀性强,常形成背斜谷这样一种特殊地貌,而两翼则由泥盆系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形成单斜山,如: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等。该背斜转折端出地层产状明显(图2—18)。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特别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合。凤凰山背斜出露长约7公里,宽约4公里。在其北端大尖山的西麓,可见核部地层的转折部分。背斜核部的大部分由于是志留系页岩构成,剥蚀强烈,形成小型山间盆地,并被第四系(q)松散沉积物覆盖。2.平顶山向斜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马家山—平顶山—向核山(石灰山)一带,出露规模仅次于俞府大村向斜,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南陵湖组(t1n)中部地层;两翼为南陵湖组(t1n)下部、殷坑组(t1y)、和龙山组(t1h)和二叠系大隆组(p2d)的地层,两翼岩层产状:平顶山南坡山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山顶东翼261゜∠51゜,西翼150゜∠44゜。该向斜扬起端出露清晰,西翼岩层直立,局部斜转,山顶北坡转折端清楚,其瘤状灰岩挤压破碎,但未发生位移。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影响平顶山向斜发育的因素有:①核部扬起端岩层产状很陡(50゜—80゜),风化剥蚀主要沿着岩层节理面进行。②三叠系殷坑组(t1y)岩层软,抗蚀性差,易风化,即岩性差异造成的。同样,由于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其向斜形态复杂多变,并被许多断层破坏。在向核山(石灰山)转折端正是受到一条右行平移正断层的影响,而使石炭系地层向下跌落,地形上表现为向东扭转特别是平顶山向斜的次级褶皱极为发育,主要分布于耙子山—马家山—巢湖水泥厂一带,典型的次级褶皱主要有以下三个:(1)水泥厂扇形背斜位于巢湖水泥厂的北西方向、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附近的圆形采坑内。圆形采坑的周围岩层均为三叠系南陵湖组(t1n)地层,且都向采坑中心倾斜。扇形背斜的核部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下部(t1n1)地层,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中部(t1n2)和上部(t1n3)地层以及东马鞍山组(t2d)地层。其产状东翼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41゜。在扇形背斜的东、西两侧,又出现两个以三叠系东马鞍山组(t2d)地层为核部的小向斜,并且倒转。平顶山向斜枢纽自北向南有起伏,至扇形背斜出现处,枢纽急剧起伏并翻卷。根据区域应力分析,该扇形背斜的形成是在印支期—燕山期,【篇3:巢湖实习报告】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巢湖北部山区地质实
习报告
专业班级:资源勘查工程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日期:2012/12/12——2013/01/06
目录
第一章 1.1 1.2
1.3 前言~~~~~~~~~~~~~~~~~~~~~~~~~~~~~~~~~~~~~~~~~~3 实习目的、任务及意义~~~~~~~~~~~~~~~~~~~~~~~~~~~~~~~~3 实习区的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3 前人研究成果及科学观点~~~~~~~~~~~~~~~~~~~~~~~~~~~~~4
地层~~~~~~~~~~~~~~~~~~~~~~~~~~~~~~~~~~~~~~~~~~6 第二章 2.1
2.2 概述~~~~~~~~~~~~~~~~~~~~~~~~~~~~~~~~~~~~~~~~~~~~~~~6 地层~~~~~~~~~~~~~~~~~~~~~~~~~~~~~~~~~~~~~~~~~~~~~~~6
构造~~~~~~~~~~~~~~~~~~~~~~~~~~~~~~~~~~~~~~~~~12 第三章
3.1 褶皱~~~~~~~~~~~~~~~~~~~~~~~~~~~~~~~~~~~~~~~~~~~~~~12 3.2 断层~~~~~~~~~~~~~~~~~~~~~~~~~~~~~~~~~~~~~~~~~~~~~~16
第四章 岩浆岩~~~~~~~~~~~~~~~~~~~~~~~~~~~~~~~~~~~~~~~16 4.1 概述~~~~~~~~~~~~~~~~~~~~~~~~~~~~~~~~~~~~~~~~~~~~~~~22 4.2实习区侵入岩特征~~~~~~~~~~~~~~~~~~~~~~~~~~~~~~~~~~~~2
2第五章 矿产~~~~~~~~~~~~~~~~~~~~~~~~~~~~~~~~~~~~~~~~~24 5.1 概述~~~~~~~~~~~~~~~~~~~~~~~~~~~~~~~~~~~~~~~~~~~~~~~24 5.2矿产资源~~~~~~~~~~~~~~~~~~~~~~~~~~~~~~~~~~~~~~~~~~~~2
4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环境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28 结语~~~~~~~~~~~~~~~~~~~~~~~~~~~~~~~~~~~~~~~~32 参考文献~~~~~~~~~~~~~~~~~~~~~~~~~~~~~~~~~~~~3
4第一章 前言
1.1实习目的、任务及意义
本次巢湖地质填图实习旨在巩固和加深在课堂学的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效果;了解岩层产状及其形成过程和发展情况;分析沿途所见的岩石的性质和所属地层,以及该地区的地质发展演变简史;学会野外观察地质现象和分析评价工程地质问题的初步能力;学会用导线法测量地层剖面;学会地质填图的基本方法;了解地质工作的基本内容和环境;通过实习掌握环境地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地质问题。根据教学安排,这次实习共分为5个阶段:资料收集阶段,踏勘阶段,实测地层剖面阶段,地质填图阶段,数据整理、报告编写及绘图阶段。并要求我们掌握褶皱和断层等构造野外研究方法和识别标志,认识实习区的构造特征,并能根据实习区褶皱和断裂的组合特征进行初步的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分析,追溯构造演化史。同时,还要求我们学会在野外寻找化石、辨认化石的能力。
