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_武汉大学传播学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武汉大学传播学”。

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精华

第一编(1-2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 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3)施拉姆

4)郭庆光: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共享说)信息的共享。(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二.传播与信息1.信息的定义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见大纲)信息分类: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3.信息的获取与传递编码:译码:讯息与信息:形成与内容的关系,决定作用是内容而非形式译码使信息从一份讯息中“提炼”出来。

4.信息源与信息量信息的元素——信码的集合称叫信息源 信息量:测量信息大小的量。和概率成反比。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1)开放性系统

(2)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3)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人类活动不仅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这样影响社会信息系统运动极其结果的变量就更多、更复杂。双重偶然性的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这些变量如果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传播障碍: 传播隔阂:

(4)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完善的系统。3.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 4.传播学的任务

四.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第二编(第3章)传播中符号、意义及象征性社会互动 社会信息包括符号和意义 一.符号 二.符号的分类 信号和象征符 语言符号和非语言 三.符号的基本功能: 四.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1.意义:

2.符号本身的意义及分类:

3.传播过程中-符号的意义(2所讨论的是符号本身的意义)五.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行为、象征性社会互动、象征性文化)1.象征行为:

2.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核心问题---考察以象征符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3.象征性社会互动理论的三个基本前提: 4.象征性社会互动: 5.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三编(第4章)人类传播的过程的模式 一. 从传播过程考察传播模式(内部)引: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1)拉斯韦尔5W模式(2)香农--韦弗模式

2.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1)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2)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循环模式(3)施拉姆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4)丹斯模式

(5)纽科姆ABX模式及其平衡模式和互向模式。ABX局限性,把趋向一致视做传播的主要原因和效果。

风筝互相模式:不在认为信息纯粹由信源提供,而是多方面的综合。

(6)韦斯特利和麦克莱恩模式:传播与反馈可以是有目的,也可以是无目的。结:传播过程的特点:

二.从社会系统角度考察传播结构 1.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学角度)2.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从社会心理学角度)3.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宏观过程研究)第四编(第5章)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 1.定义:

2.人内传播的环节及特点(唯物主义认为:人内传播是人的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3.人内传播的互动性:(从社会心理过程方面来讲,人内传播具有社会互动性和互动机制)(1)人内传播有双向互动性:(2)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4.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内省式思考(1)分类

(2)a内.省式思考只有当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无法判断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才会活跃起来。

b.内省式思考的过程并不是封闭的,而是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与周围的他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c.内省式思考过程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

(3)内省式思考的特点也是人内传播的特点。第五编(第5章)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 1.定义:

2.人际传播的动机:(1)获取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3)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也是个人从事人际传播活动的一个基本动机。(4)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a.客观的自我认知是使个人能力得到恰当发挥的前提。b.库利“镜中我”1909《社会组织》 镜中我:

与他人的联系包括三方面: 库利认为: 3.人际传播的特点 4.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关于人际传播社会功能的研究领域:

(1)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中的作用(如镜中我、主我、客我、塔尔德的社会模仿理论)(2)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意见领袖、两级传播、创新-普及)5.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第五编(第6章)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

一、群体传播 1.群体: 2.群体的特征: 3.群体的分类:

4.群体的社会功能和意义 正面功能 负面功能

5.群体传播与内部机制:(1)群体传播:

(2)群体传播对群体意识形成的影响:(群体意识是群体信息在群体传播和互动中形成的)(3)群体规范(群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对群体传播的影响:(4)群体压力与趋同心理(在传播过程中,群体对个体的影响)6.集合行为中的传播机制:(非常态的群体行为)(1)集合行为:

(2)集合现象发生的条件:

信息传播贯穿集合行为的始终,只不过受到一些特殊传播机制的制约。(3)集合行为的几种类型(特殊的传播机制)二.组织传播 1.组织:

