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观后感_十四堂人生创意课

2020-02-26 观后感 下载本文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观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十四堂人生创意课”。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

作者简介:

李欣频——女,1970年8月生于中国台湾,著名广告人,女作家,毕业于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广告系,广告研究所硕士,现在在北京大学广告学系攻读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客座讲师。相关经历:

任教《广告策划与创意》课程。曾任广告公司文案、诚品书店特约文案、Acer数字艺术中心特约文案创意。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女子,19岁就让世人为之才华而惊为天人。曾为台湾文化地标——诚品书店的御用文案,被誉为华语世界“文案天后”。连续5届担任“广告流行语金句奖”评审。

她是情感世界的文字精灵。她平均一天阅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最多时一年举办100多场讲座。此外,她30多岁游历过近40个国家,担任多家知名媒体的专栏作家,将其经历挥洒自如地转换为无限的文字。

至今出版了27本畅销书,其中多本书名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创意励志书《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两岸疯狂热印四十多次。《希腊:一个把全世界蓝色都用光的地方》一经出版,就在台湾地区掀起了希腊旅游的热潮。书籍介绍: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出版于2007年12月份。此后又陆续出版了《十四堂人生创意课II》和《十四堂人生创意课III》。

书的前面是由五位创意文化的名人写的推荐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刚,在其推荐序中写道:

创意的魅力迷倒了无数红男绿女。我们在听创意的时候很过瘾,但听完之后,一旦回到自己的工作中,马上会像以往一样茫然一片。同样的策略,为什么别人会那样想,而自己苦思冥想也只能拿出一个平庸的方案?这种差距是无法解释似乎也无法通过学习来填平的。创意的悲剧性和珍贵,就在于创意的技巧是没有办法复制的。从这个角度讲,创意是无法学习的。如果创意是无法学习的,那么创意就只能是一种天赋了。李欣频的这本书揭开了创意的真正秘密。

著名传媒人——梁冬,在其推荐序中写道:总结起来,欣频的创意心得,有两点贯穿始终,一是大视野,二是韧性。前者非一时之功,需日积月累、兼容并包,书本、电影、旅行、人生经历„„都是奠基的好材料,只是比例却需依各人的特质自行调配,才见得其功。后者则是关乎性格。世间的道理,大多已经被说出,然而往往是知易行难,打个比方,如果一个人从小没有培养起这些读书、看电影等习惯,成人以后,如想好好进补,非得有极强的意志扭转不可。即便先天的灵气、基础不错,在如今这样一个纷繁的世界里,要想坚持终身的自我教育,也非得有大韧性不可。

台湾政大中文系教授——丁敏,写道:读了此书我才明白她源源不断的创意是来自精彩的生命。精彩的生命来自对自我生命脉穴的深掘潜力宝藏,以及明晰的逐步扩建生命版图。这其中包含两大要素:一是不断地吸纳经典与新知,这包括持续大量的阅读、旅行与观赏电影等。让自己长出触角与世界相连,建立自己与世界相连的资料库与情报系统。另外一部分则是如何如何把吸纳的知识内化为生命的智慧,打造自己独特的生命风格,一种别人替代不了的创意源泉。内容介绍:

第一堂课

如何在意外频仍的时代活下来——从9、11到SARS,谈如何存活。

为什么要把这个作为本书的第一堂课?李欣频在书中这样写道:如果在未来任何一场意外中,你们因为没有绝佳的警觉性、应变力、求生力而等不到救援,那以下我教你们再多的创意与文案技巧都没用,因为你没有命可以用得着。欣频在书中列举了许多求生类的书籍,灾难性的电影、以及如何存活的电视节目等教导我们要学会在困境之中保护好自己。

此外,欣频在书中写道:体力与健康永远是体验人生的唯一门票,所以随时保持极好的体能状态是必要的。渊博的知识、过人的智能,配上矫健的行动力,你就可以上山下海无处不能去,可以看得比别人更多、更高远、更深入——好体力可以让你经历更长时间的生命历程,目击更多发生在这世界每处角落的精彩生活。因此,欣频建议我们:寒暑假要安排旅行,年轻的时候尽量参加可以冒险的旅程,或野地战斗营,但请以安全为最高前提。

