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_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

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对汉中市城市专项规划分析入手,回顾了已编专项规划的实施情况,分析汉中城市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对汉中城市今后规划建设提出建议。

关键词: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城市品位提升

一、汉中市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居民住房难、入学难、买菜难、上厕难、交通难(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不同程度地困扰着各个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工作的开展。《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5)自2003年经省政府批准实施以来,市委、市政府不断从规划入手,从着力解决上述民生问题为突破口,有针对性地先后编制完成了《城市中心区公共设施布点规划》、《城市中心区住房建设规划》、《城市中心区绿地系统规划》、《城市中心区菜市场布局规划》、《城市公厕布点规划》等一系列专项规划,为城市建设和管理起到了指导和规范作用。

实施以来,汉中加大了对中心城区城市环境改善的力度。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容环卫等工作成效明显,2008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总规中确定的近期环境保护目标基本达到,中心城范围内环境质量相对稳定,部分地区和部分指标有所改善,基本遏制了污染加剧和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按照2001版总体规划确立的规划策略,原城区内的大部分工业实现了“退二进三”,原有工业用地逐步调整改造为居住和公建,从而有力推动了原旧城内的结构调整,使这一片区的居住、产业及综合功能得到了提升,第三产业得以大力发展。

汉中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采取集中发展的策略,随着开发区北区和南区的建设,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规模大幅提高,从375公顷增长到396.46公顷。汉中中心城区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加。2007年中心城区的人均用地指标从2000年的85.38平方米提高到87.6平方米,其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人均指标增幅显著。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从12.46平方米提高到14.5平方米、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从

9.48平方米提高到13.56平方米、人均绿地从9.48平方米提高到15.94平方米,市民居住、出行和生活便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汉中城市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虽然从2000年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从各方面关注居民生产、生活,解决居民住房难、买菜难、上厕难等问题,但我认为汉中市目前还存在入学难、交通难以及供居民晨练、休闲娱乐场所缺乏等问题,还需编制以下规划来继续完善城市功能:

一、编制住房建设规划,着力解决家庭“住房难”

住房关系着千家万户,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百姓的头等大事,为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汉中市及时

制定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2006年,汉中市根据国务院和建设部有关文件精神,按照总量控制,区域平衡,落实项目的要求编制了《汉中市住房建设规划(2006~2010)》。2008年,汉中市按照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统一部署,编制了《汉中市近期建设规划(2008年至2012年)》、制定了2009年近期住房建设计划,并及时网上公布。在我市的住房建设规划与住房建设年度计划中,均把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健全完善住房保障体系、严格控制住房结构比例作为规划重点,努力扩大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规划实施后,市区已按规划正在建设一批经济适用房、廉租住房。2008年3月,汉中市又出台了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实施意见,提出了住房问题的有关政策。具体措施有:健全和规范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等。2008年,我市建设规划系统为民办实事的头一件事,就是实施住房保障,按照住房建设年度计划对今年的廉租住房保障对象受众面及新开工经济适用房、旧住宅区综合改造、农民工公寓建设的总面积提出了要求。

二、编制菜市场布局规划,着力解决百姓“买菜难”

菜市场是与广大市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民生公益设施。由于种种原因,近几年来汉中市区的菜市场的发展存在较多问题:布局不合理;部分菜市场用地面积和建筑面积较小,达不到标准市场级别;环境卫生较差,设施不够完备,安全防疫和附属设施不到位等。

为完善布局,做好菜市场规划建设与后期运营保障工作,使居住区能够被菜市场有效服务半径所覆盖,汉中市在对市区菜市场布点和居住区格局进行充分调研、梳理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汉中市菜市场布局规划》。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维护公共利益与城市建设同步三大原则,通过对现有市场的整改及对新市场的建设规划,提高菜市场建设标准,形成科学、合理、便捷的菜市场网点布局。根据用地、人口的发展科学选址,合理确定菜市场用地规模及其服务半径,市区共规划菜市场41座。在规划期内通过逐步改建大棚菜市场、马路菜市场等措施,促进现有菜市场的完善,加快新区菜市场的发展。在市区形成以大型菜市场为依托、中型菜市场为骨干、小型菜市场为补充的经营格局。规划还包括各类菜市场的硬件标准。

