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调查报告_网络利与弊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调查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网络利与弊调查报告”。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调查报告》学院:***
班级:***
姓名:***
前言
社会实践的参加者:**
实践的主题: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调查
时间:2011.1.25~2011.2.05
地点:***街头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背景
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有速度快、普及率高和易被青年人接受等特点,它可以更好的传播和普及我们原有的文化,使广大人群受益。但是,正因为网络传播有速度快和普及率高的特点,一些文化信息如过激的言论、媚俗的文学作品、不健康的视频等也会被迅速传播,并会影响到一大批人。而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不愿意也不想看到的。目前应当严格审查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内容,控制好它的质量。
二.调查与结果 频我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在泰兴市中心逛街的行人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问题包括:1您接触网络的时间;2您觉得互联网是目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必需品吗;3平均您每天上网的时间是?;4 从您的心理需求角度,您认为网络媒介最需要有哪方面的特征;5在您看来以上您每天必上的网站在目前最需解决的问题是;„„等问题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现在人们对于新文化传播的利弊是能够正确对待的。
三.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
(一)正面影响
1、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
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大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过去大学生基本上是教室、寝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生要查寻资料,往往只能在图书馆才能实现,而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猛增,各高校图书馆都感到压力很大,许多学生往往很难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网络正好解决了这一个难题,在因特网上,大学生不仅可以很方便的查到自己专业知识方面的有关信息,通过“网上冲浪”了解到国际国内形势;-1-
通过校园网大学生还可以了解到学校的相关政策,知道学校的重大安排,大家普遍所关心的一些热点和难点问题
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如就业方面,过去大学生毕业为找到一份比较称心如意的工作,往往疲于“赶场”,到处参加人才交流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而现在他们只要通过上网就可以查阅到不少有用的信息,采取发Email 的方式或者事先与单位取得联系,这样就大大减少了行动的盲目性。既减少了经济损失,又节省了更多的学习时间,可谓是一举两得。
2、为大学生与社会之间构筑信息通道
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和信息传播的主体阵地,肩负着振兴民族的重任。建设信息化校园,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随着高校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成功整合,一条将大学生和社会二者紧密相连的信息通道得以建立。今天,借助校园网,大学生既可以在第一时间了解到有关学校的学术动态、教学科研成果等情况,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通过网络及时传递给老师和学校领导。通过校园网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结,大学生即使足不出户,也尽知天下大事。大学生渴望更多地关心国家、了解社会,网络无疑为他们开启了一扇理想的大门。
(二)负面影响
1、迷恋网络,导致学业荒废
学生登陆互联网本来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而且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这也是必然的选择。然而,学生在网上用于调查资料和专业学习的时间却微乎其微。在学生上网比较集中的那些网吧,一眼望去10 个上网的学生有9 个是泡在聊天室或联众游戏网等网站上。他们上网不是为了搜集资料,而是把网吧变成了“聊吧”,更有甚者是在上网算命。不少学生晚上上网“兴致勃勃”,白天上课“无精打采”,学习效率可想而知了。
2、网络的虚拟性造成了人际关系日渐疏远
虚拟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网络中一切的事物都是虚拟的,然而正是网络的这一特性,使得我们的网民们具有了虚拟的身份,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却变得冷漠起来。一些不法分子也正是利用这一身份,在网络中上演着一个个闹
剧和骗局。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往往都比较简单、幼稚,充满着理想化。网络的虚拟性则对他们的人际关系的形成造成不良的影响。3、网上的不良信息,毒害着广大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知道,互联网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同时,形式更加生动、方法更加简洁、范围更加广阔、效率更加高速。互联网己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然而,由于法规的滞后,管理被动等主观和客观的种种原因,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从封建迷信、色情暴力到流言蜚语再至反动言论,不一而足。
首先,网上“黄”毒泛滥。虽然几乎每个网吧的入口处都挂有公安部门颁发的“安全证书”和“禁止进入非法网站,谢谢合作”的招牌。但实际上一到后半夜,值班人员便无精打采地守在门口。有人来了,发发上机证;有人走了,收收费;其他时间,就趴在桌上睡觉,把公安局的法规早己忘记到了九霄云外。其次,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作为意识形态的传播工具,在网上大肆散布封建迷信和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与我们进行争夺阵地、争夺群众的激烈斗争。国内的一些不法分子也把网络作为与我们党和国家对抗的工具和渠道。大肆散布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虚假信息,迷惑群众,混淆视听。毒害了群众,也毒害着当代青年大学生。网络上的反动、迷信言论应引起我们的警醒!