第三堂课

如何画一张自己的生命蓝图

欣频在书中说道:要帮自己建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这个身份不是你所设立的那些职位的目标。因为这些名衔都是别人可以随时取代你的身份,只要别人比你强,关系比你好,或是公司重整解散,你的位子就会瞬间消失。所以要建立自己的风格与专业,把自己当做一项事业、当成个人品牌在经营、创造自己名字的价值,帮自己建一个别人拿不走的身份,而不是社会价值的职位。

梦想如果没有拿梯子一步一步登上去,就永远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楼阁,一点意义也没有。欣频倡导,计划很重要,而实施计划的行动力更为重要。“万一有一天意外发生了,突然面临死亡,你觉得还有什么没做的、很遗憾的事,就表示这件未成之事对你意义重大,就把它排在手边计划的最前面。我现在每天都要求自己做好今天该做的事,没有马虎,即使今天睡了明天不再醒来,也没有遗恨。”

第四堂课

如何栽培自己——从五项养成教育开始

【长出触角与世界连接,建立自己的情报系统】欣频在第三堂课中提过:“触碰世界之前,先端详自己。”在发展出个人风格之前,我们必须由自体长出感知与觅食系统,长得越长而广泛,你的根就越扎实,也越不会有能源殆尽的危险。“所以你们一定要有固定的阅读习惯,这阅读不只在书本,像是网络、电影、生活对话等,都是你们采集养分的来源。然后养成定期“进食”的习惯,就像是吃综合维生素那样,借着知识与情报,有计划地养大自己的脑容量。

记得在高中的时候,为了积累一些名言警句和优美词句,老师要求我们写读书笔记摘录好词,好句,甚至是整篇文章。然后反复阅读,直至背诵下来。现在再读一遍还是觉得这真是当时积累的一笔财富。

“要写好广告文案,你就得去读诗,并且是大规模的阅读,而不是去读别人已经写好的广告文案,如此,你才能从诗人最精粹见骨的文句中,找到深触你灵体的入口,有助于刺激你长出自己的笔下生命。”此外,有些已读过的书可以安排再读一次。书是可以一再反刍、越嚼越香的东西,因为你的人生体验已不同,在重看你以前读过的书将会有新的领悟与发现。

我也有反复看书的习惯。也不只是书,有些好看的电影,也会反复看。每次看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收获。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却在大学期间丢掉了,真的很可惜。小学时发的课外读物,很厚的一本书。我总是会挤各种时间尽快看完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经常趁中午回家等饭的时候,捧上这本书开始看。于是等到饭做好以后,往往已经看得拔不下眼来,一边吃饭一边接着看。后来,在看完感兴趣的以后,在重新挨着看一遍,就会发觉之前看过的文章在这个时候有了更深的感悟和体会。

第五堂课

如何建立独特的自我风格

欣频书中的【解读天才,看他们如何从平凡中取得不一样的成就】提到:“天才成功之处即在于,他们借由芸芸众生相同的基础条件,创造出无与伦比的才能。”《解读天才》中提到这些被人视为“天才”者,他们的共同特征有:强烈的好奇心,疯狂的决心,很笃定自己想做什么,非常专心努力地在自己的志向上付出心血,并且有能力获取各式各样的素养。天才重要的是活力,而不是能力。

我们在看天才的自传的时候,总会感叹:怎么人家就那么厉害,有那么传奇的人生,为什么自己确实这样平淡。首先,我认为,可能确实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天才,但是,就像欣频说的,成为天才的一个必备条件就是:强烈的好奇心,疯狂的决心,很笃定自己想做什么,非常专心努力地在自己的志向上付出心血。若是我们也有这样的行动,即便不是天才也必定会在自己的领域内取得成功。

第八堂课

不止中的自我要求与评量

欣频说道:“我不希望你们变成只知道高分,却不懂人性的机器人,那只会引起彼此之间的无聊的批斗而已。知识本来就是贵在互相激荡与刺激,分享与累进。”

