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心得体会(精选7篇)_三十讲第九讲心得体会
第九讲心得体会(精选7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三十讲第九讲心得体会”。
第1篇:社会心理学第九讲
第九讲利他、冷漠与侵犯
一、利他、冷漠与侵犯
1.利他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自愿的助人行为(Leeds,1963;Krebs,1970)。⑵特点:自愿的;以利他为目的;不期待回报;利他者自身有所损失。
⑶种类:
依情境而分:非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与紧急状态下的利他行为
依动机而分:自我利他主义(苦恼→减少自己的苦恼)与纯利他主义(移情→减少他人的痛苦)。近几年来,这两种取向的分歧日益明朗(Heckhauson,1991),焦点在于有无纯利他行为。
2.冷漠行为的概念:对他人的痛苦与不幸无动于衷,甚至幸灾乐祸。
3.侵犯行为的概念:
⑴定义:指有意伤害他人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⑵特点:伤害性;有伤害的意图与动机;社会不许可性;行为的外显性。⑶侵犯的普遍性
二、利他行为的研究与理论
1.利他行为的生物学观点:本能与基因
(1)动物的利他行为与社会生物学
(2)进化心理学
进化论(自然选择偏好那些促进个体生存的基因)的两难问题:自私行为的基因应该比利他行为的基因更可能遗传下去。进化心理学如何解决呢?
亲属选择(kin selection):自然选择偏好那些帮助亲属的行为(Burnstein et al.,1994;Sime,1983),心理学与生活[M],510-511
互利或互惠规范(norm of reciprocity):指我们应当帮助那些帮助过我们的人。换句话说,我们期望帮助他人后,能够增加他们将来帮助我们的可能性。事实上,人类学家已经在一系列的种系中发现了互惠式利他主义模式,例如吸血蝙蝠和黑猩猩(Nielsen,1994)。
Regan(1968)的研究也证实人们偏爱互惠性的帮助。Taylor:社会心理学[M],389-390 学习社会规范(H.Simon,1990),自然选择偏好那些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学习者,他们更具有生存优势。所以学习社会规范的能力也成为基因组成的一部分。我们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换句话说,自然选择在基因上设置了学习社会规范的程序,其中之一就是利他主义。
思考: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地给后代以帮助吗?WHY?
女性更喜欢自私还是无私的男性呢?WHY?
12.Latane and Darley的“责任扩散”的实验(1970)→干预模式和社会作用力论(1981)
(1)注意到事件:时间与事件的冲突(Darley & Batson,1973;Batson et al.,1978), Taylor:社会心理学[M],395-396
(2)事件解析为紧急情况
(3)承担责任(Moriaity,1975;Maruyama et al.,1982): Taylor:社会心理学[M],383-384
(4)知道如何帮助
(5)决定实施帮助
3.Morgan和Peck的“助人的代价—报偿模式”→社会交换理论
这个模式强调,帮助他人时要付出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报偿之间的关系是决定人们是否做出助人行为时所主要考虑的。当报偿>代价,最易产生助人行为。
这里的代价与报偿不仅指物质的,也指精神的;不仅指有形的,也指无形的。例如,同情就是一种报偿。助人使自己感到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提高个人有效性的感觉,提高自尊,提高自我价值感,也是一种重要的报偿。虽然代价与报偿之间的关系决定了助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但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因此,在一个特定情境下每个人权衡的结果不同,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决策也会不同。
这一模式指出,随着助人代价的提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降低;随着助人报偿的提
高,助人行为的发生率提高。
Latane 和 Darley(1970)进行过一项非紧急状态下的助人行为的研究,它是这一模式的佐证。他们指导大学生到纽约街头向1520名过路人请求帮助,内容分别是问时间、问路、换钱、间对方的名字和向对方要一角钱。提供帮助的情况是:告诉时间85%;指路84%;换钱73%;告诉名字39%;给钱34%。显然,助人行为的发生率随代价的提高而降低了。换钱比告诉时间和指路麻烦一些,所以帮助的比率小一些。而告诉陌生人自己的名字是有些冒险的,无缘无故给陌生人钱也是“不值”的,所以对这些求助的反应就大大降低了。而当学生说由于自己的钱包被人偷走,要求对方给一角钱的时候,有72%的人都做出了积极的反应。当学生将自己的名字先告之对方后,对方作出反应的也增至59%。显然,这一变化可用报偿的增加来加以解释。对方被偷使给钱行动的意义大增,而对方将名字告诉自己有得到信任的感觉。
