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_传统家风家训教育启示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国古代家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传统家风家训教育启示”。

中国古代家训智慧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林莺

1988年,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首巴黎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时,曾得出结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到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我个人理解,这个孔子,他其实是个泛指,并不单单是孔子这个人,或者是孔子的思想,而是我们中国古代绵延几千年的传统和文明,是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智慧,其中,就包含有今天要跟大家一起分享的中国古代家训智慧。

那么,先来简单了解下,什么是家训?家训的训,指的是教导,训诫,家训,就是一个家族或一个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家族的长辈教育子弟或家族成员,父母教育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家训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言行举止、修身、处世、交友、家庭生活、乃至出仕从政、建功立业等等。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正规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是西周初年周公的《戒子伯禽》。周公殷殷告诫代其治理封地鲁国的儿子伯禽说:“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周公的意思是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辅助天子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轻贱的了.可是,我还(常常)洗一次头发,要多次停下来,握着自己已散的头发,接待宾客,吃一顿饭,要多次停下来,接待宾客,还惟恐(因怠慢)失去人才.他说这个的意思是人才是非常重要的,告诫儿子,到了鲁国后,一定不能因为自己是国君,就慢待了士人和民众,要像自己一样爱才、惜才、尊重人才。

同样,还有个父亲教育孩子的故事,这个父亲也很有名,大家一般将他当老师,当圣人,但他同时也是个父亲,这位父亲就是我们常说的“万世师表”——孔圣人。孔子对学生很和蔼,对儿子很严肃。他儿子也很有名,孔鲤,字伯鱼,因为出生时,鲁君送了一条大鲤鱼来作为贺礼,所以叫孔鲤,字伯鱼。孔子对这个儿子很严格,《论语》里记载,有一天孔子站在庭院里,他的儿子孔鲤“趋而过庭”,什么叫“趋”呢,“趋”就是小步快走,是表示恭敬的动作,在上级面前、在长辈面前你走路要“趋”,低着头,很快很快地这样走过去,这叫“趋”。那么孔鲤看见父亲孔子站在庭院里面,于是低着头“趋”,孔子说:“站住,学诗了吗?”“没有”。“不学诗无以言(你不学诗你怎么能正确的说话)?”“是”,“退而学诗。”又一天,孔子又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趋而过庭”,孔子说:“站住,学礼了吗?”“还没有”。“不学礼无以立?(不学礼怎么能在社会立足)”“是”,“退而学礼。”这是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对孔鲤的教育,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这段记载也被视为中国古代家庭教育中的典范之一。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则成了古代早期家训的典型内容。

但“家训”这两个字正式得名并被后世广泛认可并流传下来是在南北朝时期,颜之推,写了《颜氏家训》,“家训”才正式得名。

以后,大量以家训为主要内容的文本文献开始出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所作的《帝范》、司马光的《家范》等,都是标准的家训作品。还有许多家书、尺牍,里边涉及有教育子女家人内容的,学术界也一概将其视作“家训”。

中国家训,不仅承载着丰富的教育智慧,也承载着华夏文明独特的历史智慧和人生智慧。

这些浩如烟海的家训,我们当然不可能尽览,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精华,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

首先来看看《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可以说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被称为“古今家1 训的鼻祖”。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的人,出生于江苏南京,是魏晋南北朝儒家文化尤其是家训文化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后人,也出了许多大家,比如唐代大学者颜师古就是他的孙子,后代还有个非常有名的颜真卿,大书法家。