“不要因别人的成败分心,请在心中永远放一张自我的完成进度表,自己做的好不好,自己的分数如何,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都无权替你评量。还有,不要树假想敌,不要自找对手,不要被别人的看法或标准影响,虽然从小到大,总是有一堆人挡在前面替我们订许多竞争规则,但你要随时跳出来看,游戏规则是他们订的,如果死命地配合这规则的话,你会死得很难看,因为你丢掉很多不符规定的部分,而等到你百分百地完成别人期待时,你就不像你自己了,况且别人可以在你身后照成功的步骤与规格,瞬间取代你。”

从小到大,我总是被拿来与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刚开始会尽量按照家长的期望来努力争取,但慢慢地我发现,无论我怎样做,总是会有更多别人家的孩子做得更好。后来就想通了,我就是我,不完美有缺点但也不乏优点。很多时候,或许我们不应该按照那些大众所制定的规则标准来一一要求自己,那样会很累,也不可能都做到最好。

第九堂课

精通多项技能,与各精英Hyperlink的多孔变频插座

【从“如何活”到“活得好”的多技能实力培养,建立排名前五的专业水平】 “如何活”与“活得好”是生活的两种不同的方式,前者更偏重生存,后者则讲究生活的质量,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追求层次。欣频认为“现在时代变化太快,很多游戏规则一夕数变,所以只有一个专长是不够的。”

【把自己变成可以与各领域精英Hyperlink的多孔变频插座】——我希望你们可以把自己比喻成为有自体电力的多孔多样式插座,而且可以随时切换110v、220v的不同电压,也就是说你除了要有自体很强的能量外,还必须有很强的外语能力:英语、日语、法语或其他,如此才能将你的电力在第一时间与亚洲、与世界接轨,也能在第一时间内散发能量,并接收第一线的新鲜养分。

“多孔变频插座”这个比喻很形象,很有趣。社会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精英,而拥有综合专业才能的全面型人才更是不可多得。有一句话叫做“技多不压身”。一个人会的东西越多,学得越精通,机会就越多。你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工作,而不是工作选择你。

“与一两个精彩的人对谈,必看一两百本书还精彩!”欣频建议我们要与自己专业不同的精英交谈,但前提是“自己也要有两把刷子”,否则交谈也不会得以进行下去。虽然,欣频说的这一点需要你已经具备一定实力,显然,我们目前可能还难以达到,也可能接触不到这样的精英,但“与精彩的人交谈”仍是一条很不错的建议,接触不到那些精英们,就从身边那些在某些方面小有成就,比你做的好的那些人开始吧,从他们身上汲取那些你所需要的知识,了解你从前不知道的一面。

第十堂课

如何在25岁前顺利接班

2003年814期《商业周刊》的封面主题:“35岁要开花,更残忍地指出:人生可以不止一次的“黄金工作期”,但是如果你没有在35岁开第一次花,这辈子就永远不会开花。

因此,30岁是关键,25岁是接班时间。但我认为这可能是理想状态下的人生吧。就我个人观点来看,就有少一部分人是可以按照自己的规划在30岁前完成接班,35岁左右开出人生之花的。毕竟,社会上的变数,人生的变化总是要快于人生的规划。我倒认为,我们不必拘泥于这些别人为我们设定的目标年限,只要知道,自己确实有每天为了自己生活得更好而努力,在进步就好。这样,你自己人生的花开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儿。

初入职场,可能大家的能力水平相差无几,我们的态度就显得异常重要了,不要再以自己还是学生,还小的理由来安慰自己了。进入社会,便只有弱肉强食这一条规则。唯有让自己在态度上取胜,虚心向前辈学习,才会得以自足之地,尽快进步,让自己的能力水平得以发挥。

李欣频在书中列举了伊丽莎白一世的例子。“你们可以从关于她的电影与传记中,继承她绝处逢生的能量与绝对不死的勇气,好好地把自己经营起来,不要再以自己还年轻当借口,现在已经是要开始去做大事的时候了。”、很多时候,我们总会以自己还没长大为借口为自己的懒惰,过失做掩饰。但事实上,我们虽然年轻但是依然长大,有些责任不能再去推脱,必须要去承担。这样的后果,导致我们依赖家人,就像断不了奶的孩子一样,自己的能力也会被隐蔽。是时候认清自己,逼自己一把了,否则,你会错失很多原本属于你的美丽人生经历。

