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_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

2020-02-27 读后感 下载本文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

读《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之作,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作。用夸张、激扬的文字和曲折的故事情节来向人们展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鲜明对比,在的故事最后,写出了作者对未来社会的期待——美与善最终会战胜丑与恶,整个社会里充满美与善。

《巴黎圣母院》是以三个人和圣母院为线索。三个人分别是敲钟人卡西莫多、吉卜赛少女爱斯梅达拉和副主教克洛德·弗洛德。

我们先分别看一下三个主人公的出场描写,小说是这样安排卡西莫多的出场的,在一次愚人节晚会上人们选举“愚人之王”是出现的。他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副主教克洛德·弗洛德绑架吉卜赛女孩爱斯梅达拉。人们对卡西莫多的看法是厌恶、讨厌与排斥,同时又以他为娱乐。

爱斯梅达拉是这样出场的,人们充满对她的敬意与热爱开始呼叫她的名字,可见人们对她的敬意与热爱。

副主教是一个不苟言笑、认真严肃、热诚向上的人,他热衷于神学,他父母在他早年时就去世了,留下了他和他弟弟。他的决心是当神职,永远不娶妻生子,还在复活节的时候收养了无人收养的丑陋的弃婴卡西莫多。从这里我们可以大致推测一下副主教是一个什么样的,他能做到副主教的职位上,学问定然不会差,他收养弃婴卡西莫多,说明他也很善良的。

④③

①我们再来看一下雨果是怎么样描写圣母院的:“圣母院是一座壮观雄伟的建筑,然而,尽管在岁月的风尘中它依然风采依旧,时间和人民给这可爱的丰碑带来了许多的破坏和摧残„„”显然,雨果在告诉人们,圣母院是一个神圣的殿堂,但是在这神圣的殿堂居然发生了不堪入目的一幕。这就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写作手法,不拘谨于形式,用鲜明的对比来表明作者的观点,写圣母院被人们所摧残和破坏,正是为下文发生在圣母院的事埋下了伏笔,先逐一分析主要人物。

副主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许多人一直认为副主教是一个外表慈善,内心奸诈、狡黠和虚伪的一个人,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是我认为这些对副主教的评价似乎是比较偏激,通过下列几点来论证我的观点。

第一,从开场雨果对他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绝不是奸诈、狡黠与虚伪。因为他收养了谁也不愿意收养的卡西莫多,足以说明他的爱心;他的目标是致力于神学,就是为了安抚受伤的人们,也说明他是有爱心的;从他的学习与生活的态度,说明他好学、勤奋;他能做到副主教的位置,也说明他是受人们爱戴的。

第二,人们或许对他逼迫吉卜赛少女的事件是耿耿于怀,不可否认,在这件事上副主教确实是做错了,不该为了自己的爱情而牺牲别人,但是许多人说他纵欲,其实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一直是清修寡欲,在碰到爱斯梅达拉之后,他是爱上了爱斯梅达拉

⑤⑥,在他与爱斯梅达拉的谈话中,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出他对爱斯梅达拉的爱,虽然只是一厢情愿,甚至逼迫爱斯梅达拉,但是也反映了他对她的爱是多么的深刻,爱情本身是没有错误了,只是他为了得到爱用错了方法,他指使卡西莫多绑架爱斯梅达拉,而在卡西莫多被处罚的时候却无动于衷,这是因为他已经被爱情蒙蔽了。

第三,雨果更想抨击的是社会与教义,教义要求人们要清修寡欲,所以,特别是教士们要拼命克制自己的本能需求与欲望,甚至连爱情也是得不到的,但是爱情是人的本能需要,到了一定的时候,不管你怎么克制,它也会爆发。在雨果写《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法国社会虽然经过了大革命的洗礼,但是很多腐朽的东西还没有从社会上本质的消失,人们之间的身份等级之分依然存在,有权力的人依然可以为所欲为,有权的人可以恣意诬陷吉卜赛女孩和诗人瓦里克,副主教本来是一个好人,但是在这种社会与教义下也变得凶残与狡黠了,他也是社会的一个牺牲品。

所以说,副主教本身不是坏人,只是这样的社会让他变坏了,他和许多的人一样,成为了社会的牺牲品。

我们再来分析吉卜赛女孩爱斯梅达拉,在上面说过,她是让人们充满敬意的一个女孩,她的美丽与善良感动了每一个人,包括副主教与卡西莫多,她在卡西莫多被处罚的时候递给卡西莫多水,卡西莫多却是绑架他的那个人,她也不嫌弃卡西莫多的丑陋,关于她的善良与美丽,不再累赘,其实她的出现更在于她的代表性,或者说是象征性,在社会的那个时期,社会上善良与美丽的缺失,雨果渴求能有一种美丽与善良来取代社会上的丑与恶,小说最后的结局也不难发现,小说的结局也是作者希望看到的,虽然吉卜赛女孩死亡了,但是她带来的善良与美丽却留了下来,许多流浪人营救吉卜赛女孩,说明了人们开始渴求善良与美丽。这也正是浪漫主义的写作手法,以离奇的故事表达对社会理想的追求,更多的关注个性来描写整个社会,呼吁人们追求理想,善良与美丽。可以说,作者塑造吉卜赛女孩的这个形象,作者追求的是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

