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学习要点_01adf入门学习教程

2020-02-27 其他范文 下载本文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学习要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01adf入门学习教程”。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学习要点

绪论

1)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 中国当代文学的开始(时间)。开放性与整体性。

两个传统:启蒙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解放区文学传统)。2)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中国当代文学四个阶段的时间划分和主要依据、主要特点。

第一编 1949—1965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章 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 3)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 第一次文代会的全称和召开时间。被排除在大会外的主要作家。4)文艺思想论争和文艺政策调整

批判《红楼梦研究》和镇压“胡风反革命集团”的原因。“双百”方针的主要成果。5)“反右”运动以后的文艺低潮 “反右”运动的开始时间。对“双百”方针的曲解。“广州会议”和“大连会议”。

第二章 土地之歌

6)农村题材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农村题材的主要作家作品。

赵树理的《登记》与《小二黑结婚》。两大流派:启蒙主义和田园浪漫主义的影响。周立波笔下的人物与沈从文笔下人物的关系。柳青《创业史》(第一部)的主要成就与不足。7)《“锻炼锻炼”》与“山药蛋派” 处于两难境地中的赵树理。

赵树理“细节的现实主义”与《“锻炼锻炼”》的三次冲突及其意义。采用“锻炼锻炼”作标题的初衷。“小腿疼”、“吃不饱”和杨小四的形象。“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

“山药蛋派”的生活、基础和文学基础。8)《李双双小传》的局限及其演化趋势 李准的《不能走那条路》。

《李双双小传》与电影《李双双》的对比。

《李双双小传》与《“锻炼锻炼”》对待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

第三章 战火中的诗情 9)现代战争小说的英雄主义基调

描写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等不同战争时期和地域特点的小说作品。

10)《保卫延安》与《洼地上的“战役”》

战争小说的三种类型:整体视角、个人视角、民间视角。

《保卫延安》对“延安保卫战”各个战役的全景式描写及开创性意义。《洼地上的“战役”》的主要人物、主要特点和遭到批判的原因。《铁道游击队》与民间英雄。

11)《红日》的战争观念和战争小说美学

吴强的职业军人的眼光和他对“涟水战役”、“莱芜大捷”、“孟良崮歼灭战”三次战役的描写。

《红日》在战争观念上的突破。沈振新、刘胜和石东根的形象。12)《林海雪原》的浪漫传奇色彩 《林海雪原》与《红日》的异同。

“奇袭奶头山”和“智取威虎山”与《林海雪原》在情节上的浪漫传奇特点。《林海雪原》与“五虎将”模式、“英雄/美人”模式。13)《百合花》的人性美与人情美 茹志鹃小说的两大类型。

《百合花》与其它“不合时宜”的作品。《

百合花》的女性视角和“我”的形象在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小通讯员的性格特点和新媳妇的形象。

第四章 英雄的道路

14)现代历史小说的三大特点和三大模式 现代历史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和三大特点。

三大模式:《子夜》模式、《死水微澜》模式、《财主底儿女们》模式。15)《红岩》等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小说 反映中共地下斗争的主要作品。

“乡土文学”和“普罗文学”对《小城春秋》在创作题材和手法上的影响。《红岩》的三条线索。狱中斗争的描写特点。

人物塑造:英雄群像与反面人物。

罗广斌、杨益言等为创作《红岩》所作的准备。16)《红旗谱》的创作错位和民族化成就 梁斌围绕着《红旗谱》的创作经过。创作理想与叙事逻辑错位的客观原因。

为朱老忠设置的四场斗争:“大闹柳树林”、“脯红鸟事件”、“反割头税运动”和“保定二师**”。

朱老忠和春兰的形象。

17)《三家巷》表现革命历史的独特个性 《一代风流》与《三家巷》。

时代背景与典型环境:20年代的重大事件与周、陈、何三家人的代表性。周炳、区桃和陈文婷。18)《青春之歌》与林道静的形象 《青春之歌》塑造的不同知识分子形象。

三段式结构与林道静的“出走”、“觉醒”和“成长”。林道静、卢嘉川和余永泽的形象。对《青春之歌》的修改。杨沫的其他作品。

第五章 早春的气息

19)王蒙等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

50年代中期出现的干预生活、表现人情美和人性美的主要作品。1979年《重放的鲜花》的出版。

20)《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的干预精神和理想主义。林震与娜斯嘉、陆萍的形象。赵慧文和刘世吾的形象。王蒙50年代创作的其他作品。21)《草木篇》的战斗精神和艺术个性 《星星》创刊号与《草木篇》。

