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精选6篇)_微生物学实验课总结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精选6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微生物学实验课总结”。
第1篇: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
微生物实验心得
姓名:关琦琦
学号:09070401048 班级:生物科学09-2班
指导老师:吾尔恩 微生物实验心得
本学期已临近尾声,我们即将告别微生物实验这门课程,在这一学期,八个微生物实验中,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这些知识将会陪伴我们一生,下面我们就来通过一些实验来回顾一下本学期的微生物实验。
我选取的实验是《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影响》,之所以选择这则实验是因为这则实验比较简单,而且涉及面非常多。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则实验所涉及到的知识面。环境对微生物生长影响主要分以下几种
温度:通过影响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结构入细胞膜的流动性及完整性来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新陈代谢。微生物群体生长、繁殖最快的温度为其最适生长温度。
PH: H+影响菌体细胞质膜上电荷性质,微生物吸收物质变化,影响代谢,高浓度H+或引起菌体表而蛋白质和核酸水解以及影响酶和活性.渗透压:微生物在等渗溶液中可正常生长繁殖;在高渗溶液中细胞失水,生长受到抑制;在低渗溶液中,细胞吸水膨胀,因为大多数微生物具有较为坚韧的细胞壁,细胞一般不会裂解,可以正常生长,但低渗溶液中溶质含量低,在某些情况下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生长。
抗生素: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微生物间的拮抗作用,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能选择性的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微生物的实验其实简单来说步骤几乎相同:制作培养基、倒平板、接种微生物、培养、观察菌种生长情况从而得出结论。本次实验也是这样首先制作培养基,在进行倒平板步骤时,对平板环境进行区分,然后进行接种。
在进行倒平板的时候,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倒置,同时也要保持平板的厚度均匀。
在进行菌种接种的时候,选择合适的划线方式,一般是选择Z字形划线法,注意不要把平板弄破,等到平板凝固后才可以进行接种。接种时也要注意在无菌条件下接种。经过培养后,再观察最后得出结论。
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我越发的明白实验操作对于结果的重要性。实的基础。实验操作可以说是实验成 功与否的关键部分,可是马虎不得。对于需要团队合作的实验,个人 认为要有强势的人员搭档,不说是精通实验操作规程,最少也得知道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要做实验的操作方法,这对于后续的实验无疑 是与决定性作用的。对于个人的实验能力,关键还是要看平时的积累,有些实验操作繁琐复杂,需要极大的耐心,这些都应该是逐渐培养起 来的。最后,简单谈一下自己在微生物实验室做实验的心得体会。刚开始的时候,最令我头痛的就是培养基的配制、消毒灭菌,培养基的配制和消毒与灭菌两个实验可以说是微生物实验的最近本课程,内容有配制培养基、分装培养基、为下次试验准备菌种及无菌器材等,内容显得非常繁多紧凑,需要准备的器材、药品及用具较多、较杂、较细。最后只能是提前参照微生物实验教材,将实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药品、器材及仪器等统统罗列出来,计算出实验时大小材料需用的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避免在实验准备时遗忘相关物品,另一方面也可为以后同一实验的准备工作提供依据,使实验准备工作逐步趋于程序化,从而在有效低实验准备工作量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准备效率。还有一点很重要,在科研型实验室里就不能不说导师和师兄师姐,其实他们才是最具价值的“活文献”,他们就是实验室里的参考文献,活参考书。生物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其中科研经验的积累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导师和师兄师姐的一句话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大幅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效率。总之,为了保证实验过程高质高量完成,除了实验准备及实验过 程外,还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实验操作人员必须 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及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同时还要和理论课老师积极沟通,这样才能够真正的学好微生物实验这门课程。
