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地读后感(精选7篇)_读基地有感
基地读后感(精选7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读基地有感”。
第1篇:基地读后感
《基地》读后感之一:
基地----银河帝国的诺亚方舟
读了《心理史学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诺亚方舟。
《创世纪》第6章到第9章记载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见到地上充满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同时他也发现,人类之中有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耶和华神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并带着他的妻子、儿子(闪、含与雅弗)与媳妇。同时神也指示诺亚将牲畜与鸟类等动物带上方舟,且必须包括雌性与雄性。当方舟建造完成时,大洪水也开始了,这时诺亚与他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皆已进入了方舟。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在陆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诺亚一家人与方舟中的生命得以存活。
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正在逐渐走向衰亡。这时候,只有心理史学的一代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预见未来的银河人民,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的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法聚集起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在这个故事中,哈里·谢顿就是诺亚,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基地就是银河帝国时代的诺亚方舟。恰如诺亚方舟要经历滔天洪水,基地也将经历各种各样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冲击,一幅波澜壮阔的星际传奇即将展现。
《基地》读后感之二:
危机促进成长
读完《百科全书编者》,我的感觉是“危中有机”,危机促进成长。
哈里·谢顿的团队连同他的计划被放逐到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创建了他的基地。五十年后,端点星面临首度的“谢顿危机”。银河帝国边缘的星群纷纷独立起来,端点星处于四个王国之间,备受威胁。此时,谢顿早前录下影像突然播放,告知他的后人端点星“银河百科全书第一号基地”的真正目的──在千年后建立一个新的银河帝国。同时,在这一千年间,基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危机,令基地可以急速成长。端点星市长塞佛·哈定趁机发动政变,从心神未定的百科全书理事会手中夺权,以他灵活的手腕带领端点星走出危机。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兢兢业业,避免出现各种危机。因为危机会造成损失,甚至不可逆转。但是,人类历史也罢,个人人生也罢,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既然危机不可避免,那我们就应该积极应对。如果有危机意识,提前做了充分准备,那就可以有备无患,从容应对。面对危机,如果能够调整心态,不退缩,不放弃,在危机中磨练,会让我们加速成长,更加强大。谢顿危机的意义,也在于此----让人民在磨难中保持战斗力,在危机中成长,才有资格和能力复兴新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之三:
宗教、贸易和科技
读了《市长》、《行商》、《商业王侯》,感觉基地的星际争霸史,其实就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历史。在端点星与周边各种王国的冲突中,宗教、贸易、科技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例如:市长塞佛·哈定运用政治手段,对周边诸国输出科技物资,并将科学冒充成宗教,以形而上的力量,制住周边的诸王国。“行商”帮助基地拓展贸易触角,占据经济殖民领地,从中赚取暴利。基地输出民生科技到科瑞尔王国,通过掌控售后服务控制这个国家。
这些策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止一次上演。中世纪,罗马教廷通过宗教控制欧洲各国,愚昧民众,欧洲陷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中世纪;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通过贸易征服世界,发现了美洲大陆,殖民地遍及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的交融;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崛起,鼎盛时期其统治面积达到约3400万平方公里;如今美国通过科技发展,称霸全球。《基地》虽然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并没有脱离人类本性和历史轨迹,具有极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从这方面来看,阿西莫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也是一位精通人类发展历程的历史学家。
《基地》读后感之四:
凡尔纳和阿西莫夫的对比
上学期,我读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暑假假期,我读了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同样是科幻大师的巅峰之作,却各有千秋。
凡尔纳的超凡之处,是超越时代100多年,提前预见到了电气时代的来临,并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未来科技世界。他所构想的很多东西,在多年以后,逐渐变成了现实,令人无限感慨。他在小说《海底两万里》虚构了“鹦鹉螺号”潜水艇,10年后,第一艘真正的潜水艇才下水;他的《征服者罗比尔》中有一个类似直升机的飞行器,数十年后,人类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他不仅在小说中用大炮将探月飞行器送上太空,甚至还将发射场安排在了美国佛罗里达州,这正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发射场,而阿波罗号着陆的地点也只距凡尔纳飞船落地地点不过数公里……此外,他的小说中还出现了电视、霓虹灯、导弹、坦克和太空飞船等机器概念,而这些后来都变成了现实。凡尔纳超越所处时代为我们构建了一个未来世界,而这些并不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不仅仅是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更是一个科学家、发明家。
阿西莫夫的卓越之处,是开创了科幻世界新的视野,并融合了历史、经济和人性。他将科幻小说视野拓展到广袤的外太空,创造了机器人、帝国、基地等未来主题,奠定了现代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主基调。同时,他们的作品并不是单纯的科技渲染,也不是单纯的星球争霸,而是将人类历史进程从地球延伸到星际,将人性善恶、经济起伏和政权更迭融合在其中,更像是跨越光年的宇宙史诗。
在这里,我向两位伟大的科幻作家致敬!
