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浅析孔子的幸福观_论语中孔子的择友观
从《论语》浅析孔子的幸福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语中孔子的择友观”。
从《论语》浅析孔子的幸福观
——基于对《论语·学而》篇首章的解读
【摘要 】 基于对《论语·学而》篇首章的分析解读,从《论语》和孔子的思想探究孔子的幸福观。《论语》首章虽只有三句,却从三个角度三个层面揭示了孔子的幸福:活得高兴,活得快乐,心中没有怨气,就是真幸福。“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一切事皆能做到“悦”、“乐”、“不愠”便可获得真幸福,这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其积极意义。
【关键词】 孔子 幸福 悦 乐 不愠
一
《论语·学而》篇第一段:“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古往今来,众多学者对这段话的理解有多种表述,最常见最盛行的是:学习而又能按时复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你,心中没有怨恨,不也很君子吗?由于古文大多都言简意赅,《论语》中无具体的谈话背景。客观的说,这样理解有其道理。
仔细斟酌,原文这三句并不难懂,且读来朗朗上口、意蕴深长,可将其直译成现代白话文后,反倒觉得没味了,很浅显,很平淡。那么,被后世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被朱子评价为:“天不生仲尼,1 万古长如夜”的孔子,在《论语》一开篇就讲道这三句话,不能不思之再三。
这段话中,关键在于对其中重要字词的理解,如“悦”“乐”“不愠”等。其实,这段话从三个层面贯穿了一个主题,向我们揭示了孔子的幸福观。那么,幸福究竟是什么?人怎样活着才能够幸福呢?
二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学”一直就在人们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与我们的距离太近,关系太密切,反而最容易被忽视。“夫学,殖也,不学将落”(《左传·昭公十八年》)。仅八个字,讲清了学的目的是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且不学的后果就是走向衰落或者走回去。朱子说“学之言效也”,“效”后知后觉者效法先知先觉之谓。从个体的发展角度,“学”主要靠后天的勤奋努力,如荀子在《劝学》篇中所说,是一个“假借”于物的过程,将客观世界的外部能量吸收转化为自身的能量的一种历练。学习应该是兼容并包的,不偏不倚,各方面都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习”繁体字为“習”,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数鸟飞也。”朱子引二程子曰:“习,重习也。时复思绎,浃洽其中”。“习”为“思绎”至于“浃洽”,此解并无不当,但做实习、实践理解我以为更为妥帖,若稍作引申,“习”理解为“用”亦可。古人讲“经世致用”学的目的就在于用,人的价值正体现于“用”。按孔子所的话将:“参天地之化育”。“用”的天地很宽,舞台跟大,2 其关键就在于把握时机。“学而时习之”“时”做时机解最为恰当。孔子教人“见机而作”,“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系传》)抓住了变的端倪也就抓住了用的时机。
“学而优则仕”古代社会只有“入仕”一途才被算作是学有所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功成名就,光耀门楣,何人不悦?而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况且,在当今全球化的浪潮下,分工日益精细。学了什么,懂得什么,然后才会去做什么内行才能更好的把握规律,才能顺利高效地做其所做之事,才能逐步走向成功,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从而得到喜悦,获得幸福。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郑玄注曰:“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旧注常说‘朋’是同学,因此是来研讨学问,切磋修养;在古希腊,‘朋友’ 也是关于哲学、智慧的研讨者。其实,何必拘泥于此?”(李泽厚《论语今读》)。此处,难点在于一个“远”字。远本是相对于近而言,我以为,“远”字单从距离上理解,有些肤浅,主要应当从心里距离来理解,“有朋自远方来”实际就是人与人之间心里距离的拉近,指要人际交往更加密切。孔子讲:“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志同道合之人心理上默契,同心同德自然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力量,也给人一种满足,一种享受。但交友须慎重,“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因而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懂得慎重交往,又懂得与他人拉近心理距离,广积人脉,必然可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如果与人交往常有“相见甚欢”“相见恨晚”之感,如何能不让人感到快乐呢?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一词在《论语》中颇为常见,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君子不器”(《论语·为政》)“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等等。“君子”与“小人”相对称,至今通用。“君子”本指“有位之人”即“士”和“大夫”。《论语》一书常对“士大夫”提出道德规范或要求,“君子”多指有道德品质的人。此句,重点是对“不愠”的理解。“愠,怒,怨责于人。知我者,朋友也;不知我者,路人也。朋友知我,则相偕以进德,故乐;不知我者,亦不妨我之进德,且于人所不知,我既自知之,则安于其在我,故不愠。”(丁纪《论语读诠》)。“不愠”即心中没有怒气,没有怨恨。孔子在《论语·学而》篇讲:“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他人或社会对自己的价值没有认清,没有肯定实为常事。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若能“毁誉无动于衷,荣辱在所不计。”以平常心处之,坦然淡定,自然对所受的误解、委屈能够释怀。在此,孔子将“不愠”(即对自我情绪的调控)提升到道德修养的高度,既作为道德高尚的标准,也作为理想人格的追求。“人不知而不愠”不仅是做到情绪稳定平和,4 更是一种道德涵养。一个人胸襟广阔,常常心情舒畅,必然能体验到生活的乐趣。
三
孔子毕竟不是耶稣,《论语》并非《圣经》;孔子不是柏拉图,《论语》也不是《理想国》。《论语》是靠理性、哲学而不是靠奇迹、信仰来引导人们,它基于“仁”“义”“礼”“忠”“恕”等哲学命题,把要阐述的思想、道理直接诉诸于情感,使其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范”、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的渗透在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言语、活动之中了。
《道德经》第44章讲: “名与身熟亲?身与货熟多?得与之熟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之。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用深邃的目光提出一个世人皆醉无人醒的问题。他的答案是:知足,知止。这与孔子所说:“知至至之,知终终之”相近。“《论语》之首章,似随意列举学习,与朋友交,君子不愠人之不己知三事,而此三事,实是人生一切事情„„”(丁纪《论语读诠》)。古人习惯于开篇明义,《论语》首章即引导或要求人们,于人生一切事皆应做到悦、乐、不愠,应效法君子,成为朱子所谓“成德”之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此三句并非逻辑上互不关联,而是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描绘出一幅人生的美好画卷,这幅画将理性、情感、情绪三个角度,三 5 个层面紧密联系起来,以揭示孔子的幸福观。其实,《论语》开篇就告诉人们:只要活得高兴,活得快乐,心中没有怨气,就是真幸福。
孔子提出人应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而今,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四有”新人。其实,最根本的要培养懂得幸福生活并能够幸福生活的人。基于此,我想若能从先哲经典中取其精华,获得智慧,从中受益,对于当前“幸福指数”的讨论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不无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泽厚 论语今读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7.3 [2] 丁纪 论语读诠 成都:巴蜀书社 2005.11 [3] 张居正 论语别裁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4 6
从《论语》看孔子的德育体系白浩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福州 350007)【摘要】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不是零散的,它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若要探究孔子的道德思想体系就必须深入钻研......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学方法三千年前,以弟子三千著称的孔子,开创私学,成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认识到只有通过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因此以毕生的精力从事教学活动,从事平......
旁白:英文(外援)PPT: 英文解释课堂说话内容背景音乐:古筝(下载音乐)3个故事: 因材施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屏幕上打出)仁爱课堂形式准备材料:服......
从《论语》看孔子的教育思想(李国伟)[摘要]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教育思想是中国几千年儒家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语》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
从《论语》中看孔子的教育智慧育才分校张秋玲看周勇教授说《论语》,谈孔子与教学,其实就是跟随他的脚步,他的思想,进行一次特别的旅行。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我从《论语》中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