第2篇:微生物实验心得
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
这学期的微生物实验已经结束,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微生物的世界中,以前也只是在书本中学习,但是真正走进它们的世界中是通过这个课程开始的。在开始微生物实验之前我是以为这个实验不会很难,但是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发现这个课程真的很难。你不仅需要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你还需要有严谨的实验精神。
第一节课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本学期微生物实验的几个实验和报告的要求,也让我们了解了微生物实验和以往其他实验的不同。实验步骤虽然很简单,但是往往一个微小的细节处理不当也会导致你整个实验结果的失败。这个我真的深有体会,我们小组的实验结果都很不理想。实验步骤说难也不难,其实无非是先对配置培养液,然后对清洗干净的试管、培养皿以及配置好的培养液进行灭菌,等灭菌完了就放入无菌室进行细菌的接种,最后将接种好细菌和培养液的培养皿放进恒温培养箱进行培养。看似很简单的操作过程我却状况百出。我总结了几点导致这么多次实验失败的地方。第一是操作不够规范,在培养皿中倒入培养液后没有摇匀导致培养基边缘开裂,未等琼脂培养液凝固就倒置导致培养基分布不均匀。第二是理论知识欠缺,没有等培养液冷却至40到50摄氏度就倒入培养基然后马上就接种了细菌,导致细菌已经被烫死。
好在值得欣慰的是最后一个自主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试验以环境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为题设计实验,我们小组通过PH值,温度,紫外线照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结果很满意,很明显。大肠杆菌在PH值为7时生长最适,在温度为37℃时生长最佳,紫外线会抑制其生长。
不得不承认,通过这次实验的学习,我们学到了很多,得到了很多,有些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只有自己参与了,操作了,才会知道。也要感谢老师对我们的照顾。
第3篇:微生物实验
微生物区系分析方法
分别在茯茶“发花”不同阶段取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计数。
1.1 分离培养基
细菌分离:
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蛋白胨10g、NaCl 5g、琼脂20g、蒸馏水lO00mL。将上述成分溶解定容,调pH7.2~7.4,分装,12l℃灭菌20min。倒平板前按50μg/ml的量加入用乙醇溶解的制霉菌素或放线菌酮(起抑制霉菌的作用)。酵母菌分离: 采用YPD培养基:葡萄糖20g、蛋白胨10g、酵母膏10g、琼脂20g、蒸馏水1000ml、pH自然,113℃灭菌30min。霉菌分离:
采用PDA培养基:称取200g马铃薯,洗净去皮切碎,加水1000mL煮沸半个小时,纱布过滤,定容至1000mL,添加20g葡萄糖和17-20g琼脂并定容至1000mL,121℃灭菌20min。等降温至55℃左右时,加入氨苄青霉素(或链霉素)50μg/ml(真菌分离计数时用以抑制细菌的生长)。或者加入氯霉素或庆大霉素灭菌之前加入。放线菌分离:
采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氯化钠0.5g、硝酸钾lg、磷酸氢二钾 0.5g、硫酸镁0.5g、硫酸亚铁0.01g、琼脂18~20g、蒸馏水1000ml、pH7.2~7.4,121℃灭菌20min。可在盛无菌水的三角瓶中加10滴100g/l的石炭酸(苯酚)溶液和50μg/ml的制霉菌素以抑制细菌和霉菌的生长。
察氏培养基(1L):葡萄糖30g;MgSO4·7H2O 0.5g;NaNO3 3.0g;KCl 0.5g;FeSO4·7H2O 0.01g;K2HPO4 1.0g;琼脂20g(观察霉菌形态用),如要分离用需要灭菌后加30U/mL链霉素)。
其他鉴定用培养基成分及配方参照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 1.2 计数方法
计数方法参照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的测定方法 1.3 取样:每隔2天取一次样,每个样至少做1次重复,总共取7次样,为了减少误差,尽量取同一批样。尽量保证茯砖茶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发生较大变化,样品取回后立即进行微生物分离计数。在取样时要测定发花环境(烘房)里的温度、湿度,取回样品后,要测定茶样的含水量和pH值。其余不做微生物分析的茶样应立即放在-20℃的冰箱里低温保存。
