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十二五规划”思路(正式上报文)_广西十二五规划全文
广西“十二五规划”思路(正式上报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广西十二五规划全文”。
附件
广西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
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
“十二五”时期是广西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构建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和建设中国沿海经济发展新一极,奠定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的关键时期。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要求,提出广西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政策措施建议。
一、广西西部大开发“十二五”总体发展思路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重大自然灾害以及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区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迎难而上,取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
1.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经济指标五年翻一番以上,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98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9000亿元以上,比2005年翻1.18番,年均增长13.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8590元增加到18800元,比2005年翻1.13番,年均增长12.7%;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4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00亿元,比2005年翻1.34番,年均增长20.3%;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265亿元增加到2010年3700亿元,比2005年翻1.55番,年均增长18.7%;服务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561亿元增加到2010年3250亿元,比2005年翻1.01番,年均增长13.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39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325亿元,比2005年翻1.74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005年的1769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800亿元,比2005年翻2.14番,年均增长18.6%;进出口额由2005年的51.8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160亿美元,比2005年翻1.64番,年均增长25.3%;实际利用外资由2005年的6.4亿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20亿美元,比2005年翻1.64番,年均增长29.7%;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420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600亿元,比2005年翻1.46番,年均增长22.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2005年的3057亿元增长到9000亿元,比2005年翻1.56番,年均增长24.1%。
2.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保障能力增强。基础设施建设5年累计投入8000亿元,续建和开工铁路24条,建设里程3500公里;高速公路28条,建设里程3200公里。铁路运营总里程达到319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2645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8亿吨,其中沿海港口1.2亿吨;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200万人次,开通9条通往东盟国家的国际航线。“一枢纽(南宁)两大港(海、空)三通道(泛北部湾海上、南宁-新加坡陆上、南宁-东盟航空)四辐射(通往广东、湖南、贵州、云南)”出海出边国际通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建成投产,广西成为“西电东送”重要基地,境内发电总装机容量2530万千瓦,其中水电装机1510万千瓦。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道路达到1万公里以上,供水普及率92%,燃气普及率超过90%。乡村道路、农田水利、农网改造、生活饮水、户用沼气、危房改造、环境整治等全面加强。
3.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食糖产量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市场占有率保持全国第一;甘蔗、桑蚕、木薯等特色农产品居全国前列。食品、汽车、冶金率先成为千亿元产业,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化率由1.39提高到2.4,三次产业结构由22.9:37.9:39.2调整到17.1:47.8:35.1。区域空间布局发展取得新突破,“两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一带(西江经济带)”空间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4.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全区“十一五”期间共完成造林1563万亩,年均营造林300多万亩。其中完成退耕还林、珠防林、海防林、石漠化治理等重点林业工程760多万亩。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306.2万亩中退耕地还林17万亩、荒山荒地造林252.7万亩、封山育林36.5万亩。2008年-2010年,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建设任务补植补造94.9万亩,低效林改造3.1万亩,营造后续产业用材林、经济林8.5万亩。“十一五”期末,全区共建立自然保护区63处,总面积139.1万公顷,比“十五”期末分别增长9%和1.3%。同时,实现“十一五”环境保护计划,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由8.86%、32.92%提高到60%以上,设区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超过99%,主要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和海环境达标率均达到85%,农村沼气池入户率44.4%,居全国首位。森林覆盖率达85%,居全国第四位。广西生态环境总体上“山清水秀生态美”,成为潜力巨大的人居品牌。
5.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加强,民生保障进一步改善。农村教育“两基”攻坚目标提前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实现翻番增长。医改工作全面启动,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社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设施建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扩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投入加强,五年累计投入4000多亿元,解决1063.7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改造8.3万户农村危房,帮助170万农村人口脱贫。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累计超过18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70万人。64万户城市居民、316万户农村居民享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3.8%和12%左右。
