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_八上文言文专题训练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文言文专题训练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八上文言文专题训练”。
晏子使楚 练习及参考答案
一、语音
诣()枳()缚()
二、通假字
1.缚者曷为者也 同 意思是
2.圣人非所与熙也 同 意思是
三、古今异义词
1.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实:古义: 今义:)
2.楚王闻之(闻:古义: 今义:)
3.楚王谓左右曰(左右:古义: 今义:)
四、一词多义
齐之习辞者也
为其来也
之 楚之水土
为 何为者也
物外之趣
生于淮南则为橘
楚王闻之
生于淮北则为枳
吾欲辱之
五、重点词语解释
1.晏子将使楚 使:()
2.谓左右曰 谓……曰:()左右:()
3.习辞者 习:()辞:()
4.今方来 方:()
5.何坐 坐:()6.坐盗 盗:()
7.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诣:()
8.齐人固善盗乎 固:()9.叶徒相似 徒:()
10.其实味不同 其:()实:()
1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得无:()
12.圣人非所与熙也 圣人:()
13.寡人反取病焉 病:()
14.晏子避席对曰
避席:()
六、重点语句翻译
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2.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4.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5.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6.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7.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七、课文内容理解
1.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9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现象说明了什么?请简要回答。
3.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
4.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
5.针对楚国君臣的戏弄侮辱,晏子是怎么回击对方的?
6.晏子的回答,可谓巧妙得体,体现了一个外交家的风范,请说说晏子外交的特点。
7.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目的是什么?
8.你喜欢晏子这个人物吗?为什么?
中考链接
【2007年江苏扬州】 [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选自《晏子春秋》)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1)坐盗()
(2)其实味不同
()(3)生于淮北则为枳()(4)使者反
()13.请从[乙]文中找出一个与“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中“之”的意义、用法相同的句子。(2分)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1)齐人固善盗乎? 译文:(2)景公使使者至。译文:
15.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4分)2 / 9
[2003浙江][甲]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乙] 高缭仕(1)于晏子,晏子逐之。左右谏曰:“高缭之事夫子(2)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晏子曰:“婴仄陋(3)之人也,四维(4)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5)吾过,是以逐之也。”
注释:(1)仕:旧称做官为仕。(2)事夫子:侍奉晏子。(3)仄陋:狭窄浅薄。(4)维:维系。引申为扶助。(5)弼:纠正。20下面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引进)
B.其义可乎(义务)C.故直使楚矣(只得,只好)
D.晏子逐之(他,指高缭)
21下面句中加点的“使”与“齐命使各有所主”中有“使”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晏子使楚
B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C使子为使 D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文言句子。(1)然则何为使子
(2)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弼吾过,是以逐之也。23[甲]文中楚王为什么说“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乙]文中“左右”为什么认为逐高缭是不义的?
24[甲]文中晏子要说自己是一个“不肖者”?[乙]文中晏子为什么要说自己是一个“仄陋之人”?
25从[甲][乙]两中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08年江苏宿迁】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15分)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8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束二缚一人诣王(2)其实味不同
(3)使烛邹主鸟而亡之(4)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9 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译文:
(2)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土,是罪三也。译文: / 9
10 阅读两文,回答问题。(3分)
甲文通过“ ”这句富有侮辱性的话,表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乙文通过“勿杀!寡人闻命矣”这句话,表现了景公的 ;甲乙两文则共同表现了晏子的。11 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4分)答:/ 9
参考答案
一、诣(yi)枳(zhǐ)缚(fù)
二、曷通何,什么 熙通嬉,开玩笑
三、1坐在 通“座”,座位 犯罪
四、1于;做;是;变成 2的;的;的;代晏子使楚这件事;他,指晏子
五、1.出使 2对……说 ;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3熟练 言辞 4将要5.犯罪6.偷窃 7.捆绑 到(指到尊长那里去)8本来9只10果实 11.莫非12.才德极高的人13.辱 14.离开座位
六、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欢偷东西吗
2.*品德高尚的人是不可以跟他戏弄(开玩笑)的,我反而自取耻辱(自讨没趣)了。3.*晏婴,是齐国很擅长辞令的人。
4.*酒喝得正畅快的时候,两个小官吏捆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
5.*橘树在淮河以南就成长为橘;在淮河以北就成了枳,两者只是叶子相似,它(果实)味道是不同的。
6.*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能使百姓擅长偷盗吧?