pH值的测定:准确称取2.00g茶样,加50ml蒸馏水,置于150ml三角瓶中,在振荡器上振荡浸提20分钟,过滤,滤液置于100毫升烧杯中,然后用通过标准pH溶液校正后的Backman电子酸度计,测定浸提液的pH值,每个试样重复两次。
1.4 分离、纯化茯砖茶中的微生物
菌种分离:以无菌操作分别称取试样25克,投入盛有玻璃珠及225ml灭菌生理盐水的500ml三角瓶内,振荡20min,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ml菌悬液,加到9ml的无菌水中,然后依次制成10-2,10-3,10-4,10-5,10-6,10-7,10-8等7个浓度梯度的菌悬液,用无菌移液管吸取1ml缓缓注入平板培养基内, 稀释涂布平板培养微生物, 密封置于28 ℃条件下培养, 4~5 d 后菌落长满整个平板。
菌种纯化:根据初分菌落的形态特征, 用接种针挑取各菌落的少量菌丝体, 接种在事先准备好的PDA 琼脂培养基上(每平板内接种3个菌落),进行划线平板培养,菌丝体生长1周后, 根据长出的各菌落特点进行筛选和纯化, 如此反复, 直至菌落的生长状态和形态特征均表现一致时视为单一菌种的菌落。
1.5 鉴定微生物的种类
借助菌落结构和显微镜观察初步判断微生物的种类,如要进一步鉴定,可通过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反应和分子生物学深入鉴定。微生物的分类检索鉴定方法
2.1 细菌鉴定
细菌鉴定参照《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常用细菌鉴定手册》作形态观察和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1)形态观察:
个体形态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大小;
菌落形态观察:观察菌落形状、大小、边缘、表面、隆起形状、透明度及培养基的颜色等。,(2)染色:革兰氏染色法、芽孢染色法等。(3)生理生化及生态特征鉴定;
过氧化氢酶的测定、氧化酶的测定、好氧性测定、糖或醇类发酵试验、葡萄糖酸盐的氧化试验、V.P试验(乙酰甲基甲醇试验)、淀粉水解试验、明胶水解试验、硝酸盐还原试验、产生吲哚试验、H2S产生试验、石蕊牛奶试验、酪氨酸水解试验、精氨酸利用实验、柠檬酸盐或丙酸盐的利用试验、pH生长试验、生长温度的测定以及耐盐性试验等。2.2 酵母菌鉴定
酵母菌鉴定参照《酵母菌的特征与鉴定手册》和《微生物学实验手册》对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进行形态观察和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1)形态观察:
个体形态观察:无丝营养细胞的显微镜观察、掷孢子的形成和形态观察、子囊孢子的显微镜观察。菌落形态观察。
(2)染色:美兰染色法。
(3)生理生化及生态特征鉴定:碳源同化试验、氮源同化试验、糖类发酵试验、产生类淀粉化合物的测定、在60﹪(w/w)葡萄糖-酵母膏中生长测试、在37℃下做生长温度的测定、脲酶试验等。2.3 霉菌鉴定
参照《真菌的形态与分类》和《真菌鉴定手册》等相关文献,做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和形态观察。形态观察包括:
(1)菌落形态观察:颜色、大小、表明特征、质地等。(2)个体形态观察:菌丝、子实体、孢子的形态等。2.3 放线菌鉴定
参照《放线菌鉴定手册》等相关文献,做相关的生理生化试验和形态观察。参考文献
[1](美)杰伊(James M.Jay).现代食品微生物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78-155 [2]
贾英民主编.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l:346,364 [3] 周德庆.微生物学实验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4789.2-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验菌落总数测定》 [5] 布坎南等.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八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12 [6]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细菌分类组.一般细菌常用鉴定方法[M].北京:科学出舨社,1978 [7] 东秀珠,蔡妙英。《常用细菌鉴定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8](英)J.A.巴尼特等.酵母菌的特征与鉴定手册[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9] 戴芳澜.真菌的形态和分类[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3 [10] 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11] 阎逊初.放线菌的分类和鉴定[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第4篇:微生物实验报告
