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政治学习材料_政治学习二
.2政治学习材料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政治学习二”。
政治学习材料要求:请老师们把政治学习内容写到政治学习笔记上,不得摘录其它内容,否则视为无效,并注明本文所定时间、题目,每页300字以上,本学期共8篇,写十六页,计5000字以上;于期中考试前学习“之一”至“之五”篇,写八页。要求认真阅读,书写规范,最好图文并茂。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二十六中校本培训材料(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之一
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电视公益活动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2014年2月10日揭晓,2014年感动中国颁奖典礼于10日晚上20时在CCTV-1播出。
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一位: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颁奖词】誓言无声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二位: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颁奖词】崇仁厚德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三位: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陈俊贵
【颁奖词】心比金坚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事迹】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四位:带领村民致富 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
【颁奖词】一秉至公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事迹】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五位:“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梦路--沈克泉 沈昌健
【颁奖词】梦想天开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事迹】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11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2014.02.27 201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先进事迹及颁奖词
——二十六中校本培训材料(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之二
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六位: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
【颁奖词】格桑花开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事迹】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七位: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
【颁奖词】秋兰为佩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事迹】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2014感动中国人物第八位: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 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
【颁奖词】寸草春晖
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事迹】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九位:迟到的荣誉 不悔的信念 不变的价值——方俊明
【颁奖词】克明俊德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面前。
【事迹】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201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第十位: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
【颁奖词】松筠之节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事迹】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
2014.03.06 学习内容: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
——二十六中校本培训材料(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之三
1、要有学习思想
所谓有“学习思想”,就是说要持续不断地学习。“教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学习„„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上的感召力。”丰富渊博的知识是一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学海无涯,教无止境。要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为此,平时要学会向教育名著学习、向报刊杂志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网络学习、向书本学习,特别要注重向学生学习,在学习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
2、要有反思思想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行)》第14条指出:应“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可见,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经常从这几个方面反思追问:⑴什么样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⑵我的教学有效吗?⑶有没有比这更有效的教学?⑷哪些教学环节还需加以改进?
反思应当贯彻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完善课前教案、撰写教育日记、听后思等不失为好方法。
3、要有合作思想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又是协同合作的世纪。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会合作的学生。在教会学生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要学会合作。教师之间的合作应成为一种工作必需.教师之间的合作,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借鉴、相互探讨、相互支持、相互启迪,共享智慧、共同成长。新课程实施下的教师,“合作思想”是必不可少的。教师,一定要学会合作,这样才能实现“双赢”。
4、要有创新思想
有思想的教师,也一定是具有创新思想的教师。因为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