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
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正在逐渐走向衰亡。这时候,只有心理史学的一代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预见未来的银河人民,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的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法聚集起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也面临痛苦抉择,向野蛮的势力投降,甘心受控制?还是不顾被摧毁的危险起而奋战?而另一方面,基地本身作为整个银河帝国科技的唯一来源,它却想独立存在……
心理史学家
银河纪元12067年,1951年出书时新增的篇章。
哈里·谢顿 哈里·谢顿
故事从有着一万两千年历史的银河帝国首都行星川陀开始。虽然川陀已经屹立万年,表面上一派势力强大,发展稳健,暗地里却已经开始衰落。意识到这一点的只有发明了心理史学的数学家哈里·谢顿(Hari Seldon)。心理史学是一门经由历史事件预测未来趋势的科学,根据这门科学,他预测帝国将在五百年内覆灭,从而导致三万年的无政府状态。帝国直辖的公共安全委员会认为谢顿妖言惑众,逮捕了他和新助手盖尔·多尼克(Gaal Dornick)。
在审判中,谢顿说出他的预言,语惊四座。他并计划领导众多学者编辑一本包含全人类知识的《银河百科全书》,以此减缓帝国殒落的后遗症。委员会得知他的计划并非颠覆帝国的阴谋诡计后,将哈里·谢顿的团队连同他的计划放逐到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
幕后花絮
〈心理史学家〉是“基地三部曲”中唯一一篇没有刊载在《惊奇杂志》的短篇小说,也是三部曲中最晚出生的文章(虽然年代时间是最早的)。阿西莫夫有感于基地故事开始得太过突兀,于是集结出书前,大约1950年左右,动笔写了这么一篇“前传”。但是大部份的读者都不知道,“前传”还有一个非常短的版本。阿西莫夫写〈百科全书编者〉时(那时候篇名是〈基地〉),故事开头曾经有过一篇楔子,出书后就拿掉了。
百科全书编者
基地纪元49-50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1942年5月,原名〈基地〉(Foundation)。故事发生在〈心理史学家〉五十年后,端点星面临首度的“谢顿危机”(Seldon Crisis)银河帝国边缘的星群纷纷独立起来,端点星处于四个王国之间,备受威胁。此时,谢顿早前录下影像突然播放,告知他的后人端点星“银河百科全书第一号基地”的真正目的──在千年后建立一个新的银河帝国。同时,在这一千年间,基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危机,令基地可以急速成长。端点星市长塞佛·哈定(Salvor Hardin)趁机发动政变,从心神未定的百科全书理事会手中夺权,以他灵活的手腕带领端点星走出危机。
市长
基地纪元79-80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1942年6月,原名〈马勒与马鞍〉(Bridle and Saddle)。
故事发生在〈百科全书编者〉之后三十年,市长塞佛·哈定(Salvor Hardin)运用政治手段,对周边诸国输出科技物资,并将科学冒充成宗教,以形而上的力量,制住周边的诸王国。和平一段时间之后,冲突逐渐浮上台面。端点星年轻气盛的市议员,对哈定无条件科援周边诸国的政策感到不满,意图推翻哈定。四王国之一的安纳克里昂王庭也不愿接受基地的宗教控制,出兵攻击基地。最后哈定巧妙地以深植人心的伪宗教力量,使安纳克里昂王国的士兵临阵叛变,化解掉基地的第二次“谢顿危机”。
行商
基地纪元134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1944年10月,原名〈楔子〉(The Wedge)。
行商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基地拓展贸易触角,占据经济殖民领地,从中赚取暴利。距离〈市长〉数十年后,基地已经借由星际贸易,成功拓展影响力,但是有一颗落后行星却坚决反核,兼具基地间谍身份的行商长亲临推销核能,反被逮捕入罪。行商长的好友利马·彭耶慈(Limmar Ponyets)前往营救,以他的宗教背景,与基地化腐朽为神奇的核能科技,挑拨行星王庭里的无知迷信和人性自私,最后不只救出行商长,还成功将核能推销出去。
幕后花絮
虽然〈行商〉是在〈商业王侯〉之前,其实〈行商〉在起笔跟出版时间上都较晚。阿西莫夫回头撰写〈行商〉,以使基地从宗教控制过渡到经济影响的这段过程,显得较有可信度,容易理解。也使得〈商业王侯〉提到“阿斯康事件”时,不用大费篇幅作解释。(简单的说,就是阿斯康一开放与基地贸易后,传教士就如潮水般涌来,随即便失去所有对抗基地的力量)
有趣的是,“利马·彭耶慈”这个角色原本叫“拉珊·迪伐斯”(Lathan Devers),是在《基地与帝国》第一篇短篇故事〈将军〉里扮演吃重角色的人物。
商业王侯
基地纪元154-160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1944年8月,原名〈大与小〉(The Big and the Little)。
行商长侯伯·马洛(Hober Marlow)奉命到科瑞尔共和国(Republic of korell)调查太空商船失踪事件。科瑞尔是个严格限制行商活动,甚至严禁传教士入境的落后行星,因此基地势力一直难以渗透。在途中,马洛发现了银河帝国再次重返银河边沿和在西维纳(Siwenna)认识了老人巴尔(Onum Barr)(此两点带出了第二部故事的第一篇)。他用三寸不烂之舌和科瑞尔领袖建立起贸易合约,马洛心里清楚,自己是听到了第三次“谢顿危机”的脚步声。
返回基地之后,马洛开始积极部署通往市长的政治大道,经历一番政治斗争,终于成为名实相符的基地领导人。另一方面,科瑞尔共和国获得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野心勃勃地向繁荣富裕的基地展开攻击,面对第三次“谢顿危机”,马洛消极地无所作为,饱受抨击,实际上基地早已制住科瑞尔,只是这次不是靠科技冒充的宗教,而是输出民生科技到科瑞尔的贸易。马洛只需等待,失去售后服务的科瑞尔迟早要缴械来降。
第2篇:基地读后感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说读后感
终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利用上下班、等车、等时间在喜马拉雅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听完了,震撼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叙事,以及超前的科学思想和意识。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我眼中的基地系列小说。
一、心理史学
当初一开始能够将《基地》听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一开篇介绍的“心理史学”。这是一个什么鬼呢?这是一套统计学理论,就像是统计物理,只不过它的应用对象不再是大量的微观粒子,而是大量的人。换句话说,心理史学可以抓住大量人类进行互动的宏观规律。这听起来好像非常不靠谱,但是书中却假设,他的发现者哈里。谢顿不仅为心理史学建立了精确的数学方程,而且还利用理论构造了一个庞大的谢顿计划,即在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建立了一个基地以抵抗银河帝国不可避免的灭亡命运,并以此为原点,蓬勃发展出一个全新的帝国。于是,所有的历史演进全部按照谢顿计划运行下去。
作为系统科学的从业者,我当然知道心理史学是什么玩意儿。这不就是我们现在的人类行为动力学吗?现在,随着大数据的累积,人们已然可以做到为人类群体行为写出精确的方程了。例如Barabasi的辐射模型可以精确预测两地的通勤人流量。但是,要知道阿西莫夫是从1940年开始写《基地》小说的,我不得不佩服他超前的洞察力。
小说的第一部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描述基地人是如何一点点建立起一个全新国家的。然而,在大国构建过程中,每隔几十年就会出现一次谢顿危机,于是端点星的人类就开始聚集在谢顿穹窿聆听谢顿在上百年前录制的教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谢顿本人死后将近好几百年了,人类还是按照谢顿计划发展,谢顿的每一个预言竟然全部正确。这不得不让我产生了两个问题:即使这是科幻小说,心理史学的预测也太准了吧,超级离谱了;
二、谢顿到底是何许人也?竟能这样牛B哄哄地预测那么久的未来?