微生物实验报告
姓名:阿曼古丽
学号:09070401042
班级:生物科学08-班
微生物实验课程已经接近尾声,同时训练我们实际动手能力的实验课程也已经全部结束,通过自己切身动手设计,操作实验,感到收获颇多。
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实验过程中操作实验的重要性。实验操作可以说是实验成功与否的关键部分,可是马虎不得。对于需要团队合作的实验,个人认为要有强势的人员搭档,不说是精通实验操作规程,最少也得知道实验的基本操作,掌握要做实验的基本放法,这对于后续的实验无疑是有决定性作用的。对于个人的实验能力,关键还是要看平时的实验积累,有些实验操作繁琐复杂,需要极大的耐心,这些都应该是逐渐培养起来的。
在这里我以学过的几个实验为例,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温度对微生物学报的大分子(蛋白质、核酸等)稳定性、酶的活性、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完整性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过高温度会导致蛋白质(酶)及核酸变性失活,细胞膜破坏等,而过低温度会使酶活性受抑制,细胞新陈代谢活动减弱
pH值过高或过低会使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所带电荷发生变化,影响其生物活性,甚至导致变性失活,还可以引起细胞膜电荷变化,影响学报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同时还会改变环境中物质的可给性及有害物质的毒性。紫外线诱导形成胸腺嘧啶二聚体和DNA交联,从而抑制DNA的复制。此外,细菌具有光复合效应。紫外线穿透力弱,加一张蜡光纸即可阻止其穿过。
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微生物间的拮抗现象,许多微生物可以产生抗生素,能选择性地抑制或杀死其他微生物。
常用化学消毒剂包括有机溶剂(酚、醇、醛等)、重金属、卤素元素及其化合物、染料和表面活性剂。有机溶剂使蛋白质(酶)和核酸变性失活,破坏细胞膜;重金属盐也可使使蛋白质(酶)和核酸变性失活,或与细胞代谢产物螯合使之变成无效化合物;碘与蛋白质酪氨酸残基不可逆结合而使蛋白质失活;低浓度染料可抑制细菌生长,革兰氏阳性菌比革兰氏阴性菌对染料更加敏感。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外界因素很多,其一是前面讨论过的营养物质,其二是许多物理、化学因素。当环境条件的改变,在一定限度内,可引起微生物形态、生理、生长、繁殖等特征的改变;当环境条件的变化超过一定极限时,则导致微生物的死亡。研究环境条件与微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与作用,也可指导人们在食品加工中有效地控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保证食品的安全性,延长食品的货架期。
(二)革
兰
氏
染
色
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胞壁内形成了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较多且交联致密,故遇乙醇或丙酮脱色处理时,因失水反而使网孔缩小,再加上它不含类脂,故乙醇处理不会出现缝隙,因此能把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牢牢留在壁内,使其仍呈紫色;而革兰氏阴性菌因其细胞壁薄、外膜层类脂含量高、肽聚糖层薄且交联度差,在遇脱色剂后,以类脂为主的外膜迅速溶解,薄而松散的肽聚糖网不能阻挡结晶紫与碘复合物的溶出,因此通过乙醇脱色后仍呈无色,再经沙黄等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红色。
革兰氏阴性菌,以[大肠杆菌]为代表。大肠杆菌为兼气性菌种,一般生存於肠道中及厌氧的还境中。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特徵为有一层out member 与阳性菌种不同。目前对大肠杆菌的研究很多,除了它是一般食物中是否有被污染的指标外,很多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皆需要使用到大肠杆菌当作实验宿主。
临床应用:用于革兰氏细菌分类形态观察前的染色。主要应用于细菌分类和鉴定,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
适用范围:适宜石蜡切片、涂片等染色。
(三)活菌计数
菌计数法
此法又称活菌计数法,其原理是每个活细菌在适宜的培养基和良好的生长条件下可以通过生长形成菌落。将待测样品经一系列 10 倍稀释,然后选择三个稀释度的菌液,分别取 0.2ml 放入无菌平皿,再倒入适量的已熔化并冷至 45 ℃ 左右的培养基,与菌液混匀,冷却、待凝固后,放入适宜温度的培养箱或温室培养,长出菌落后,计数,按下面公式计算出原菌液的含菌数:
