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姓氏源流考_姓氏源流考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杨氏姓氏源流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姓氏源流考”。

楊姓姓氏源流考

(一)(2010年12月)

楊姓先祖,依據各種史料,可追溯到西周康王(前1020——前995)時代,楊姓為姬氏後代。作為一個獨立的姓氏,周康王(武王姬昌之孫)封其堂弟姬杼為楊候,稱楊候國(諸侯封地稱國),封地在今山西洪桐。姬杼武王之孫,其父叔虞,為成王之兄,武王之子,受封晉國,封地唐邑,即今山西霍縣,因此楊、晉同宗,三晉同俗。古代姓氏的一個重要來源,即是諸侯卿大夫以其封地封國番號為氏,因此姬杼以“楊”為氏,又稱為楊杼。他是楊氏始祖。西周四百年,共封楊候三次,鹹以楊杼後裔承繼爵位。這是楊氏姓氏最早的源流。楊杼墓在今陝西弘農縣,成為海內外楊氏朝祭之地。還有一派認為,楊氏始祖為楊伯橋,楊杼後人,在春秋之際衰落,晉武公(前651——前619)之時,東周天子周襄王感念楊國楊杼功勳,封楊伯橋為楊候,承繼宗祠。楊伯橋為晉武公次子,後晉國坐大,楊國遂為晉國兼併,而楊伯橋後裔成為晉國公卿貴戚。至此,楊氏一姓基本還局限於山西一省,未出三晉。

春秋(前770——前403)末世,晉國卿大夫勢力漸長,晉國為之瓜分,前403年三家分晉,楊氏開始外遷避禍,向其他地域擴散、發展。首先進入的便是地緣上相接近的山西、河南兩省,即當時的雍、豫二州,而雍州秦國更因為與晉國遠祖同宗,百年來又有秦晉之好,更是成為楊氏最為聚集之地。陝西關中,一時成為楊氏復興的舞臺,戰國末年,居關中的楊氏主題徙居華陰縣境。楊氏服務於秦國政治,又憑依晉國公卿的身份,在秦國得到長足發展,實力壯大,族人散居三河、河內、內史等秦國都畿近郊,這一地區在漢代劃為弘農郡治之下,因此弘農遂成楊氏郡望所在,傳承千年。人口增值,逐漸成為九州巨族大姓,隨著居官和人口遷移,楊氏族人開始向臨近的涼、益遷移,即今甘肅、四川區域,在當地也漸成大姓;在兗、荊、青、徐、冀等地也有零星分佈。楊姓,已經打破囿於三晉的局面,遍佈宇內,周流四海。到東漢,出自華陰的楊震,四世三公,身居宰輔,把持朝政,為官清廉,荊州牧任上,夜辭“四知金”的故事創誦千古,成為楊氏子孫彪炳之美談,而四知堂也由此而來,成為楊氏一族的代名詞。

魏晉南北朝門第社會,名門望族把持政府,楊氏是西晉到北周的名門巨族,社會地位顯赫,政治、文化名人輩出,參與朝政、主持文明。黃河流域,北魏以來,朝政逐漸由八柱國把持,楊氏為八柱國之一。楊堅為北周貴戚,出自楊震一

族,掃清宇內,一匡中原,楊氏成為天下之主,其地位自不待多言。而西北涼州,遷居此地的楊氏後裔,遠離中原戰火,融合當地羌、氏西戎,混有漢人文化之精魄和戎人膽略氣勢,雄踞西北,得到長足發展,稱為天水楊氏。這一支憑藉時局,先後在川西北、隴西、河西、金城這一廣大地域建立起前仇池、後仇池、武都國、武興國、陰平國五個地方政權,直到隋朝(581——618)奠定,統一龜茲西域。而關中雍梁的郝連夏、姚秦、五涼,更是以楊姓等名門巨族為政治根基。

