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CNKI[小编推荐]_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CNKI[小编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第12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学校体育的挑战与青少年健康促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论文综述
吴红权 尹志华 郭强
(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暨上海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20024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于2014年7月26日—28日在上海市举行。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精神的指导下,本届科报会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与运动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深化体育改革,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为主题,以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为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突出强调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实践创新。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广大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在体育与健康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成果,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学校体育科研的现状,不仅为广大体育教师开展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课余训练、健康教育等提供借鉴,而且为教育行政部门制订教育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运动会期间举办科报会,体现了“突出教育特色,讲求综合效益”的原则,本届科报会特色突出、主题鲜明,成为广大体育教师参与科研、交流经验、共享信息,分享资源的平台和载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注意回应问题。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当前学校体育在改革与发展中遇到一系列问题,大多数的论文选题都针对当前加强学校体育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二是尊重科研规律。科研领域无禁区,但有规律可遵循,就是遵循学校体育的发展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论文发现、揭示了规律,并且就推进学校体育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提出了理念,发表了见解。三是促进落实政策。政策出台的基础是理论支撑,科研先行,科报会的论文研究不仅为国家学校体育的决策提供理论支撑,而且对已经出台的政策措施实施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四是注意国际视野。本届科报会邀请国际学校体育同行、同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交流经验、共享成果,开创科报会先河。五是注重时代责任。论文作者饱含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热情,身怀对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担忧,以及提升一代代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责任感,寻找问题,研究问题,破解问题。科学与民主相伴,合作与共赢相随。本届科报会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大家畅所欲言,分享经验,具有创新、创造、交流的氛围,为今后学校体育的合作科研、协同创新打下很好的基础,本届科报会在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领导下,由上海市教委与华东师范大学承办,各地教育部门、教科研机构给予大力支持,广大体育教师与学校体育工作者积极参与,取得圆满成功。本届科报会情况综述如下:
一、论文报送情况
本届科报会共收到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报送的论文2956篇,论文数量与上一届(2011年)相比增加了485篇。其中,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河南、湖南、广东、云南、陕西12个省(区、市)按规定各报送120篇论文,辽宁、吉林、江西、山东、湖北、重庆、四川、甘肃、宁夏报送论文各达到或超过100篇,河北、安徽、福建、广西、青海各报送论文不足100篇,黑龙江、海南、贵州、新疆各报送论文不足50篇。
在收到的2956篇论文中,学校体育理论171篇,占5.78%;课外体育活动499篇,占16.88%;学生体质健康361篇,占12.21%;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148篇,占5.01%;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960篇,占32.48%;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161篇,占5.45%;体育教师队伍176篇,占5.95%;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285篇,占9.64%;学校卫生与健康教育50篇,占1.69%;其它145篇,占4.91%。从论文主题分布情况看,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仍然是研究的重点,课外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论文评审过程
今年三月份,科报会组委会成立了论文评审委员会,遴选评审专家,安排评审会议。评审专家由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体育与卫生分会和各省份推荐的57名专家组成,并报教育部体卫艺司批准。根据论文数量和专题分布情况,遵循“本省专家回避”的原则,分为19个评审组,原则上由高校教授担任组长,每组3名专家负责一个专题论文的评选。
2014年5月27日—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了论文评审会议。为保证评审工作公平、公正、有效,论文评审委员会在总结前几届科报会论文评审经验的基础上,制定了评审会议指南、论文评审标准、论文评审办法与流程等文件,评审专家在上述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保证了整个评审会议公平、公正和公开的进行,被部分专家誉为“最规范、最高效”的评审会议之一。
