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吴浩_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2020-02-27 读后感 下载本文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吴浩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脆弱的是灵魂,不是肉体 如今这世上,许多人想不开就选择放弃生命。有人说生命真脆弱,但是脆弱的真的是我们的肉体么?当我读了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后,突然觉得脆弱的其实是我们的灵魂,而不是肉体。

《安娜.卡列尼娜》与《战争与和平》一样是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的登峰造极之作之一。甚至是一部比《战争与和平》更完美的作品。虽然缺少了其伟大的气势――托尔斯泰已没有同样的欢乐去创造了,但支配作品的思想具有更纯熟的艺术手腕、更丰富的经验,心灵于它已毫无秘密可言,更明显的是,托尔斯泰把他的人格,他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的景色交错在了作品的内容之中。

《安娜.卡列尼娜》交织着安娜追求爱情生活的悲剧和莱温探索社会出路这两条平行发展的主要情节线索,通过这两条情节线索,小说从城市到农村,从家庭婚姻、经济养况、政治面貌到思想道德等各方面构织了一张复杂的关系网。整部作品除了在讲起莱温订婚的几章美丽的文字外,所有讲起的爱情,已远没有《战争与和平》中若干篇幅的年青的诗意了――这些篇幅是足以和一切时代美妙的抒情诗相媲美的。反之,这里的爱情含有一种暴烈的、肉感的、专横的性格。统制这部小说的定命论,不复是如《战争与和平》中的一种神,也不复是一个命运的支配者,而是恋爱的疯狂。当安娜与弗朗斯基在不知不觉中互相热爱的时候,亦是这爱神使安娜脸上发出一种光辉――“不是欢乐的光辉,而是在黑夜中爆发的火灾的骇人的光辉。”亦是这爱神使这光明磊落、理性很强的少妇,在血管中,流溢着肉欲的力,而且爱情逗留在她的心头,直到把这颗心磨炼到破碎的时候才离开她。接近安娜的人,无不感到这潜伏着的魔鬼般的吸引力与威胁。基季第一个惊恐地发现它。当弗朗斯基去看安娜时,他的欢乐的感觉中也有神秘的恐惧。莱温在安娜面前,失掉了他全部的意志。安娜自已亦知道她已不能自主。当小说情节渐渐演化的时候,无可震慑的情欲,把这高傲人物的道德壁垒,彻底毁掉了。她所有最优越的品德――她的真诚而勇敢的灵魂瓦解了,堕落了,她已没有勇气继续对世俗进行反抗,她的生命除了取悦她的爱人之外更无别的目标,她胆怯地、羞愧地不使自已怀孕且热心养马事业;她受着嫉妒的煎熬;她的举动中声音中眼睛中处处作伪;她堕入那种只要使何种男子都要为之回首一瞥女人群中。她用吗啡麻醉自已,身陷在精神的堕落却又清醒自已的堕落的痛苦矛盾之中,不可自拔,直到不可容忍而迫使她投身于火车轮下――她俯身伏在一张口袋上,把什么东西隐藏在内,这是她往日的生命、痛苦、欺妄和烦恼以及欢乐„„

安娜和伏伦斯基的爱情如同燎原之火,熊熊燃烧起来,情感完全控制了理智。她对渥伦斯基倾注了全部的爱。可是安娜并没有意识到,她那如火如荼的爱伤害了渥伦斯基的自由,她想控制他的全部生活,甚至垂死挣扎时,还自己以为“他不敢不爱我,不能不爱我”。渥伦斯基感到她的爱是“沉重”的,“阴沉”的。她曾对渥伦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她渴望渥伦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妇。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如何才能争取到这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渥伦斯基的手里,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源于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渥伦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而渥伦斯基越来越对她的冷淡,使她的精神支柱彻底跨了,终于走上了不归路。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我们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

可能有许多人说安娜是个出轨的女人,即使在当今社会,她依然不能被人们所接受。但就我个人而言,我觉得安娜是一个举止优雅,性情温和的女人,最重要的是她很真实,她一直没有违背良心做事,虽然她也知道她所能做的是为社会所不容的,但她依旧选择去爱,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只是她不知道灵魂是多么的脆弱,当我看到安娜面向火车准备跳的时候,我还以为她会在最后关头控制住自己,然后冲到弗隆斯基的母亲家里„„直到看到后面火车上,那些人聊天的场景,我才知道安娜到底还是屈服了,屈服于当时的社会,屈服于命运。尽管不准确,还是想到我国的一个成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她宁可怀揣着自己强烈的爱情死去,也不愿意生活在被自己爱人冷落甚至让自己感到屈辱的情况下,苟且地委曲求全。她痛苦的死去,甚至只是为了惩罚他对她的冷漠。

这是被爱情所煎熬的灵魂的悲剧,――为托尔斯泰一鼓作气以及深刻的笔角描写的一幅画。

但这部小说的更主要的意义,除了安娜的悲剧和一八六O年时代的俄国社会――沙龙、军官俱乐部、舞会、戏院、赛马等种种色相之外,在小说中,已屡

次以一种讽刺的或剧烈的形式批评当时的俄国社会,这社会是为托尔斯泰在将来的著作中所不住地攻击的。攻击谎言、攻击一切谎言,对于道德的谎言和对于罪恶的谎言同样看待,指斥自由论调,抨击世俗的虚浮的慈悲,沙龙中的宗教和博爱主义,向整个社会宣战,因为它魅惑一切真实的情操,灭杀心灵的活力!在社会的陈腐的风气之上,死突然放射了一道光明。在垂危的安娜面前,矫伪的加列宁也感动了。这没有生气,一切都是造作的心魂,居然亦透入一道爱的光明而具有基督徒的宽恕。一霎时,丈夫、妻子、情人、三人都改变了。一切变得质朴正直。但当安娜渐渐回复时,三个人都觉得“在一种内在地支配他们的几乎是圣洁的力量之外,更有另一种力量,粗犷的、极强的、不由他们自主地支配着他们的生命,使他们不复再能享受平和”而他们预先就知道他们在这场战斗中是无能的,“他们将被迫作恶,为社会所认为必须的。”