本次巢湖地质实习意义重大,书本让我们掌握了丰富的知识,但更广阔的智慧是在书本之外,实践之中。通过这将近一个月的实习,我们了解地质工作的基本内容和工作方法;能正确提出地质填图任务及要求并运用所得数据和资料进行绘制地质图,以及完成其他任务;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培养了自己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团结合作的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培养热爱地质事业,勇于探索地球奥秘的兴趣。
为我们将来从事地质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2实习区的位置、交通、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图1-1 巢湖市交通位置图
实习区位于安徽省巢湖北部山区,巢湖市位于安徽省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实习区交通十分便捷,淮南线贯穿境内,向东南可与皖赣线相连,由西北经合肥可与京沪线、京九线、合九线以及宁西线相接;合芜高速公路途径巢湖市,与合宁高速、合徐高速、合安高速、沪蓉高速相连;此外,尚有省道、县道等支线与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和江苏省南京市相连;以巢湖为中心,水上运输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市,可谓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纵横交错,直达全国各地。
巢湖市属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为15.7℃~16.1℃,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雨量分布不均夏季梅雨显著,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12月份降水量最少。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年平均风速3.0~3.4m/sec。
巢湖市工业欠发达,主要有水泥、化工、机械及轻工业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巢湖水泥厂、安徽维尼纶厂、油泵油嘴厂和铸造厂等。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产品有鱼、虾、河蟹等。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溶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粘土、陶用粘土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岩的储量均属大型,在安徽省占有重要位置。
1.3前人研究成果及科学观点
实习区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地质工作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做过大量的地质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围绕找矿展开的较大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工作,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主要进行的是大中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合肥工业大学地质系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将该区辟为野外教学的实习基地,50多年来该校师生在地层、古生物以及地质构造,第四纪地质,环境和旅游地质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发现,并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为巢湖实习基地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于2005年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巢湖地学实习教程》作为野外教学的指导书。
进入21世纪以来,结合下三叠统印度阶-奥伦尼阶层型剖面的研究围绕区内的平顶山剖面做了大量地层方面的工作,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内先后有、中国石油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大学、中国海洋大学、西安石油大学等30余所院校来此实习。其中一些院校在经过数年野外教学,以及地质研究的基础上正式出版或者内部发行了各自的野外教学实习指导书。有的学校还结合野外教学设立研究课题,取得了较多的研究成果。主要的研究成果或者文献列述如下:
1、1934年,徐克勤曾在巢湖市北部地区作过1:5万地质调查,著有“安徽省巢县北部地质报告”。
2、1953年4月,安徽省地质局合肥市地质队李云祝,对该区曾做过1:1万泥盆纪铁矿普查,著有“安徽巢县凤凰山-岠嶂山铁矿评价报告”。
3、1956年元月,华东地质局巢县地质队曾做过1:1万煤田普查,著有“安徽含山、巢县、怀宁一带煤田普查报告”。
4、1978年,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作过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著有“1:20万合肥、定远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
5、1983年,安徽省地矿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作过1:5万区域地质调查,著有“1:5万巢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6、2005年,王道轩、宋传中等,《巢湖地学实习教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7、2007年,西北大学地质系,《巢湖北部凤凰山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西北大学出版社。
8、2005年,郭俊锋等,《安徽巢湖地区石炭纪-三叠纪生物地层研究》,长安大学内部研究课题报告。