4.Batson(1991)的移情——利他主义理论→强调助人的纯粹动机,Aronson:社会心理学[M],326-328
5.学习理论:强化与观察学习
三、侵犯的理论
1.本能论
(1)精神分析的观点
(2)进化的观点
(3)侵犯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神经和生物化学对侵犯的影响:Aronson:社会心理学[M],354-356
杏仁核;5-羟色胺;睾丸素;酒精,似乎改变了我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温度。
视窗9-1温度和侵犯行为:心理学与生活[M],518;实用心理学[M],128。
2.挫折—侵犯理论
⑴理论观点
挫折 →其他反应,例如退缩
↓
侵犯的发生→内向侵犯
↓
外向侵犯→直接侵犯
↓
替代侵犯
⑵实验验证:Barker,Dembo & Lewin(1941)的经典研究,受到挫折的孩子更多地破坏玩具;Mallick(1966),电击捣乱者
⑶武器效应(Berkowitz,1978)
Berkowitz提出侵犯导致的不是侵犯行为本身,而是侵犯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受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
Berkowitz等人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1967)。他们先让实验助手故意制造挫折情境,激怒被试,然后,实验安排一个机会,让被试可以对激怒自己的假被试实施电击。电击时有两种情境。一种是可以看到桌子上放着一支左轮手枪,一种是只看到一只羽毛球拍。实验的结果与研究者的假设是相符的,被激怒的被试在看到手枪时,比看到羽毛球拍实施了更多的电击。手枪增强了侵犯的行为。后来,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作“武器效应”(weapon effect)。
Berkowitz的研究与理论使人们相信,美国社会广泛的暴力事件与私人普遍拥有枪支有关。正如Berkowitz所说的,“枪支不仅仅使暴力成了可能,也刺激了暴力。手指抠动板机,板机也带动手指”受美国国内控制武器的呼声日益高涨和日本留学生在美无辜被枪杀事件的影响,美国国会于1993年11月通过了禁止私人拥有、制造和买卖半自动武器的法案。
3.社会学习论
大多数社会心理学家都赞同,学习是侵犯的主要决定因素,侵犯是习得的,也可以通过新的学习过程予以消除。支持这一观点的实证材料很多,不仅社会学习理论提出者及其追随者提出了大量实验证明,动物学与人类学研究也支持这一观点。
大量动物习性学研究证明,动物的侵犯性行为模式是可以通过训练养成或消除的。人类学也提供了侵犯性行为模式直接与文化相关的大量资料。
视窗9-2惩罚(尤其是体罚)是抑制侵犯行为的有效措施吗?---心理学与生活[M],177-178;实用心理学[M],131。
四、影响利他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⑴人格特征:移情、社会责任感、爱心与同情心等
视窗9-3存在利他人格吗?Hartshorne,May(1929)的经典研究。新近的研究也证实:
一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与另一种情境中的助人行为相关不高,平均相关为
0.23;
利他主义人格测试分数高者未必比分数低者更可能助人。(Batson,1998)
⑵认知:认知归因、公平与正义、情境认知、助人的效能感等
⑶情绪与情感:愉快、内疚等;喜欢:帮助我们喜欢的人、与我们相似的人。
(Benson et al.,1979;Emswiller et al.,1971;Gray et al.,1991)
思考:
好心情为什么增加助人行为呢?而坏心情呢?——实用心理学[M],145-146。
2. 外部因素
⑴群体的规范与舆论
⑵环境与教育:宗教、电视等
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利他行为。天气;城市与乡村。Taylor:社会心理学[M],393-395;实用心理学[M],143-144。
⑶文化
视窗9-4中国人的助人行为:帮助值得帮助的人,见幻灯片。新建文件夹中国人的助人行为.ppt
五、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1. 个人因素:
⑴情绪唤起水平:暴力色情的宣传与性侵犯
视窗9-5性侵犯:暴力与色情-----Taylor:社会心理学[M],438-441;Aronson:社会心理学[M],367-368
⑵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
⑶归因与偏见
⑶挫折承受力
2. 挫折情境与侵犯线索
视窗9-6侵犯:去个人化与去人性化----实用心理学[M],129-130。
3. 环境、教育与文化
视窗9-7谁更文明:美国的南方人与北方人?---Taylor:社会心理学[M],423-424;心理学与生活[M],519-520
思考:冲动性侵犯与工具性侵犯的区别?