二、骡与第二基地
就在我感到略有厌烦和困惑的时候,小说突然来了一个变奏,出现了骡这个怪物。骡是个什么东东?他是天地造化生出来的一个变种——基因突变体。这个家伙有一种超强的能力——能够读取、改写他人的心灵,从而用心灵的力量来操控整个世界。骡的出现第一次让谢顿的预言失败了(但我觉得,失败了我反而感觉更高兴呢)。
更有意思的是,骡将基地攻陷了,谢顿计划这就完全泡汤了。但是,一小批人开始另一套拯救计划,这就是第二基地。据说,在当年谢顿建立基地的时候,不是建立了一个,而是建立了两个,一个精于物理科学,另一个却精于心理科学。事实上,端点星第一基地上的人们根本就不懂心理史学,他们只是谢顿计划的执行者,而真正的心理史学在第二基地,这帮人是心灵力学的高手。
到此为止,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阿西莫夫将这套理论命名为心理史学,而不是什么人类行为统计学,或社会力学之类的。原来,这个心理二字埋伏着第二基地的伏笔。这不禁让我联想到了现在的量子认知科学的研究,我咋感觉未来的量子认知就是心理史学呢。
于是,第二基地的隐君子们和骡之间展开了一场颇为激烈,而且尔虞我诈的心理战争。谁说西方人不擅长勾心斗角的?读一读第二基地与骡这段,你就会发现阿西莫夫如果从政必然也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然而,最最让我大跌眼镜的还不是这些,而是,谢顿计划其实压根就不是什么预测,而是一套控制手段。第二基地的心理大师们可以像骡一样操控人们的心灵,从而通过在关键时刻影响关键人物而保证了第一基地的发展可以按照谢顿计划完满地进行下去。
原来如此,谢顿计划压根就不是什么计划,而是一套控制手段,心理史学也不是什么单纯的动力学,而是一种控制理论。这类似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怪不得,当第一基地的有识之士们了解到此事以后都要拼了命地和第二基地人死磕呢。
三、谢顿与机器人
我的第二个疑问是,为什么谢顿那么厉害,能凭空创造心理史学和谢顿计划。阿西莫夫好像了解我内心一样,于是他在基地三部曲之后,又写了一个基地前传,专门为我们讲述科学家谢顿的故事。
原来年轻的谢顿也很挫,是一个乡巴佬数学家,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玩数学游戏搞出了一套谢顿方程,但他自己却并不相信这些。然而,比较悲催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们却很感兴趣,因为他们想借心理史学来玩后来谢顿自己玩的这套自我实现的预言。
就在谢顿百般困惑,躲避事实的过程的时候,一位特别特别牛B的朋友出现了,这就是浮名。这家伙不仅在各个地方都有一批跟随他的死党,而且还能起到心灵导师的作用,促使谢顿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之后终于全身心投入到了心理史学的研究过程中。
但是,我们凭脑袋想想就知道,要想预测人类社会显然需要大数据啊大数据。可是,按照阿西莫夫的论述,那时候的人虽然早已经可以在银河之间超空间越迁,却并没有大数据研究,电脑落后啊。所以,谢顿怎么可能完成这么牛的学问呢?
最后,他的朋友浮名帮助他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因为,这个家伙居然是一个老妖精,是一个机器人,居然已经活了大概2万多岁了。而且他记忆超强,他的头脑中包含了大数据。于是,在老妖精的帮助下,谢顿终于突破了障碍,建立了心理史学,并成功构思出基地的解决方案。在这里,小说提到了那个著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而且居然还补充了一个第零定律。
所以,说了半天,人还是太挫了,真正牛的人是机器人!
