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B类._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B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B类

《登月之旅》教学设计

紫蓬山管委会中心校山口小学 解明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2.了解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3.知道环形山的形成。4.了解宇航员是怎样在月球上开展科学探究的。

过程与方法: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2.能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按要求进行筛选。3.能够模拟月球环形山形成的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到人类登月工程和探索火星工程的伟大。2.意识到入类对宇宙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不断向未知领域探索的。3.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4.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认识宇宙的帮助。

二、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的图片、文字及影像资料等,沙盘、大小不一的石子、记录纸、牙签、手电筒等。

三、教材分析

本课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球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也是人类目前惟一亲自登临过的星球。干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人们飞向月球的美好愿望。但是,当时科学技术落后,脱离地球的引力束缚去太空旅行只是一个难圆的梦。斗转星移,岁月如梭,人类经过不断开拓进取和不懈努力,科技发展日新月异。1959年,苏联发射的“月球1号”飞船飞到月球附近,进行绕月飞行,开始了人类对月球的考察。1961年5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上提出了在20世纪60年代末把入送到月球上探测的计划——“阿波罗月球探测计划”。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登月舱降落到月球,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了月球的表面,开始了人类有史以来的登月活动。到了1972年,人类先后登月6次,对月球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使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入。

本课教学内容可以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月球的有关知识,对月球基本情况的了解是学生学习月球知识的基础。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自古以来,许多诗人和画家,用美妙的语句和笔墨赞美过它、描绘过它,我国民间也流传着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直到1609年伽利略用自制的望远镜对准月亮后,人类才逐步认识了月球的真面目。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个放大倍数达32倍的望远镜,开始观察浩瀚的星空,他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并不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所有天体都是平滑的”,另外伽利略亦发现银河是由千千万万颗星星组成,木星有四个卫星。以上种种,对当时教会观念产生了很大的打击。

第二部分:解释环形山的形成。这是一个典型的科学探究问题,需要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首先要让学生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有关图片,思考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通过实验,获得数据;最后通过数据解释月球环形山的形成。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围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千米~8千米之间。至于环形山的成因,科学家认为多数环形山或月坑是由流星体、小行星和彗星撞击而成,个别的环形山则是由火山爆发而成的。教材通过组织学生往沙盘里扔石子,并用手电筒从不同角度照射“陨石坑”,观察坑的影子的变化,从而确定在什么日子观察月球环形山的效果最好。由于每月农历十五的时候阳光直射月球,月球上看不出什么影子,所以观察环形山的日子应该选在每月农历初

七、初八和二十二、二十三左右。

第三部分:了解“阿波罗登月计划”及所取得的成就。1961年5月美国宣布:“在20世纪60年代结束之前人类将登上月球,并且能平安返回地球。”于是便产生了“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掌管诗歌和音乐的太阳神,它和月亮神是双胞胎姐妹,“阿波罗登月计划”是“姐妹相会”的计划。1969年7月16日,奔月“旅行”开始了,此次火箭行程达384 000千米,历时73小时。在火箭进入月球轨道并绕月第11圈时指令长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进入了被称为“鹰”的登月舱,“鹰”开始进行独立飞行并启动下降火箭进入椭圆形的下降轨道。7月20日清晨5时17分40秒“鹰”在月球上较大的月海之一——“静海”平衡着陆,上午1l时51分,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人们听到了从月球传来的第一句话:“对一个人来说这不过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对人类来说却是一个巨大的飞跃!”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时刻,人类第一次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留下了足迹。

第四部分:了解人类将来对月球的开发。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对月球探测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几个世纪以来的地面观测。“阿波罗”登月成功,开创了人类认识月球的新纪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将可能建立沿月球轨道飞行的实验室,巨大的天文望远镜也将在没有空气的月球上空观测天空;人类也可能把月球作为出发到遥远行星的一个落脚点。所以教材组织学生讨论:人类对月球有了哪些了解。教材出示了一组资料,学生可以收集更多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认识月球的基本情况。

(1)教师讲解:人们从古代起,就开始对月球发生了兴趣,不断对月球进行着观察和探索,并幻想着能到月球上去。但是由于当时的科学技术还很不发达,所以人们就编造了不少关于月球的神话故事,例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直到17世纪,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才首次用望远镜观察了月球,并发现月球表面是凹凸不平的。在这以后,人们对月球的观察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开始用更大的天文望远镜进行观察,但仍只能停留在观察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1959年,苏联科学家开始利用火箭接近月球,发射月球探掘1卫星,使它可以绕到月球的背面,对月球进行拍照,使人们了解了月球的全貌。1969年,美国宇航员乘坐“阿波罗号”宇宙飞船,成功地登上了月球,实地进行考察,并带回了月球的岩石和土的标本。从此,人们对月球有了更深入、更清楚的了解。(教师在讲述过程中,边讲述边出示教学挂图或投影幻灯片)