论文评审工作共分为以下四个阶段:一是召开评审专家准备会议,宣布分组原则,明确论文评审的基本原则、标准、办法和程序;二是评审专家独立审阅本组分配的全部匿名论文,并根据论文评审标准予以评分;三是召开组长会议对初评结果进行会评,各位组长介绍本组评审的大体情况,并形成简要书面评审报告。将各组上交的论文按标准由高到低排列,根据大会预设获奖百分比录取获奖论文。论文评审结束后,对所有初步录用的论文予以查重,凡是重复率超过25%者,将不予以录用,并由位于其后的论文补位。待所有录用论文的获奖等级确定之后,全体组长签字并将结果上报评委会领导小组予以终审;四是对全部评审结果进行复查,经复查无异议后报送教育部体卫艺司,经审核后,将评审结果上传至运动会官方网站,并对获奖论文进行七天时间的公示。
三、论文评审结果
本届科报会评选出优秀论文1036篇,占35.05%。其中入选分会报告论文79篇,占2.67%;入选墙报交流论文421篇,占14.38%;入选三等奖论文536篇,占18.13%。各省(区、市)均有论文录用。录用的论文中,第一作者的分布情况为:小学教师185人,占17.79%;中学教师494人,占47.5%;大学教师215人,占20.67%;教研、科研人员38人,占3.65%;教育行政管理人员36人,占3.46%;卫生保健人员15人,占1.44%;其它人员57人,占5.48%。反映出本届科报会撰写论文的主体是中小学体育教师,占65.29%。岗位分布所占比例与上一届的数据相比,除大学教师比例有所增加,教研和科研人员比例有所减少之外,其余与上届科报会相差不大。
四、主要研究成果
本届科报会虽然不同类别报送论文的比例有所区别,但是整体研究领域广泛,研究视角多元,研究方法丰富,研究成果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校体育理论研究质量明显提升随着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理念的提出,学校体育理论越来越重视德育的渗透与深化。与上一届科报会相比,本届有关学校体育理论的论文质量明显提高,研究深度有所突破。从入选的论文看,学校体育理论的研究集中在“学校体育的课程理论”、“学校体育的教学理论”、“学校体育的文化理论”、“其它学科对学校体育理论的渗透”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与创新理论”领域,如“初中体育学科德育目标序列设计研究”、“体育课程的身体练习体验衔接理论架构”、“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特征及未来改革的基本思路”等。这些论文涉及学校体育课程内容不衔接以及“断点”、体育中德育的渗透、学校体育发展方式等问题,很好地深化了学校体育理论的发展。另外,有的论文从解剖学、生物力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对学校体育进行基础性研究,如论文“3~11岁儿童踢毽子动作发展研究”创新地使用视频软件对3~11岁儿童踢毽子的动作视频逐帧分解,然后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儿童踢毽子运动技能发展的特征,研究手段新颖独特,研究方法比较科学,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体育研究的视角。这些研究总结了我国学校体育发展中的特点与优点,将学校体育理论与机制的研究上升到哲学的宏观层面,推动了学校体育改革的深化。
(二)体育课程研究转向对理念的应用与创新
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历来都是科报会论文关注的热点,本届科报会与前几届相比,对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念争论越来越少,更多转向实践操作。这标志着自2001年开始的体育课程改革获得了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的认同,理念的分歧逐渐减少,实践操作的共识不断增加。从入选的论文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体育课程理念的应用与创新、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体育课程与教学实施等。这些研究对于进一步推进体育课程改革,优化体育教学手段与方法,创新体育课程与教学评价体系,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与实践参考价值。
1.关于体育课程理念的应用与创新研究
前几年关于体育课程的理念研究集中于对理念内涵的讨论,而本届科报会关于课程理念的研究聚焦于如何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运用到中小学体育与健康的课堂教学中。比如,有的论文提出通过体育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的相互融合,借鉴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生物学等其它基础学科的研究进展,促进学生在身体、精神、道德、社会行为等方面的整体健康;有的论文提出通过更新一些传统项目或者引进一些民族传统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将“健康第一”的理念落实到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中,通过顶层设计整合地区与学校资源,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的行为与习惯,促进学生的终身健康。针对体育课程理念的实施,很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比较新颖、有效、可操作性强的教学方法,如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自主学习法、游戏教学法、音乐干预教学法、口诀教学法等,并将这些教学方法在田径、球类、游泳等不同项目中进行实践,如“高中游泳分层教学实验研究”、“高中羽毛球口诀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研究”等。这些实践应用很好地推动了体育课程理念的实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在体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与理念创新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其中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便是典型的代表。专项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育运动技能水平,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体育运动的良好体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最终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入选的论文中,如“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中运用心率表对学生生理负荷的监测与分析”等。从某些具体项目的实施、教学模式、评价方法等方面对上海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2.关于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