每毫升原菌液活菌数=同一稀释度三个以上重复平皿
菌落平均数×稀释倍数× 5
此法还可以将稀释的菌液取 0.2m 1 加到已制备好的平板上,然后用无菌涂棒将菌液涂布整个平板表面,放入适宜温度下培养,计算菌落数,再按上公式计算出每毫升原菌液的所含活菌总数。此法可因操作不熟练造成污染,或因培养基温度过高损伤细胞等原因造成结果不稳定。尽管如此,由于该方法能测出样品中微量的菌数,仍是教学、科研和生产上常用的一种测定细菌数的有效方法。土壤、水、牛奶、食品和其他材料中所含细菌、酵母、芽抱与抱子等的数量均可用此法测定。但不适于测定样品中丝状体微生物,例如放线菌或丝状真菌或丝状蓝细菌等的营养体等。
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微生态疗法通过调整肠道菌群作为部分疾病的辅助治疗已应用于临床。粪便标本肠道菌群的定量检测方法——平板活菌计数法能够较好地判定其疗效以及肠道菌群是否存在失调和失调的程度。此种方法计数的线性范围大,能较好的反映菌落的疏密程度。重复性、平行性好,但操作较繁琐,且测定值常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操作者有熟练的技术。
在同学们的相互配合和老师的耐心指导下,这门实验课也接近了尾声,在这一学的这门实验课中我也学到了很多的实验室知识。为了保证实验过程高质高量完成,除了实验准备及实验过程外,还要求实验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实验操作人员必须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熟练的实验技能及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要善于总结,同时一定要和老师积极沟通,不懂得地方及时向他请教,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保持这种态度,认真完成老师交给的各项任务。
第5篇:微生物实验总结
食品卫生综合检验试验总结
食品质量091金秀建2009016521
为期五天(2012年6月11日-15日)的食品卫生综合检测实验已经告一段落了,在这一周的微生物实验主要包括牛奶中大肠菌群的计数、鸡蛋中沙门氏菌的检验和牛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三个实验,经过三个综合实验的课程,能让我更能理解试验时要掌握的细节,也要保持头脑的时刻清醒。同时让我对这三种微生物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让我也对实验也更加熟悉了。
首先我们做的是大肠菌群的计数,它是采用MPN(最大可能数法)的计数来测定的。大肠菌群的特性为:在37℃,24小时内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好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芽孢杆菌,一般认为该菌群细菌可包括大肠埃希氏菌、柠檬酸杆菌、产气克雷白氏菌和阴沟肠杆菌等。其检测原理为细菌在样品内的分布是随机的,所以检测细菌时,可按概率理论计算菌数。大肠菌群MPN计数的检验程序为样品的稀释、初发酵试验、复发酵试验和最后的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的报告。那么在第一天的上午,老师基本给我们讲了实验的原理和步骤,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我们便开始计算自己需要配制的实验试剂的量,并且称取试剂的量和清洗所要用的实验器皿,首先配置的是生理盐水和LST肉汤,并且把生理盐水和LST肉汤分装到试管内,盖好盖子包扎好进行灭菌,灭完菌也就到了吃饭时间,等下午来接种培养了。
牛奶样品与生理盐水以1:9的比例进行混合,摇匀后做10倍系列的稀释,做了3个稀释度。随后将三个稀释度的样品匀液以每个稀释度3支试管接种到内装小导管的含LST肉汤的试管中,最后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在经过24h的培养后,所有的试管内均产生气体,而后我们要将培养后的有菌落的LST肉汤接种到BGLB肉汤试管中进行培养24-48h,观察后发现所有的BGLB管都产气,颜色也有原来的绿色变成暗黄色,证明也产生了酸,所以记为所有产气管为大肠菌群阳性管。最后查MPN表可得出每毫升样品中大肠菌群的MPN为大于等于1100ml/MPN。
我们小组在做大肠菌群测定还是很顺利的,中途没有出现什么错误,实验很顺利,小组成员的配合和分工也都很好。
第二个实验是鸡蛋中的沙门氏菌的检测,他的特性是:沙门氏菌需氧或兼性
厌氧,10-42℃都可生长,最适温度为37℃,大部分可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是革兰氏阴性的无芽孢杆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产生光滑,湿润,半透明,边缘整齐的菌落。在血平板上产生透明溶血环,形成大小中等的灰白色菌落。实验过程可分为前增菌、选择性增菌、选择性平板分离、生物化学筛选四个阶段。