三、编制城市《城市公厕布点规划》,着力解决市民“上厕难”

近几年来汉中市城市环卫建设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改善明显。但还存在上公厕难、环卫设施用地难以落实、环卫设施布局城乡差别明显等问题。

2003年,汉中市及时编制《城市公厕布点规划》,以便更好地指导环卫建设,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一体化等原则,统筹城乡环卫建设,力求形成一个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城乡环卫体系。规划针对市民反映集中的公厕数量不足,居民上厕难等问题,提出了市区公厕的规划思路;以独立或附属式公厕为主,沿街公共建筑内厕所对外开放为辅,活动式公厕为补充的形式,按照公厕规划规范,平均设置密度每平方公里3~5座,按道路间距,人流量较大街道设置间距为300~500米,一般街道为500~800米。公厕按“文明、卫生、方便、适用、节能、环保”的要求来建设。新建和改造公厕全部为二类

以上水冲式,公厕建设遵循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的要求,方便残疾人使用。临街新建公共建筑时均要求配套附建公厕,并设单独的出入口,全面对外开放。

四、汉中城市规划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自《汉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5》实施以来,汉中加大了对中心城区城市环境改善的力度。城市管理、园林绿化、环境保护、市容环卫等工作成效明显,2008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总规中确定的近期环境保护目标基本达到,中心城范围内环境质量相对稳定,部分地区和部分指标有所改善,基本遏制了污染加剧和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城市品位得到提升。

按照2001版总体规划确立的规划策略,原城区内的大部分工业实现了“退二进三”,原有工业用地逐步调整改造为居住和公建,从而有力推动了原旧城内的结构调整,使这一片区的居住、产业及综合功能得到了提升,第三产业得以大力发展。

汉中市中心城区工业用地采取集中发展的策略,随着开发区北区和南区的建设,中心城区的工业用地规模大幅提高,从375公顷增长到396.46公顷。汉中中心城区工业企业的集聚效应明显增加。2007年中心城区的人均用地指标从2000年的85.38平方米提高到87.6平方米,其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的人均指标增幅显著。人均公共设施用地从12.46平方米提高到14.5平方米、人均道路广场用地从

9.48平方米提高到13.56平方米、人均绿地从9.48平方米提高到15.94平方米,市民居住、出行和生活便利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汉中城市各项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得到提升。

虽然从2000年以来,汉中市委市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从各方面关注居民生产、生活,解决居民住房难、买菜难、上厕难等问题,但我认为汉中市目前还存在入学难、交通难以及供居民晨练、休闲娱乐场所缺乏等问题,还需编制以下规划来继续完善城市功能:

五、编制校网布局规划,着力解决孩子“入学难”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切实解决“入学难”问题,是政府为民办实事、谋实利的重要内容。汉中市中心城区应通过合理进行人口规模预测,针对现状汉中中小学布点不合理,为满足今后学校发展需求,与汉中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通过城乡统筹兼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盘活教育用地资源存量,提高学校建设用地标准,完善校网空间布局体系,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化、优质化、公平化,促进汉中市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了市区幼儿园教育设施的良性发展,解决市民反映的幼儿园入园难问题,规划还应对幼儿园规划布局提出指导性建议。规划应提出利用撤并后的闲置小学用地创办民工子弟学校,并鼓励民间资本的参与,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也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规划在市区应设置民工子弟学校,将民工子弟学校结合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聚集地就近设置,切实解决好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的问题。

六、编制城市绿线规划,着力解决绿地“控制难”