至于卡西莫多,他以“愚人之王”的身份出现,他正是对人们的愚见的一种鞭笞,人们往往认为内外表丑陋的人,内心也很丑陋,不愿和他交往,这是多么愚蠢的看法啊!他集善与恶、美与丑与一身,形成的强烈的反差。从以下三个事件分析卡西莫多。

第一,他在副主教的指使下绑架吉卜赛女孩,为什么他听副主教的话,绑架吉卜赛女孩?

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深思,他是一直唯副主教的话是从,因为他是一个无人领养的弃婴,只有副主教才会收养他;没有人会认可他,除了副主教。在卡西莫多的世界里,或许有副主教一个人了。这是卡西莫多的不幸,或许也是整个法国社会的不幸,人们价值取向出现了问题,社会缺乏固有的关爱与同情,整个社会抛弃了卡西莫多,只有副主教才能接受他,致使卡西莫多唯一忠诚于副主教也不难理解了,这是雨果在揭露整个社会的悲剧。第二个事件,卡西莫多保护吉卜赛女孩,为什么他要保护吉卜赛女孩,原因也和他忠诚于副主教的原因差不多,在卡西莫多被惩罚的时候,人们都鄙视他、排斥他,而他唯一忠诚的副主教也抛下了他,唯有吉卜赛女孩给他水喝,似乎卡西莫多转变得太快了,但是对一个缺乏关爱与同情的人来说,这种转变很是正常,他对吉卜赛少女的保护与其说是他善良致使,不如说这种保护行为是一种感性的报答,因为在保护吉卜赛少女的过程中,他心里什么也没有,只有吉卜赛少女,这是因为他感谢她,因为只有她,才关怀卡西莫多。

第三个事件,卡西莫多杀死副主教。卡西莫多在后来认识到了副主教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副主教了,因为他逼死了吉卜赛少女,他为了报答吉卜赛少女,杀死了副主教,但是后来卡西莫多也自杀了,他自杀,是因为社会没有人会同情他和关怀他了,吉卜赛少女死了,副主教也死了,所以卡西莫多的结局不然是死亡。是社会逼死了卡西莫多。

每个作品都有它的现实意义,《巴黎圣母院》也不例外,作者是在抨击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美与善的缺失,社会正如卡西莫多的外表一样丑陋,这样丑陋的社会使人们的观念受到扭曲,也使人们的思想不能健康成长,正如卡西莫多一样,但是卡西莫多比许多人都要高尚了很多,因为他知道忠诚与报恩。

在这个腐朽的社会和教义里,许多人都成为了牺牲品,包括副主教,卡西莫多,吉卜赛少女等,他们被社会扭曲或是被人杀死,但是文章的后面写到,流浪人开始拯救吉卜赛少女,雨果写出了整个法国社会的希望,希望大家能团结起来,追求一种美与正义,驱赶灵魂里的丑陋与无知,这是雨果希望能在法国未来社会里充满着善良与美丽。

批注:本书是致公出版社于2003年5月第一版出版的《巴黎圣母院》,可能人名翻译会与其他版本不一致。

① 在此书34页 ② 在此书34-37页 ③ 在此书38-39页 ④ 在此书111-112页 ⑤ 引自此书81页 ⑥ 在此书414-417页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txt爱人是路,朋友是树,人生只有一条路,一条路上多棵树,有钱的时候莫忘路,缺钱的时候靠靠树,幸福的时候别迷路,休息的时候靠靠树!《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美与丑——读《巴黎圣母院》有感13级英语一班 龙颖怡 131021133究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定义。有的人追求着外表的美丽,去掩盖着内心的丑恶;有的人虽然外表......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从〈〈巴黎圣母院〉〉中读出了坚强,读出了真善美,作者致力于收获每一份感动,这就是读名著所得到的收获。小小的收获,我们得到的正是名著给予我们的最好的奖......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了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小说以15世纪路易十一王朝统治下的马黎为背景,以不同寻常的紧张情节,夸张的人......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现代爱情故事爱情,是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只要爱的天空有一轮明月在,依旧可以千里共婵娟!《巴黎圣母院》的爱情观给我们带来19世纪欧洲的爱情的冲击,让我们的心灵......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 读后感 巴黎 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的读后感 读后感 巴黎 圣母院
[读后感]相关推荐
[读后感]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