宣泄可以减少攻击?-----实用心理学[M],132-133。
第2篇:心得体会第九组
校园市场调查活动心得
组别:第九组
成员:邱桂萍、栾玲玲、孙雅婷、凌超
执笔人:邱桂萍
日期:2011-4-11
学习市场营销这门课已经有大半学期了,从中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这是开学第一次的实践活动,我们小组圆满完成了这次任务。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向校园内的大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其中我们也遇到过很不讲理很不配合的人。我们很有礼貌的请他为我们写一份调查问卷,但是他很不耐烦很不客气的叫我们走开,说他没有时间。当时虽然比较气馁和生气,但是经过同伴的开解也就好多了。因为不是人人都有那么大的耐心来填你的调查问卷,不是所有人像你的父母那样对你虚寒温暖、关怀备至,总是对你包容、耐心。所以我们打起精神,再一次向同学们发出我们手上的调查问卷,虽然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也遇到了不配合的人,但是也有积极配合我们的人,她们让我们感受到了她们对我们的支持,增加了我们的信心。我们也有通过人脉关系进行调查问卷的。因为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她们都是乐意配合,使我们非常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通过这次校园市场调查活动,让我们学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我们学会了如何用团队的力量来解决困难。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即将走出学校,踏入社会,社会是个大群体,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如果你连在校园里遇到这个小小的挫折都不能忍受的话,你将来用什么来面对那充满艰难坎坷的未来呢?我们要善于利用我们的人际关系,广交朋友,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人不可能一直孤独的生活着,社会是个大集体,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是必要也是必须的。我们是学习市场营销的,不能被别人的几句话就让自己丧失了信心,我们要自强、自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第3篇:三十讲第七讲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七讲: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心得体会
在2018年12月19 日的下午,我参加了机关党支部组织的“一节党课活动”,这节党课是由公司党委书记袁武学同志,为我们讲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七讲: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在上课一开始袁武学同志就给同志提出了四个问题,一、为什么说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二、如何维护好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三、应当从哪些方面完善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制度?