9、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南京大学内刊。
第7篇:巢湖水文地质专业填图实习
巢湖水文地质填图实习
水文地质部分
一、概述及课程性质
二、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三、本次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的目的四、实习区水文地质概况
(一)、自然地理
(二)、气象
(三)、地表水实习区水文地质概况
(四)、水文地质
1、地下水类型
2、地下水露头—泉
3、岩溶、岩溶作用
主要内容
水文地质填图实习概述 实习区水文地质概况 本次实习的水文地质工作简述
一、课程性质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地质教学中一次综合性的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水文地质教学中一次综合性的野外 综合性 教学过程 过程。教学过程。锻炼学生实际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实践课程。锻炼学生实际应用和综合分析能力的实践课程。实际应用 课程
二、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的内容和学习要求
地质填图:简称填图,地质填图:简称填图,是按一定的比例尺及统一的技术要 将各种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形图之上,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形图之上 求,将各种地质体及有关地质现象填绘于地形图之上,而 形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地质图的工作过程 形成地质图的工作过程。水文地质测绘:是在已有的地形和地质图上对地下水 地质图上对地下水和 水文地质测绘:是在已有的地形和地质图上对地下水和与 其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实地观测和填图工作 进行实地观测 工作。其有关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实地观测和填图工作。
水文地质填图(水文地质填图(hydrogeological mapping)不同于)地质填图和水文地质测绘,地质填图和水文地质测绘,又涵盖了地质填图和水文地质 测绘的部分工作内容 部分工作内容。测绘的部分工作内容。地质点及(1)对实习区各种地质点及地质现象(地层、岩石、构造))对实习区各种地质点 地质现象(地层、岩石、构造)进行观测 并将其填绘到地形图上。观测,填绘到地形图上 进行观测,并将其填绘到地形图上。—熟悉地质填图的工作过程、训练地质填图的基本功。熟悉地质填图的工作过程 基本功。熟悉地质填图的工作过程、训练地质填图的基本功 水文地质点及(2)对实习区各种水文地质点及水文地质现象(地下水露头、)对实习区各种水文地质点 水文地质现象(地下水露头、含水层特征、构造控水特征、岩溶)进行观测 并将其填 观测,含水层特征、构造控水特征、岩溶)进行观测,并将其填 到地质图上。绘到地质图上。—熟悉水文地质测绘的工作过程,对研究区地下水的形成 熟悉水文地质测绘的工作过程 熟悉水文地质测绘的工作过程,条件、赋存状态与运动规律进行初步的研究 初步的研究。条件、赋存状态与运动规律进行初步的研究。
三、本次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的目的培养两种能力: 培养两种能力: 两种能力 实际问题的能力(1)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2)独立从事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独立从事水文地质调查设计和野外调查研究的能力。学会两类方法 两类方法: 学会两类方法: 观察、(1)典型地质、水文地质现象的观察、描述、综合分析的基)典型地质、水文地质现象的观察 描述、综合分析的基 本方法;
本方法; 图件、报告的 方法。(2)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件、实习报告的编制方法。)各种地质及水文地质图件 实习报告 编制方法 进行一个尝试 一个尝试: 进行一个尝试: 传统的手工 手工填图方法 数字填图方法 传统的手工填图方法 数字填图方法
四、实习区水文地质概况
(一)、自然地理
巢湖市临近长江,环抱巢湖。巢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巢湖市临近长江,环抱巢湖。巢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方圆800多平方公里,烟波浩渺,白 多平方公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方圆 多平方公里 烟波浩渺,帆点点。湖中央有姑山 姥山两个岛屿 湖四周有半汤 姑山、两个岛屿,半汤、帆点点。湖中央有姑山、姥山两个岛屿,湖四周有半汤、香泉、汤池三大温泉和太湖山、香泉、汤池三大温泉和太湖山、鸡笼山、冶父山、鸡笼山、冶父山、天井山四个 还有仙人、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仙人、紫薇、王乔、华阳、紫薇、王乔、华阳、泊山五大 溶洞,国家级AAA级银屏山风 溶洞,国家级 级银屏山风 景区,寺庙景点及名人故里等。景区,寺庙景点及名人故里等。
(二)、气象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 总的气候特征是: 巢湖市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总的气候特征是:气 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 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 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季风气候显著,冬寒夏热,四季分明。温度:多年平均气温为15.8℃。全年极端最高气温为 温度:多年平均气温为 ℃ 40.4℃(1959年8月23日),极端最低气温为 极端最低气温为℃ 年 月 日),极端最低气温为 15.7℃(1969年2月6日)。其中:春季,平均气温 其中: ℃ 年 月 日)。其中 春季,10~22℃。夏季最热月为、8月,平均气温为 ℃ 夏季最热月为
7、月 28.4~28.7℃。秋季,平均气温20~10℃。冬季,平 ℃ 秋季,平均气温 ℃ 冬季,均气温低于10℃ 冬季最冷月为1月 均气温低于 ℃。冬季最冷月为 月,平均气温为 2.4~2.7℃。℃