《颜氏家训》中关于修身、处世、治家、勉学、为官等方面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还有许多在当时看来非常有远见的观点。比如说,《颜氏家训》认为:第一,教育要从小抓起,颜之推特别提到要重视胎教。现在我们科学发达了,对胎教都比较重视,但大家想,颜之推,那是魏晋南北朝,公元531年,差不多1500年前的古人啊,有这样的远见卓识,太不容易了!第二,颜之推提倡“礼为教本”,要以忠孝仁义作为人生准则,为人不能贪慕名利,要做实事。他还用一句话告诫后代:“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这个对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我个人觉得具有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技。”父母长辈,留给子女、后代再多金钱财富,而不教会他们通过正当途径赚取金钱的本领,就等于给了孩子一个漏筐,所有留下的好东西都会从筐的缝隙中溜走,最后等待他们的就是无尽的慌张,甚至是慢慢走向犯罪的机会。我曾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败家高帅富,挎爱马仕包打劫超市”,说的是一个富二代,因为生意败落,妻子离婚,又迷上赌博,败光了所有家产,只好在成都街头流浪。在饥饿难耐,走投无路时,心一横抢劫了超市。被捕后警察发现其身上穿戴的奢侈品均为正品,但就是这样一个身穿高档品牌的25岁青年,面对生活的坎坷,脱离了富裕的生活便失去生活方向,连最基本的糊口都不能自给自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我们要告诉孩子,父母总有离去的一天,人生,最终只有靠自己。作为父母,不能认为留足够的财富给孩子就够了,一定要教子一技,教他真正实用的本领,好为他在将来自立于世、自求发展打好基础,那才是真正的爱。

再来看看皇族的家训,唐太宗的《帝范》。《帝范》共十二篇,是唐太宗亲自写了,赐给太子李治的。

《帝范》第一篇先讲《君体》,主要包括为君之德性。其中写道“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民”,意思是君王没有威信和德行,就不能使远方四夷之人归附;君王没有仁慈的胸怀和宽厚的品质,就不能使百姓感受到恩典,治理天下,必须威德并用。

这句话既是对皇子治国的教导,其实也是一个为人处世的方法,同时,对我们家长教育孩子、老师教育学生也有启示。

这里也有个故事,唐太宗时期,有个功臣,尉迟恭,不但骁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还几次对太宗有救命之恩。特别是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的坐骑受到了惊吓,带着李世民奔入玄武门旁边的树林,李世民又被林中的树枝挂住,从马上摔下,倒在地上,一时爬不起来。他的对手,也是兄弟李元吉迅速赶到,夺过弓来,准备勒死李世民,就在这时尉迟恭跃马奔来大声一喝,把李元吉吓得赶紧放手逃跑,但尉迟恭快马追上他,放箭将他射死了。要不是尉迟恭这一喝,李世民可能当场毙命,历史就要改写了。所以,对尉迟恭,唐太宗自然是给了格外的恩宠。但这样一来,这个尉迟恭呢,就有点张扬、膨胀起来。一次,唐太宗举行宴会,请了些老臣和宗室至亲,因为有个人坐在他的上头,尉迟恭就很不服气,认为此人功劳不及自己,没资格坐在自己上面。坐在尉迟恭下头的任城王李道宗出来好意劝解,没想到尉迟恭不领情,抡起拳头对着李道宗一顿狂扁,不一会就把李道宗打得满脸乌青,最严重的是,眼睛都几乎被揍瞎了。这个李道宗也不是闲人,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弟,他还有个女儿,特别有名,就是文成公主。李世民当然很不高兴。把尉迟恭叫去,说,我昨晚读史书,看到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的事,原来我以为高祖不对,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今天想想,我觉得韩信,彭越,他们也有该死之处啊”这话,说的尉迟恭腿直打斗,史书记载,此后,他天天在家里练仙丹打坐,安享晚年,再也不闹事了。这个就是宽严有度,恩威兼施。

此外,唐太宗还告诫皇子们要多读史书,以史为鉴,并且要从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中学2 会判断是非、得到启示。唐太宗本人也正是这么做的——

有一天,唐太宗就与大臣们聊,说是昨晚挑灯夜读,读到《晋书》,里面有一则晋武帝和大臣何曾的故事。

晋武帝司马炎是西晋开国皇帝,前期能厉行节俭,虚心纳谏,用人唯贤,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而后期,则热衷于安逸享乐,生活上极尽奢华,大臣何曾看出了其中的危机,有一天下朝后就神色忧虑。儿子何劭看到后很纳闷,就问父亲,怎么回事?何曾就将自己对皇上的担忧告诉了儿子并对他说,你呢,还可以免于杀身之祸,但是,他指指孙儿辈,像他们这代恐怕就危险了。果然,西晋王朝只延续了短短几十年,先是“八王之乱”,然后“五胡乱华”,国家陷入了长时期的动荡和战乱,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啊?何曾的孙子果然跟他预言的那样在乱世中遭酷刑所杀。

唐太宗说完此事,让大家议论,发表看法。大家都纷纷夸何曾有远见,是个聪明人。但唐太宗却脸色一沉:我觉得何曾是个不忠不孝的罪人!