实验首先配制BPW溶液,进行分装和高压灭菌,在无菌条件下,移取5ml鸡蛋液样品于盛有45mlBPW的组织培养瓶中,混匀,放置于36℃±1℃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24h±2h,观察生长现象。接下来的增菌阶段,需要配制TTB增菌液和SC增菌液,移取1ml的前增菌液接种到10mlTTB增菌液内,在恒温培养箱内培养18h~24h,SC增菌液过程与TTB一样。接下来需要制备BS平板和HE平板,等平板凝固后便可以开始接种了,是采用平板分多区划线的方法,然后放在37度温箱培养18~24h。最后要进行生化实验,要先配制三糖铁琼脂,从培养皿的平板上挑取可疑菌落,接种到三糖铁琼脂,先与底层穿刺,再在斜面划线。同时把菌落接种到各种生化试剂里,封口后一起放入恒温培养箱培养18h。取出培养皿和生化小试管观察结果,记录。
第三个实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验,它的特性一般是无芽孢,鞭毛。大多数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阳性,它培养的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就能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在血平板上培养会使红细胞破裂,形成透明的溶血环。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是紫色的,排列成葡萄状的圆形的菌。
首先是样品的处理,称取22g7.5%氯化钠肉汤溶解于250ml水中,在每个均质瓶内移取45ml,同时制取Baird-Parker培养基,高压灭菌后吸取牛奶样品5ml到均质瓶内。放入恒温箱培养18-24h。然后用接种环取培养物分别划线接种到Baird-Parker 平板和血平板上,培养18-24h,Baird-Parker平板有可能需要培养45-48h。最后进行血浆凝固酶试验,挑取BP平板或血平板上可疑菌落1个或以上,分别接种到5ml左右BHI肉汤中,36±1℃培养18-24h。取新鲜兔血浆0.5ml,加入BHI培养物0.2-0.3ml,振荡摇匀,置36±1℃温箱培养,半小时观察一次,6小时观察,直至出现凝固,判为阳性结果。也有小组6h后也没凝固的,则判为阴性。最后进行革兰氏染色实验,观察细菌的形态特征。最后记录结果。
三个实验虽然不多,但是三个实验的跨度刚好是一个星期,所以我们实验刚
好可以做完,实验从刚开始的懵懂到慢慢的熟悉,到最后的成功,少不了的是小组合作和老师的帮助。经过三个微生物的实验,让我对微生物实验的过程。不过对于微生物的实验一定要细心,一个是它需要的时间很长,要灭菌和培养,如果做错都得重新再来,并且实验过程中不能被污染,否则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一定的污染或完全不可用。对实验流程一定要熟悉,现象一定要观察仔细,因为类似的菌类有很多,其生产的习性也类似,若不观察仔细,就会有结果的偏差。我们小组的实验都很顺利,中途虽有一点点过失,但对实验的进度和结果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实验结果也是让我们蛮有成就感的,感谢小组的配合。操作不像理论,只有多次练习才有体会,在今后的实验中,我会更加努力。
第6篇:微生物实验复习
微生物实验复习
1.微生物实验室的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防止病原微生物的散布,防火,节约,标记,记录,安全,清洁与秩序。
2.观察常用什么显微镜?它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答:观察细菌常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油镜)。它主要有光学部分和机械部分组成,光学部分由目镜、物镜、反光镜和聚光器组成:机械部分由镜座、镜筒、镜臂、转换器,镜台、粗细调节器。
3.使用油镜时用什么作为物镜与玻片间的介质,有几种?
答:加拿大树胶、二甲苯、石蜡、松柏油、甘油、水、香油
4.观察细菌时显微镜的操作步骤是什么?注意事项是什么?
答:操作步骤:放置好显微镜;调节好光源;低倍镜观察,高倍镜观察,油镜观察;清洁显微镜;还原显微镜。
注意事项:
5.制备细菌染色标本片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1)接种环要充分灭菌,避免带入新的细菌
2)加蒸馏水时,应用接种环取少量蒸馏水于载玻片上,否则自然干燥的时间会过长
3)钓菌时,试管口要在酒精灯附近,避免新的细菌进入菌种内
4)火焰固定时,热干燥的时间不宜过长,以不烫手为度
5)水洗时,先用蒸馏水冲洗平放的玻片,再冲斜放着的玻片
6)制片完成后,要待玻片完全干燥后才能油镜进行镜检
6.图片固定的意义何在?固定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意义:a。除去抹片的水分,涂抹材料能很好的贴附在玻片上,以免水洗时易被冲掉
b.使抹片易于着色或更好的着色,因为变性的蛋白质比非变性的蛋白质着色力更强
c.可杀死抹片中的微生物
固定时注意事项:1)火焰固定时只略作加热进行固定,但不能太热,以不烫手为度,同时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也应控制好,以保持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2)化学固定时,若作姬姆萨染色就不用火焰固定,而用甲醇固定。
7.细菌染色的原理是什么?