湿度:本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湿度:本地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0%,最大为,最大为81%,最,小为64%。夏季最热月平均湿度为 小为。夏季最热月平均湿度为75%,冬季最冷月平,均湿度为68%。均湿度为。降雨量:本地多年平均在1000~1158毫米之间。主要 毫米之间。降雨量:本地多年平均在 毫米之间 集中在5-8月,占年总降水量的 集中在 月 占年总降水量的55%。降水的基本特征。地域差异不太明显;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较大。是:地域差异不太明显;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较大。本区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风:本区属季风气候区,风向有较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 夏季以东南风为主,秋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夏季以东南风为主,秋冬季以东北风为主。多年平均风速 为4.1M/S。其它: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 至 月 日 其它:平均初霜日期为 月10至11月13日;平均终霜 期为3月 至 月 日 无霜期为229-234天。期为 月18至3月22日。无霜期为 天
(三)、地表水
1、地表河流、本区位于巢湖水系中下游,直接与巢湖 巢湖相通的河流有裕溪
本区位于巢湖水系中下游,直接与巢湖相通的河流有裕溪 兆河、白山河、炯炀河、柘皋河等 直接与长江 长江相通 河、兆河、白山河、炯炀河、柘皋河等;直接与长江相通 的河流有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姥下河、石跋河等; 的河流有裕溪河、牛屯河、得胜河、姥下河、石跋河等; 另有平行于长江的西河。另有平行于长江的西河。裕溪河是巢湖洪水的主要入江通 牛屯河为巢湖(裕溪河)的分洪道; 道;牛屯河为巢湖(裕溪河)的分洪道;兆河是位于巢湖 中游的一条洪水通道,巢湖的洪水可通过兆河入西河,中游的一条洪水通道,巢湖的洪水可通过兆河入西河,经 凤凰颈排灌站和凤凰颈闸机排和自排进入长江,凤凰颈排灌站和凤凰颈闸机排和自排进入长江,西河的洪 水也可通过兆河进入巢湖。水也可通过兆河进入巢湖。
2,巢湖、巢湖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的中部,长江北岸,巢湖位于安徽省江淮丘陵的中部,长江北岸,因形似鸟巢 而得名。湖面辽阔,东西长约78km,南北宽约 而得名。湖面辽阔,东西长约,南北宽约44km,总面积为820km2,湖泊 总面积为 蓄水量为36亿 蓄水量为 亿m3,是我国 第五大淡水湖。第五大淡水湖。湖面轮廓似 一只两角菱;又如鸟巢,一只两角菱;又如鸟巢,故 有巢湖之名。有巢湖之名。
湖泊生态系统、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湖滨湿地生态系统、山地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平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有序,相得益彰。平地草原生态系统分布有序,相得益彰。湖泊面积原为2000km2,人类对湖区的大规模围垦,使 人类对湖区的大规模围垦,湖泊面积原为 湖区面积迅速较少,变成现今的820km2,造成湖泊生态 湖区面积迅速较少,变成现今的 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系统、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
巢湖为一断陷湖,从其形态看,至少由四组断裂所组成,巢湖为一断陷湖,从其形态看,至少由四组断裂所组成,断陷湖 其中以北北东、北西西两个方向的活动性断裂为主。其中以北北东、北西西两个方向的活动性断裂为主。巢湖 区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我国东部巨大而著名的“ 区域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我国东部巨大而著名的“郯(山 东郯城)庐 安徽庐江)断裂带”正好斜贯巢湖而过,东郯城)—庐(安徽庐江)断裂带”正好斜贯巢湖而过,很可能是巢湖形成的主干断裂。很可能是巢湖形成的主干断裂。从巢湖区域内断裂作用、地震活动、从巢湖区域内断裂作用、地震活动、温泉出露种种现象均 说明直到今天,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仍然还在继续,说明直到今天,地壳的这种升降运动仍然还在继续,只是 表现比较缓慢而已。表现比较缓慢而已。目前,巢湖的主体有不均衡的缓慢下沉趋势。目前,巢湖的主体有不均衡的缓慢下沉趋势。如北岸中庙 一带,已北移数百米,原来沿岸的村庄、农田已没入湖区。一带,已北移数百米,原来沿岸的村庄、农田已没入湖区。
巢湖存在的问题
1、湖岸崩塌 湿地破坏、水进人退 湿地破坏、湖岸崩塌—湿地破坏 成因: 成因:(1)多组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宏观上控制着巢湖崩塌岸)多组北东向、分布,地层岩性微观上影响崩塌程度; 分布,地层岩性微观上影响崩塌程度;(2)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素影响水位变化,进而形成)降水、风速和风向等气象因素影响水位变化,湖岸崩塌的时段性; 湖岸崩塌的时段性;(3)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特别是对巢湖大闸不合理调控等人)
人类生产、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进而抬高水位,为因素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进而抬高水位,亦是加剧 崩塌的原因之一。崩塌的原因之一。
2、水质污染 蓝藻、水质污染—蓝藻 成因:工业化、成因:工业化、城市化
(四)、水文地质
1、地下水类型、实习区内除高家边组、龙潭组和殷坑组为主要隔水层外,实习区内除高家边组、龙潭组和殷坑组为主要隔水层外,其余 地层均有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为主要特征。地层均有含水层,裂隙水、岩溶水为主要特征。(1)岩溶水)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二叠系(栖霞灰岩P 及三叠系灰岩(主要分布于石炭系、二叠系(栖霞灰岩 1q)及三叠系灰岩(膏 主要为裂隙岩溶水。溶角砾岩)中,主要为裂隙岩溶水。赋水较丰富区域喻府大村 向斜和平顶山向斜。向斜和平顶山向斜。(2)裂隙水)主要分布于泥盆系五通组和二叠系砂岩中。主要分布于泥盆系五通组和二叠系砂岩中。(3)松散岩层孔隙水)分布不广,仅在冲沟两侧和向斜核部堆积的第四系亚砂土,分布不广,仅在冲沟两侧和向斜核部堆积的第四系亚砂土,夹 碎石块中含孔隙水,受大气降水控制。碎石块中含孔隙水,受大气降水控制。