大家一听,都愣住了。

“作为臣子,对君主要恪尽忠心,时时刻刻为国家安危和发展考虑,匡正君主的恶行,协力治理好国家。何曾作为朝廷要员,地位高,责任重,既然看到了问题,理应据实相告,直言规劝。可他呢,怕得罪君王,退朝回家发发议论,实在是不忠不孝。”说到这里,唐太宗话锋一转,“我听说你们有些人在背后议论魏征,说他提意见出风头,我看他不是。他敢于直谏,那是帮助我防微杜渐,不至于让国家发展误入歧途,是真正的良臣!”

从此后,再也没有人在背后议论魏征了,更多地大臣也像魏征一样,发现问题,也向唐太宗直言劝谏。也正是在魏征等一大批忠臣、直臣、贤臣的帮助下,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唐太宗从史书中读出了智慧,所以,他也教育自己的孩子多读史书,还要多思考。

再来看看五代十国时期的《钱氏家训》这部家训是钱氏的先祖吴越国王钱镠(liú)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里边有句话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利在一时固谋也,利在万世者更谋之。”当年,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时,曾引述过。

江南钱氏,堪称千年望族,历朝历代皆有俊杰,很多状元,无数进士。宋末画家钱选,明代学者钱德洪、画家钱谷、诗人钱谦益,清代藏书家钱曾、学者钱塘、训诂学家钱大昭、画家钱杜、篆刻家钱松均系钱门。近现代更是人才“井喷”,出了钱钟书、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其琛、钱文钟,钱永健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当代国内外仅科学院院士以上钱氏名人就有一百多位,分布于世界五十多个国家。

《钱氏家训》分个人篇、家庭篇、社会篇和国家篇。个人篇开篇即语:“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认为人是天地之间的产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要堂堂正正无愧于天地,言行举止要符合圣贤的标准。家族篇开篇即语:“内外六闾整洁,尊卑次序谨严!”让我们看到家庭的细节对于优良人格的形成有多重要。家长把家里打理得次序井然,后辈自然会从小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最终才能有办大事的基本能力。社会篇开篇即言:“信交朋友,惠普乡邻。恤寡矜孤,敬老怀幼。”在社会交往中,诚信是第一要务。在乡邻问题的处理上,谦让与人方便是首先要做到的。对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更要负起责任,有能力就要带头抚恤。国家篇开篇即言:“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爱民如子,去蠹 [dù]如仇。”在国家层面,普通人更多的是在集体层面上,我们要懂得用严明律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懂得社会的准则,洁身自好。爱民(对优秀的员工要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于社会(集体)的蛀虫(蠹),则要坚决剔除。由此可见,《钱氏家训》主张忠孝传家,爱国恤民,化家为国。它不只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留给每个中国人的宝贵精神遗产,是我们每一3 个中国家庭都应该认真学习的成长训言。

包拯,包青天,大家很熟悉。包拯一生,身居高位,廉洁无私,痛恨贪官污吏,到了晚年,担心后人会出不肖之徒,于是在家中立了一块石碑,镌刻着著名的《诫廉家训》,严厉警戒后人:凡是包氏后代子孙有贪污受贿者,活着不得进家门,死后不得葬入祖坟。不遵从此训令者,一概不是包氏子孙。如此言简意重的包公家训让人肃然起敬,发人深省。事实证明,包拯的子孙确实没有违背如此严厉的训诫,历代未听闻有贪污犯法之人。

最后,我想给大家介绍的是我个人觉得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精辟、也是我个人觉得最优秀最有借鉴意义的一本家训读物:《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的“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一人。我们以前在教科书中学到的是“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是事实上,林则徐虽然睁眼看了世界,但他对西方依然有许多的误解与偏见。比如,林则徐认为西方人“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故只长于海战,一登岸就“一仆不能复起”可任大家宰割。因为西方人穿的高筒皮靴,他就以为西方人的膝盖是不能弯曲的,只能依靠坚船利炮,在海上作战,一上岸,就会倒地,束手就擒。他还认为,西方人喜欢中国的茶叶,那是因为他们平时都是吃牛羊肉或牛羊肉磨的粉,如果不喝茶,就会便秘而死。