在目前我国实施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学生体育学习应该具备的结果和相应的建议,而具体的操作则需要基于课程标准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模式来完成。本届科报会有不少论文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他们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或者借鉴国外的教学模式,经过总结、归纳和升华,提炼出了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比如,一些研究针对选项、专项教学的特点总结出“走班制”教学模式、“必修+选项+俱乐部”三元一体教学模式、“导学式选项课堂”教学模式等,探讨了不同模式的特点以及教学效果,并提出存在的问题。还有的研究针对小组教学模式和整体教学模式的特点总结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差动理论’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情景式教学模式”和“五法递进模式”等。这些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提出,有利于推进我国体育课程的深入发展。另外,还有一些对国外的“运动教育模式(SEM)”和“个人与社会责任感教学模式(TPSR)”等主要的体育教育模式的介绍和评述;对美国SPARK体育课程在中小学体育课堂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并对其配套的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分析工具SOFIT进行了应用;对著名的莫斯顿体育教学风格频谱理论进行了分析,探索了教学风格频谱与体育教学行为之间的内在关系等,如“责任心教学:中小学体育教学TPSR模式探骊”、“融入美国SPARK课程的单元教学模式研究”、“美国SPARK课程在中国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应用研究”、“SPARK课程规则意识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体育行为习惯养成的研究”、“基于教学风格频谱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行为量化分析研究”等。这些研究不仅详细介绍了目前国外常见的体育教学理论、课程与评价系统,更重要的是将国外的优秀经验进行了本土化的实践应用,推动了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开拓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的视野,有助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丰富,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
3.关于体育课程与教学实施研究
关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论文,除了从理念和模式角度开展研究之外,还有大量的论文从体育课程与教学的组成要素,如目标、内容、评价、效果等进行了研究。这些基本要素是传统的研究热点,也是体育课程与教学最重要的部分。比如,一些论文从教材内容体系的优化以及“目标引领内容”的教学设计的角度,提出教材内容突出“层次结构”与“循环结构”的优化方法以及“确立目标”、“设计评价”、“选择内容”、“寻找资源”的教学设计思路,为一线教师如何应用新课标理念设计教学实践以及选择教学内容提供了较强的实践参考。一些论文的研究重点围绕如何发挥体育教学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和发展的功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引进绿色指标星级评价概念,提出增量导向评价法、租借评价法、模糊教学评价法等新颖、多元的评价方法,开发简便易行的评价工具,构建综合有效的评价体系。比如,论文“‘租借评价法’的创建及其对激发体育弱势生学习兴趣的实验研究”关注体育弱势生这一特殊群体,借鉴银行贷款还款的方法,创造性地提出“租借评价法”,实现了平时成绩、体育知识技能与期末成绩间分数的租借转换,激发了弱势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体能及技能水平。
还有研究提出体育课程与教学效果的研究除了传统的身心健康效果以外,更多的将体育教学的效果拓展到对生存能力和整体“人”的影响上,如提升学生的应急逃生能力、急救能力、适应能力、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沟通能力等。也有一些论文运用独特的选题视角对体育课程与教学进行研究,如“PM2.5超标情况下合理开展学生体育活动的研究”提出在当前雾霾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开展体育教学的策略;关注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等基础条件较差和体育运动弱势群体的研究数量有所增加,体现出体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对公平理念的重视,凸显了教育均衡发展的趋势。
(三)拓展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
随着2007年中央7号文件出台,2011年教育部印发“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的规定”的落实,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蓬勃开展。本届科报会论文的研究重点多为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特色和模式的创新,研究领域从一般的体育运动拓展到融合体育、艺术、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活动,从课堂拓展到课后和假期,从学校拓展到家庭与社会。如广东省中山市的“‘一校一品’学校体育特色建设的实践研究”、河南省郑州市的“‘一校一特色’的金水模式”、江苏省常州市的“校园体育吉尼斯”等,“‘Designed To Move’创新小学试点项目效应的实验研究”介绍了上海市的优秀经验,阳光体育活动的项目不仅有来自国内的欢乐长跑活动,而且借助跨国企业和NGO的力量引进全球优秀的体育运动项目,如曼联少儿足球、洛杉矶滑板活动、欢乐长跑以及美国SPARK课程活动等,通过创新课内外相结合、学校家庭联动的模式,增加儿童积极的运动体验,提高儿童参加运动的兴趣,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改善儿童与家长的亲子关系。
除此之外,还有研究关注了校外家庭体育活动开展对阳光体育运动的促进作用,建议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来推动和开展家庭体育活动,加强亲子沟通,培养学生主动锻炼的习惯,如“小学‘3+X’体育家庭作业的实验研究”等。一些研究也探索了阳光体育活动开展不善的原因,包括个人因素,如性格特征、动机、兴趣和态度以及身体条件等;社会因素,如学校体育管理制度、教师教学水平、体育活动场地设施、升学压力、学校体育文化氛围等;自然因素,如天气条件、雾霾等。
关于阳光体育运动的研究大量使用了行动研究法,介绍了许多学校的成功案例,提出的建议和对策比较具体有效,对于贯彻和落实中央7号文件,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习惯,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范围拓宽