答:细菌的等电点较低,约在pH2—5之间,故在中性、碱性或弱碱性溶液中,菌体蛋白质电离后带负电荷,易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如龙胆紫及碱性复红等结合,使细菌被染成紫色或红色。
8.试述细菌革兰氏染色法的步骤及结果。
答:1)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1—2min,水洗; 2)加革兰氏稀碘液1—3min,水洗;
3)加95%酒精脱色0.5min,水洗; 4)10倍稀释石碳酸复红液复染10—30s,水洗
5)结果蓝紫色:革兰氏阳性菌红色:革兰氏阴性菌
9.试述培养基制备的原则和要求。
答:原则:
要求:1)培养基必须含有细菌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2)培养基的材料和装培养基的容器应没有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3)培养基的酸碱度应符合细菌生长的要求;4)所制培养基应该透明;5)培养基必须彻底灭菌,不得含有任何活的细菌。
10.试述普通肉汤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答:成分:牛肉膏3—5g;蛋白胨10g;氯化钠5g;水1000mL;
用途:1)用作细菌的液体培养;2)检查细菌的发育状况,以及形成的沉淀物、菌膜、菌环等;3)制作固体培养基的基础。
11.试述普通琼脂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
答:成分:普通肉汤培养基1000mL;琼脂20—30g
用途:1)细菌的分离培养、纯培养;2)观察菌落形状及保存菌种;3)制作特殊培养基的基础。
12.细菌分离培养的目的是什么?何为纯培养?
答:目的:由于细菌感染而致病的各种标本及带菌者所需检查的各种标本,往往并非单一的细菌,而且混有其它非致病菌,因此,当对此标本做出细菌鉴定时,就必须从标本中分离出致病菌。
纯培养:只在单一种类存在的状态下所进行的生物培养。纯培养技术:对已得到的可疑病菌进行细菌鉴定及菌种保存等培养成为纯培养技术。
13.培养皿培养时为什么要倒置?
答:1)便于操作;2)使接种的细菌在培养皿上生长良好;3)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培养皿中造成污染;
4)防止蒸发的水分形成水珠掉在培养皿上破坏菌落。
14.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有哪些?常用什么方法?
答: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有划线分离培养法、斜面移植法、肉汤增菌培养等。常用方法是划线分离培养法。
15.细菌菌落特征怎样描述?
答:大小、表面性状、形状、边缘、隆起度、颜色及透明度、硬度、溶血。
16.在挑取固体培养基上的细菌做平板分区划线时,为什么在每区之间都要将接种环上剩余的细菌烧掉? 答:目的是为了达到使被检材料适当的稀释,以获得单一的菌落,防止发育成菌苔,能更好的鉴别菌落的性状。
17.革兰氏染色的关键步骤是什么?
答:酒精脱色,过度时,革兰氏阳性菌易被误认为是革兰氏阴性菌;时间过短时,革兰氏阴性菌易被误认为革兰氏阳性菌。
18.当你对未知菌进行革兰氏染色时,怎样保证操作正确,结果可靠?
答:先做一个预实验,取已知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如实际染色结果与理论结果相等,则用这个实验参数(染色、脱色、水洗、复染时间),否则应改变实验参数再试验,直到在当时的实验环境时的实验参数可以确保染色正确,然后再去染未知菌。
19.解释所做生化实验的原理?作生化实验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原理:微生物生化反应是微生物分类鉴定中的重要依据之一。细菌生化实验就是检测细菌是否利用某种物质并进行代谢及合成产物。判断和确定细菌合成和分解代谢物的特征,借此来鉴定细菌的种类。理论依据:不同的细菌含有不同的分解代谢酶,具有不同的分解代谢途径,对同一营养物质的分解代谢及其产物有所不同。
注意事项:1)纯培养物方可进行生化实验;2)接种时避免交叉污染;3)标记必须准确;4)试剂可用标准菌株作对照。
20.在圆纸片法中判定细菌对药物敏感程度的方法是什么?