曾国藩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也就是说他是站在林则徐这些前辈的肩膀上看世界的,他不但是看了世界,还进行了实践,眼到心到,行动到。其直接结果,就是其洋务意识的产生。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曾国藩还说过一句话:“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 就是说不论艰难险阻,都要亲身体验,亲自品尝。有“行”有“知”,方为知行合一!比如他要搞洋务运动,要向西方科技文明学习,就要首先了解西方社会的状况。但限于时代的原因,曾国藩很难做到实地考察,于是他找到了一个著名的替身--号称中国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容闳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在西方大学取得学士学位的留学生,他的巨幅画像至今还被供放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校史陈列室里。容闳毕业后放弃美国优厚的生活条件与环境,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国内,力图教育救国。他跟曾国藩初次见面,两人都被对方的精神、信仰与气质所打动。曾国藩对所谓的美利坚知之甚少,却在一面之缘之后即掏出68000两白银之巨资交给容闳,请他帮忙到美国走一趟,替自己考察现代军工企业的设置情况,并委托容闳全权购买能建立完整军工企业所需的原生机械。此前,清政府从未派人去过美国,绝大多数国人也并不知道美国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可曾国藩就是这么信任容闳,亲自把容闳送到江边码头,亲自把容闳送上船,然后看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就好像自己亲自踏上了远赴美国的航程。历时整整两年之后,容闳费尽千辛万苦,带着他从美国购买的100台能够生产机器的原生机械回来了。就是在这100台机器的基础上,曾国藩着手组建了中国近代史第一个标准的近代化企业--江南制造局。

曾国藩家书中,我重点想讲讲“诚信”,他在《交友》篇中,告诫儿子:“凡与人交际,当求其诚信之素孚。”这里,是将诚信这个品格作为择友和与朋友相交的一个首要条件和准则。交朋友,要交诚信的人,与朋友交往,也要做到诚信。诚实守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

季札,春秋时代吴国的公子,博学多才,品行高尚。一次,他奉国君的旨意出使各诸侯国,途径徐国时,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款待。两人谈古论今,意气相投。宴席上,品着美酒佳肴,听着优雅的音乐,季札一时性起,就起身抽出佩剑以助酒兴,并对徐国国君的盛情款待表示感谢。

这把佩剑非比寻常,剑鞘上雕刻着蛟龙戏珠的图案,镶嵌有上等的宝石,灯光下闪烁着4 夺目的光芒。剑锋则是用上好的钢打磨而成,寒光闪闪,格外锋利。在季札手中,剑被挥得银光万道,威力无穷。徐国的国君被这把佩剑深深地吸引住了,却不好意思表达出来,只是不住地朝它观望。季札心知其意,无奈出使诸国,宝剑是身份的象征之一,不能相赠,于是就在内心暗想道:等我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之后,一定要回来将这把佩剑送给徐国国君。

怎料世事无常,等到季札出使返回,又经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却在不久前暴病身亡了。

季札怀着沉痛的心情来到徐国国君的墓前,内心有说不出的悲戚与感伤。他望着苍凉的天空,把那把长长的剑,挂在了树上,心中默默地祷念着:“我知道您喜欢这把佩剑,只是当时不便相赠,如今我出使归来,任务完成,可以将它赠予您了。”跟在一旁的随从非常疑惑地问他:“徐国国君已经过世了,您将这把剑悬在这里,又有什么用呢?”季札说:“徐君非常喜欢这把剑,在离开徐国之前,我曾在心里许下诺言,回来时要将这把剑送给他。君子讲求的是诚信与道义,怎么能够因为他的过世,而背弃为人应有的信与义呢?”后人为纪念此事,在季札挂剑处修建了 “季子挂剑台”。