莱温在书中的结尾中亦变得升华了,是因为死亦使他感动了之故。他素来是“不能信仰的,他亦不能彻底怀疑。”自从他看见他的兄弟死后,他为了自已的愚昧觉得害怕,他的新婚的幸福在一个时期内曾压抑这些悲痛的情绪。但自从他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之后,它们重复显现了。他时而祈祷,时而否定一切,他徒然地浏览哲学书籍,在狂乱的时光,他甚至害怕自已会自杀。体力的工作使他镇静了,暂时忘却了烦恼。莱温和农人们谈话;其中一个和他谈着那些“不是为了自已而是为了上帝生存的人”。这对于他不啻是一个启示,他发现理智与心的敌对性。理智教人为了生存必得要残忍地奋斗;爱护他人是全不合理的。

安娜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她甚至为了爱情离开了自己深爱的儿子,虽然后来她竭尽全力,也无法要回自己的儿子,让儿子以为她已死去;对于沃伦斯基,她由于太爱他而对他充满了猜疑,对于自己后来的生活也充满了恐惧。这样一个没有希望,又遭人唾弃的女人,如果只是依靠灵魂走下去,是不可能的。

细想来,安娜的死也是注定的,必然的,不是说因为她的道德败坏,而是因为人们脆弱的灵魂。

安娜让我想起了在《肖申克的救赎》里,red对andy发出的感慨:“some birds aren't meant to be caged, that's all.Their feathers are just too bright...”(有些鸟的羽毛太光泽了,以至于他们注定不能被囚于笼中)安娜被作者描绘的太过完美了,以至于似乎很难让这个形象活得很久。安娜那么勇敢、执着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注定不被囚禁在笼中。然而,那个时代对于贵族阶级的妇女,整个社会就是一个大牢笼,她又怎能挣脱呢?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美丽和光泽,在最辉煌的时候消逝,也许是对这个美丽和光泽最好的祭奠——这样一个充满光泽的鲜活形象,永远的留在她周围人的心中,而这中带着莫大遗憾的美,更将永远留在读者心中。爱情,太热烈了,容易将人焚毁,我是相信的。真正生活,也许还是要细水长流吧。

当动荡的社会和宗教及伦理道德摧毁了一个小女人的爱情;当丈夫利用婚姻和儿子束缚她的感情;当情人渥伦斯基不能脱离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来全心地爱她,对她的感情淡化,安娜的内心有着冲突,她想要挣脱束缚,争取享受生活和爱情的权利;但是她又信奉贵族社会的道德准则,这造成安娜的一些大胆的行为,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同时也得不到她自己的认可,内心极度的矛盾与恐惧,最终只能选择自杀。她败给了自己脆弱的灵魂。

我不相信有上帝的存在,正如安娜不与现实妥协,我只能说她是一个非常勇敢的女人。时时会想起当火车迎面而来,碾过安娜柔弱的身躯这一情节,它让我感叹人脆弱的真的不是肉体,而是灵魂。

突然又想起前一阵子闹得沸沸扬扬的富士康员工跳楼时间。他们承受不住压力,他们工作在同一岗位却可能并不认识对方,甚至住在一个宿舍中连你是谁都不知道,真是可悲啊!最后选择轻生,也是因为受不了内心的煎熬。又一次觉得人们的灵魂实在是太脆弱了!

我们都有同一个的期盼,期盼着理想、宽容、仁慈,都有同一个希望,希望我们的世界和平、安宁,充满人性,但是事实是悲剧一天天的在我们身边发生。而安娜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社会,这一则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刻而又恒久的读完这本书,我仿佛感到安娜正在某个角落里,怀着满腹的渴望和决绝的目光看着我„„。我想,我终会拥抱,带着同样满怀的情,摆脱所有的现实,去与她一起起舞长空。

风中之烛在风中摇曳,微弱的亮光照亮四周,最终在黑暗之中黯然消逝。安娜卡列尼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

安娜的爱情虽然没有得到完美的结局,但她永远都是我所知道的最美的女人,永远驻留在我的心中。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尊敬的外国语学院英语第三学生党支部:这是我读完的第一本英语小说,当然是相对译本来讲,至今仍然感慨良多,就落笔写下了这篇文字。“All happy families are alike, but an unhap......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1花20多天的闲暇时间,看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对列文和基蒂的印象要比安娜和弗隆斯基的印象要深。安娜的悲剧结局主......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7篇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人文学院07中文4班陈夏玲学号:0706010272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确定这到底算不算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但对于安娜的遭遇,我感到很熟悉,她和《红与......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两本书,简直可以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套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吴浩.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读《安娜卡列尼娜》有感吴浩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 尼娜 吴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安娜 尼娜 吴浩
[读后感]相关推荐
[读后感]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