四、盖亚与地球
到了90年代以后,在读者的百般呼唤下,阿西莫夫再一次续写了基地系列,于是就有了盖亚与地球的故事。我觉得这部分的描写更牛。
首先,时间回到了谢顿计划执行了500多年的时候。基地这个时候已经非常牛了。同时,隐藏的第二基地也将自己隐藏的很深,几乎没人知道他们的存在。然而,就是在这个当口,一个端点星的奇人崔维兹却偏偏不信邪,他始终坚信第二基地的人仍然控制着第一基地的人。于是,在市长的安排下,他和一个老历史学家佩罗拉特踏上了银河之旅,去找寻银河人类的共同祖先之地——地球。
在这段旅程中,他们奇妙地踏上了一颗异常神秘的星球盖亚。盖亚是个什么东西呢?原来她是一个星球,也是一个联合在一起的超级生命体。盖亚上的河流、山川、树木、人类,全部都是联通在一起的,他们共享着同样的超级意识。
这让我联想到了阿米巴虫,这些小东西在平时是单细胞的,但是在食物匮乏的时候,他们就会聚集形成一个全新的生物个体——鼻涕虫。这就是生命系统,也是复杂系统最让人感觉振奋的想法——跨越层次的存在。
小说中展开了大量的对盖亚这种超级生物体的利弊的讨论。最搞笑的一段描述是,当盖亚的一分子——年轻女子包绮思与老佩罗拉特做爱的时候,全盖亚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喜悦——完全一点点的隐私都没有。
目前,很多人开始构想未来的地球将会变成一个全球脑,但没想到的是这种想法阿西莫夫早在几十年前就已经做过详细的讨论了。
更有意思的是,崔维兹他们在寻找地球的过程中,曾经拜访过各式各样的不同世界。在我看来,这些世界都仿佛在隐喻阿西莫夫看到的人类的各种可能未来发展。其中有一个世界叫做玻利亚,非常有意思。这里面的人全部是雌雄同体,而且他们的头脑中都已经植入了芯片,于是这帮人就可以直接意念操控外物了。这恐怕已经说对了人类未来的演化方向。
最后,他们在月球找到了一切的真相。原来影响谢顿建立心理史学的老机器人丹尼尔安排了所有的一切,甚至包括盖亚这个星球的建立。他率领着机器人们渗透到人类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影响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因为受到机器人三大定律的制约,他们不能伤害人类,而是善意地帮助人类发展。但最后,他们的能力仍然有限,必须要由人来作出那最后的第一推动。于是,人类将会朝向一个全银河系都要演化成一个超级盖亚的方向而努力。
个人以为最后的对话非常精彩,深刻地讨论了人和机器的关系。而且,还有那个最后的精彩绝伦的伏笔——难道飞龙是外星系的异类吗?
五、基地与三体
最后我想简单说一说我对《基地》和《三体》这两部史诗级的科幻巨著的比较和看法。记得在我刚刚看完三体的时候,我就兴冲冲地给我们学院的一个法国外教推荐这部科幻小说,他听了听我的介绍,就说你应该看基地。看来,基地对西方人的影响超大。而且,这也说出了这两部小说的相似性。他们都是以大宇宙这个尺度为参考,都在用各种途径探索人类的未来。
相比较来看,三体的故事性成分更强一些,而基地的科学探讨的成分更强一些,但是故事性稍差。也就是说,如果你想看完整的故事,那么首推三体。如果你想看关于科学的不严谨探讨,那么读基地更合适。
第3篇:基地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解题,这句话说的真没错,通过一次次的阅读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丰富,见识更广泛了。下面是整理收集的《基地》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基地》读后感一
《基地》讲得是银河帝国从繁荣走向衰弱的故事。作者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深入的研究写下这一本书。书中,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特点与性格。比如哈定,他不完全相信权威,而是会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疑问,从哈定说的“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躲,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这一段话中就可以见一斑了。
《基地》中对未来的科技以及人物的描写,使我感到惊叹。当时的整个银河系中,居然有将近二千五百万颗住人行星,而且在川陀,竟然住着一位开拓了“心理史学”的伟大的数学家——哈里·谢顿。谢顿可以推算出未来所发生的事,他推出在未来,川陀会毁灭。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上了百分率,更让人感觉到这个科幻故事的真实性。
作者阿西莫夫的对未来事情的大胆想象与细腻的描写让我感觉到这些未来的事情仿佛就近在眼前。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败,以前曾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又“故伎重演”,这是因为在未来人类还是一如从前的贪婪,依赖。作者通过书写的方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新奇的科技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及人类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不但故事情节新奇有趣,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写作手法也让人感到新奇。那就是作者在书中插入的《银河百科全书》,让这个故事更加完整。
《基地》里的情节,描写及写作手法,让人难以忘怀,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基地》读后感二
《基地》这本收被称为“永恒的科幻经典”。本书作者阿西莫夫,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神奇的故事哈里·谢顿开创了“心理史学”,预测银河帝国即将灭亡,所有人都在强力挽回,一时间内,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权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三个主人公之间也发生了一些茅盾。