司马光,大家都听过他小时候砸缸的故事,非常聪明。那是他六岁时的故事。司马光七岁,还有件事,有一天他跟姐姐在父亲的书房里玩。玩着玩着,开始砸核桃来吃,砸开了硬壳,取出里面的核桃仁,放到嘴里,可是刚嚼了几下,就觉得核桃仁又苦又涩,于是吐了出来。姐姐对他说:“你瞧,核桃仁外面有一层薄皮,把这层薄皮剥掉,就不苦了。”司马光点了点头,就照姐姐说的去剥皮,谁知怎么也剥不下来。姐姐帮了一阵忙,也没剥下来,正好有个小伙伴来叫,就走开了。这时候,有个使唤丫头来给主人加开水,看到司马光正干着急,就叫司马光把核桃仁放在茶杯里,倒上开水泡一会儿再剥。果然,很容易就把核桃仁的皮剥掉了。过了一会儿,姐姐回来了,看到桌上放着白白的核桃仁,很惊奇,就问司马光:“小弟,这怎么剥出来的?是谁想的好办法?”司马光挺得意地说:“我!”还把用开水泡核桃仁的方法告诉了姐姐。姐姐很开心,这小弟太聪明了,去年砸缸救人,今年想出这么巧妙的办法剥核桃仁,真是神童啊。这时候,司马光的父亲走过来了,十分严厉地对司马光说:“这是你想出来的办法吗?明明不是你,为什么要说谎?你这么小就不老实,以后还有人相信你吗?” 司马光挨了批评,知道撒谎是坏事,老老实实承认了错误,从此以后再也不撒谎。后来,宋史中记载,司马光最大的品行就是诚,被人推崇,被青史记载。

国外,对这个诚信更加看重,有个德国留学生,成绩很好,在德国读到了研究生毕业,然后就想留在德国就业,找工作。但是找了很多企业、公司,都不要他。于是,退而求其次,找了中等企业去应聘,谁知人家也不要他。德国,大家知道,很多都是技工,他是研究生,高学历啊?难道是因为中国国籍受到歧视吗?不是的!后来,有个企业老板跟他说了实话:“年轻人啊,你知道吗?信用记录显示,你曾经有三次坐公共交通没有买票!”

所以,这个诚信非常重要。曾国藩将这个写进家书,作为家训,教导自己的孩子!另外,曾国藩对于孩子的学习兴趣和职业取向的态度,也有值得我们现代家长借鉴的地方。曾国藩认为,一个人一生快不快乐,不在于做多大的官,赚多少钱,而在于你有没有找到心灵的归宿。所以他多次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曾国藩本人是个标准的儒生,和大多数古代知识分子一样,是通过科举考试出头的。他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纪泽,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领军人物;二儿子曾纪鸿,出色的物理学家、数学家,可惜后来英年早逝。这两个孩子,从小也是学的经史子集,当时的封建社会,儒生要施展抱负只有“华山一条路”,即参加科举考试。但曾纪泽,第一次进城赶考就落榜了。老爹曾国藩得知后,打算写信勉励他,不要灰心,继续努力。谁知,老家传来消息,说曾纪泽打算从此放弃科学考试。族中长辈对此都甚觉惊奇,觉得这孩子疯了,大家都认为曾国藩要是知道这个消息肯定要气坏了。哪知,曾国藩却很平静,写信问儿子,为什么要放弃科举考试,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是什么?曾纪泽跟父亲说,科举考试内容僵化,都是在故纸5 堆中自欺欺人,不如学点实实在在有用的东西将来可以报效国家。现在西方列强入侵,国家饱受内忧外患,中国知识分子应该摒弃夜郎自大的心理,承认差距,奋起直追,我想学点西方社会学与语言学。对儿子如此清晰的思路与远见卓识,曾国藩大加赞赏并全力支持。不仅同意儿子放弃科举考试,还亲自为曾纪泽找老师,请当时一些了解西方文化的科学家和社会学家来教育他。后来,曾纪泽终成晚清著名外交家,跟郭嵩焘两个人成了中国外交史上开风气之先河者,出任英法大使期间,其深厚的文化修养得到了西方各国的交口称赞。俄国侵占我国新疆伊犁时,在已经签订前期卖国条约的情况下,他孤身一人愤然请缨,在彼得堡跟俄国人唇枪舌剑斗智斗勇,终于凭借高超的外交智慧将伊犁要了回来。此事,被世界各国评论者称为“人类外交史上的奇迹”.次子曾纪鸿,紧跟哥哥,他当时还小,还没到参加考试的年龄,却也学哥哥的样,跟父亲说:我也不考了,我要学物理学、数学。这些学科,对当时的中国人来说还很陌生,曾国藩自己也不了解,但他还是支持儿子的兴趣。曾纪鸿后来成了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他将圆周率值计算到了100位的数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曾国藩家书中还说:“我要步步站得稳,须知他人也要站得稳,所谓立也。我要处处行得通,须知他人也要行得通,所谓达也。今日我处顺境,预想他日也有处逆境之时;今日我以盛气凌人,预想他日人亦有以盛气凌我之身,或凌我之子孙。常以“恕”字自惕,常留余地处人,则荆棘少矣。”