2、地下水露头—泉、地下暗河、水井、地下水露头 泉 地下暗河、(1)泉)泉在实习基地内较为发育,最富盛名的为半汤温泉,泉在实习基地内较为发育,最富盛名的为半汤温泉,此外 规模较大者还有金银洞(泉)、和白姑洞(泉),规模较大者还有金银洞()、和白姑洞(和白姑洞 半汤温泉:构造上属震旦系—寒武系 奥陶系半汤复背斜,寒武系—奥陶系半汤复背斜 半汤温泉:构造上属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半汤复背斜,半汤温泉受走向30和310两组大断裂控制,为断层泉泉,两组大断裂控制,半汤温泉受走向 和 两组大断裂控制 为断层泉泉,从奥陶纪山仑山灰岩中流出。从奥陶纪山仑山灰岩中流出。金银洞泉:又名金庭洞泉、幸福泉,金银洞泉:又名金庭洞泉、幸福泉,该溶洞为地下河出口 发育在下二叠统栖霞组本部灰岩段(),岩溶发 处,发育在下二叠统栖霞组本部灰岩段(P1q4),岩溶发 育受走向60和310两组节理控制,泉水一般受降水补给,两组节理控制,育受走向 和 两组节理控制 泉水一般受降水补给,属下降泉。属下降泉。
(2)地下暗河)发育在王乔洞、白姑洞()、金银洞 金银洞(发育在王乔洞、白姑洞(泉)、金银洞(泉)等。(3)水井)甘露寺水井、甘露寺水井、平顶山采石场水井以及农村打的浅层地下水 水井(潜水)。水井(潜水)。
3、岩溶、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岩溶作用:以地下水为主,地表水为辅,以化学过程(溶 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解与沉淀)为主,机械过程(流水侵蚀和沉积,重力崩塌 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和堆积)为辅的对可溶性岩石的破坏和改造作用。岩溶现象
溶洞、地下暗河、岩溶漏斗、岩溶塌陷等。溶洞、地下暗河、岩溶漏斗、岩溶塌陷等。溶洞(1)紫薇洞)典型的地下河型洞穴,地下河流曲折悠长,通过岩洞,典型的地下河型洞穴,地下河流曲折悠长,通过岩洞,直 达巢湖。紫
薇洞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中,达巢湖。紫薇洞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中,沿岩层层面 发育。溶洞两壁上留下多层溶蚀痕,洞底相对平坦,发育。溶洞两壁上留下多层溶蚀痕,洞底相对平坦,其下 仍有多层地下暗河发育。仍有多层地下暗河发育。(2)王乔洞)溶洞也形成于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中,溶洞也形成于二叠系栖霞组灰岩中,洞内可见三级地下水 古侵蚀面,代表至少曾有过三次上升的新构造运动发生。古侵蚀面,代表至少曾有过三次上升的新构造运动发生。属古地下水暗河残留。属古地下水暗河残留。
本次实习的水文地质工作简述
水文地质点观测 —形态、水量及形成原因。形态、形态 水量及形成原因。水文地质点填绘 —将观测到的水文地质点填绘到地质图上。将观测到的水文地质点填绘到地质图上。将观测到的水文地质点填绘到地质图上 取样做水化学分析 —将野外取的水样进行水化学简分析。将野外取的水样进行水化学简分析。将野外取的水样进行水化学简分析 实习区地下水形成、实习区地下水形成、赋存及运动规律认识 实习报告编写
第8篇: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
一、概况
1、目的任务;
收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了解区内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开展1;2000地质测量,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化(体)类型,数量,形态,规模,产状和品位变化特征。
2、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工作区位于紫阳县西南部麻柳乡的石门湾-何家湾之间,行政区划隶属于紫阳县麻柳镇所辖,地理坐标为:
东径:108°10′47″-108°11′18″ 北纬:32°17′23″-32°17′56″
由矿区向北东约一华里可至襄渝铁路麻柳货运站,向东约两公里有矿山公路至麻柳乡并可与210国道、310省道相通,交通较为便利。
本区地处北大巴山区,沟谷切割较深,地形条件恶劣,山高坡陡,最高标高1306米,最低标高570米,相对高差736米左右,一般坡度30-50°,属中低山区。分水岭呈北西南东向,较大的水系麻柳河及青岩溪汇入汉江支流任河,区内属北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5.1℃,极端最高气温41.3℃,极端最低气温-7.4℃。年均降水量1127毫米,无霜期268天,由于区内多山,气候垂直变化比较明显。
本区人口稀少,土地贫瘠,粮食基本自给;经济作物有茶叶、蚕桑等;工业不发达,属贫困地区。锰矿、钡盐及瓦板岩的开发渐成规模,为地方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区内电力资源充裕,劳动力资源丰富。
3、以往地质工作简况(1)、陕西地质局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进行过1:20万紫阳幅区域地质调查;陕西区调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又进行了1:20万紫阳幅区调修测工作。
通过上述工作,初步建立了该区地层构造骨架,奠定了区内地质工作基础。(2)、1974-1975年陕西地矿局第七地质队在该区开展了1:1万地质测量及1:1万地球化学岩石测量等工作并开展了矿点初步检查评价工作。区内矿产地质工作程度很低。仅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有西冶716队在工作区南部开展了磷矿地质普查,发现了吴家坪、青树湾、彭家湾锰矿点,但由于工作任务的不同,未对所发现的锰矿化作进一步的地质矿产工作。近年随着矿产业的升温,局部地段开展了地质普查工作,但尚未有重大突破。(3)、2005年5月—2008年10月,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受安康市康鑫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先后对勘查区进行了1/万地质测量,剖面测量,1/2千地质简测,对已发现的矿(化)体进行了地表槽探工程揭露,选择成矿有利地段布设施工了中、浅部硐探、钻工程进行控制了解,圈连了矿化蚀变带工业矿体,估算区内铅锌资源量(333+334)矿石量31.29万吨,锌金属量2.14万吨,铅金属量0.14万吨;其中333金属量0.46万吨,占总资源量的20.09%。编写了《陕西省紫阳县石门湾铅锌普查地质报告》。