6.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干群面貌焕然一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提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广西跨越式发展的引擎;国务院颁布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广西发展和改革进入快车道;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等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广西参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两廊一圈”合作、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和泛珠三角、长三角、桂台、桂港、桂澳合作等对内对外多区域合作空间和力度聚增,开始成为连接多区域的国际交流桥梁、合作平台和国际通道,成为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新高地。经济结构开放度提高,非公经济规模占全区经济总量比重开始超过50%。干群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谋划发展的热情和积极性发生了显著变化。
(二)广西“十二五”发展面临的环境和形势 1.广西“十二五”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广西属沿海省区区位优越资源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经济总量接近全国末位。GDP总量在全国第17位至第19位之间徘徊,人均GDP落在倒数第3至倒数第6位之间。
—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交通方面:沿海港口大型专业化泊位数量少,深水泊位占总泊位数20%左右,公用码头能力不足;内河四级以上航道通航里程比重仅占14%左右,部分枢纽船闸通过能力已经饱和;公路密度在全国排第23位,等外路和四级路比重占80%左右,尚有1000多个建制村不通公路;铁路通道少且等级低,复线和电气化率均居全国第24位;航空运输服务覆盖能力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机场航站区设计能力已经饱和,飞行区保障能力不足。能源方面:煤、气、油、电供给能力不足,电源结构不合理,电网安全和可靠性及能源利用效率不高。水利方面:防洪保障能力薄弱,自然灾害较多;饮水不安全,人口多分布广,水源安全存在隐患。农业灌排设施老化失修较多,水土流失也较严重。信息化方面:通信网落覆盖范围不足,互联互通程度低,缺乏信息交流与技术平台和工作机制等。
—“三农”问题仍然突出。粮食自给平衡压力大,农业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农民人均纯收入(2009年)只有3980元,远低于全国5153元的平均水平。贫困面较大,扶贫开发攻坚艰巨。广西农村贫困人口到2009年底数量仍有388万人,占全区乡村人口的9.3%。特别是桂西北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连片贫困人口超过260万人,占全区贫困人口总数67%以上,且全区返贫率居高难下,2009年返贫率仍有6.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薄弱环节,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待改善,新农村建设任务艰巨。
—工业化程度和科技支撑能力较低,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未真正形成。资源型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70%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进入500强的工业企业仅有4家;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仅有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仅占全国的1.2%,全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不到2%;全区37个重点监测工业园区总产值不到天津经济开发区的45%,平均产出率只相当于广州开发区的1/4。工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思路转变任务紧迫。
—基本公共服务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广西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和7.5个百分点;乡镇卫生院和县级医疗机构床位使用率普遍在90%以上,超负荷使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超过53%靠租房运营,72%左右达不到国家最低基本医疗设备配置标准;每百万人口公共文化设施仅为全国平均的83%左右,居全国第26位;社会保险覆盖率也居全国后列。研发增值服务公共平台和人才集聚体系建设也跟不上广西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需要。
2.广西“十二五”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有利条件(1)民族自治权将发挥重要作用,自强自主决策效用突显。自力更生和国家支持相结合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国家鼓励从西部地区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广西将依据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法》,在宪法和法律原则下,有权采取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加速广西经济和社会发展。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进入全面深化实施新阶段。中央赋予广西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和战略部署,有利于广西紧抓新机遇并以非常办法、非常措施、非常力度、非常政策实现跨越式发展。
(3)过去10年西部大开发的成功实践,使我区站在新的起点上和获得赶超的经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将使我区的特殊地位、特殊优势进一步显现,改革开放也将进入新阶段。
(4)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形势,为我区加快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对内对外开放,深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改革,调整经济社会结构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转变等提供驱动力。
(三)“十二五”时期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发展思路、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1.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为支撑,更加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更加着力保护生态环境,更加着力推进改革创新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更加着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打造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形成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构筑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培育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为依托沿海优势率先发展开放型经济和率先在西部地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2.基本原则