《草木篇》五首作品的主要内容与艺术个性。22)《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

《红豆》与《我们夫妇之间》以及《在悬崖上》等“爱情小说”。江玫与林道静、周炳不同的成长道路。《红豆》的文人韵味。萧素和齐虹的形象。

第六章 诗人的心声 23)50、60年代的颂歌潮流

胡风的长诗《时间开始了》与颂歌潮流。“抗美援朝”和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诗人。“七月诗派”与《白色花》。“九叶诗派”与《九叶集》及穆旦归国后的创作。“颂歌”向“战歌”的转变。

24)绿原、曾卓的精神记录和唐湜的诗美理想

“七月诗派”与“九叶诗派”中仍坚持秘密写作的诗人。绿原与曾卓的经历。绿原的《又一个哥伦布》。曾卓的《有赠》、《悬崖边的树》。

唐湜的两类诗歌:叙事诗(历史传说叙事诗和南方风土故事诗)、十四行诗。25)郭小川诗歌的参与意识与形式探索 郭小川诗歌创作的四个阶段及主要作品。《望星空》的主要特点。

郭小川对各种诗歌形式的学习和运用。26)贺敬之的诗歌与闻捷的诗歌

贺敬之民歌体短诗与政治抒情长诗的异同及主要作品。闻捷的《复仇的火焰》。

《天山牧歌》爱情、劳动与民族风情的融合。27)民族叙事诗的主要类型与《阿诗玛》 我国民族叙事诗的三大类型。南方各民族的“创世史诗”。中国三大史诗和《阿诗玛》。

第七章 古今一台戏 28)50、60年代历史剧的繁荣50、60年代历史剧创作繁荣的主要原因。历史剧的三大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29)《龙须沟》及其他现实题材的话剧 《龙须沟》与《方珍珠》。程疯子与程娘子。

老舍现实题材的主要话剧作品。夏衍的《考验》与曹禺的《明朗的天》。其他各种现实题材的话剧作品。30)《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 《茶馆》表现的三个时代。《茶馆》与“老舍式戏剧结构”。王利发为改变自己命运所作的努力。大茶馆与小社会。

王利发、常四爷和秦二爷的形象。老舍戏剧的语言特点。

31)《关汉卿》的理想色彩和“戏中戏”结构 关汉卿的形象与《关汉卿》的理想主义色彩。朱帘秀、王和卿、叶和甫等不同类型的人物。“戏中戏”结构及主要作用。《蝶双飞》。

32)姚雪垠、陈翔鹤、老舍的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的三种类型及主要作家作品。《李自成》(第一卷)的主要内容。

《陶渊明写〈挽歌〉》与《广陵散》的知识分子情怀。《正红旗下》的主要特点。第八章 纷繁的世界

33)50、60年代散文创作的多层次现象 秦似的歌颂性杂文。“马铁丁”与“思想杂谈”。《小品文的新危机》与杂文的论争。专注于塑造人物的报告文学作品。34)巴金散文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巴金在50、60年代的主要散文作品。《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故事》的主要特点。35)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 杨朔散文的主要作品。

《荔枝蜜》与“诗化散文”模式。秦牧散文的代表作。

《土地》与“小品散文”模式。刘白羽散文的主要作品。

《长江三日》与“战歌散文”模式。36)《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邓拓的两重性格。

《燕山夜话》与《三家村札记》。

37)《从文家书》和《傅雷家书》的文学意义

沈从文、傅雷、张中晓、无名氏“潜在写作”的作品。

《五月卅下十点北平宿舍》不同时空中的三个人物:丁玲、张兆和、翠翠。《傅雷家书》的主要内容和作家的内心苦闷。

第二编 1966—1976年的中国文学

第九章 1966—1976年文学运动概述 38)“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及《纪要》的出台 《海瑞罢官》与“*”开始的“导火索”。《纪要》的出台与中国文艺格局的新变动。39)“样板戏”及其他公开创作 八个“样板戏”与“三突出”原则。

