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_老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老道德经读后感”。
扬中华传统美德
——读《道德经》有感
古人对道德是要求是尽善尽美的,敬天信神,袖口高举,人人相亲,和谐发展。而《道德经》充分体现了古人对道德高尚的追求和敬仰。
《道德经》中的“道可道,非常道。”是说道是可以形容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名”不是恒久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详细阐述了老子对规律的理解。道指的是规律。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不为人所控的。应该尊重规律,然后加以利用,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子认为:按规律办事,就会顺利,而违背规律,大自然会惩罚。他认为,顺应规律天可以清澈,地可以安宁,河流可以水满,而自然界则生生不息,君侯可安天下。正所谓“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以老子为代表人物的道家派十分尊重规律,这在当代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非常有科学性,对唯物论也十分有帮助,为唯物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广泛的基础。
它的内容就是为人处世、治家、治国的方法,他是要教给人一整套个体修心养性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可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心。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心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所以,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博学,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无为一种修养,站在老子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社会和人类的进步,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子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这样有助于取得最终的成功,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就是要对人宽容,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我们的人生受益匪浅。
上面的分析仅仅是个人之言,当代物理学家试图采用一些物理学的必然联系来分析它,不同于专业道家的分析来充实它的内涵。当代各路结论其实也是《道德经》魅力之所在。
自然是简单的,所以《道德经》本身也是简单的,而老子论述《道德经》是无任何参照思想。也就没有偏见,这正是《道德经》和“道”的最伟大之处„
兴侨公司工程事业二部
马达
《道德经》读后感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
《道德经》读后感两千年前,老子骑着青牛,过函谷,西出流沙不知所终。两千年后。我们手捧《道德经》,这是他过关前留给后人的唯一著作,当我们默默读着这个老人所说的一切,奉如圭臬。......
《道德经》读后感“我觉得任何一个翻阅《道德经》的人最初一定会大笑;然后笑他自己竟然会这样笑;最后会觉得现在很需要这种学说。至少,这会是大多数人初读老子的反应,我自己就是......
老子是西方人最感兴趣的哲学家之一。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的《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翻译成外国文字发行后发行量最多的世界名著。有谁能说《道德经》不是一部惊世......
《道德经》读后感摘要:作为一部国学的经典著作,《道德经》是这样的一个复杂的存在:一方面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后世间红尘中的崛起与再生,提供了开辟道路和净化环境的有力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