教师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要有一种科学的探索、创新精神,只有不断进取创新的教师,才能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焕发自身的生命活力,也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
5、要有写作思想
所谓具有写作思想,就是说将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所作所为”记录下来,便于自己进一步反思,以求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
写作最有效、便捷、灵活的方式是写教育随笔 ,具有写作思想是成为一个有思想教师的重要条件。只要持之以恒,坚持数年,不断的总结,经常地反思,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自己的风格、自己的体系。
2014.03.20
教师政治学习材料-----给教师的十条建议(上)
——二十六中校本培训材料(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之四
第一条:关爱学生,让学生喜欢你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教育者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如果你讨厌学生,那么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结束。
在学习生活中,如果每个孩子都感觉自己是老师的“最爱”,让每个孩子在教室里都能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那么,这样的老师必定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尊重。怎样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美国的安奈特·L·布鲁肖老师认为,就是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不断地督促并帮助他们前进。安奈特·L·布鲁肖这样比喻:教一伙学生游泳,你会从深水区开始吗?肯定不会,一开始自然是浅水区。对有些初学者而言,成功可能是坐在游泳池边,把脚放进水里而不感到害怕;对其他初学者而言,成功可能是在浅水区嬉水。但是,无论如何,只要你根据他们的程度循序渐进,慢慢推着他们走,所有的人一定都能学会游泳的。
要让学生喜欢你,你就要尊重学生的人格,给予学生最温暖的关怀,倾听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提出最中肯的建议,甚至批评。在学生的进步中,你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学生的成长,聆听花开的声音。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些适时、适性的鼓励,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满自信地行走在校园里,在各种场合、各种活动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才华,这样的教师必定会深受学生喜欢。
第二条:坚守信仰,做一个纯洁的教师
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尚在成长中,他们的前行需要灯塔的指引,他们的成长需要老师的呵护。
教师应心无旁骛,凝心聚力,专注于学生,专注于教育。尽自己最大的可能帮助学生成长,应是教师的天职。
凡是成功的学校都有一批优秀的教师:他们依然纯洁,他们相信自己的职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职业,他们依然在“用心”做事,他们有自己的人生信仰。
不可否认,在当今这个浮躁、功利的社会,教师难免会有些困惑、会遇到一些难题,教师也是普通人,也会有内心的不安,但只要坚守信仰,保持内心的平静,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教师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第三条:多读书多思考,让“根”扎得更深
我一直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是每一个教师成长与进步的三个重要方面,而“读万卷书”是最基础的一个方面。
一位教师如果每天除了上课还是上课,不关注教育动向,没有广泛的阅读,不参与教育研讨,没有深度的教育反思,随遇而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那么他一定是一位落伍的教师、呆板的教师、缺乏情趣的教师、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2011年,中国人均读书4.35本,比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犹太人的64本少得多,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年人均读书量最少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国民平均阅读量的4.35本中,我国阅读量最多的是未成年人。作为教师,一种离书籍最近的职业,我们的平均阅读量又是多少呢?
我坚信,只有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热爱学习的学生;只有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更有底蕴的优秀学生。今天的教师,确实需要一日三省:今天我读书了吗?这个星期我读完了几本书?这个月我在阅读中有哪些收获?
第四条:修炼内心,使自己“雅”起来
从根本上说,教育的要义不在“制器”,而在“育人”,即在传授各种专门知识的同时,促进人智慧的生成和德性的成长,由此增进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类精神价值的思索,最终拥有广阔的视野、完满的人格。审视东西方,但凡做出划时代贡献的人,无不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博雅的气质,无不超越了单一知识的束缚,实现了自己创造力的最自由的发挥。
可以肯定地说,学生博雅之气的养成,教师是重要的影响者。这里的“雅”,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显现出的文雅、与学生相处时表现出的儒雅以及个人内心价值追求的高雅。教师的“雅”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历经长久修炼、文化浸染,逐渐积淀的一种品质修养,它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言谈举止中,自然散发出来的那种内敛、旷达、乐观、优美;与学生相处中,流露出来的那种深情、文质彬彬、阳光敦厚、严谨笃学。当我们成为一名教师,这样的修炼就应该伴随着整个职业生涯。
第五条:为“种子”发芽营造良好生态
回应“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我认为,我们并不缺乏拔尖人才的种子,我们尚需致力于拔尖人才成长的生态建设。
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认为,要育人,首先要精心培育育人的沃土。我认为,对学校而言,所谓的“沃土”,最关键的是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营造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自由与创新的学校文化,二是拥有一流的教师团队。当我们逐步改善“种子”萌芽、“小苗”茁壮成长的“气候”和“土壤”时,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就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孩子们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会不断闪现。那么,人口众多的中华民族,必然会出现一个“群星灿烂”的美景。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今天,我发现了学生的哪些优点或特长?我为学生的个性成长做了哪些努力?