第十章 墓地上的鲜花

40)“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潜在写作 黄翔与《野兽》。“白洋淀诗派”。

潜在创作中的小说与赵振开的《波动》。41)《缘缘堂续笔》的艺术情怀

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与“暂时脱离尘世的诗”。42)《神的变形》的苦涩智慧

《神的变形》与穆旦诗歌的晚期创作。七月诗派、九叶诗派与“堂吉诃德”、“哈姆雷特”。43)《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与《波动》 标志的觉醒《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幻觉描写的意义。《波动》的复调叙述。杨讯和萧凌的形象。

第三编 1977—1985年的中国文学

第十一章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44)“五四”精神的复兴

“三只报春的燕子”:《曙光》、《班主任》、《哥德巴赫猜想》。“两为”方针与“两为”口号。

45)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 “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的主要区别。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的发展变化。46)从“启蒙的文学”到“文学的启蒙”

两种启蒙传统:“启蒙的文学”与“文学的启蒙”。“审美的文学”的发展演变。

第十二章 心灵的伤痕

47)《伤痕》与“伤痕文学” “伤痕文学”的出现及其发展。《伤痕》与其他“伤痕文学”作品。48)《履历》的时代内涵与艺术特点 北岛与民间文艺杂志《今天》。《回答》与《履历》。北岛诗歌的艺术特点。

49)《死》以个人化方式对“*”的反思 《死》的个人化特征:梦魇气息、梦呓般的文字、假想中的对话。

第十三章 归来的歌

50)作家的重返与“五四”传统的复归 重返文坛的种类作家。

51)《随想录》的忏悔意识与批判精神 《随想录》简况。

“奴隶意识”与“觉新性格”。52)冰心、孙犁的晚年散文

冰心散文创作三个阶段与《我的家在哪里》。孙犁晚年创作心态的变化。53)《干校六记》学者式的智慧风范 杨绛8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干校六记》的主要内容。

54)《光的赞歌》与艾青诗歌的发展变化 艾青重返诗坛后的第一首小诗:《红旗》。抒情长诗与《光的赞歌》。哲理小诗与《鱼化石》。

艾青诗歌从30年代到70年代以后的发展变化。55)《我是一棵早熟的枣子》凝聚的人生体验 《我是一颗早熟的枣子》与牛汉的人生体验。

第十四章 历史的沉思 56)“反思文学”的基本特征

“反思文学”的两种叙事方式及主要作品。

80年代初的共生现象:“反思文学”与“中篇小说热”。57)《内奸》对历史的整体性反思 《内奸》的独特视角。作家选取的两件传奇式事件。

58)《杂色》对革命历程的理性主义反思 王蒙70年代以后的主要作品。《 布礼》与《杂色》。

理性主义对王蒙创作的影响。

59)《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对社会政治的人性反思 《大风歌》与《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邢老汉形象的悲剧意义。

60)《芙蓉镇》在反思中的艺术追求

《芙蓉镇》中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与政治风云。胡玉音和王秋赦的形象。61)公刘诗歌反思历史的艺术特点

公刘等被打成“右派”的新中国第一代诗人。公刘追问“张志新事件”和怀古抒情的主要作品。《哎,大森林》的意象创造。

第十五章 人的觉醒 62)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兴起

人道主义文学思潮兴起的原因及主要作品。63)《人啊,人》在理念上对人的确认

《人啊,人》的情节主线与艺术结构上的理性特征。64)《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 张洁表现现实生活与爱情伦理的主要作品。《爱,是不能忘记的》的女性意识与理想主义色彩。65)《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对爱情婚姻的探索 张弦描写女性爱情婚姻的主要作品。

经济与传统观念在《被爱情遗忘的角落》中的表现。菱花、存妮和荒妹的形象。

66)《哦,香雪》的向往与憧憬台儿沟与香雪。山村少女们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作家提出的“悖论”。67)《方舟》的女性意识与悲剧色彩 《方舟》表现的女性意识及其发展变化。三个知识女性的悲剧。

