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 观后感_看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 观后感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看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
《肖申克的救赎》在上选修课《法律与电影》之前,就已经看过很多遍了。那时就感觉这是一部很让人振奋的电影当我再次重温这部经典的时侯,心中依然充满着感动。正如该片导演弗兰克·达拉邦特所说那样:这是一部似乎可以把勇气借给需要勇气的人的电影。所以它才会被很多人定位为最 伟大的不朽的经典励志片。
《肖申克的救赎》讲述了一个被错判入狱的银行家,在狱中凭借着智慧与毅力,与凶恶的囚犯、残暴的狱警和阴险的典狱长斗争,为其他善良的囚徒谋利益,并终于在20年后重获自由的故事。这部影片在很多地方也折射出一些法律的问题。
影片开场于一场庭辩,控方律师滔滔不绝地罗列着主人公杀死妻子和其情夫的证据:事发当晚,安迪确实带着杀人的冲动来过现场,现场有安迪的脚印、摔碎的酒瓶、留有安迪指纹的未使用的子弹,其型号与二被害人所中子弹的型号吻合。而在安迪供词当中出现的被扔弃到河中的且并未使用的枪支却找不到了,证据并不能完全证明安迪是凶手。而主人公虽是整个法庭上对客观事实的唯一知情者,但他毫无证据。于是,在法律事实的无可辩驳的轰击下,被判了两个无期徒刑。而宣判过程中,法官说了一句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话,“你全无感觉,毫无悔意,看见你就令我齿冷”。从法律角度上看,法官在判案过程中应该从头到尾保持一种个人感情上的中立,即使犯罪嫌疑人真的有罪,这样的话也不应该在法庭上说出,更不应该从一个法官嘴里出现,因为如果法官都被个人感情所影响,又怎么能保证司法的平等和法治原则呢?法律是公正客观的,在西方,经常出现有罪的人被当庭无罪释放,即使是真的有罪的人,没有确凿的证据也不能判有罪,即宁可放过一千个犯罪,也不应伤害一个好人。影片中法官依靠草率判决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违背了法律的精神,从而让人深思。
影片中的监狱极其可怕,除了冷血的狱警之外,还有凶悍的牢头狱霸,一般囚徒都是毫无还击能力的羔羊。在那个阴暗、封闭的高墙内,犯人的肉体和灵魂都被无情地折磨和吞噬着。“希望在这里是个可怕的东西”仿佛已成为每个犯人脑中的思维定式,因为哪怕是一个无谓的逃跑念头也足以遭到狱警的毒打,他们冷酷无情地统治着眼皮底下的这批可怜虫。在他们眼中,这些囚徒分文不值,只分为有用的工具和无用的工具。作为改造罪犯的地方,执法者与被关在这里的人并没有区别,同样干着违法的勾当。虐待体罚被监管囚犯现象比比皆是,牢头狱霸把持犯人随心所欲干尽坏事。事实上,这个法律的强制之地恰好是法律之光照
耀不到的死角。在电网圈禁下的大墙内,犯罪被视为正常的行为,犯人之间恃强凌弱、执法者随意置犯人于死地的事情随时都在发生。安迪入狱当晚,有一名囚犯因无法适应监狱的黑暗环境而哭喊,而后被队长海利活活打死。不同的是,执法者手里拿着圣经和电棒,一边高唱着灵魂救赎的赞歌,一边大打出手。借着执法的名义,干违法的事情。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监狱长诺顿平时道貌岸然,对圣经倒背如流,实际上攫取利益时不择手段,残酷、阴险而贪婪。他利用监狱囚犯的劳力作社区服务,而其中的油水都由典狱长揩走,背后则是由安迪用财务及税务方面的知识作帐代其洗钱,使非法收入合法化,幕后的黑钱如河水般滔滔不绝。一个年轻犯人的到来打破了安迪平静的狱中生活:这个犯人以前在另一所监狱服刑时听到过安迪的案子,他知道谁是真凶。安迪因法律而被误判入狱,起初但他仍然相信法律,以致于二十年过去了,当能证明他当年并非杀人凶手的证人出现时,安迪马上想到要求重审,他仍然希望依靠法律重获自由。然而阴险而狠毒的典狱长为了自身的利益是绝不可能允许他这样做的,安迪因此被关禁闭一个月,证人也被设计杀害。这让安迪对法律彻底失望,于是他终于决定越狱。但即便如此,法在他重获自由的道路上也起着很大的作用:首先他得以隐藏自己挖隧道的方法就是在牢房中贴海报,而这一举动如果不是他利用法律漏洞帮助狱警和典狱长逃税,也是绝对得不到允许的;其次,他越狱后的合法身份,也来自于他利用法律凭空塑造出的那个人。而在电影的最后,戏剧性的是,差点毁了主人公全部人生的法律,最终被主人公用以重获自由;而当金融犯罪的证据邮寄到有关部门时,那个曾经利用法律大肆牟利的典狱长也终于被法律逼得走投无路,最终饮弹身亡。