有唐(618——907)立國,在289年的200個宰相中,楊姓居11人。唐代是氏族門閥的終結期,但楊氏並未就此衰落不振,其族人、地域進一步繁衍、擴大,北及幽薊,南抵大海,西至流沙,都有楊氏後人的足跡,雖雜有些地域只是零星有步,但也是進一步繁衍、增殖的端倪。五代十國,天下紊亂,合肥楊行密乘勢興起,割據江淮,建號吳國,尊唐天子正朔,建都金陵,傳國三十六年,是楊姓一族最後一位帝王。

到了宋代(960——1127),便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楊家講故事了。根據《楊家將演義》,楊業原名何繼業,五代十國時北漢皇帝劉鈞外甥,被劉收為楊子,其兄承繼帝位,為契丹人所欺,遂立志誓與契丹為仇,降宋後趙匡胤賜名楊業,與契丹戰北平,身沒雁門關,為後世傳揚。這是小說虛構的了,不足為信。《宋書》記載,“楊業,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父信,為漢麟州(今陝西榆林)刺史。”正史記載楊業為楊姓。湖南大庸市楊家界楊氏族譜記載,楊業為楊杼69氏孫;四川《弘農楊氏宗譜源流紀略》說,楊業是楊伯橋後裔;現代學者經過考證,《中華姓氏通史》認為,楊業是楊杼63氏孫,又名楊鄴,原名重貴,字繼業,山西太原人(這是現代地名),於986年與契丹戰爭中戰死。楊業有八子二女,孫子四人其中三人沒有子嗣,只有楊宗寶(楊六郎延昭長子,其妻穆桂英,又稱木桂英)子孫還算昌盛。楊業之重孫楊文廣(宗寶之子)南征苗蠻,在西南居官至死,子嗣眾多,祭祀綿長,西南湘黔貴滇部分楊氏後人出自此處。上文所說的湖南大庸市楊家界楊姓即為此支,至今那裏仍有楊業祠堂,上演楊家將戲曲,是真正的楊家將後代。而留居河南的楊業後人,由於楊氏旁系眾多,難以理順,不知後嗣何人。

北宋南渡,楊姓大量遷入江西境內,當時行政區劃叫做江南西路和江南北路。《江西通志·江西姓氏考略》記載,絕大多數楊氏子孫都是宋元明時期遷入的,南北宋交替之際最是繁多。漢代,按現在的行政區劃,江西只有一個縣有楊姓的人,在晉代有五個縣,而南宋年間卻有二十六個縣,也就是說南宋(1127——1279)時楊姓在江右形成鼎盛局面。宋代以來,進入贛省的楊姓主要是楊杼六十帶以後的玄孫了,大抵與楊業父子同輩,與楊家將多大關聯就很難考證了,所以貿然說順治康熙年間江西大栗樹灣外遷入鄂的楊雍、楊英是楊家將後人是不准確的。第一,從宋代到明末,間隔五百年之久,人口的遷移是在所難免的,而到底是入贛還是離贛都很難清晰,即使清晰,又難以考據這批人的由來;第二,明末贛西北的“棚民”和土著楊姓,到底是誰進入了鄂省,再者,康熙年間驅逐棚民,方向不定,棚民祖籍不定;第三,大栗樹灣所在不詳,便無法追溯當地楊氏族人之來源;第四,入鄂的楊氏族人是否做了數次遷移然後到達隨南(當時隸屬德安府和安陸府)。繼續討論宋代入贛的楊氏。兩宋江西楊氏以吉水楊輅最為顯赫,在江西、湖南、廣東、福建都有其宗祠。楊輅為楊杼63氏孫,北宋年間在江西為官,居官至死,後定居今江西廬陵,遂成為江西廬陵楊氏先祖。年代源流但且考證到宋代為止,餘下即為地域分佈。