2005-2006年度,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该区作了初步的普查地质工作,编写了《紫阳县石门湾铅锌矿地质普查报告》。
2007-2008年度陕西省矿业开发工贸公司在区内初步开展了局部地段详查工作,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连铅锌矿体6条(K1、K2、K3、K4、K5、K6)。对区内部分矿体在深部的特征进行了初步了解,认为区内铅锌矿化在中、深部有变厚、变富的趋势。以上地质工作及其成果资料虽没收集全面,但是通过已有资料为本次地质填图工作提供了基础依据,同时,也为在该区进一步开展地质勘查、找矿指明了方向。本次工作基本情况
本次工作自2013年7月18日开始-2014年5月20日结束,在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石门湾铅锌矿区已有成果,对石门湾铅锌矿区(原编号)K1、K2、K3、K4矿体在913-975米标高中段区间已施工了LD1、LD2、LD3、LD4、LD7等五个老硐和K5矿体标高在740-768米施工的LD5、LD6两个平硐均进行了系统调查。对全区开展1:2000地质填图,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地表探槽工程揭露,间距按50×40米,分别施工了TC1、TC2、TC3、TC4、TC5、TC6、TC7、TC8、TC9、TC10、TC11、TC12、TC13、TC14、TC15、TC16、TC17、TC18、TC19、TC20、TC21、TC22、TC23、TC24、TC25、TC26、TC27TC28共计28个。通过揭露追索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把区内地层划分到了组或岩段。基本查明区内主要构造分布及其构造性质,构建了区内总体构造格架。确定了区内控矿构造,含矿构造(铅锌矿化蚀变带)和发现并圈连了铅锌矿(化)体8条。分别是(现编号)K1、K2、K3、K4、K5、K6、K7、K8。矿体主要产于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上亚段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态基本一致,受一组顺层断层破碎带控制。完成实物工作量
1;2000填图面积0.37km2 地质观察点;283个
探槽工程;28个。总斜长3529.95m,总水平长2837.7m。采化学样;581个。(其中外调1个,2013年6月前66个)采标本;24个。(其中薄片23件,光片1件)老洞调查;10个。总进尺609.5m 老洞清理;17m 工程地质测量面积;0.37km2。地形测量2.03km2 1;1000实测剖面4条(0线、28线、23线、40线)总水平长1.479km 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
地质填图所用底图先期采用1;10000地形图放大1;2000地质平面图。至最后请由陕西省地质局第一地质队测量组2014年4月实测1;2000地形地质图。
填图方法;以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对于构造破碎蚀变带、矿化体和主要地质界线除穿越法外,并沿走向进行了追索。
线距一般为50-40m,个别
地质观察点编号前面冠以”D”字样代表地质点,点号按自然顺序编号。填图人员:有王俊贤,张玉虎,童光荣,陆续增加了姚富升,张祖浩,李明生。分三个作业组,每个作业组由两人组成。王俊贤填图作业组(又称编录组)除完成填图工作外,还要负责全区所有探槽工程编录取样工作,负责追索k7、k6、k5、K3的矿化体连接及测区相关的重要地质界线。地质观察点以D1-D88.探槽编录26个。张玉虎填图作业组由测区以东至南北填图,追索K1、K2、K3及K7矿化体边界的硅质岩,炭质泥岩出露界线。地质观察点分管编号从D300-500之间。童光荣填图作业组(又称工程揭露组),除填图作业外还要负责带领民工进行地表工程揭露。由测区中心往南追索K5、K4、K8矿化体连接。地质观察点分管号为D201-D300之间。朱光明驻矿协助石门湾铅锌矿详查工作。完成地质填图面积0.37km2。定地质观察点283个。已大大超出(规范)要求,全部为原岩点,原岩点率为100%,达到了设计目的。
三、区域地质背景及成矿条件分析
工作区位于杨子准地台台缘凹陷北缘,属相对稳定区。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二叠系、三叠系一套陆源碎屑岩建造、碳酸盐建造,除震旦系陡山沱组岩相变化较大外,其它地层岩相变化较小,厚度变化大,变质轻微。
区内褶皱构造较为发育,褶皱多为紧密的线状褶皱,褶皱轴线与主要断裂近于平行。断裂以走向断层为主。地层、构造线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构造变化较强的岩石变质程度较低。区内主要矿产有锰、磷、重晶石等。
四、矿区地质
1、地层
工作区内主要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地层,由老至新描述如下:(1)震旦系: 上震旦统(Z2):底部为含黄铁矿碳质板岩,下部炭质绢云母千枚岩夹硅质岩;上部厚层白云岩、硅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硅质岩。为区内磷块岩及铅锌、锰矿的主要赋矿层位。与下覆南沱组地层呈整合或断层接触关系。在该区未能细分为陡山沱组及灯影组,仅按岩性组合特征大致可分两个岩性段: 第一岩性段(Z21):底部为含炭粉砂质页岩夹石炭透镜体、炭质硅质板岩;上部为白云质页岩夹薄-中厚层状白云岩;上下两种岩性界面之间夹有锰矿层。该层主要分布在茅坪大梁以西。
第二岩性段(Z22)按岩性组合特征又可分为两个亚段: 下亚段(Z22-1):主要出露测区西南部。底部为薄-中厚层白云岩夹白云质页岩;上部为薄-中厚层状灰岩、中厚层灰岩; 上亚段(Z22-2):由下而上为中层状白云岩、薄-中层状白云岩夹薄层状硅质岩、薄-中层状硅质岩夹薄-中层状白云岩及粉砂质页岩、石炭透镜体。上亚段为普查区内铅锌矿的含矿层位。
(2)寒武系:工作区寒武系地层出露在老林湾-水晶湾-岩溪湾-何家湾-石门湾一线的北、东、南部:
下寒武统(∈1):下部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钙质细砂岩,炭质板岩夹泥灰岩、鲕状灰岩、古杯灰岩;上部中厚层泥质斑纹状灰岩夹白云质灰岩。
2、构造