城市绿化绿线、城市水系蓝线、历史文化保护紫线和城市基础设施黄线是关系城市市民公共利益的生命线。“四线”规划中,城市绿线规划和市民的生活关系最大,也广受市民关注。

由于城市绿地在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中没有明确的控制线,造成规划管理中缺乏管理依据,管理随意性大,城市绿地得不到有效保护,群众很不满意。汉中市应根据《城市绿线管理办法》编制《城市绿线规划》,内容包括城市建成区内各项绿化用地、建成区外对生态环境改善起积极作用的林地、园地、耕地等各类生态绿地。具体包括:生态廊道、风景区、滨河绿地、山体、防护绿地、城市公园、其他绿地等七项内容。城市绿线规划对上述绿地进行严格划线控制,把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绿地系统专项规划所划定的内容和有关规定在大比例的地形图上加以落实,给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对城市绿线中的城市公园,按照“500米见绿”工程(即居民在自己家出发,散步500米以内,就要到达至少一处公园绿地)的要求,结合城市绿地布局结构统一安排,均衡设置,以达到公共绿地资源的共享。

七、编制交通停车规划,着力解决城市“交通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经济水平的提高,各种车辆快速增加,汉中城区居民行车难、停车难的问题日益突出。汉中市从规划编制入手,着力给市民创造一个便捷高效的交通环境。

一是要组织编制《汉中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该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对汉中市发展趋势、城市道路交通战略研究,对城市对外交通、城市远期交通发展、近期交通发展进行了详尽的规划。二是要编制《汉中市机动车系统规划》,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对城市的机动车停车进行了系统的规划。三是要开展重大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工作。发布了《关于开展重大建设工程交通影响评价工作的通知》,通过严格把关,使新选址项目符合相关规定,不产生新的停车隐患。四是要对新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进行严格的审查。按照陕西省工程建设标准《城市建筑工程停车场(库)设置规则和配建标准》,对城市的建筑物的停车泊位配置标准进行把关。五是汉中市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特别强调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规划对城市公交车数量、公交修理厂等都做了合理的安排,有利于实现城市交通的公交优先策略。

目前,汉中市正集中力量编制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合理配置城市公共及市政设施,完善城市的功能配套,让市民生活得更舒适、更方便。在2006年中央电视台最佳魅力城市推选活动中,汉中被评为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单。山的雄浑,水的清澈,营造了这座充满生机的城市,而城乡规划无处不在的关怀,更让这座城市市民生活充满了魅力与和谐。

八、编制社区活动用房布局规划,着力解决社区“活动难”

社区作为一个公共交往的场所、联系情感的纽带,可为居民提供依存感、团体感,实现社会和谐。汉中市对社区建设十分重视,纳入市领导联系“五个一”工作制度之一,并出台了一系列社区建设保障措施。针对汉中市现状存在的社区基础薄弱、社区用房建设资金不足、社区用房配建缺乏统一规划等问题,规划按照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稳步推进、统一规划与分期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市的社区用房应进行合理

布局。通过对社区人口的估算,对社区进行了合理划分。确定一般社区用房配建总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社区办公场所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社区用户应位于社区中心,方便居民办事。所有社区用房应基本具备“五室四站两栏一校场所”,内部水电配套设施齐全,并按交付的开发房产标准装修。规划根据市区现有的街道、乡镇范围,结合有关规划,以现状社区界限为基础,包括保留社区个数,规划居住社区个数、工业社区个数。每个街道设置1~2个社区服务中心,中心具有综合服务功能,并有独立的户外活动场地。规划还应规定,今后开发地块出让时,将社区用房的配建写入地块土地出让条件,与开发项目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

汉中市城乡规划设计院注册规划师杜雪萍 工程师陈沛州 二00八年九月十日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心得体会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富裕民生、突出改善民生、奋......

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努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民生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共同富裕是我们......

推进民生工程构建和谐社会

翻开**市统计资料,看到这样一组数字:2007年,该市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每月增加了99.74元,城市低保标准由原来的120元提高到150元;农村分散、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供养标准年......

《关注改善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社会

如何改善民生与构建和谐“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我们要恪尽职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决不懈怠,交出一份人民满意的答卷。”......

《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规划民生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规划 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 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 规划 为先 构建和谐社会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