—坚持工业化主导方向。无工不富。着力解决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弱、资源耗费大,集约化、信息化进展缓慢等制约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础。无农不稳和西部大开发科技人才是关键、基础设施是保障。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和提高收入水平。加强和完善城乡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实施“科教兴桂”和“人才强桂”战略,增强创新发展和跨越发展的支撑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维护生态品牌。保护好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提。严格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避免开发中破坏和恶化生态环境。
—持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和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深化对基本区情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赶超意识,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始终坚持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凝聚全区各族人民的力量,不失时机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新台阶,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主要目标
(1)经济总量再翻番。在结构优化和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进出口贸易总额等翻一番以上。
(2)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到2015年,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到2020年,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建设一点(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试点)两区(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十基地(国家石化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钢铁和锰业基地、水泥生产基地、丝绸纺织生产基地、林浆纸一体化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布局进一步优化,带动开发的支撑能力和保障水平显著提升。(3)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继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明显下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城乡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4)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高,人民生活改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区和工程研究中心,科技进步贡献显著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年,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职业教育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医疗事业保障能力提高,各类保险服务能力增强。体育、文化、广播电台、人口与计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进一步满足群众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群众就业机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增长,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二、广西西部大开发“十二五”重大任务和重大举措
(一)空间布局。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2号)文件为指导,全面深入实施国务院批准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推动北部湾经济区率先发展,加快南宁国家内陆开放型战略高地、广西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凭祥-同登(越南)、龙邦-茶岭(越南)、东兴-芒街(越南)跨境经济合作区及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北海出口加工区、柳州汽车和零部件出口基地、北部湾国际服务外包基地、中国-东盟投资和服务贸易中心等建设,打造成为重要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高地和我国沿海经济增长的新一极;加快西江黄金水道开发,加快形成西江经济带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对接,建设桂东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把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我区深入实施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又一区域经济增长极;加快桂西资源富集区开发和广西桂西北大石山区和边境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发攻坚工程等建设,形成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和深加工基地,增强老少边山穷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和自然文化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和修复,加快广西桂西大石山石漠化防治区、广西桂北猫儿山三江源水源涵养区、广西桂中大瑶山和桂南十万大山以及桂东姑婆山森林生态功能区和广西北部湾海岸防护林区等建设,形成生态安全屏障和生态文明示范市、县。