第十六章 沉重的翅膀

68)“改革文学”的背景、发展和特征 “改革文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69)高晓声对农村改革和农民命运的追踪式描写 “陈奂生系列”作品对农民命运变化的描写。《陈奂生上城》与陈奂生形象特点。70)《人到中年》对改革现实的忧虑与困惑

谌容关注知识分子与剖析社会心理两类题材的作品。陆文婷和秦波形象的意义。

71)《人生》对改革时代社会内涵的把握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及其他作品。

《人生》的“城乡交叉地带”的生活背景与高加林的两难抉择。《人生》悲剧格调与路遥的悲剧意识。

第十七章 喧嚣与骚动

72)80年代现代主义思潮的多方面

表现美术界、音乐界和电影界的主要作家作品。现代派文学在80年代前后的两个阶段。73)“朦胧诗”与舒婷、顾城的诗歌 “崛起的诗群”的代表人物。“三个崛起”与“朦胧诗”之争。《呵,母亲》的可贵之处。舒婷诗歌的情感深化过程。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童话方式与顾城诗歌风格特点。74)《在同一地平线上》的存在主义意味

《在同一地平线上》中男女主人公最终分手的原因。75)“荒诞小说”与《你别无选择》 宗璞的《我是谁》。“荒诞小说”的两个阶段及主要作家作品。《你别无选择》的音乐式结构。

76)《山上的小屋》在荒诞中体现的绝望和痛苦 《山上的小屋》与残雪小说的特点。77)现代主义戏剧与高行健的探索 80年代戏剧形式的变化及主要作家作品。《绝对信号》与《车站》、《野人》。78)《陈毅市长》和《潘金莲》的不同风格

《陈毅市长》革命领袖的题材特点与散文化的结构手法。《潘金莲》对潘金莲形象的重新阐释。

第十八章 市井与乡土

79)市井小说、乡土小说与戏剧创作的“文化热” 80年代“乡土文学”各种类型的系列作品。“ 文化戏剧”的主要作家作品。

80)《矮凳桥风情》与《井》中的历史和现实 《矮凳桥风情》表现的现实与历史。陆文夫与“小巷文学”。

《井》与陆文夫小说“糖醋现实主义”特点:含蓄与幽默。81)《烟壶》与《神鞭》中的市井民间风俗

邓友梅小说的三种题材:战争历史、现实生活、老北京。《烟壶》双线交错的结构。乌世保与聂小轩的形象。

冯骥才民俗小说的两种倾向:文化恶俗、市井人物。《神鞭》与辫子的象征意义。

82)《受戒》与《蒲柳人家》中的南北风俗画 汪曾祺小说的背景与高邮及牧歌式情调。《受戒》所表现的“世俗理想”。小英子与明子的形象。《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83)昌耀的西部诗歌与周涛的西部散文 昌耀西部诗歌的分类:西部情结与生命感受。周涛与“新边塞诗”。

周涛散文与西部的自然史和心灵史。

第十九章 文化寻根

84)“寻根文学”的出现及主要特征 “寻根文学”出现的原因。

王蒙的《在伊犁》、韩少功的《文学的“根”》与寻根文学。寻根文学的小说和诗歌。

85)《棋王》与《孩子王》对人生的观照 《棋王》与其他知青生活题材的作品。《棋王》儒道合璧的特点与王一生。《孩子王》体现的文化力量与文化精神。86)《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

《爸爸爸》的文化批判意识与时间处理。鸡头寨与丙崽。

87)《黑骏马》的诗化倾向和《残月》的宗教情感 《黑骏马》的诗化倾向与寻找主题。白音宝力格的心路历程。

《残月》的宗教情感与杨三老汉的生活态度。88)商州散文系列的现代意识与文化态度

贾平凹的商州散文系列与作品体现出的商州文化。

第四编 1986—1996年的中国文学

第二十章 1986—1996年文学现象概述 89)80年代与90年代的文学状况与变化 市场经济对文学生产的影响。90)90年代文学的总体特征 90年代文学所含有的“无名”特征。

第二十一章 军人的视野 91)军旅小说的发展变化

“两代作家”:中年作家与青年作家(军门子弟、农家子弟)。“三条战线”:当代战争题材、和平军营题材、历史战争题材。92)《西线轶事》和《高山下的花环》塑造的新时代英雄 《西线轶事》与《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刘毛妹的形象。