当权利在一个特定场景中变得至高无上的时候,法律就变成了滥施权利的帮凶。监狱长在肖申克监狱是上帝和权利的象征,拥有主宰犯人命运的生杀大权。这一切都印证了这句格言:“没有约束的权利必然滋生腐败和犯罪,”商品社会中人对金钱的无限追求使人性的弱点不可遏止,一个口口声声要拯救罪犯灵魂的人,最终深陷犯罪的泥沼不可自拔,执法者比犯人的灵魂更需要得到救赎„„
含冤入狱的安迪,面对监禁的遥遥无期,没有过多的抱怨,反而能悠闲地徜徉于操场、监狱,如同公园的游人自由地呼吸;外出劳作,他冒死进言,赢得一箱冰啤,自己不喝,只想感受一下阳光下狱友畅饮的痛快,重温自由的瞬夕;他不顾一切,冲进典狱长的办公室,将所有的喇叭开启,让全监狱的犯人都能像常人一样聆听乐曲,也享受一刻莫扎特美妙的《费加罗的婚礼》,从安迪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由和希望是人之本能与天性,是难以被彻底剥夺的。即便是剥夺人自由的刑罚工具监狱,也只能剥夺人肉体的自由,而不是心灵的自由。自由活在人们的心中。如果人们心中的自由之光已不复存在,宪法、法律、法
院都不可能挽救得了它。人心中的自由是不能失去的,否则上演的一幕将注定会是悲剧。影片里,雷德说:“(心中的自由)那是个危险的东西,能叫人疯狂。(监狱)这没它的地方。” “这些 围墙很有意思。你先是恨它们,然后习惯了它们。时间一长,你会越来越依赖它们。”失去自由之心的悲剧是,当雷德服刑40年被假释后,他根本无法融入高墙 外自由的世界。出狱后,工作时,每次撒尿他都要坚持报告,否则根本挤不出一 滴; 他无时不充满焦虑和恐惧,即使在工作时间,也要冲进狭小的卫生间躲起来,去感受墙壁,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稍许平静。这时的他只想立刻解除假释,回到他熟悉的监狱——多么令人悲哀!同样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老布,当他跨出监狱大门的一刻起,等待他的,只有梁上的绳索。面对公正的审判和牢刑,犯人应当深深反省,胸怀自由心,为早日获得自由 身而赎罪服刑。自由刑剥夺的只应是人行为的自由,而不是心灵的自由。自由之心不可失,失去者将落得老布那样的悲情结局;自由之心不可夺,剥夺者会变成典狱长那般的凶残。人无论地处繁华世界,抑或身陷囹圄,无论面对凶残狱卒,还是冷漠世人,永怀向往自由之心,才终为自由之人。
通过这部影片,以及这门课上的学习,我对法律有了新的认识。法律是人制定的,它自身也有缺陷。正如《肖申克的救赎》,安迪因为法律的不完善而含冤入狱,后来本可以通过合法渠道洗清自身冤情,然而却被贪婪冷血无良的监狱长诺顿给彻底粉碎。最终他不得不通过非法途径,选择了越狱。但安迪的行为却得到了绝大多数观众的同情和认可。因为他越狱虽然不合法,但却合情合理。法律的终极目的是保障人权,法律的目的不是取消或限制自由,而是维护和扩大自由。法律永远不是第一位的,它只是一种手段。通过法律我们构建想要的理想社会,所有人在规则下行事,而终极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降低社会伤害成本。
姓名:严婷婷 班级:08英语1班 学号:0812010007Hop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One’s lifeOf the topics reflected in the movie The Shawshank Redemption I give my vote to......
肖申克的救赎观后感片中瑞德关于监狱高墙的一番话语发人深省:“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的,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监狱就是如此......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肖申克救赎观后感,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观后感吧。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肖申克救赎观后感,仅......
(肖申克救赎)观后感这是我第二次看这部影片,看完后比第一次对内容的了解更加详细,同时对影片的感悟也更加清晰。主要体现在:一个细节和三个感悟上面。首先是一个细节:安迪挖通地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