首先,我觉得阿西莫夫的写作手法十分新颖,明明三个主人公没有一点关系,中间相隔了数十年左右,但把整本书看下来,却觉得这是个完整的故事,后来发现,是百科全书的一些段落将他们串在一起。这种手法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过的。
其次,我觉得谢顿的目光十分深远,他仿佛已经彻底将“死”字看透了。然而,他的责任感很强。“吾事已毕”从此话中可以看出整个事情的流程对他而言仿佛像某个人从一开始给他下达的一个任务或者命令罢了,带给读者的有一种深不可测,像天气那般难以捉摸的感受。
说起责任马洛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角色,正如书中最后一段“未来关我什么事……就留给那些继任者吧。”马洛的性格从表面来看貌似与谢顿差不多——完成任务。实际上吧,有些不同,马洛更明显对未来的事更加漠不关心一些,认为自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份就够了,其实太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无需考虑反正又不是我的事,给人说不出的感受。
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责任感很强的人,如老师。他想教好每一位学生,无论什么方法吧,责任感显然很重,而并非完成任务。
阿西莫夫的重要科幻感不会让人看了太夸张,而仿佛身临其境。所以,他说“女士们,先生们,世界上只有一个阿西莫夫。
银河震动,帝国飘摇皇帝、宰相、夺政者,反叛星球,各方势力立刻剑拔弩张,阿西莫夫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中央,看到了人性永恒的丑恶。
从人类出现文明的那一天开始,文明就在不断地发展着,建立了千百个帝国几立在不同的时代。一切都在发展着,惟有人性不变的丑恶。
当社会风雨飘摇,这个帝国银河快要崩溃的时刻,人们并不是团结起来去追求和平,而是懦弱地像蜗牛那样缩进了壳中,或者出手去伤害他人,打碎他人的“壳”,但他们并不知道,总会有比自己更加强大和更加卑鄙的人来打碎自己的壳。这就像清朝之后动荡不安的民国,文明的发展就这样被按了停止键。“大鱼吃鱼,小鱼吃虾米”的这条铁律才是永恒不变的。
人们就这样变成了一个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和“社会病胎里的产儿”,他们像一盘散沙般成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并没有水出现把他们“粘合”起来。
就在这个极其危急,关乎人类命运的时刻。谢顿出现了,他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尽管只是一丝渺茫的曙光。然而,人们并没有因为他的出现而团结起来,只有两个基地里的人们在孤独地支撑着银河帝国。人们还是像从前那样,像那些千百万年前的人一样,自私、贪婪。
其实在罗马、奥斯曼和蒙古这些帝国的身上都有着银河帝国的影子,人们永远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阿西莫夫看见了。可人们何时能看清自己,了解自己,让人性成为“永恒的美丽”。
《基地》读后感三
《基地》一书被世界的读者誉为永恒的科幻经典。它主要从基地的创建、崛起、扩张写起,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也体现了作者与众不同的超前思想细品全书,我感叹作者对未来世界独到的见解,也对基地产生了自我想法。
我认为,基地的创建就是原于银河帝国的衰败。银河帝国这样一个庞大的国度,之所以会灭亡,还是因为人类永远无法磨灭的愚昧与贪婪。一开始,人类带着他们的智慧与良知,登上一个个荒凉的星球,在那建造起了高科技的社会。可他们的后代也正是因为未来世界的先进与舒适,而变得十分贪婪、愚昧,越来越多的人不再学习,传颂未来世界强大的科技,越来越多的高能科技也逐渐失传,导致未来世界,也就是银河帝国退化。书中的主人公哈里·谢顿,也就是因这一原因,想要编出《银河百科全书》,来保留银河帝国的先进科技,也致减缓帝国退化所造成的后果。
想通过这节书警示读者及现在的整个社会,不要步银河帝国的后尘。所以,我希望从现在开始,世界的每一人都应该时刻了解当代的科技,积极参与科技发展的工程,及学习、认识科学,这样才不会使人类流传多年的科技文化白白流失。
而且,我也希望我们现在的社会能快速的发展、创新,变得跟银河帝国一样繁荣、强盛。当然,这也要靠我们所有人对科技的追求热爱,以及对高科技未来无尽的期盼。因此,和呼吁所有人无论地何时,都要抱着一个乐观、进步的态度去展望未来,不能只停留在现在或过去,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并且,与此同时,也人付诸自己的行动,让自己的智慧得以发挥,参与到学习,发展的行列之中去。
第4篇:基地读后感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基地》读后感之一:
基地----银河帝国的诺亚方舟
读了《心理史学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诺亚方舟。《创世纪》第 见到章到第 9 章记载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地上充满败坏、强暴和不法的邪恶行为,之
于是计划用洪水消灭恶人。同时他也发现,人类中有一位叫做诺亚的好人。耶和华神指示诺亚建造一艘方舟,并带着他的妻子、儿子(闪、含与雅弗)与媳妇。同时神也指示诺亚将牲畜与鸟类等动物带上方舟,且必须包括雌性与雄 性。当方舟建造完成时,的家人,以及动物们皆已进入了方 舟。洪水淹没了最高的山,家人与方舟中的生命得以 存活。
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只有心理史学
正在逐渐走向衰亡。这时候,大洪水也开始了,这时诺亚与他
在陆地上的生物全部死亡,只有诺亚一的一代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预见未来的银河人民,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的充满无 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谢顿于是设法聚集起帝一个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
在这个故事中,哈里·谢顿就是诺亚,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基地就是银河帝国时代的诺
亚方舟。恰如诺亚方舟要经历滔天洪水,经历各种各样的内部矛盾和外部冲击,幅波澜壮阔的星际传奇即将展现。