(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发展壮大千亿元产业,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和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建设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试点、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石化基地、清洁能源基地、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钢铁和锰业基地、水泥生产基地、丝绸纺织生产基地、林浆纸一体化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一、二、三产业,使海洋产业发展成为我区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特色和亮点。在资源深加工产业方面,建设防城港钢铁基地、广西沿海国家石化基地、广西桂西有色金属深加工产业基地、广西桂东和桂西水泥生产基地、广西丝绸纺织生产基地、广西沿海林浆纸一体化基地、广西北部湾海产品加工基地、广西水果蔬菜深加工基地、广西畜牧产品深加工基地和广西北部湾转口贸易产品深加工基地等。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建设广西柳州微型汽车和北部湾中外合资中高级乘用汽车制造基地、桂东纺织服装出口生产基地、柳州工程机械和数控机床生产基地、广西北部湾石化装备制造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广西北部湾中大型船舶制造基地以及广西轻工食品装备制造基地和中国-东盟家电生产贸易基地等。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建设广西北部湾海洋能源产业开发基地、广西柳州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桂东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广西北部湾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广西北部湾通用航空航天制造基地和广西北部湾特种材料制造基地等。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建设广西北部湾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张家界(湖南)-资源-桂林-阳朔-北海(涠洲岛)-下龙湾(越南)特色旅游线路、北部湾中国-东盟国际金融中心、北部湾现代物流体系、中国-东盟商务会展中心等。在重点循环经济试验区方面,建设梧州、玉林进口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区、南宁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园区、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区、宜州桑蚕茧丝绸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河池有色金属新型材料循环示范园区、崇左锰深加工循环利用园区、玉柴集团再制造产业示范园区等。在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利用著名品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组建桂林大学和新建北部湾大学、中国-东盟文化产业园、中国-东盟人才开发合作基地等。在通道经济方面,依托口岸优势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发展现代商贸物流、加工制造、特色农牧业产品和会展、旅游业等。
(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1.交通
(1)铁路。增加铁路通道和提高等级,加快复线和电气化建设。建成南宁-广州、贵阳-广州(高铁客专广西段)、南宁-百色(客运专线),南宁-柳州、南宁至钦州、北海、防城港(城际铁路)等在建项目;开工黄桶-百色、南宁-凭祥、合浦-湛江、河池-南宁、柳州-肇庆、柳州-韶关、防城港-东兴、靖西-龙邦等铁路;改造湘桂线、黔桂线、焦柳线、黎湛线、南昆线等,推进区域性枢纽场站和北部湾集装箱中心办理站建设。规划研究张家界-桂林-玉林、百色-河池-郴州铁路和贵阳-河池-南宁客运专线等项目;考虑横联黔桂线、南昆线,连接革命老区国家级扶贫开发县和边境口岸通道的广西西一纵铁路:南丹-东兰-巴马-田阳-德保-靖西-龙邦-高平(越南);研究连通边境地区、北部湾经济区、桂西资源富集区、边境口岸和开发开放试验区的广西南一横铁路:防城港市(港口、口岸)-东兴(口岸,国家级开放试验区和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凭祥(口岸)-龙州-硕龙-龙邦(口岸)-靖西-那坡;研究连通西江经济带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广西东一纵铁路:桂林-阳朔-荔浦-金秀-桂平-兴业-浦北-合浦-北海和规划研究南宁-新加坡国际铁路等。力争到2015年新建成铁路1800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5000公里以上,铁路网密度每万平方公里210公里,复线率60%,电气化率70%以上。
(2)公路。建成六寨-河池、河池-宜州、河池-都安、岑溪-水汶、钦州-崇左、玉林-铁山港、六景-钦州港、百色-靖西、防城港-东兴和南宁外环等在建高速公路;开工河池-百色、崇左-靖西、柳州-梧州高速公路;改扩建北部湾沿海高速公路;加快贯通省际公路通道和提高等级;推进南宁、梧州等公路铁路联运中心和公路综合运输场站建设。规划研究隆安-硕龙、贺州-象州、柳城-河池等高速公路。到2015年,力争公路总里程超过11.5万公里,公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8.5公里。
(3)水运。提升广西北部湾港综合能力,打造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力争到2015年广西北部湾港新增吞吐能力1.8亿吨,总吞吐能力达到3.5亿吨左右;推进西江水运建设,形成高效的江海联运和水陆衔接的西江黄金水道,力争到2015年内河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5亿吨。
(4)航空。重点建设南宁门户枢纽机场和桂林国际旅游机场,建成河池机场,扩建北海、柳州、百色机场,迁建梧州机场,新建贺州机场和北海涠洲岛、南宁三塘等通用航空基地。规划研究玉林机场。力争到2015年全区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2300万人次左右。
2.能源
(1)水电。重点建设龙滩水电站二期、抽水蓄能电站和扩建岩滩水电站。
(2)煤电。建成南宁电厂、贺州电厂、合山电厂上大压小第一台工程;开工鹿寨、永福等上大压小工程和百色电厂、防城港电厂二期、钦州电厂二期、钦州热电厂、环江电厂、崇左电厂等。
(3)核电。建成防城港红沙核电厂一期,开工防城港核电二期和平南白沙核电等项目。
(4)可再生能源。建设生物质发电基地和合浦西场、玉林大容山等风电项目及木薯燃料乙醇二期工程。规划研究广西北部湾海洋能源开发项目。
(5)电网。开工建设北海、桂平、靖西、玉林二变、河池二变等500千伏变电站,扩建崇左、桂林、平果二变等500千伏变电站。(6)天然气。开工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和中缅天然气管道工程、支线管网、配气管网及附属设施、北海液化天然气项目、南宁华南城分布式能源站等。
到2015年,力争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100万千瓦,设区城市天然气管网覆盖率达到70%。
3.水利
(1)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大藤峡、洋溪、落久枢纽工程、桂林防洪及漓江补水工程和北部湾海堤标准化工程等。
(2)灌区工程。建设桂中治旱乐滩水库引水灌区一、二期工程、左江治旱灌区水源驮英水库、右江旱片治理工程;完善灌区自流灌溉骨干渠系和完成病险水库、水闸的除险加固。
(3)建设防汛抗旱预警预报工程等。4.城市公用设施
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启动新一代网络设施建设,建立广西数字认证中心和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交流中心,形成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北部湾城市群和湘桂线、黔桂线、南昆线区域中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工业集中区、重点城镇和重要边境口岸公用设施建设,加大市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力度,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等,实现市政公共设施基本配套。
(四)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构建以桂西生态屏障、北部湾沿海生态屏障、桂东北生态功能区、桂西南生态功能区、桂中生态功能区、十万大山生态保护区、西江千里绿色走廊“两屏四区一走廊”生态安全格局。实施“绿满八桂”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珠江防护林工程、沿海防护林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和自然保护建设工程等。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市、县活动,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实施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试点,推广利用低碳技术和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强化环境保护,控制污染源和加强环境监督能力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推动珠江中上游流域列为国家生态补偿的重点区域,给予有关调水和水价的生态补偿政策。力争到2015年森林总面积达到2.14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0%。
