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本论有感_读资本论读后感
读资本论有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资本论读后感”。
读《资本论》第一卷有感
对于《资本论》,恩格斯给予了恰当的评价:“自从地球上存在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出现过一本书,像当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来说是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的。”《资本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剩余价值规律,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自从它问世以来,始终是全世界工人阶级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锐利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的《资本论》共三卷,其研究的是资本关系及其运动的总过程。《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在这卷里马克思运用抽象法,首先撇开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抽象地分析资本的生产过程,揭示资本关系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它产生、发展到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采取的特殊形式及其特殊规律,从物质生产的独特视角,全面地分析了资本本性的矛盾在社会生产中的具体体现。这是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对资本主义存在根据的质疑和追问,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性和暂时性。
《资本论》所揭示的是自由竞争阶段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经济特征和经济规律。其不仅以鲜明的科学性、阶级性著称,极其严密的逻辑体系也是其一大特色。
第一卷主要讲了资本的生产过程理论、流通过程理论和生产总过程理论三大基本部分。其中,资本的生产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由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构成的价值理论、货币向资本转化理论、资本生产理论(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工资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资本的流通理论部分,包括资本循环、周转理论、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及其流通实现条件理论。资本生产总过程理论部分,主要包括生产成本和利润理论、平均利润理论、商业利润、银行利息理论和地租理论、三种收入及其源泉理论、三大阶级划分理论。即:
商品——货币—— 资本——剩余价值生产——积累与集中— 环和周转——一再生产结构与流通——成本和利润——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银行资本和利息— — 土地所有者和地和—— 工资、利润、地租及其源泉——雇佣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阶级
上述逻辑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以商品为逻辑起点,以资本为中心范畴和逻辑主线,按照“生产过程— — 流通过程——生产总过程”的整体逻辑结构,具体安排各个范畴的逻辑顺序。这种逻辑结构,把错综复杂的经济问题放在应有的地位和正确的联系之中,因此完满地使这些问题变得简单和相当清楚,从而在经济科学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按照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在具有的特殊矛盾、发展形式、运动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建造起具有一座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结构的经济科学理论大厦,揭示出其生成、生长、灭亡以及向新的更高级社会生产组织形式发展演化的历史逻辑。
马克思说,在金钱面前是没有任何情面可讲的。商品也是这样,它愿意和它所要求的东西相交换。当然,任何商品必须对人类有某种用途,商品乃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社会使用价值。就是说,对生产它的人无使用价值,对不生产它的人,才具有使用价值。第二,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使用价值的这种特殊性质,客观上要求商品经营者必须生产质地精良的具有较好社会使用价值的产品,摒弃粗制滥造的经营思想和作风。
任何一种商品,又必须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统一,是指使用价值与价值二者缺一就不成为商品;对立,则是指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第一,使用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是以考虑其价值的大小或价值实现的因素为前提的。第二,价值的实现是以使用价值的让渡为条件的。这里的“前提”和“条件”,都意味着产生种种矛盾。商品的这种内在矛盾,只有从交换价值即价值形式的运动过程中才能表观,也只有通过市场交易的成功才能解决。市场检验一切。马克思从价值形式的演变揭示出货币的本质,精辟地指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进而剖析了货币本质的五项职能,尤其是关于货币(包括纸币)流通量的规律等基本原理。第一,当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大基本职能之后,商品的价值与价格之间,不仅必然产生量的差异,即由于供求关系经常变化而引起的价格背离价值的现象;而且会产生质的矛盾,使本来没有价值的东西,却有了价格。第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从社会角度讲,一定时期客观上有着一定数额的制约量。其规律是,社会所需流通货币量同待销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而纸币流通量规律的要求则是,只有纸币的流通量符合商品交换实际所需的真实(金属)货币,纸币的币值才是稳定的、可靠的。第三、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和贮藏手段,给商品货币关系增添了复杂性。
《资本论》的主要内容是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它详尽论述了当时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过程。马克思扬弃了之前的剩余价值理论,在准确区分劳动与劳动力的前提下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种区分也正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切入点。劳动是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所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而劳动力则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的含义表述有两种:其一,就资本的运转流程角度而言,“其中的G =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加额。我把这个增加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做剩余价值”,也就是把剩余价值表述为投入与产出资本的差额;其二,从可变资本角度,“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它在生产自身的等价物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 瞄。即剩余价值就是超过工人自身工资的那部分,无产阶级是市民社会中感受异化最深的阶级,处于矛盾的否定方面,其中明显带有反剥削的味道。
当然,第一卷还有很多其他的深刻的理论内涵,使《资本论》成为科学理论发展史上集经济科学理论、唯物辩证法理论、逻辑构造理论于一体的科学经典,建立起一座科学方法论的宏伟纪念碑。马克思不仅成为科学研究和使用系统方法论的历史先驱和现代系统论的科学奠基人,而且把系统理解全部资本主义生产的钥匙交给那些知道怎样使用它的人。是一部伟大的巨作!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及思考——读马克思《资本论》有感和很多同学一样,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最开始是在初中时代的思想政治课程上,那时的学习很大程度限于努力去记忆一些......
读《资本论》有感引言:《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和发展,揭露了它的内在本质和矛盾,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然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其基础是剩余价值学说,马克思根据这......
读《资本论》有感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正式出版.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作者卡尔·亨利希......
资本家掩饰剥削的方式小议——选读《资本论》有感在资本社会中,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资本家雇用工人为其劳动,工人为他创造的价值,远远超出了他支付给工人的工资。马克思把工人创......
一、概论洋洋洒洒205万字的思想巨著《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简称《资本论》),是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来,揭示以资本为主体、以雇佣劳动为基础、以商品货币为载体、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