四.问题与建议
(一)网络文化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1、知识产权受到严重的侵犯。
由于网络处于一种虚拟状态,因此知识产权的维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网上大量的音乐、书籍、杂志多是免费的,没有支付版权费。网络文本的可复制性也致使知识产权的维护成为一大难题,而目前关于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2、“恶搞”成时尚,虚假信息泛滥
由于人人都可以参与,门槛低了,文化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假消息充斥网络,网络游戏凶杀暴力非常突出、低俗恶搞流行,网络色情泛滥„„这些已经成为阻碍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的绊脚石。恶搞一词甚至成了2006年最流行的十大
词汇。恶搞中最著名的就是《闪闪红心――潘冬子参赛记》,将一部反映革命的片子搞成参加流行歌手大赛,足见其低俗。
3、反动势力的干扰破坏、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
美国的奥尔布赖特有一句话,“有了互联网,对付中国就有办法”。像奥尔布赖特这样的敌对势力境内外都存在,他们随时想着如何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干扰破坏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据统计,在境外有2000多家反动的中文网站,里面有xxx、民运分子,这些中文网站背后有强大的经济支持和推动。这些都对国家安全存在着潜在的威胁,所以更是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建设的管理。
4、网络技术落后,跟不上发展的需求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九成五的用户都是采用美国微软的窗口系统,中国使用的大部分芯片也从美国生产的。例如英特尔及国际商业机器(IBM),这一现象不但不能促进网络文化长足健康的发展,而且使得我国的网络信息安全缺乏保障。
(二)加强网络文化管理的对策
对于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胡锦涛总书记给予了高度的关注。胡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导致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因此我们在肯定网络文化快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的时候,也需要采取具体的措施来防止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
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网络的秩序要维持,除了靠网民的自觉外,法律法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法规的严酷性和强制性,对于扰乱的人具有一定的威慑作用。另一方面,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那些诚心扰乱的人,不至于无法可依。
2.强化网络“把关人”的作用
网络虚假信息的泛滥,需要“把关人”重新担当起把关的作用。把关人不仅仅是要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还要担当起监督的责任。通过对信息的把关来达到净化网络信息环境的目的。首先,培养网络文化的中坚力量是强化“把关“作用的重要举措,通过这些骨干力量来引导网络文化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再次,成立网上评论员队伍,以便在网上的舆论出现不良导向的时候引导舆论。目前,我们国家也已经有近万人的网上评论队伍。
3.加强技术创新,研发自己的网络系统
据统计,我国目前有九成五的用户都是采用美国微软的窗口系统,中国使用的大部分芯片也从美国生产的。例如英特尔及国际商业机器(IBM)。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完全没有保障,网络文化的发展依赖的是外国的技术和系统,没有自己拓展的余地。所以要向胡总书记号召的那样: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只有研发出自己的品牌,才能真正的将技术优势转换成国家的软实力,我们国家的信息安全才有足够的保障,我们的网络文化才能真正的灿烂起来。
4.提高网民的素质
网络文化是我们大家共同创造出来的,也需要依靠我们一亿多的网民共同去维护。号召网民朋友自觉的起来维护一个安全可靠有序的网络环境。平时有意识的进行爱网护网的宣传活动。倡导全体网民共同来打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形态。
五.总结
无论如何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已经逐渐普及,我们要做的就是能够正确看清网络文化传播的利弊,兴利除弊,让网络为我们服务,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报告一、前言参与人员: “犀利的眼”实践主题:就2012春晚研究调查“网络媒介传媒的利与弊” 时间:2012.1.25地点:网络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研究的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参加者:孙梦雅、王倩、李宇杰等6人实践的主题: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实践地点:常熟步行街、亮山工程等人流......
关于“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的调查报告一.活动内容鉴于学校为丰富我们大学生的实践经验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讨论我们选择了“网络新媒介文化传播的利与弊”这一......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研究区域文化网络传播论文1基于Web1.0的“发布——浏览”传播互联网的大众应用始于互联网黄页。第一代互联网技术为区域文化传播提供的是一扇世界了解特定地域文化的“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