(五)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能力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方式转变实验区,引导企业与农户产业合作,促进市场与资源有机结合,建设农民创业基地和创业园,拓宽转移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和增加财产性收入等。实施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规划,推广实施超级稻新品种、农作物间套种和秋冬种“三个千万亩”工程。建设水稻、玉米和马铃薯优势产区,扶持桑蚕、木薯、甘蔗、油料、水果、香料及中药材等大宗特色农林产品基地建设,建设南菜北运蔬菜基地和海淡水养殖基地。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建设设施农业,建设农产品物流体系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培育发展经济强县。
(六)加快推进城镇化。深化城镇改革开放,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就业接纳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广西城镇化跨越式发展。建设南宁、柳州、桂林、梧州、玉林和北部湾大型城市,带动国际商务会展、先进制造业、国际旅游目的地、产业转移基地和国际物流核心城市的形成。建设崇左、百色、河池、来宾、贵港、贺州中型城市,带动边境加工贸易、资源型产业开发和深加工、特色农业基地和西江经济带形成。建设专业化特色小城镇,形成文化古镇、手工业小镇、旅游名镇、边境口岸贸易镇和产业园区开发镇以及文化教育集聚镇等。到2015年,力争全区新增城镇中心城区45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提高9.4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88个百分点。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为本,多予少取,实施积极的富民强桂战略。重塑集体经济和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大世界500强企业引进力度,多角度全方位扩大居民转移就业和提高收入水平。向农村和社会事业设施落后的地区倾斜,加快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公平性建设。加强社会事业建设规划,着力公益、公平、高效和安全,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投资结构,突出加快发展民生事业。
(八)提升科技创新。优化人才成长和服务环境,依托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重点学科和优势企事业单位发展方向建设人才小高地。引进关键科技人才和科研成果,实施产业创新工程,推动特色优势产业和现代产业体系的加快形成。建设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千亿元重点产业工程研究中心。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体系,构建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创建创新区域、创新城市。打造北部湾经济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引领包括海洋产业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争取到2015年,工业新产品研发水平和高附加值商品制造、销售上新台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有较大幅度提升。
(九)深化对内对外开放合作。加快构建国际区域合作新高地。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及东兴国家级开放开发试验区、东兴-芒街、凭祥-同登、龙邦-茶岭跨境经济合作区和已建成运作的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凭祥综合保税区等有利条件,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构建高附加值出口商品生产、流通和贸易销售体系。充分利用桥头堡门户地位和中国-东盟通道枢纽优势,联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打造区域性国际投资中心和商贸中心。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桂台经贸合作与文化交流,积极承接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产业转移。加快外贸结构转型,巩固边境贸易的同时,加快发展非公经济贸易和转口贸易,加大投资与服务贸易对东南亚国家的辐射和带动力度。
三、政策、措施和建议
(一)大力支持广西改革开放先行先试
凡是国家推出的发展改革试验示范区和实施的优惠政策,请尽可能选择广西先行先试或允许比照实施。对于国家尚未出台的政策措施,希望国家也支持和鼓励广西依据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法结合广西实际自主采取特殊的政策和措施。
(二)将桂西北大石山区边境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区域扶贫开发攻坚工程、南宁内陆开放型经济战略高地、南宁区域性金融中心、南宁、桂林等5市10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东兴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广西转变发展方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和广西西部大开发“十二五”标志性工程(详见附表)等重大事项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实施细则,给予更多政策支持。
(三)指导广西编制上升到国家层面的规划和相关项目建设总体方案。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二五”的框架下,按照《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做法,指导广西编制《广西革命老区及边境地区振兴规划》、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发展方式试验区规划等,实质性的促进广西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
中国是从1953年开始制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就简称为“一五”,然后以此类推。“十二五”规划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方法“五年规划”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指南 1马列·科社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研究 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 3.※ 中国......
宝鸡市“十二五”商贸物流业发展思路和目标市场流通科“十二五”时期,要紧紧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及市委、市政府实施意见中提出的“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的......
十二五规划工程机械行业正式发布 2011年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和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在山东青岛联合举行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新闻发布会”。会议由中国工程机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