四、如何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带着这些,袁武学同志深入浅出的讲解,让我们受益匪浅,下面就这四个问题在这节党课中我的心得体会 一、为什么说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第4篇:党课第三讲心得体会
党课第三讲-心得体会.txt我的人生有A 面也有B面,你的人生有S面也有B面。失败不可怕,关键看是不是成功他妈。现在的大学生太没素质了!过来拷毛片,居然用剪切!有空学风水去,死后占个好墓也算弥补了生前买不起好房的遗憾。党课第三讲心得体会
这堂党课是难理解的一堂课,因为老师在一上课就给我们引出了这一个概念,但是却没有给我们解释这一概念,而是从民主集中制的形成与发展讲起,然后又讲到了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再到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最后,老师给我们讲了党的纪律。
老师之所以一开始从民主集中制的形成与发展开始讲起,就是为了说明这一组织原则是我们党在总结了许多经验教训后,从实践中验证得来的,它的存在是符合我们党的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政党不是单个党员和党组织的简单的组合,而是全体党员和党和各级组织按照一定的规律组织起来的统一的整体。而要使这一整体得到有效地运转,就要有一个制度来维持,而这一制度就是民主集中制。在实行这一制度时我们要坚持一些基本原则:四个服从的原则——处理党内关系的总原则;选举原则——党的各级领导机关产生的原则,是党内民主的重要标志,是实现现少数服从多数的一个重要形式;党的基本领导体制——确立党的各级领导机关的地位及其各层次之间关系的原则;处理党的上下组织之间关系的原则;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原则——党的各级委员的领导制度;禁止个人崇拜的原则——处理党的领导人同党和人民之间关系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在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后得出,并在十二大写进了党章。在这一些原则的基础上,正确认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一是党内民主,就是党员和党组织的意愿、主张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尊重党员和主体地位,健全党员民主权利保障制度,切实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二是党内集中,就是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为了保证集中的正确,毛泽东同志曾指出:第一、到群众中去听取多方面的意见,第二、集中不是群众意识的简单堆积。民主是集中的基础,集中是民主的必然要求;民主与集中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而在现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只有加强民主集中制来维护中央的权威,保证中央决定有效贯彻;只有通过民主集中制才能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还有就是通过民主集中制保证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之后,老师给我们讲了党的纪律,一个党的纪律是全体党员和党组织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党的纪律可以保持党的战斗力。党的纪律包括了: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群众纪律、保密纪律。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和铁的纪律的辩证统一,自觉和纪律是铁的纪律的基础,而铁的纪律又是对自觉的纪律的保证,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党的纪律是党的事业胜利的保证。
关于共产党的作风,老师提到,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的。二十四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凡属正确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相适合,都是联系群众的;凡属错误的任务、政策和工作作风,都是和当时当地的群众要求不相适合,都是脱离群众的。
从这党课中我也体会到,对于一党课的学习,不仅要从课堂中学,而且在课后的复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课上我们多注重细节,而课后的复习能让我们从整体上把握这一堂课的内容,从而对整节课内容的理解将更近一步.
第5篇:党课第五讲心得体会
党课第五讲-心得体会.txt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尚未兑现的期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才能随时兑现一切。人总爱欺骗自己,因为那比欺骗别人更容易。党课第五讲心得体会
从四次珍贵的党课学习中会学到了党的历史、党的奋斗历程、党章党纲、党的重要思想等一系列有关党的知识。在第五课中,老师讲到了党的指导思想。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思想的重要性。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们党全部活动的理论体系,是党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的理论基础。其中十六大通过的党章对党的指导思想作了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只有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行动指南,才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判明国际国内的复杂局势,了解周围事变的内在联系,预察事变的进程,制定不同历史时期的正确纲领、路线;才能树立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始终站在革命运动和建设事业的前头,带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身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其目标是什么?我想,党的奋斗目标就是我们的目标!党在现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它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提出来的。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确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党的十三大继承了这个思想,并把它规定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以后,实际上已经用基本路线的提法取代了总任务即政治路线的提法。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这条路线的简明概括。”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他对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再次进行了论述。至此,党的基本路线的提法更加完整、科学。党在现阶段的总任务,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富强,就是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是抬物质文明建设,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民主和文明,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事业,是指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二者是建设现代物质文明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三者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统一整体。党的任务的实质是搞经济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对此目标,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共中央文献教研室编辑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摘编》两本书供我们学习。这两本书分别收入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科学发展的重要论述,收入了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中央文件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论述。通过近期的开展学习,我感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我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者,我们应该起到榜样作用,带动宿舍成员及全体同学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提高服务社会的意识能力。