《高山下的花环》与当代军人的形象。93)《皖南事变》和《灵旗》对历史的重新审视 《皖南事变》与“皖南事变”。项英的形象与作家的悲剧观。《灵旗》的三种视角。

94)《绝望中诞生》的深层个性心理分析 朱苏进军营题材小说的独特之处。《绝望中诞生》对军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孟中天与他的地球运动理论。

第二十二章 今日先锋

95)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 先锋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

马原、莫言、残雪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格非、孙甘露、余华与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存探索。96)《冈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 《风底斯的诱惑》与马原的“元叙事”手法。97)《我是少年酒坛子》对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 《我是少年酒坛子》与孙甘露的语言实验和结构游戏。98)《现实一种》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冷漠叙述 《现实一种》与余华的冷漠叙述态度。小说布局的对称性与图像模型。

第二十三章 人生写实

99)新写实小说对传统“写实”观念的更新 “新写实小说”与“先锋小说”的产生时间。《钟山》杂志与“新写实小说大联展”。新写实小说的主要作家作品。基本特点:取消情感。

100)《风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还原 方方的《风景》与池莉的《烦恼人生》。“死者”的叙述视角及其意义。二哥与七哥的形象。

101)《一地鸡毛》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 “一地鸡毛”的象征意义。《一地鸡毛》与《单位》。小林的生活琐事与精神轨迹。

第二十四章 走向世俗 102)社会转型期的文学特点

90年代以后“读物型”的主要作家作品。在社会转型期中,知识分子面临的主要困境。103)《一无所有》的摇滚观念与个性意识 《一无所有》与中国摇滚。崔健的主要作品。摇滚乐与流行歌曲的区别。

104)《动物凶猛》的叙事冒险与反叛意识 王朔的主要作品与媚俗倾向。《动物凶猛》的“个人性”特点。叙事动力与叙事冒险。“我”与米兰的形象。105)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颂莲的命运与视角。

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改写:电影化过程与商业性外衣。

第二十五章 民间的历史

106)“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叙述特征 《红高粱》与《古船》。

“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

新历史小说创作的三种情况及主要作家作品。107)《红高粱》的民间立场与叙述话语

民间立场:故事情节(暴力与性爱)和人物塑造(余占鏊的双重性)。叙述特点:时空顺序与情节逻辑的破坏。108)《古船》对历史文化精神的开掘 张炜小说创作的三个阶段及主要作品。家族矛盾与阶级斗争及人物结构。

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两个主题(放逐与救赎)与两个人物(隋不召与隋抱朴)。叙事艺术上的探索:多史同体构建、多时态交叉叙述。《古船》与《百年孤独》。

109)《白鹿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态度 仁义村与白鹿两个家族。家族史与中国近现代史。叙事结构与视角。小娥之死的悲剧意义。白嘉轩与黑娃的形象。

110)《长恨歌》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 王安忆的主要作品。上海弄堂与王琦瑶。张爱玲与王安忆的简单比较。《长恨歌》与其他上海题材的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一、填空题( 20 分,每空 1 分)1、《红日》的作者是() ;《红旗谱》的作者是() ;《红岩》的 作者是()、;《青春之歌》的作者是() 。 2、八大样板戏中的京剧有()、......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第一节 50、60年代文学运动与文学思潮中国当代文学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前期十七年(1949~1966)、“文革”十年(1966~1976)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习题与作业一、1.中国当代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是什么? 2.中国当代文学可以分为哪几个发展阶段? 3.文艺批判运动?二、1.战争题材文学作品的创作特点2.十......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二名词解释:1、反思文学:1、在“伤痕文学” 后形成的文**流。揭示“文革”中人的灵魂扭曲造成的精神内伤。2、反思建国后的历史,集中反思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主要在......

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1.2.3.4.5.6.7.中国当代文学史名词解释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大会在北平召开,标志着现代文学的终结当代文学开始。是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的一次团结的大......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学习要点.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学习要点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01adf入门学习教程 文学史 中国当代 要点 01adf入门学习教程 文学史 中国当代 要点
[其他范文]相关推荐
[其他范文]热门文章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