答:根据药物纸片周围有无抑菌圈及其直径大小来判断该菌对各种药物的敏感程度,分为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度敏感和不敏感。不同敏感程度在指导临床用药时可加剂量。
21.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培养特征及生化特征有哪些?
答:培养特征:在鲜血平板上生长良好,菌落呈淡灰色、圆形、湿润、呈露珠样小菌落,无溶血。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在麦糠凯培养基上不生长。
生化特性:不分解乳糖、吲哚试验阳性、硫化氢阳性等。
22.结合微生物实验室诊断要求简述动物尸体剖解的注意事项
答:1)怀疑死于炭疽的动物严禁尸体剖解;2)有针对性的采集病料;3)做好个人的防护和环境消毒工作;
4)盛装病料的容器要求无菌;5)无菌操作;6)病料必须注明名称;7)必须低温保存,及早送检;8)动物尸体必须妥善处理(深埋、焚烧)
23.简述瑞氏染色和姬姆萨染色方法及结果
答;瑞氏染色法:1)组织触片或推片,自然干燥;2)在干燥的组织涂片上加瑞氏染液染1—3min,勿使染液干;3)直接滴加与瑞氏染液等量的蒸馏水到涂片上,吹气混匀,继续染3—5min,水洗,干燥,镜检。姬姆萨染色法:1)组织涂片,自然干燥;2)置于无水甲醇中固定3—5min;3)置于新配置的姬姆萨染液中(一份染色液原液加9份中性蒸馏水)染30—60min(过夜也可);4)水洗、干燥、镜检;5)结果:细菌呈蓝青色,组织、细胞呈其它颜色,视野呈淡红色。
24.多杀性巴氏杆菌在纯培养和病料组织中的形态特征有什么差别?检查时各用什么方法?
答:在纯培养中的形态是淡灰色,圆形,湿润,露珠样小菌落,菌落周围无溶血圈,检查时用革兰氏染色法。在病料组织中形态:呈典型的两级着色,检查时用姬姆萨染色、美蓝染色或瑞氏染色。
25.鸡胚接种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答:1)操作过程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2)照蛋时,要注意避开头部和血管划圈;3)接种时要将鸡蛋注
射部位消毒,再打孔注射;4)吸取尿囊液时,避免使血管、卵黄破坏而污染尿囊液;5)去壳时,剪刀、镊子要消毒,注射后用石蜡封闭小孔。
26.常用鸡胚接种方法有哪些?
答:绒毛尿囊腔接种法、绒毛尿囊膜接种法、人工气室法、卵黄囊内接种法、羊膜腔内接种法。
27.病毒凝集红细胞是不是一种特异的抗原体反应?为什么?
答:病毒凝集红细胞不是一种抗原体反应,目的是检测病毒的存在。原理是病毒表面血凝集与鸡红细胞表面糖蛋白受体结合,产生凝集反应。
28.HI实验是不是特异的抗原体反应?为什么?
答:HI实验是特异的抗原体反应,HI实验是特异性抗体与相应病毒结合,使病毒失去凝红细胞的能力,从而抑制血凝现象。
29.血凝试验中为什么要加补充液?
答:补充液是代替抗体,加补充液是为了使各孔的溶液量相等,这样方便和准确的进行比较。
30.为什么加病毒液和红细胞悬液时要反向加?
答:在加病毒液时,从左至右的浓度依次降低。在加红细胞悬液时,若不反向加,操作时会将高浓度的触到低浓度的孔,影响到实验结果,所以要反向加。
31.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中空白对照的意义。
答:通过空白对照,更准确的进行实验结果比较,是结果判定的依据。
血清对照:检测血清有无影响;红细胞对照:检测红细胞有无血凝;病毒对照:检测病毒是否能引起血凝现象。
微生物实验心得姓名:关琦琦学号:09070401048 班级:生物科学09-2班指导老师:吾尔恩 微生物实验心得本学期已临近尾声,我们即将告别微生物实验这门课程,在这一学期,八个微生物实验中,......
1 微生物区系分析方法分别在茯茶“发花”不同阶段取样,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对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和计数。1.1 分离培养基细菌分离:采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牛肉膏3g、......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微生物实验的心得体会,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食品微生物实验心得体会,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心得体会是在个人经历或感悟的基础上对某一事物、事件进行思考、总结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发现其中的价值和意义。”、“心得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