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观后感_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观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一九四二影评”。
《一九四二》观后感
“他们可是中国人。”
“首先,他们是人。”
日军司令的这席话是整部影片中最使我心为之一颤的地方。
一九四二年的河南遭遇大旱,迫使千万百姓背井离乡,灾民举家逃荒。战争之年恰遇灾荒之年,所有的苦难都被无情地加剧、放大。这仿佛是一个不缺饥荒的国度。当河南在1942年出现了吃的问题的时候,人们的基本需求难以得到保障,也就没有了所谓的伦理道德。侄子可以到大爷家中抢粮,言语不和直接烧杀抢掠;长工佃户也没有了雇佣关系,先给家儿老小抢口粮食;老实巴交一辈子的村里人,也顾不得脸面去东家偷粮了„„如果说失恋的感觉是把灵魂剥离了肉体,留下空荡荡的躯壳,那看完《一九四二》后的感觉就是把灵魂增重了两倍,沉重地压得喘不过气来。
大灾之年,必有大乱。驻豫国军在接到撤退命令后,逃荒的灾民们就彻底甩给了日本人。冯导的战争场面还是那样的细腻,逃荒大队和撤退大军被日军轰炸的场面像极了当年的《集结号》,真实、震撼,让人恨极了的是轰炸后的军队全无斗志,不是第一时间反击,而是第一时间抢粮抢车,这哪里还有什么军队的作风,与逃荒的难民又有何分别?只能算作是逃荒队伍中的地痞流氓了。当然气愤的场面不止一处,如白修德询问逃荒的原因时,政府代表以蚂蚱为缘由的无耻嘴脸;如重庆在遭受日军轰炸后还要在断壁残峘中热烈迎接美军谈判代表的荒诞无稽;又如独省自身的河南主席李培基也不得不在获得8000万斤救荒粮后被下属怂恿着接受救灾粮换来的金条以再次赴渝时疏通关系的无奈...当然这只是这部片子反思了1942年灾荒下的世态炎凉,但是需要我们现在反思的又岂止是灾荒下的国治,又岂止是1942?
片子中最悲剧的莫过于逃荒路上老东家抱着未出襁褓的孙儿到了陕西,却被驻军往回赶,为了躲避子弹,老东家抱着孩子扑在了地上,慌乱过去后,独苗孙儿被自己爷爷给亲手捂死了,这是一种怎么的悲哀啊!在大人逃荒到目的地后本以为能够解决吃的问题继续活下去的希望给破灭了,而中国人最在乎的传宗接代上也断了香火,所以才有得最后老东家沿着逃荒路线往回走的那一幕,“死的离家近一些”成了他最大的心愿„„
就像最后影片旁白结语中说的那样:“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你还提这些弄啥!”,这一段历史留给上一辈人们更多的是痛苦与不堪回首,即使有着那样一种在灾后余生的庆幸,也只是一丝而已,却让得饥肠辘辘和心悸更加刺痛,像一根刺永远扎在心坎上、记忆中...一个局外人才能感受到民众的苦难和麻木
拴住是个有灵魂的人,是个在魔鬼的面包前,选择信仰的人,他不是神的存在,他也会想媳妇,有肉欲,星星为了大家的生存出卖自己的时候,老东家只是劝说,只有拴住歇斯底里,当花枝被人买走做媳妇时,拴住带着两个孩子一路跟着后面,他也是人,他会换上花枝更加囫囵的棉裤,他跳下火车的时候,也会悲叹忘在车顶的小米,但饥饿缺一直没有将拴住的灵魂带走,要知道,既选择面包,又选择上帝,这等好事是不存在的,中国有句老话怎么说的来着,大家都知道。
《一九四二》观后感这周学校组织看了《一九四二》这部电影,看完之后让我想起了一个难忘而又重要的日子,那就是“世界粮食日”。粮食对我们人类是多么重要啊,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一九四二》观后感看完《一九四二》后,有种欲哭无泪的感受,满腔的愤懑沉重地压在心底,让人透不过气来。影片反映了在干旱和战争等天灾人祸面前,人们的绝望与无助。通过对小人物......
《一九四二》观后感——十八大精神十八大刚刚胜利闭幕不久,电影巨著《一九四二》又带我们回顾了那动荡艰苦的往昔岁月。让我们在慨叹当年艰苦卓绝的历史,痛斥不作为的国民政府......
《一九四二》观后感看完《一九四二》的心情,用复杂这两个字来形容比较恰当。不可名状,又难以言说。电影由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这部报告文学体的中篇小说全文用一种黑色幽......
《一九四二》观后感《1942》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历史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yuwenmi小编整理了相关的观后感,欢迎欣赏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