(2)提问:同学们在平时学习中,一定会知道不少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谁能回答下面这些问题?①月球离地球有多远?②月球的大小怎样?③月球上有什么?没有什么?④月球上温度如何?⑤月球上有引力吗?大小怎样? 学生回答。(教师应组织学生首先进行分组讨论,然后再请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学生的答案,很可能不太确切,教师应认真去听,并整理正确的答案,为下一步归纳小结做准备。)2.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做模拟环形山形成的实验。(1)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是怎样形成的。

(2)组织学生做相关的试验:①把沙子倒进沙盘,均匀地晃动,使沙子的表面尽量平坦。把牙签垂直插进沙子的中心,牙签的一头要能碰到沙盘的底部。在牙签与沙面相接的地方用彩笔做个记号,这个牙签就相当于标尺。②从不同的高度将大小不一的石子丢入沙盘中。用一根尺垂直立在沙盘的旁边,用另一只手拿着石于到沙盘的上方,确定好高度后,松手丢开石子。③小心地拿走石子,尽量不要碰着沙子。石子在沙盘中砸下一个坑,把牙签按照刚才插入沙盘的方向再次插进沙坑的中心,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做个记号。④用小尺测量两记号之间的距离,确定沙坑的深度。做这个实验时,最好先做不同大小的石于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再做同样大小的石子从不同高度落下,最后做不同大小的石子从不同的高度落下的试验,分别测量沙坑的深度。

(3)在获得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环形山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4)模拟实验完成后,让学生用手电筒照射沙盘上的坑,观察影子的变化,讨论什么时候看环形山效果最好。

3.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登月工程。

(1)播放幻灯片,创设情境:美国人在1969年7月20日第一次登上了月球,留下了他们的足迹。

(2)谈话:同学们,你们想上月球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内部消息,我们中国马上也能上月球了,而且以后我们国家要成立月球旅游公司,发展月球旅游业。月球旅游公司需要招聘一批对月球知识非常熟悉的人作为导游,如果同学们能成为导游,就能免费上月球啦!(3)学生介绍已有的月球知识,讨论自己最想了解什么内容。

学习的要求:首先,请小组讨论确定研究的主题;接着,去认真细致地阅读有关资料,有问题可以小组内讨论,也可以寻求教师的帮助;然后,小组讨论出一篇导游解说词,并推荐一名同学做导游;最后组织全班的“导游解说”竞赛,通过解说,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于月球的知识。

知识参考: [月球概况] 月球俗称月亮,也称太阴,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月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4万千米。月球本身不会发光,我们看见的月光是它所反射的太阳光。它几乎没有大气,昼夜温差很大,夜晚气温一般在零下120摄氏度左右,白天气温达到150摄氏度左右;没有大气散射光线,使月球上能被太阳照射到的地方格外明亮,而照不到的地方就非常黑暗。月球的体积只有地球的四十八分之一,面积与亚洲差不多,质量约为地球的1/81,密度为地球的3/5,所以,月球远不如地球结实。月球上的重力比地球上的重力小得多,宇航员从地球飞到月球上,第一个感觉就是身轻力大,健步如飞,三四米高的障碍物和

十来米的深沟,可以一跃而过;在地球上100千克的物体,到了月球上还不到17千克,人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把它举起来。[月球的运动] 地球与月球构成的天体系统,称为地月系。在地月系中,地球是中心天体,因此一般把地月系的运动描述为月球围绕地球转的运动。然而,地月系的实际运动,是地球与月球共同围绕它们的公共质心转的运动。地球与月球围绕它们的公共质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27天7小时43分11.6秒,公共质心的位置在离地心约4671千米的地球体内。

宇宙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的作用,其中“潮汐作用”是重要的作用形式之一。由于地月间距离相对较近,这种潮汐作用更为明显。太阳系天体中,月球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约为太阳对地球潮汐作用的2.2倍,并远远大子其他天体对地球的潮汐作用。由于月球的潮汐磨擦作用使得地球自转变慢、每天时间变长,平均每一百年一天的长度增加近千分之二秒。同时,由于地球自转变慢,使得月球缓慢向外作螺旋运动,目前月球正以每年3~4厘米的速度远离地球。同样道理,地球对月球的潮汐作用,使得月球自转周期与其公转周期相同,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的。月球的这种自转,称为同步自转。因此,自古以来,人们看到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复习题一、判断对错:1、调查动植物时,可以把不认识的动植物画下来或拍成照片,再编号.2、可以从脚印、粪便、毛等的踪迹推知躲藏起来的动物。3......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探索宇宙1 登月之旅一、教学目标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知道环形山的形成及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3、意识到科学......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小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知识小结(注意保存)一填空:1、科学家要对一个区域的动植物的()和()情况进行调查。我们的校园是一个很小的区域,也要像科学家那样调查,弄清校园中的动植物()和()。2......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案

第四单元 探索宇宙单元计划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能利用多种途径或媒体搜集关于宇宙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并能对搜集到的各种信息进行总结评价2、能利用简单表格、图形、......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

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环保建议书新的世纪,我们渴望干净的地球,渴望健康的地球,渴望环保的家园,渴望绿色、健康、卫生的社区遍地开花……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让我们立即行动......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B类..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B类.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上册 苏教版 单元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上册 上册 苏教版 单元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