在福建(當時稱為福建路)還有楊氏的幾大支系,宋代以後福建也逐漸成為楊氏中心之一,當時最大的當屬漳州和鏞州(今福建將樂縣)兩支。漳州始祖為楊君胄或楊伯嶽,據《開漳始祖世系圖族譜》所載,他們入閩時間為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主要聚居在沿海地域。另一支,鏞州楊氏,《山頭楊氏族譜》記載,其始祖楊榮為楊杼67世孫,為江西廬陵楊氏楊輅5世孫。也就是說,這一支宋代南遷的一支,與江西關係複雜,而其所處的閩西北武夷山區這一就近江西的地理位置更是證明了兩者之間千絲萬縷割不斷的同祖同宗的血緣牽連。日後,明末進入江西的福建棚民中的楊姓族人便來自這支。湖南楊氏,有四個源頭。一支是唐代宰相楊再思後裔;二是以江西楊輅後裔為代表的宋代南遷楊姓族人;三是楊家將後人南征遺留;四是漢代以來零星遷入瀟湘的楊氏族人;這四樣因素,使楊氏遍佈湖湘,在湖南成一氣候。江浙安徽滬上,多為西晉(265——317)末年氏族南遷和兩宋之交避難南遷之人後代;兩廣瓊島,分佈稀少,此處不表。湖北分佈,再撰文詳細敘述。

至此,楊氏一族的淵源播散便基本清晰了。山西洪桐為楊氏最初發端之地,山西一省,楊氏分支眾多,有洪桐楊氏、太原楊氏、河東楊氏、河中楊氏、文水

楊氏、西河楊氏、代郡楊氏多支。而陝西華陰,則是楊姓出晉後最大的播遷之地,是其再生之所。華陰地處豫陝晉三省分野之地,秦漢以來就是楊氏郡望所在,祭祀綿延,從未斷絕,“四知堂”、“弘農堂”便是來源於此,華陰已成楊氏代名詞。山西是楊氏的發源地之一,有如下幾支為大——馮翊楊氏、鳳翔楊氏、新平楊氏、三原楊氏、奉元楊氏、鹹寧楊氏。河南是弘農以外楊氏最早的外遷地之一,兩漢魏晉時期,更是世家大族、名公巨卿的舞臺,故河南一省,楊氏粲集,大部為弘農華陰後裔——陳留楊氏、汴州楊氏、鄭州楊氏、開封楊氏、洛陽楊氏、中牟楊氏、商丘楊氏。西漢間即已入蜀的楊氏族人,與後來進入的支系,分為成都楊氏、綿州楊氏、眉州楊氏、單棱楊氏、涪陵楊氏、遂寧楊氏數支。而在南北朝起就已顯赫西北的楊氏也分為天水楊氏、武都楊氏、臨涇楊氏三大支。

此外,還有非漢民族地區楊氏和歷史上改姓楊氏的邊疆族群。它們是——唐代南詔白族楊氏,為南詔主要姓氏,漢代西南哀牢夷後裔,分佈在今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和哀牢山區;遼寧遼陽滿族楊氏;吉林昌邑滿族楊氏;吉林輝寧朝鮮族楊氏,這裏採用的是高麗姓氏;新疆沙陀哈薩克楊氏,為古代突厥後裔;寧夏回族楊氏,雜有蒙古血統;內蒙古楊氏。海外楊氏此處不計。

姓氏源流考(材料)

姓氏源流考追本溯源,瞻英仰烈;览古明今,承先启后。孙氏自得姓以来,枝荣叶盛,分布大江南北,宗裔繁衍展派系,茫茫九州播血脉。仁义代有昭闻,文武代出英才:东周孙武,世尊兵学师祖;吴国孙膑......

中华姓氏源流

中华姓氏源流一、姓氏的由来“鸿蒙初辟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姓”对人类来说,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在生产力水平和文明程度十分低......

龙岩市姓氏源流研究会

龙岩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庄严姓氏专业委员会登记事项(一) 名称:龙岩市姓氏源流研究会庄严姓氏专业委员会(二) 住所:龙岩市新罗区溪南路29号(三) 负责人:严宝坤(四) 活动地域:龙岩市(五) 业务......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梳理中国姓氏来源的常见形式,了解姓氏寻根现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2、以调查为前提,以探究学习为原则,以点拨......

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杨氏姓氏源流考.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杨氏姓氏源流考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姓氏源流考 源流 姓氏 杨氏 姓氏源流考 源流 姓氏 杨氏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