体育教师是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本届科报会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研究重点聚焦教师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模式的探索。如体育教师素质的提高的途径可以通过组织研修、培训、名师培养、培养选拔学科带头人等途径达成;培训的活动主要有专题培训、专家讲座、技能测试、理论考试、教学研讨、“体验式”教研、教学评比等系列活动;提出的培训模式主要有区、片、校“三级联动”模式、“双案双反馈式”培训、N1慕训联盟式培训、体育发展共同体式培训、课题引领式培训、专题实践式培训和全程跟踪式培训等模式。比如,“上海市中小学体育学科带头人选拔与培养的行动研究”使用行动研究法,借鉴了人才学理论基础以及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名师工作室模式培养体育骨干教师的实践研究”对江苏省设立体育名师工作室的运行机制、行动策略和创新举措进行了介绍等。这些研究从上位层面提出了体育教师培养的具体措施,特色鲜明,效果良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除了从宏观层面研究体育教师队伍建设之外,还有一部分研究从微观层面对与体育教师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探索,如“中学体育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词频统计法、知识图谱法等研究方法,对现有教师评价体系进行了现状分析,并结合各地的实际构建区域的三级教师评价指标体系或体育课堂教学评价模型;“中国中小学生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制定相关问题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从教师教育标准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标准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免费师范教育背景下新入职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则从免费师范生的政策角度出发,对新入职的免费师范生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为国家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参考依据。另外,一些研究还涉及了体育教师工作满意度、新手—专家体育教师的自主教学、优秀教练进校园、文化课教师参与指导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等问题,都有较好的现实意义。
(五)学生体质健康、心理健康研究受到关注本届科报会关于学生健康的研究主要涉及体质健康和心理健康两大方面。在体质健康研究中,一是研究的对象不断扩展。从关注一般人群延伸到关注特殊群体和少数民族群体,从整体指标面的综合比较深入到某个单一指标的专门比较,同时关注体育中考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如有研究对黎族、苗族、哈尼族学生的体质现状进行了专题研究;对新疆地区汉族学生以及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学生体质状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广西、新疆、海南的城乡学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学生和不同民族的学生体质状况进行了横向比较研究等;关注了农村初中寄宿生、剖腹产儿童等体育运动弱势群体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并提出了切实有效的应对策略,对于保障弱势群体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很有意义;二是体质健康测试指标研究更加丰富。不仅针对体质健康测试指标进行全面分析研究,还对引体向上、力量素质、脂肪含量、腰围临界值、有氧能力、下肢骨骼肌耐力等单一指标进行了具体的研究,对于体质健康测试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三是中考体育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研究更加深入,如“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干预学生体质健康的实效性研究”认为体育考试对初三学生体质健康干预效果明显,但高一学生的身体素质出现下降的趋势,显示中考体育的身体素质干预缺乏持续性;四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不断拓展。发现影响学生体质健康因素主要有家庭、社会、生活方式、健身理念及健康习惯、认知、满意度、体育锻炼态度等方面。
本届科报会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较大突破,有的研究应用meta分析验证坚持体育运动有助于增强中学生呼吸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机能的观点;有的研究使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新疆乌鲁木齐城区7~12岁的汉族学生进行体型分析,发现了不同性别儿童青少年身体发育的规律;有的研究使用了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影响天津市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因素;有的研究使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模型,建立哈尼族学生身体形态的灰色预测模型,用微分方程拟合数据的方法来掌握哈尼族学生身体形态的动态发育规律,并对哈尼族学生未来10年身体形态发育预测值进行分析。这些新的研究方法的使用,拓展了研究视野。
在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方面,一些论文应用多种方法、多种视角对体育运动促进积极心理品质、降低不良情绪和消极心理品质以及健康教育进行了探索,如“积 9 极体育教育对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实验研究”,以“立德树人”为研究背景,以全面实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契机,提出将积极心理学和积极教育理念引入我国学校体育,通过严格教学实验,探讨学校体育在实施“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作用与价值。还有的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与个人运动呈正相关,而与团队运动呈负相关等。这些研究成果对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研究亟待加强
本届科报会有一些论文对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学校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等进行研究。在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研究方面,聚焦学校体育保障制度、考试评价制度以及学校体育政策法规的构建与实施。如有的论文提出了学校体育“1+5”风险规避管理模式,即以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规避管理为核心,统筹政府、社会、学校、教师、学生进行学校体育风险规避管理;有关保障制度的研究主要包括阳光体育运动保障机制、校园足球保障体系和小学体育教育质量校本保障体系的构建研究。有的论文还涉及到“体育中考过程考核执行和监管”、“体育政策执行力”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为破解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的难题提出了新的思路。