第6篇:党课(第三讲)心得体会
党课(第三讲)心得体会
这次党课我系请来王校长和李校长两位老党员给我们上党课培训。作为党员的模范先锋,两位校长为我们讲述了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和期待。
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王校长开始了精彩的党课学习。王校长此次授课的内容是“如何成为合格人才,及党的接班人”。内容分两部分,一是成人与成才,他一再强调成人的重要性,并且借用《荀子》里的话: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为天下最贵。王校长通过这句话告诉我们人是天地间最尊贵的,从而得出成人是通过教育在生存生活中首先学到的准则。另外,王校长通过分析药家鑫案件和日本留学生索钱未果刺母事件,从这两个事例中,总结出人如果毫无人性和惨无人道,毫无感恩之心,这应该是个悲哀的人。王校长在学习方面提出了与李政道相同的观点:真正的学习是要没有路牌,也能走路,最后能走出来,这才是学习的本质。他鼓励学员要养成“独立思考,发现学习;敞开自己,团队学习”的学习模式,在探索和团队中求自身的进步。二是开启心智,开发潜能。王校长要求每个学员都能强化心理期待,永不停止创新和追求,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
当学员用掌声欢送王校长离开后,接着李校长就就着“怎样正确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个主题提出来现在学员面临的三个迫切需要:顺应时代发展迫切需要;推进事业发展,进入新阶段迫切需要;加强提高党的学习迫切需要。另外他又提出了要建设学习型政党,接着就详述了“一个要求,四个原则,五个方面”对党员提出了要求。授课即将结束时,李校长赞扬学院在发扬自己品牌方面卓有成效,特别是在春运志愿工作上受到极力表扬。最后,李校长用“选择学习,就是选择了明天;抓紧学习,就是抓住了未来”来勉励学员要好好学习党章,更早的加入到党的队伍中去。
以上就是我此次党课学习的心得体会,请老师批评指正。
第7篇:学习三十讲第3讲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三讲心得体会
王快中学 赵晓静
今天主要学习了《三十讲》的第三讲,内容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着几代中国人的夙愿
二、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
三、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四、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
五、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
这一讲里面,最耀眼的字眼是“复兴”。习近平同志回顾历史,深刻说明了这个道理。他指出,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蒙受了百年的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争,中国人民遭遇了极大的灾难和痛苦,真正是苦难深重、命运多舛。每一个中国人想起那一段历史都会心痛。历史上的辉煌和近代的屈辱形成巨大反差,使民族复兴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心结。习近平同志说: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所以,中国人民发自内心地拥护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理想、共同追求、共同愿景、共同期盼。这是一百多年来不变的主题,是一代一代人为之执着奋斗的目标。中国梦这个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浓烈的情感色彩,准确表达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鲜明揭示了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在我们今天进行的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能够达成最大共识,凝聚最大力量。同时,它又浅显易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老百姓听得明白,感受深。
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历史的重托。从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新中国的建立和实行改革开放,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在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经过接续奋斗,我们一步步接近这个目标。从1840年开始,我们在复兴之路上已经走过170多年,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离这个目标这么近。十八大以后的这十年是关键时期,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这一代人承担着这样的任务,既是很幸运很光荣的事情,又是很沉重的担子,绝不能功亏一篑。习近平同志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关于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的论述。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用中国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他说,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要很好传承和弘扬。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探索真知、求真务实的态度,为了创新创造而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他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劳模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道德模范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旗帜,要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的道德支撑。
第九讲利他、冷漠与侵犯一、利他、冷漠与侵犯1.利他行为的概念⑴定义:是一种不期待回报的自愿的助人行为(Leeds,1963;Krebs,1970)。 ⑵特点:自愿的;以利他为目的;不期待回报;利他......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进一步提高自己。写心得体会可以参考他人的经验和观点,但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人观点的体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
心得体会是对个人成长和进步的见证,可以见证自己在成长中的点滴进步和变化。心得体会的写作要紧扣主题,不要偏离主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心得体会是自我成长的一种方式,也是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机会。“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我们需要充分回顾经历,深入思考自己的感受和收获。”下面是一些值得一读的心得体会范......
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加入一些生动的细节和感受,提升文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以下的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