第十一堂课

智慧与知识的均衡比例

【爱情是你们这个年岁最大的考验与功课了】——爱情不是人生的唯一,不是人生的重心,更不是人生的全部。不要陷在爱情里,为爱情而找爱情,因为爱情不可能百分百地填补你生命的洞缺。感情,要双方都成熟。否则只是在吵吵闹闹中,互相折磨而已。

如果你一直觉得眼前的人都不好,那表示你应该把自己拉到更高层次上,内外在条件都是;唯有把自己提升,你才能遇到同一水平的人。

欣频告诉你:做“方糖”,把对方的茶或咖啡变甜——好情人是被你吸引过来的,不用你去寻找,前提是你有吸引好情人的能力,你应该像一块方糖,放到咖啡里,咖啡就甜了;放到茶里,茶就甜了。所以无论咖啡有多苦,无论茶有多涩,只要你是糖,是甜的,就有办法让你选择的关系变成甜的。无论单身还是在婚姻里,你要让自己成为最自信、最快乐、最有魅力的人。这才是重点。当你成为这样的人时,好情人就会自然到来。

关于爱情,我很赞同李欣频的观点。可以也应该重视爱情,前提是双方都已很成熟,否则对双方而言真的都只是一种折磨而已。但是重视爱情并不意味着牺牲自我的一切,你还应该保持相对的独立,不要将自己的一切都围绕着爱情来转。

对于爱情,不勉强,不强求。相信在自己内在外在条件提升的同时,爱情自然会来。女人要在爱情中明白一点,不可以做爱情的附属品,要始终保持一定的独立,不要完全依赖男人,不能为了爱情丢了自己。第十三堂课

想象力让你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欣频告诉你:有创意的人生,死而无憾!

自由不是表面上的自由,是心灵上的自由,有创意的人可以在监狱里写小说,没创意的人就算把他丢到迪斯尼乐园,他也激不出一点创意。

如果你真想要做一件事,可以找到100种方法;如果你真的不想做一件事情,你可以找到100种借口,如果没有创意,不能怪环境,不能怪先天,不能怪他人,只能怪你自己了。是你与愿意选择一种无聊的生活方式,就看你什么时候觉醒,如果你决定要过一种有趣的生活的时候,任何人都挡不了你。

创意让生活变得五彩缤纷,想象力是创意的来源,拥有丰富想象力的人,可以不受环境的限制,给自己的心灵插上自由的翅膀。

让自己有一个好心态,积极面对生活,给自己的心灵更多自由,更多想象的空间,才会拥有有趣的生活。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

其实在我还不是很知道李欣频的时候我大概听说过这本书朋友很早就推荐过只是一直没有时间看不久前,丫头、小詹的日志上齐齐出现本书的读后感很是悸动、只因手头上暂无此书在等......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读后感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读后感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读后感(一)我一直非常期待自己能从浩瀚的书海中寻找到有一些让自己如视珍宝的书,但这么多年来却并不是很多,这也和自己的阅读量少的可......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读后感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读后感凡帅旗创意不是一种技巧,创意的功夫来自创意之外,创意是人生资源的积累和能量开发。简言之,创意来自精彩的生命。就像贝多芬、莫扎特等音乐家那样,没......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读后感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读后感李欣频,一个台湾的文案写作高手,在他身上有着众多的光环,初读对她的介绍就被她的能力所震撼,很佩服一个女人会有这样的成就,因此也就迫不及待的想读完......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书单

1练习求生技能书单:《如何存活》 Joshua Piven, David Borgenicht《求生之书》 Gavin de Becker《新世纪的危机与求生之道》 萧聿谦 樊雪春 著《怀斯曼生存手册》 John Wisem......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观后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观后感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 观后感 创意 人生 十四堂人生创意课 观后感 创意 人生
[观后感]相关推荐
[观后感]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