区内断层、褶皱发育。主要出露两组断层构成区内总体构造格架,一组是北东-南西向断层为区内规模较大的成矿期后破坏性断层。主要分布于石门湾、大湾、岩溪湾、老林湾这四个沟溪中。另一组大致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区内规模较大控矿构造,发育于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岩石界面处,多形成较陡的断层崖及连续三角面,一般在走向或延伸方向上多有双重因素受限,一是前者构造破坏。二是不利岩性也有一定的限制。(1)、老林湾断层
总体为北北东向展布,局部呈近东西,分布于测区北部经过,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280米,总体产状: 320°∠28-38°,局部产状10°∠38°,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K7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45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2)、岩溪湾断层
总体为北北东向展布,局部走向呈弯曲摆动,分布于测区中北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280米.总体产状:276°∠35-40°,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90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3)、大湾断层
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展布,分布于测区中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500米.产状:280°-300°∠30-50°,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北延K1支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280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4)、石门湾断层
总体为南西-北东向展布,分布于测区南部,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断层,为逆冲推覆构造。长约500米.总体产状:280°°∠45-65°,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其将北延K8矿体及地层截切并有错开错距28m,为一成矿后期断层。
(5)北西-南东向断层:分布于全区,为区内规模最大的控矿断层。发育于能干性差异较大的岩石界面处,多形成较陡的断层崖及连续三角面,产状:220-330°∠35-75°,断层带旁侧岩石破碎,多具硅化、白云岩化,下盘发育断层炭化泥。
(6)顺层断层(层间):是区内规模较大的含矿断层,对区内整个铅锌矿带及含矿层的展布有控制作用;它的展布方向与北西-南东向构造相一致,矿化蚀变关系紧密。蚀变为硅化、碳酸盐化、褐铁矿化。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产状235-330°∠35-75°。
3、褶皱构造
区内褶皱发育,青龙寨-唐家大湾断层南北分别有肖家坡向斜及麻柳复式向斜。铅锌矿区基本位于断层以北麻柳复式向斜南翼的何家湾-唐家河坝复式背斜的北西倾没端何家湾一带,由林家湾背斜、岭子山向斜、田竹湾背斜等及其它更次一级的褶皱组成,枢纽与区内地层走向一致呈北西南东向。因断层作用褶皱两翼残缺不全形态不对称;(1)林家湾背斜
分布在林家湾-侯家岩一带,和岭子山向斜毗邻。呈NNW-SSE向展布,长1200米,宽200米,向北西倾伏,核部为上震旦统第一岩性段(Z21),两翼由第二岩性段(Z22)组成,其中北东翼产状247-288°∠44-59°,为倒转翼,侯家岩一带次级褶皱更为发育;南西翼被F3断层破坏。(2)岭子山向斜
分布于王家山-岭子山一带,与林家湾背斜毗邻,长1300米,宽400米,向斜向南东翘起.核部由下寒武统(∈1)组成,两翼均由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组成,北东翼部分被F3断层破坏。南西翼为倒转翼,产状:250-275°∠35-85°。(3)田竹湾背斜
分布于铅锌矿带西南侧田竹湾一带,北与岭子山向斜毗邻,其北东翼即为岭子山向斜南西翼,长1400米,宽100米,北斜向北北西倾伏,核部为上震旦统第一岩性段,北东翼为第二岩性段,为倒转翼,产状250-275°∠35-88°。南西翼被F1断层破坏。
4、节理、劈理构造
在含矿层白云岩中往往发育断续的节理或裂隙,产状20-80°∠63-68°,并常见参差状白云石脉、石英白云石脉、石英方解石脉等较为发育,且多与角砾状、条带状黄铁矿、闪锌矿相伴产出。
三、岩浆岩
区内岩浆活动较弱。局部地段仅见较小规模的辉绿岩脉出露。
五、矿(化)体特征
矿区经地表追索及工程控制,共圈连铅锌矿体8条(K1、K2、K3、K4、K5、K6、K7、K8)。矿体产于上震旦统第二岩性段上亚段白云岩中,矿体与地层产态基本一致,受一组顺层断层破碎带控制。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矿石以团块状、浸染状、条带状为主,多以锌为主,铅锌共生或伴生,并多与黄铁矿相伴产出,矿化与碳酸盐化及硅化蚀变密切。主要矿体特征分述如下:
K1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东部,瓦厂梁一带。矿体总长307米,最低控制标高711.11米,最大出露标高855.55米。矿体品位、厚度、产态沿走向变化较大,矿化连续性较差。走向近东西,局部北西-南东。产状225-238°∠60-77°局部产状25-34°∠72-81 °(TC13-TC14段)。矿体呈透镜状,矿石以团块状、条带状、稠密浸染状闪锌矿石为主,见零星方铅矿。厚度0.77-3.35m,平均厚度1.87m;Pb品位0.039-2.18%,平均0.496%,Zn品位0.42-7.39%,平均1.61%。
由TC13、TC14、TC28、TC15、TC8、TC5共六个工程控制。
K2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南部,K1矿体西侧,矿体长310米,最低控制标高780米,最大出露标高940米。产状:232-298°∠48-65°。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向北被大地湾断层所截切。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以锌为主,局部共生有铅。厚度0。919m-1.9m,平均厚度1.29m,Pb品位0.043-0.95%,平均品位0.306% ,Zn品位0.444-1.38%,平均品位0.991%。由TC8、TC12、TC11、TC25、TC10、TC26共六个工程控制。