基地也将一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基地》读后感之二:
危机促进成长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读完《百科全书编者》,我的感觉是“危中有机”,危机促进成长。
哈里·谢顿的团队连同他的计划被放逐到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创建了他的基地。五十
年后,端点星面临首度的“谢顿危机”。银河帝国边缘的星群纷纷独立起来,端点星处于四个
王国之间,备受威胁。此时,谢顿早前录下影像突然播放,告知他的后人端点星“银河百科 全书第一号基地”的真正目的──在千年后建立一个新的银河帝国。同时,在这一千年间,基 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危机,令基地可以急速成长。端点星市长塞佛·哈定趁机发动政变,从 心神未定的百科全书理事会手中夺权,以他灵活的手腕带领端点星走出危机。
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出现各种危机。因为危机会造成损失,人们都兢兢业业,甚至不可
逆转。但是,人类历史也罢,个人人生也罢,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不可能永远 一帆风顺。既然危机不可避免,意识,提前做了充分准
那我们就应该积极应对。
如果有危机备,那就可以有备无患,从容应对。面对危机,如果能够调整心态,不退缩,不放弃,在危
机中磨练,会让我们加速成长,更加强大。谢顿危机的意义,也在于此----让人民
在磨难中保持战斗力,在危机中成长,才有资格和能力复兴新银河帝国。
《基地》读后感之三:
宗教、贸易和科技
读了《市长》、《行商》、《商业王侯》,感觉基地的星际争霸史,其实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人类历史。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在端点星与周边各种王国的冲突中,宗教、贸易、科技是主要的竞争手段。
例如:市长塞佛·哈定运用政治手段,对周边诸国输出科技物资,并将科学冒充成宗教,以形而上的力量,制住周边的诸王国。“行商”帮助基地拓展贸易触角,占据经济殖民领地,从中赚取暴利。基地输出民生科技到科瑞尔王国,通过掌控售后服务控制这个国家。这些策略,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止一次上演。中世纪,罗马教廷通过宗教控制欧洲各
国,愚昧民众,欧洲陷入长达数百年的黑暗中世纪;大航海时代,西班牙、葡萄牙、荷兰通 过贸易征服世界,发现了美洲大陆,殖民地遍及美洲、非洲、亚洲、大洋洲,积累了巨额财 富的同时,也促进了世界的交融; 盛时期其统治面积达到约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迅速崛起,鼎3400 万平方公里;如今美国通过科技发展,称霸全球。《基地》虽然是一部科幻小说,但并
没有脱离人类本性和历史轨迹,具有极强的现实参考意义。
从这方面来看,阿西莫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科幻小说作家,程 的历史学家。
也是一位精通人类发展历《基地》读后感之四:
凡尔纳和阿西莫夫的对比
上学期,我读了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暑假假期,我读了艾萨克·阿西莫夫的 《基地》。同样是科幻大师的巅峰之作,却各有千秋。
凡尔纳的超凡之处,是超越时代 100 多年,提前预见到了电气时代的来临,并在小说 中构建了一个精彩纷呈的未来科技世界。逐渐变成了现
他所构想的很多东西,在多年以后,--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实,令人无限感慨。他在小说《海底两万里》虚构了“鹦鹉螺号”潜水艇,10 年后,第一艘真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正的潜水艇才下水;他的《征服者罗比尔》中有一个类似直升机的飞行器,数十年后,人类 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探月飞行器送上太空,甚至还将发射场安
他不仅在小说中用大炮将排在了美国佛罗里达州,这正是“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发射场,而阿波罗号着陆的地点也只距 凡尔纳飞船落地地点不过数公里⋯⋯此外,他的小说中还出现了电视、霓虹灯、导弹、坦克
和太空飞船等机器概念,时代为我们构建了一个
未来世界,而这些并不是天马行空,不仅仅是一个科幻小说
作家,更是一个科学家、发明家。
阿西莫夫的卓越之处,是开创了科幻世界新的视野,并融合了历史、经济和人性。他将 科幻小说视野拓展到广袤的外太空,基地等未来主题,奠定了现代科 幻小说和科幻电影的主基调。单纯的科技渲染,也不是单纯的星球
创造了机器人、帝国、而这些后来都变成了现实。凡尔纳超越所处
胡思乱想。从某种意义上讲,他
同时,他们的作品并不是争霸,而是将人类历史进程从地球延伸到星际,将人性善恶、经济起伏和政权更迭融合在其
中,更像是跨越光年的宇宙史诗。
在这里,我向两位伟大的科幻作家致敬!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艾萨克·阿西莫夫科幻小说都能提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奇幻因素,成为后来科幻小说的典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范。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正因他一出手就能化腐朽为神奇。他的三大系列——机器人,帝国,基地——各有“奇趣”,即使现在我们已经十分熟悉他的作品,仍不能不佩服他当年的创意。
统治银河系达一万两千年之久的银河帝国,正在逐渐走向衰亡。这时候,只有心理史学的一
代宗师、基地之父哈里·谢顿预见未来的银河人民,将会经历一段长达三万年的充满无知、野蛮和战争的黑暗时期。谢顿于是设法聚集起帝国中最优秀的科学家,来到银河边缘的一个
荒凉行星建立“基地”,期望它能成为未来世代人类的希望灯塔。然而,随着帝国的逐渐衰微,基地被好战的强邻包围。人类也面临痛苦抉择,向野蛮的势力投降,甘心受控制?还是不顾被摧毁的危险起而奋战?而另一方面,基地本身作为整个银河帝国科技的唯一来源,它却想独立存在⋯⋯
心理史学家