2.组织的结构特点: 3.组织传播及其重要功能: 4.组织传播的过程与机制

(1)组织内传播的正式渠道:——体现了“组织人”的特点(2)组织内传播的非正式渠道:---体现了“社会人”的特点(3)组织内传播的媒体形式: 5.组织外传播及其形态:(1)组织的信息输入(2)组织的信息输出: 第六编(第7章)大众传播概论

一.大众传播:(定义、特点、社会功能)1.定义:

2.大众传播的特点: 3.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1)拉斯韦尔的三功能说:(2)赖特的四功能说:

(3)施拉姆对大众传播功能的概括:(4)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的功能观:

二、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三、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

1.大众媒介与现代人的生活:接触大众传媒,是现代人的重要生活内容。受众的媒介接触动机:

2.大众传播的社会影响---两种观点: 3.大众传播对人及环境的影响(1)人与环境互动过程发生了变化(2)大众传播与现代信息环境 a.信息环境

b.信息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c.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d.现代社会中--信息环境的环境化: 1> 拟态环境:

2>“信息环境的环境化”,大众传播具有形成信息环境的力量,并通过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来制约人的行为,这是大众传播发挥其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机制。

大众传播是具有社会控制功能的信息系统,但控制的性质和方向不完全去决于它自身,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更为复杂的社会机制和条件。

第七编(第8章)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一.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1.传播制度: 2.对媒介的控制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2)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机制(4)深层的控制:潜网。(别处补充)

二、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 1.极权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2.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3.社会责任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4..民主参与理论:(资本主义制度下)5.苏联的社会主义传播制度的理论: 6.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和规范理论:

7.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第八编(第9章)传播媒介

第一部分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1、2、3)

一、作为工具和技术手段的传播媒介: 1.麦克卢汉媒介理论(1)媒介即讯息:

(2)媒介--人的延伸(媒介的功能)一种思辨推论(3)“热媒介”与冷媒介

(4)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2.媒介工具和技术的现实社会影响:

(包括1.媒介内容的影响:拟态环境等。2.媒介形式或工具的特性:本部分介绍)(1)“电视人”和“容器人” 媒介依存症:

(2)电视与人的充欲主义 3.新媒介发展趋势及其冲击:(1)新媒介:(2)新媒介的特点(3)新媒介的意义:

(4)防止幼稚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总结:

媒介技术或工具是中性的他们本身并不必然导致某种“社会善”或“社会恶”。媒介技术是由人创造的重要的 是人如何使用,利用它来传播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因此,传播媒介的社会影响并不取决于媒介的技术或形式特性,而且取决于掌握和运作它的人和社会组织,取决于它们生产和传播的信息内容。第二部分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4)

二、作为社会组织的大众传媒: 1.传播者和大众传媒:(1)传播者:(2)大众传媒:(3)大众传媒的特点:

2.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和制约因素(1)大众传媒的组织目标(2)大众传媒的经营目标:(3)大众传媒的宣传目标:(4)公共性与公益性(制约因素)3.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的作用

(1)把关理论: 库尔特.卢因 第一次提出《人际关系》(2)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3)把关的实质

“把关”过程及其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第九编(第十章)大众传播的受众

一.大众与大众社会理论(作为大众的受众)受众

1.大众社会理论: 2.大众的主要特点: 3.大众传播受众的主要特征:

4.大众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变化(了解即可)(1)早期的贵族主义观点:西班牙,奥特伽 《大众的造反》(2)对法西斯极权主义的批判:匈牙利,曼海姆(3)战后美国的大众社会理论:(4)大众社会理论的评价:(5)大众社会成立的六个条件:

(6)大众社会理论对传播学研究的影响 拷贝支配”的社会

二、作为社会群体成员的受众:

三、作为市场的受众:

四、作为权利主体的受众:(1)传播权:(2)知晓权:(3)传媒接近权:

五、“使用与满足”----一 一种受众行为理论(微观的)1.使用与满足(定义)2.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