孔子教育弟子,其中最要紧的是仁,仁,莫过于“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几句话。曾国藩也是这样说并这样做的,他的家训对其子孙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吸收中国古代家训智慧,用于现代的教育,愿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能做到立德为先、修身齐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幸福生活!

从传统再回到现代,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独生子女政策,使得孩子成了现代中国家庭的中心。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家庭教育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青春期,是身体和思想迅速成长和定型的时期,这个时期,教育和引导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孩子的人生。

那么,这个敏感时期的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觉得首先是帮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追求。

人生是一段艰难的旅程!什么东西才能真正支撑我们走一辈子呢?钞票?不行!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睡眠;可以买到婚姻,却买不到爱情;可以解决物质问题,但不能解决精神问题。朋友圈?也不行!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就被取消关注了。亲情?友情?爱情?当然这些很好,但没有人可以陪你走一辈子,而且也没有人可以替你走你的人生路。能支撑我们走一辈子的东西唯有一样,它就叫做“价值追求”。

现在的孩子心理普遍很脆弱,我们不止一次地听到哪里哪里的学校,这其中有中学也有大学,有个学生跳楼了。回想下中国古代,何曾听说过有这样的事?古代的年轻人、知识分子绝不会这样,基本上就没有自杀的,绝不会动不动就去自杀。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质疑,屈原,第一个就是自杀的,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端午长假!请问屈原怎么死的?”“自杀的。”“怎么自杀的?”“跳水自杀的。”“跳的什么水?”“跳的汨罗江。”“汨罗江在哪里?”“湖南。”“屈原哪里人?”“湖北人。”问题来了,湖北人要死,为什么要跑到湖南去跳江呢?湖北没有江吗?湖北号称“千湖之国”,要死不死在自个家门口,死到别人家门口,恶心人家去吗?那么屈原为什么要跳江呢?原因很简单,郢都被攻破了,楚国灭国了,屈原被流放到沅湘之际,写完《哀郢》与《怀沙》后才沉江以明志。这叫6 什么?这叫“杀身以成仁,舍生以取义”。这是为了一个更高的价值观去死。不要说屈原了,“田横五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田横在秦末自立为齐王.刘邦统一中国后,田横带领五百多人逃入海岛.刘邦招降说:田横来,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来,且举兵加诛耳.田横来到离洛阳三十里处,终觉向刘邦称臣为耻,自刎而死.岛上五百人,听说田横已死,也都自杀.五百人可以集体横刀自刎。大宋亡后,崖山之役,十万可以集体跳海自尽。更不要说大明亡后,江南一城一城的知识分子集体自尽殉国。这叫什么?这叫为了一个价值追求,为了一个价值观而舍身取义!