银河纪元 12067 年,1951 年出书时新增的篇章。
哈里·谢顿 哈里·谢顿
故事从有着一万两千年历史的银河帝国首都行星川陀开始。屹立万年,表面上
虽然川陀已经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一派势力强大,发展稳健,暗地里却已经开始衰落。意识到这一点的只有发明了心理史学的 数学家哈里·谢顿(Hari Seldon)。心理史学是一门经由历史事件预测未来趋势的科学,根据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这门科学,他预测帝国将在五百年内覆灭,府状态。帝国直辖的公共
从而导致三万年的无政安全委员会认为谢顿妖言惑众,逮捕了他和新助手盖尔·多尼克(Gaal Dornick)。
在审判中,谢顿说出他的预言,知识
语惊四座。他并计划领导众多学者编辑一本包含全人类的《银河百科全书》,以此减缓帝国殒落的后遗症。委员会得知他的计划并非颠覆帝国的阴 谋诡计后,将哈里·谢顿的团队连同他的计划放逐到银河系的边缘“端点星”。
幕后花絮
〈心理史学家〉是“基地三部曲”中唯一一篇没有刊载在《惊奇杂志》的短篇小说,也是三部 曲中最晚出生的文章(虽然年代时间是最早的)。阿西莫夫有感于基地故事开始得太过突兀,于是集结出书前,大约 都不知
1950 年左右,动笔写了这么一篇“前传”。但是大部份的读者
道,“前传”还有一个非常短的版本。阿西莫夫写 〈百科全书编者〉 时(那时候篇名是 〈基地〉),故事开头曾经有过一篇楔子,出书后就拿掉了。
百科全书编者
基地纪元 49-50 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 1942 年 5 月,原名〈基地〉(Foundation)。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故事发生在〈心理史学家〉五十年后,端点星面临首度的“谢顿危机”(Seldon Crisis)银河 帝国边缘的星群纷纷独立起来,备受威胁。此时,谢顿早前录下
端点星处于四个王国之间,影像突然播放,告知他的后人端点星“银河百科全书第一号基地”的真正目的──在千年后建立
一个新的银河帝国。同时,在这一千年间,基地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危机,令基地可以急速成 长。端点星市长塞佛·哈定(事会
Salvor Hardin)趁机发动政变,从心神未定的百科全书理手中夺权,以他灵活的手腕带领端点星走出危机。
市长
基地纪元 79-80 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
1942 年 6 月,原名〈马勒与马鞍〉
and
(BridleSaddle)。
故事发生在〈百科全书编者〉之后三十年,市长塞佛·哈定 治手段,对
周边诸国输出科技物资,的力量,制住周边的诸王国。一段时间之后,冲突逐渐浮上台面。无条件科援周边诸国
(Salvor Hardin)运用政
并将科学冒充成宗教,以形而上和平
端点星年轻气盛的市议员,对哈定的政策感到不满,意图推翻哈定。四王国之一的安纳克里昂王庭也不愿接受基地的宗教控制,出兵攻击基地。最后哈定巧妙地以深植人心的伪宗教力量,叛
使安纳克里昂王国的士兵临阵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变,化解掉基地的第二次“谢顿危机”。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行商
基地纪元
〈楔子〉(The Wedge)。
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 1944 年 10 月,原名行商的工作主要是帮助基地拓展贸易触角,占据经济殖民领地,从中赚取暴利。距离〈市长〉
数十年后,基地已经借由星际贸易,兼
成功拓展影响力,但是有一颗落后行星却坚决反核,反被逮捕入罪。行商长的好友利马·彭耶慈 具基地间谍身份的行商长亲临推销核能,(Limmar Ponyets)前往营救,以他的宗教背景,与基地化腐朽为神奇的核能科技,挑拨行星王庭里 的无知迷信和人性自私,最后不只救出行商长,还成功将核能推销出去。
幕后花絮
虽然〈行商〉是在〈商业王侯〉之前,其实〈行商〉在起笔跟出版时间上都较晚。阿西莫夫 回头撰写〈行商〉,以使基地从宗教控制过渡到经济影响的这段过程,显得较有可信度,容 易理解。也使得〈商业王侯〉提到“阿斯康事件”时,不用大费篇幅作解释。(简单的说,就
是阿斯康一开放与基地贸易后,传教士就如潮水般涌来,随即便失去所有对抗基地的力量)
有趣的是,“利马·彭耶慈”这个角色原本叫“拉珊·迪伐斯(”Lathan 在《基地与帝
Devers),是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国》第一篇短篇故事〈将军〉里扮演吃重角色的人物。
--学习资料分享----
WORD格式-专业学习资料-可编辑
商业王侯
基地纪元
原名〈大与小〉(The Big and the Little)。
154-160 年,这篇短篇小说首刊于 1944 年 8 月,行商长侯伯·马洛(Hober Marlow of korell)调查太空商 船失踪事件。科瑞尔是个严格限制行商活动,境的落后行星,因此基地势)奉命到科瑞尔共和国(Republic
甚至严禁传教士入
(Siwenna)力一直难以渗透。在途中,马洛发现了银河帝国再次重返银河边沿和在西维纳 认
识了老人巴尔(Onum Barr)(此两点带出了第二部故事的第一篇 科瑞)。他用三寸不烂之舌和尔领袖建立起贸易合约,马洛心里清楚,自己是听到了第三次“谢顿危机”的脚步声。
返回基地之后,马洛开始积极部署通往市长的政治大道,终于成为名实 相符的基地领导人。
获得银河帝国的军事援助,经历一番政治斗争,另一方面,科瑞尔共和国野心勃勃地向繁荣
富裕的基地展开攻击,面对第三次“谢顿危机”,马洛消极地无所作为,饱受抨击,实际上基
地早已制住科瑞尔,只是这次不是靠科技冒充的宗教,而是输出民生科技到科瑞尔的贸易。马洛只需等待,失去售后服务的科瑞尔迟早要缴械来降。
--学习资料分享----
第5篇:基地读后感
《基地》读后感1000字范文
【导语】作为一篇被人公认为非常优异的文学作品,基地系列显然也没有只描绘令人炫目的新颖设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为表,实际上则探讨的还是人性的真谛与社会的构成。
躺在菲律宾的海边,仰望着故乡所没有的星空,我不禁又想到刚刚读完的基地七部曲,心中又充满了对群星的敬畏和无限的遐想。
诞生于1947年的基地系列,作为一部科幻作品,在其科技感方面必然对于当今的读者来说是有所欠缺的,但作者阿西莫夫给我们所描绘的“未来”却也不得不说是别具一格的。