3.制约受众接触传媒的社会条件: 4.对使用与满足研究的评价:

六、关于受众的一些基本理论:(1)枪弹论(中弹即倒的受众):(2)个人差异论(有限效果论之一)(3)社会类别论(有限效果论之二)(4)社会关系论(有限效果论之三)(5)文化规范论:如:议程设置 第十编(第11、12章)传播效果研究 第一部分:概论 1.传播效果的含义: 2.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3.传播效果的类型及研究课题: 4.传播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5.关于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的三种理论: 第二部分传播效果研究的历史与发展 1.子弹论或“皮下注射论”

2.传播流研究与有限效果论(40年代-60年代)

主要研究领域是:传播流研究 说服与效果研究 使用与满足研究 传播流研究三部曲

有限效果论的五项一般定理:(根据传播流研究总结,提出)3.“说服性传播”的效果研究(40-60年代的又一研究领域)4.使用与满足研究,从受众的角度考虑效果,5.70年代以来的宏观效果研究

第三部分 传播效果的产生过程及制约因素(从传播过程本身研究,微观)1.传播主体与传播效果

(1)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霍夫兰(2)休眠效果

(3)传播主体的动机与效果 2.传播技巧与传播效果

(1)一面提示与两面提示(霍夫兰)“美国对日本的战争还要持续多久”(2)两面提示的免疫效果(拉姆斯丁、贾尼斯)(3)明示结论与不下结论(霍夫兰、曼得尔)(4)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哈特曼)(5)警钟效果(恐惧诉求)(6)先说后说

3.传播对象与传播效果(1)意见领袖的作用

(2)群体归属和群体规范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考察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的视角:(3)受传者的个性和传播效果 第四部分大众传播的宏观社会效果 大众传播与环境认知--议程设置

一.议程设置 麦库姆斯 D.L肖 1972 《舆论季刊》 《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 1.内容:

2.议程设置理论的特点: 3.议程设置的作用机制: 4.议程设置的不同类型: 5.不同媒体的议程设置特点: 6.议程设置与受众属性的关系: 7.议程设置理论的意义 8.议程设置理论的不足 9.与议程设置相关的研究: “拟态环境” “环境监测功能”

报刊在告诉人们应该“怎样想”时并不成功,但在告诉人们“想什么”方面,却是惊人成功的。不过将大会传播的环境认知影响明确概括为“议程设置功能”并进行实证考察的是麦库姆斯和D.L肖 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与受众的议程认知之间有高度的相关性。大众传播、社会心理与舆论---沉默的螺旋

一.沉默的螺旋 诺依曼 1974 《传播学刊》 1980《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1.沉默的螺旋假说: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2.传播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影响的因素:

3.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几个要点: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 4.沉默的螺旋理论的特点:(1)舆论观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的是舆论的社会控制功能。(2)效果观

5.对沉默的螺旋的理论的研究和评价:(不同观点)6.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意义:

大众传播的潜移默化效果---培养理论

传媒对人们的现实具有什么影响?如何发生?传媒在提示“现实”之际有什么倾向性? 一. 现代社会人们与三种现实发生密切联系:

二、培养理论:(培养分析、教化分析、涵化分析)1.背景: 2.着眼点: 3.培养分析:

4.“培养分析”理论 关于社会与传播的基本观点:

三、培养理论的外围:文化指标研究 1.制度分析: 2.讯息系统分析

3.培养分析:是讯息系统分析的延伸,目的:考察大众传媒的特定倾向所造成的社会结果。

核心观点:传播内容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这些倾向不是以说教而是以 “报道事实”、“提供娱乐”的形式传达给受众的,它于潜移默化中形成人们的现实观、社会观。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知沟理论

一、知沟理论: 1.背景: 2.内容: 3.知沟假说:

造成知沟扩大的原因: 4.上限效果假说: 5.信息沟理论:

知沟理论以及它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6.信息沟、知沟的应用研究领域:新媒介的普及过程研究 地区开发和社会发展研究(1)普及研究:

(2)地区开发与社会发展的研究重点: 7.缩小“知沟”的具体对策:

第十一编(第13章)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第一部分: 1.国际传播

(1)国际传播的基本主体:(2)国际传播与国家和民族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具有很强的政治性。2.全球传播:

关于全球传播的几个研究领域:

3.全球信息化的影响和冲击(全球传播的前提条件是全球性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全球信息传播系统的形成,对人类世界的影响: 4.现代性和全球化的相互关系 第二部分世界信息传播秩序

1.世界信息传播秩序的现状:---信息的生产和流通失衡状况 2.新世界信息秩序论争: 背景:

第一阶段:《阿尔及尔宣言》——1978年教科文组织发表《大众传媒宣言》 第二阶段 1978《大众传媒宣言》--1980“麦克布莱德委员会”《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 第三阶段 从美英推出到现在教科文组织财政发生困难作出让步 第三部分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的重要课题 新世界信息秩序之争的核心是如何看待信息的自由流通问题。1.国际报道中的新闻价值问题 2.信息与国家主权问题(1)信息主权:(2)信息主权产生的背景: 3.文化帝国主义(1)背景:

(2)文化帝国主义研究: 文化帝国主义: 文化帝国主义特点:

媒介帝国主义研究关注的两个现实问题

第I部分 传播学研究史和主要学派 一 传播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

传播学研究发端于30—40年代的美国,至50 年代形成自己的体系,我国的研究始于80年代。二 传播学的主要学派 1. 经验学派 2. 批判学派 传播学界的五大先驱(1)拉斯韦尔:五W模式

(2)拉扎斯菲尔德:意见领袖、二级传播、固定样本法、有限效果论(3)卢因:守门人

(4)霍夫兰:个人差异论、军队(5)施拉姆:开山鼻祖、传播模式 第II部分 传播学调查研究方法 一 调查研究 1. 类型 2. 基本过程 二 抽样调查法 1. 随机抽样技术(1)简单随机抽样(2)系统抽样(3)分层抽样(4)多级抽样 2. 问卷设计(1)构成(2)问卷制作的一般原则(3)问题的回答方式 三 内容分析法 1. 定义和特点 2. 课题和用途 3. 程序和技术(1)分析对象的选定(2)内容的解析操作(3)量化表示的方法 四 控制实验法 1. 用途

2. 基本程序和技术

(1)内容分析法:材料易获取、费用较低(2)社会调查法:民意调查、民意测验

(3)实验分析法(控制实验法):多用于传播对象对传播内容的反应。不一定可靠刺激因素的设计与现实不一致

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精华

传播学笔记 [绪 论]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 [第二章] 传播者 [第三章] 信 息 [第四章] 传播媒介 [第五章] 受 众 [第六章] 传播效果[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展 [第......

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精华李彬

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精华[绪 论] [第一章] 传播的一般原理概述[第二章] 传播者[第三章] 信 息[第四章] 传播媒介[第五章] 受 众[第六章] 传播效果 [第七章] 大众传播与社会发......

大学新闻系课程传播学复习讲义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借助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互通信息、交流思 想情感的活动。群体传播:指将共同目标和协作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群体传播的特点:⑴任何一......

武汉大学传播学(考研试题)[1]

武汉大学2001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大众传播学试题一、简答题(每小题20分,共3题,60分)1.论述非语言符号及其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20分) 【参考答案】非语言符号是相对于语......

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真题

2013年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理论试题(新闻部分)一、辨析1、自由新闻界认为值得受众知道的思想观点应该让他们知道,新闻报道不应仅由编辑们掌握,还应该听从受众的意见。 2、新闻就......

《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武汉大学传播学讲义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武汉大学传播学 传播学 讲义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传播学 传播学 讲义 武汉大学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