但是,在个人生活中,面对再大的坎坷,再大的磨难,屈原怎么说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孟子怎么说的——“虽千万人,吾往矣!”庄子怎么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这些都是古人的名言,其实用现代的话来说更容易理解,那就是——“天空飘来五个字,那都不是事儿!”为什么呢?因为内心有强大的价值支撑。这种价值支撑什么时候最容易获得呢?无数的仁人志士告诉我们,它在青春期最容易获得。

整整一百多年前,有一个17岁的年轻人,他叫蒋志清,考进了宁波的箭金书院,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叫做顾清廉的老师。在这里他跟着顾老师读到三本书,他后来在日记里提到,这三本书奠定了他整个人生的价值追求。第一本书,邹容的《革命军》,树立了他的革命理想;第二本书,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从此他就变成了中山先生的忠实信徒,所谓“驱除鞑虏,恢复华夏”;第三本书,王阳明的《传奇录》,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儒家知识分子的终身理想。这个17岁的年轻人后来有一个名字叫做蒋中正。

在蒋志清同学之后,又有一个比他小5岁的年轻人,叫毛学任,字咏芝,考入了长沙第一师范学堂,遇到了著名的杨昌济老师。杨老师问他:“你这名字,不错哦,谁取的?”毛学任说:“我自己取的,因为我崇拜的偶像是国学大师梁任公,梁启超。”杨老师听了点头说:“梁任公确乎一代楷模,但我们湖南也有先贤值得你学习啊!”于是就送了两本书给这个年轻的毛学任同学。一本《曾文正公文集》,一本《胡文忠公文集》,作者是晚清实学的两位大师——曾国藩与胡林翼,也都是湖南人。后来毛学任太喜欢这两个人了,说了一句名言——“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另外,则把自己的名字改掉了,不叫字咏芝了,因为胡林翼字润芝,他就把自己字改成了“润之”,后来大家都叫他毛润之。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发现大多都发生在十七八岁,十八九岁。比如说,两千四百年前,有一个叫仲由的同学。据司马迁描述,他大概原来是混黑社会的,性格比较冲动。但在十八岁的时候拜在孔仲尼老师的门下,从此他脱胎换骨,由仲由变成了孔门大弟子——子路。

同时,在西方,在雅典,一个十八岁的年轻人,名叫阿里斯托勒斯,因为听了一个叫苏格拉底的老师的演讲,感觉太深刻了,深刻到苏格拉没有底儿了!于是他决定放弃自己摔跤手的生涯,请注意,他原来是一个体育特长生啊,他当时在摔跤界已经有个外号叫“宽”,说明已经闯出了名头。可他毅然决然放弃了职业生涯,拜入苏格拉底老师门下。这个决定对于他个人来说还不算巨大,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史来说才是意义极其重大,因为“阿宽”的绰号只是意译,它的音译叫做“柏拉图”。

还有一位梁卓如同学,十七岁的时候高中举人,有着大好前程,可十八岁的时候,因为来到一所学校,听了一位叫康南海老师的课,便毅然放弃了科举考试,拜入了康南海门下。后来这对师生以“康梁”并称,这个梁卓如同学就是后来的国学大师梁启超。

通过以上事例,我们不难看出,青春期是一个人性格定型和人生观世界观树立的关键时期,因此,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更是比其他任何一个时期更关键,更重要。

《曾国藩家书》中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这句话对我们教育孩子有相当深刻的意义。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读书,但同时要通过读书让孩子们7 树立崇高的精神信仰,并用这个精神信仰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曾国藩的教育思想都来源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文明的前提和根基。吸收中国古代家训智慧,用于现代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努力做到立德为先、修身齐家、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健健康康地成长吧!

中国古代十大家训

中国古代的十大家训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历史上对个人的修身、齐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国家更加富强的必不可少的一点。远古......

柏拉图的“圆”的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柏拉图的“圆”的理念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摘 要: 柏拉图关于圆的观点能给人带来惊讶感,它给人们的启示是: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唤醒,教学不能画地为牢,老师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而要......

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传统私塾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现代私塾,想必大家都对这个词不陌生。它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孩子在家学习,家长请老师过来单独教授知识。当然,还有一种现代私塾,形式、内容上基......

中国古代思想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

我国古代雨水利用系统对 海绵城市建设的启示王艳芝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摘要:中国古代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城市生态系统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基础为“天人合一”,在这一思想的指导......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今天考试制度的启示

http://weibo.com/yhbjz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今天考试制度的启示 http://weibo.com/yhbjz【摘要】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

《中国古代家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古代家训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传统家风家训教育启示 家训 中国古代 现代教育 传统家风家训教育启示 家训 中国古代 现代教育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