不同于很多主流科幻小说,基地系列的背景虽然也在我们所居住的银河系,但其主要的故事线却不在地球展开——直到第七部,所有的线索才最终引向这个共同的起源——而是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以超级钢铁行星“川坨”为核心的银河大舞台上展开。另外一点不同,则是在千千万万行星上的生物没有什么奇形怪状的所谓外星生物,而都是我们熟悉的面孔(这一点在后面还会提到)。
作为一篇被人公认为非常优异的文学作品,基地系列显然也没有只描绘令人炫目的新颖设定和元素,而是以科幻为表,实际上则探讨的还是人性的真谛与社会的构成。基地1-2部曲描绘了在银河系中统一的政权——银河帝国——崩溃后,保存了文明种子的第一基地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在心理史学(预测未来的数学学科)的指引下逐渐繁荣昌盛,突出了在一个政体中“科技”,“宗教”,“经济”等软实力的重要性,描绘了一个个传奇人物。第3部中,似乎绝对正确的未来预测却出现了偏差,一个在数学统计学上无法计算到的变数,有强大心灵控制能力的敌人,征服了第一基地,最终被第二基地的精神力量征服。
这部在情节上,让读者脱离了原有的“虽然形式很艰难,但这都是计划的一部分”的思维框架,让书中人物——也包括读者——受到了巨大的震撼,恰好证明了没有什么是决对恒定的,同时又在隐隐之中传递出了精神意志的重要性,将科幻作品升华了一个层次。第四,第五部则主要描述了在银河帝国末期,心理史学创造出的“谢顿计划”的来龙去脉,把在理论上不可能实现的预言通过一个科幻的设定予以实现同时又引出了背后的一切——神秘的机器人,被称为人类起源的地球等等。这两章则承上启下,又抛下无数个线索,让读者去自行思索。最后两部则描绘了整个宏大的银河系史诗的起源,同时又探究了人类与机器人的关系,解释了为何银河系有某种单一性——我们都起源于地球。七部曲总体来说环环相扣,每两三部后又大有升华,这也有部分源于作者写作的时间有些断层,将科幻上升到了探究人类及人类社会本质的高度上,也对未来各种人类社会极端的情况作了可能的猜想,描绘了一幅简约却不简单的银河系史诗,的确值得一读。
不过本书在我看来也有一些缺憾,作者可能陷入了某种惯性思维,或者我们所谓的“套路”,每种极端下面必然影藏着另一种极端,热情招待背后总有冷枪暗箭,单一纯朴背后必有复杂动机,虽然可能想传达出一种物极必反或者人类虚伪表象的意图,但是却导致了某些情节可以超前地揣测出结果,让本书的魅力有所下降。
总而言之,本书十分值得一读,可以给人以深思。
第6篇:《基地》优秀读后感
《基地》讲得是银河帝国从繁荣走向衰弱的故事。作者以他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深入的研究写下这一本书。书中,作者细致刻画了人物的特点与性格。比如哈定,他不完全相信权威,而是会自己独立思考,提出疑问,从哈定说的:“这无异于一种病态——一种条件反躲,遇到需要向权威挑战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完全关闭……”这一段话中就可以见一斑了。
《基地》中对未来的科技以及人物的描写,使我感到惊叹。当时的整个银河系中,居然有将近二千五百万颗住人行星,而且在川陀,竟然住着一位开拓了“心理史学”的伟大的数学家——哈里·谢顿。谢顿可以推算出未来所发生的事,他推出在未来,川陀会毁灭。作者在描写这个故事的时候,用上了百分率,更让人感觉到这个科幻故事的真实性。
作者阿西莫夫的对未来事情的大胆想象与细腻的描写让我感觉到这些未来的事情仿佛就近在眼前。帝国从繁荣走向衰败,以前曾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又“故伎重演”,这是因为在未来人类还是一如从前的贪婪,依赖。作者通过书写的方式,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新奇的科技发展,也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社会及人类的不足之处。
这本书不但故事情节新奇有趣,而且有一个特殊的写作手法也让人感到新奇。那就是作者在书中插入的《银河百科全书》,让这个故事更加完整。
《基地》里的情节,描写及写作手法,让人难以忘怀,仿佛身临其境一般。
第7篇:基地系列读后感
备考的时候,回寝室比以前多了一些,忙里偷闲把基地系列小说(前后跨越五百年)看完了,基地系列读后感。
故事的结尾是人类要建立一个超有机体,为未知的银河系外文明的侵略做好准备。男主在最后忧心忡忡地说:“希望敌人没有潜伏在我们身边。”这是我对他们带来的外世界小孩裴龙产生很大的警惕,当然这也是因为男主一直不喜欢裴龙导致的。裴龙是在机器人千方百计设计下,由男主带来跟机器人合并的雌雄同体寿命很长的外世界人。如果裴龙不是隐患,也就是说机器人的智慧近乎神祗。但根据小说的风格,没有任何人能永不犯错,即便在某一段时期他被奉为神明,读后感《基地系列读后感》。由人类造出来的高智慧机器人,虽然默默地为人类的福祉工作了两万年,使人类社会不至于崩溃。它也该犯错了,就像谢顿计划的失误一样。它为了延长自己的脑存活时间,找来的聪明无比但对男主有着恨意的裴龙,有可能成为他一生中最大的错误。如果剧情果真这么发展,人类文明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他们将如何浴火涅槃,我的想象力就不及了。
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小说读后感终于,用了将近半年的时间,利用上下班、等车、等时间在喜马拉雅将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科幻小说听完了,震撼于作者巧妙的构思、宏大的叙事,以及超前的......
《基地》读后感之一:基地----银河帝国的诺亚方舟读了《心理史学家》,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诺亚方舟。《创世纪》第6章到第9章记载了诺亚方舟的故事。创造世界万物的上帝耶和华见到......
基地读后感《基地》读后感基地则是说写的银河系历史,是科幻小说。里边有个很牛的理论,叫心理史学,一个很牛的数学家,他发明了这个东西,通过这个,他可以预测银河系的未来。并知道了......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基地》读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读后感:基地有我的地方,就没有你,对吧? 在看了SNSD中徐贤的几个视频后,才知道爱读书的人也喜欢写读后感。虽然,我看书少,但好的习惯也是要学到来的。难得今天看完了一本书,就写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