2014.04.03
新时代师德的重要内涵 ——平凡心、事业心、责任心
——二十六中校本培训材料(师德师风建设专题)之五
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这是新时代师德的三个重要内涵。
一、对自己拥有一颗平凡心
教师首先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平凡人,是有七情六欲的平凡人。
平凡意味着务实。教师作为一种社会身份和社会角色,做好符合自己身份的事情,干好自己的份内之事,也就是对社会尽了份,行了义,从而理所当然地从社会获取一份属于自己的应得的报酬。
平凡意味着回归生活。平凡意味着教师由道德楷模向模范公民的转向。
从教师个人角度来说,拥有一颗平凡心,意味着,一是要安于平凡。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但其中却又孕育着伟大。当教师,就要培养这种从平凡中见伟大的绿叶精神。二是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是属于“以群体和他人为中心”的社会型工作,而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总之,在教师的岗位上,没有令人羡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显赫一时的声名和财富,也没有悠闲自在的舒适和安逸。因此!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市井心理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教师是平凡的人,教师是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专业人员,对教师的精神和人品的要求显然要比从事其他职业的人要高得多。的确,教师是普通人。教师也要吃饭,也要住房,也要赡养老人和扶养子女;教师也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也有博取名誉、地位的权利,也有享受人生的权利。但教师与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不同的是,他还需要有不畏清贫的品质、不急功近利的情操、不为名利诱惑的人格、甘做人梯的品质、把学生的成长视为自己成功的心态、钟爱孩子的激情、永不泯灭的童心、博大兼容的胸襟,这就是为什么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的原因。
二、对工作拥有一颗事业心
教书育人工作既可以是一份职业,又可以是一种事业。
第一,乐业精神。乐业意味着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喜”、“爱”的情感。“优秀者”、“能手”、“骨干”都不是“逼”出来的,而是因为他们对所干的工作有乐趣,或者能找到工作的乐趣而产生对工作的极大的热情干出来的。真正的教育是发自内心的、充满激情的,是享受着工作的乐趣和幸福感的。这种乐趣和幸福感是职业道德的源泉,是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教师善待学生的根本支撑。
第二,创业精神。教师应该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但绝不能因此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长对立起来,实际上,学生成才与教师成才是双向的,相辅相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成才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和前提,正所谓名师出高徒,毁灭自己,不是照亮别人的必要条件,并且简单地毁灭自己也不足以照亮别人。
我们认为,教师职业不是让教师变得平庸的岗位,教师职业是充满创造性和智慧挑战的职业,教师职业是可以让学生成长成才的职业,也是可以让教师自己有所作为、“成名成家”的职业。
总之,教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找到了兴趣和热爱,因此他们的工作能做得很出色,永远进取,不言放弃,并真正拥有着为人做事的尊严,教育事业需要这样的教师,他们是教育事业的脊梁,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三、对学生拥有一颗责任心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是正在成长中的学生。教师以什么样的精神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败;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这就是教育工作之所以神圣的原因,也是表现我们教师职业道德的所在。我们每天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我们的学生,这应该是师德水平的重要体现。教师的态度为什么能够影响甚至决定学生的成长?因为,学生具有区别于”非学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心理特点属性——向师性。学生就好像花草树木之趋向于阳光一样,趋向于教师。学生不论学习哪一门课程,都希望有个好教师;不论在哪一个班学习,都希望有个好班主任。学生的这种希望表明,教师,对他们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也许可以说,教师是学生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学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或者说,每天生活的主要部分,是同教师在一起或在教师的影响或支配下度过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学生的生活和命运,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他们是不是能生活得很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都和教师有极大的关系。所以,他们都殷切希望能遇到好教师,他们对每个教师都抱着很大的希望,每天都希望从教师那里得到一些美好的东西。
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全面负责,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也要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健康、品德和习惯。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学生的思想进步,只教书不育人。这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对学生负责意味着对学生终身负责,教学生几年,却要对其几十年发展负责。要精心打造学生在未来社会生活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核心素养:民族精神、社会责任感、科学与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等。那种只注重学生眼前成绩和考试名次的态度和行为是不负责任的。
当前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负责首先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
总之,对学生负责任绝不意味着学生是可以任由教师捏造的泥塑,教师既不可以“包办替代”,也不可以“高高在上”
2014.4.17
学习时间:2012.9.4 学习地点:多功能室 学习形式:集中学习学习内容:马局长在2012年校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一)一、关于上一学年的工作总结(一)高水平通过了省政府教育督导评估验收。(二......
政治学习心得体会作为一名教师,不仅给学生传授着知识,而且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每周的政治学习是提高自身素养的一个平台。通过政治学习和平时的教学工作,我深深的感受到......
政治学习2014年3月3日内容:学习《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2014年3月7日内容:学习于海河同志事迹材料1、2、3、4、学习于海河同志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
关于印发《2011年上半年教职工理论学习计划》的通知各总支(直属支部)、各部门:2011年,是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迎接建党90周年的一年,是开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也......
2012年1月政治理论学习笔记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