K3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南部K2矿体西侧。长241米,最低控制标高818米,最大出露标高960米。产状230-310°∠39-56°。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向南被灰岩断层所截切,向北被大地湾断层所截切。矿化沿走向连续性较差,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为铅锌矿体。厚度0.805-2.12m,平均厚度1.18m,Pb品位0.005-0.436%,平均品位0.25% ,Zn品位0.03-1.58%,平均品位0.91%。由TC8、TC25、TC10、TC26共4个工程控制。
K4矿(化)体:为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部K3矿体西侧。矿体长392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23米,最大出露标高922米。产状:225-275°∠38-70°。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以锌为主,伴生有铅。厚度0.42-2.38m,平均厚度1.57m。Pb品位0.092-0.288%,平均品位0.2%,Zn品位0.398-0.765%,平均品位0.518%。
由TC1、D217、TC22、D34、TC13共五个工程控制。
K5矿(化)体:为铅锌共伴生矿体,位于矿区中北部长湾-三棵树一带,部分地段与寒武系地层分界接触。长203米。最低控制标高750米,最大出露标高795米。产状:248-295°∠ 34-64°,平均产状273.27°∠ 44.90°。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变化较大,矿化沿走向连续较好。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锌矿石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 0.56-2.02 m,平均厚度1.32m,厚度稳定。Pb品位0,06-0.972%,平均品位0.258%。Zn品位0.303%-2.01%,平均品位1.15%。
由共D25、TC20、D209、D210、D211、D217、TC3六个工程控制。
K6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中部K4矿体东侧。长82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88米,最大出露标高844米。产状230-300°∠52-72°。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0.44-1.54m,平均厚度0.805m。Pb品位0.085-0.203%,平均品位0.144%,Zn品位0.209-1.75%,平均品位0.979%。
由D78、D77、TC13、D79共4个工程控制。
K7矿(化)体:为一铅锌共生矿体,位于矿区最北部与东侧寒武地层呈整合接触。长220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765米,最大出露标高870米。产状250-265°∠40-62°,平均产状256.8°∠51.6°。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化沿走向连续性较好,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1.18-3.47m,平均厚度2.38m。Pb品位0.094-0.678%,平均品位0.230%,Zn品位0.51-2.26%,平均品位1.071%。由TC19、TC18、TC17、TCK6、D2共5个工程控制。
K8矿(化)带:为一多条矿体组成的铅锌矿带,位于矿区南部,北段被石门湾断层截切,南跨穿石门梁,矿体东侧与寒武地层呈整合接触.矿带长161米。区内最低控制标高930米,最大出露标高1003.39米。产状220-258°∠45-67°。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态较稳定。矿石以致密块状、团块状、条带状为主,稠密浸染状次之。厚度13.38-27.83m,平均厚度20.6m。Pb品位0.06-2.88%,平均品位0.4%,Zn品位0.167-11.36%,平均品位2.21%。由TC9、TC24、TC23、TC7共4个工程控制。
六、结语
1、主要成果
(1)大致了解了区内地层层序、岩石组合,岩性特征及接触关系,把区内地层划分到了组或岩段。
(2)系统的调查了区内构造,确定区内控矿构造,含矿构造(铅锌矿化蚀变带)两者(北西-南东向断层与顺层断层)在延展方向上是密不可分的。(3)发现铅锌矿(化)体8条
2、存在问题
(1)地质观察点追索点距密度过大。(2)地表所取化学样其铅锌品位普遍偏低,代表性差。主要是人工剥土(取样)深度不够。
3、下步工作意见
(1)进一步理顺区内地层层序。准确岩石定名,修复完善基础资料。(2)加强与区外构造配套与研究查明区外构造控矿规律。
(3)加强矿权内寒武,奥陶,志留,二迭等地层矿产地质调查。以上为一些粗浅认识,有待于今后完善。
绪言• 在绪言中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①工作区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情况、自然地理及经济地理概况• ②工作的目的任务和要求• ③工作区地质调查历史及研究程......
地质填图实习报告目录目录第一章.前言·1.1实习目的及任务1.2实习区位置及行政区划91.3实习区自然及经济地理概况·1.4地质调查史1.5工作方法、时间 安 排、工作量及质量评......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一、概况1、目的任务;收集以往地质工作成果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了解区内成矿条件及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 开展1;2000地质测量,查明地层,岩浆岩,构造及矿化(体)类型,......
地质填图工作总结一、概况根据地勘分院的安排,项目地质人员于2012年5月18日出队,到达工作地内蒙古额济纳旗,次日投入工作,,将踏勘后的初步认识向地勘分院总工进行了汇报,初步确定......
第1篇:巢湖水文地质专业填图实习巢湖水文地质填图实习水文地质部分一、概述及课程性质二、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的内容和学习要求三、本次水文地质填图实习的目的四、实习区水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