在学校课余训练与运动竞赛方面,重点围绕中小学课余训练的现状分析、中小学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和竞技运动校园化等方面展开。如“日本学校足球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校园足球的启示”,围绕日本校园足球管理模式与体系展开研究,发现日本建立完善的四级学校足球竞赛体系,编写统一的青训大纲,实行S级教练员资格制度,推出“特别指定球员制度”,建立各级训练中心等做法和举措,值得参考与借鉴。但这方面的研究数量不少,质量一般,研究方法和结论没有突破,比较空泛,可操作性有待提升。
五、特色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呈现多元化趋势
纵观本届科报会的论文,研究方法大多是传统的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研究法、访谈法,也有的作者运用了相对比较新颖的研究方法,如:德尔菲法、摄像法、验查修正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等,行动研究法的使用也较上一届科报会更多,这说明科学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同时,研究对象多元化,除了大学生、中小学生以外,体育学习困难学生、超重生等体育弱势群体也成为了研究关注的对象,体现了体育教育对教育公平性的关注。
(二)研究内容新颖性与实践性增强
本届科报会的部分入选论文针对目前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些突出问题展开了研究,如“立德树人”、“阳光体育活动”、“中考体育加试”,甚至对还在热议中的“高考体育加试”、“雾霾天气体育锻炼”等进行了尝试性研究。另外还有的研究涉及“手机成瘾”、“信息化、数字化、大数据”等新问题、新技术对体育运动的影响。研究内容的新颖性有所加强,说明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者对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体现了体育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积极精神。与上一届科报会相比,本届科报会的论文内容在实践性方面有所增强,尤其表现在“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机制”研究上。该类研究针对目前校园体育运动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频发的现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体育管理与保障制度的探索,提出的结论与建议比较“接地气”,对现实的体育教学与管理如何应对这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信息。
(三)研究视野不断拓展
针对目前学校体育存在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下降、青少年学生体育运动不足、体育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相当数量的论文突破原有的研究视野,不再局限于学校,而将研究视野延伸到家庭和社会;阳光体育活动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延伸到课间、课后乃至假期;学校体育活动的指导者不再局限于体育教师,拓展到优秀教练员和其他学科教师等。研究视角的拓展表明广大体育教师专业能力素质的发展以及创新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反映了各地区体育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良好效果。
与上两届科报会相比,本届科报会论文的国际化视野有了提高,相当多的研究借鉴了美国、日本等体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课程理论模式,并出现学校与跨国企业、NGO组织之间的合作研究。这些研究对目前我国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好地面对学校体育的挑战,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六、问题与不足
(一)组织工作问题
在论文报送过程中,有的省份论文报送混乱,态度消极,支持工作力度不够。由于一些省份论文报送拖沓,致使论文评审时间被迫推迟,导致工作难度和强度的增加。另外,许多省份不符合报送论文要求,其中三分之一的省份共721篇论文没有匿名,给科报会组委会带来很大“消匿”工作量,影响了论文评审工作的进度。
(二)研究工作问题
科研水平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研究结果等同于研究结论,不能够清楚分辨结果与结论;统计学知识不扎实,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混淆;有些文章出现文不符题的现象;研究方法的创新有所改善但总体还是缺乏新意;调查问卷设计不合理,问题设计具有明显的诱导性;对文章的结论归纳不足,逻辑紊乱;论文撰写格式不规范,错别字多;论文缺乏专业术语,有些文章辞藻华丽却缺乏有用的信息等。研究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选择的恰当性,论证分析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可靠性都还有许多提升的空间。一些论文存在学术不端,照搬照抄前人文献的现象,针对学术不端问题,科报会组委会进行了严肃处理,希望引以为戒,坚决杜绝此类问题再次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铁人三项项目竞赛规程(草案)一、竞赛项目(一)男子个人决赛(二)女子个人决赛二、运动员资格(一)报名及参赛运动员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
2013-19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J)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于2013年8月31日至2013年9月12日在辽宁省沈阳市举行,历时13天。本届全运会主赛区设在沈阳市,辽宁省其他13......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将于2013年8月31日至2013年9月12日在辽宁省举行,本届全运会设31个大项、40个分项、350个小项。辽宁在2009年1月申......
观摩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学生运动会思考观摩人:赵文录(原州区五中)彭固宝(原州区六小)高毅(原州区六中)杨丰光(原州区三营中学)接上级部门安排,7月26日凌晨3时,我们原州区四人(赵文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垒球竞赛规程一、竞赛项目女子垒球二、运动员资格(一)符合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竞赛规程总则》以及有关运动员的注册、交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