7.*当他到来的时候,请允许我们绑上一个人从你面前走过。
七1 D 2*环境影响成长(水土异也)。3*因为他知道晏子很会说话,很会外交,想找机会羞辱他,试探他。4*先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当晏子到来时,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都善偷,从而戏弄晏子。5 *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本质不同来设喻,得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结论,环境造人。6 *晏子外交特点:擅长辞令、聪明机智、维护国家尊严。7*说明百姓生长在齐国不偷盗,一来到楚国就偷盗,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反击楚王“齐国人本来就喜欢偷盗”(齐人故善盗乎?)的羞辱。7*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勇敢的外交家、不畏强暴、讲话幽默生动、聪明的政治家、具有爱国主义精神。中考链接12.(1)犯罪,(2)它的果实,(3)在,(4)同“反”,返回 13.是寡人之过也
14.(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景公派使者到了。15.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20 B 21 C22(1)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2)现在他侍奉我已经三年了,还没有纠正过我的过失,所以要辞退他。
23[甲]文:楚王意在恶意侮辱齐国和晏子;[乙]文: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24[甲]文:说楚王德才不好(或批驳、羞辱楚王)。[乙]文:意在指责高缭未好好扶助自己(或为了说明辞退高缭的原因)。
25是一个能言善辩,足智多谋,赏罚分明(或热爱祖国),任免有方(或善于用人)的人 8(1)诣:到(2)其实:它们果实(3)亡:丢失(4)故:原因,缘故 9(1)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
(2)让天下的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这是第三条罪过。10 齐人固善盗乎;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机智善辩。
11 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表面上是在列举烛邹的“罪状”,其实是在点出景公的错误,语言灵活睿智,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挽回了烛邹的性命。/ 9
《人琴俱亡》阅读理解
201607
人琴俱亡
刘义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人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主旨:
本文是一篇笔记小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按排序事,篇幅很短,却写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王氏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一、1、本文选自《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作者刘义庆,彭城(今江苏
徐州)人,南朝宋的文学家。
2、这则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他对弟弟深厚的情谊。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译]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②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译]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③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说说成语“人琴俱亡”的含义。
[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说出几个出自《世说新语》的成语。[答]一往情深 口若悬河望梅止渴等。
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
[答]自知自己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对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准
备,因为“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7、找出文中子猷的语言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现了对弟弟的关心和痛失弟弟的悲伤。
8、文中表现子猷一心挂系弟弟的三个动词索、径、掷。
9、课文开头写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10、课文写了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独特在哪里?/ 9
[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二:
1.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赏析词语为:掷)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赏析词语为:恸绝)
2.子猷去看望子敬,为何“取子敬琴弹”,而当“弦既不调”时,乃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你怎样理解子猷的行为?
3.子猷为弟弟之死“恸绝良久”,令人感动。如果你是子敬的家人,你将如何规劝子猷?
4.子猷凭什么断定子敬已死?这反映了什么?
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后来为什么又“因恸绝良久”?
6.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于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你认为“不
调”说明了什么?
7.子猷来到子敬家奔丧,坐在灵床上,弹子敬琴时的心理活动,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8.你认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
9.读了《人琴俱亡》这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说出《世说新语》中的其他故事吗?
10.你能默写出最能表现子猷哀悼弟弟与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叹句吗?你能写出其他表现手足之
情的诗句吗?
答案:
1.(1)“掷”这一动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内心的悲痛。
(2)“恸绝”一词强烈地表达了兄弟间的手足深情。
2、“取子敬琴弹”是为了痛悼和纪念已经死去的兄弟,而说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则 是写出子猷心中极为悲伤,所以弹不成曲调,体现兄弟情深。也包含着人琴俱亡的悲凉。
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复生,您有重病在身,身体要紧,请节哀顺便吧!4.由“都不闻消息”推断子敬一定已经死了。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为他自知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又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但后来发现琴因主人亡而音调不调了,琴随人亡了,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内心的悲痛无法排解,所以才“掷琴”并“恸绝良久”
6.“不调”既是写实际情况,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凄凉,反映王子猷极度悲伤的心绪。
7.略
8.围绕“生病和悲痛”谈。9. 略《管宁割席》
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三:
13、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9
(1)王子猷、子敬俱病笃____________(2)何以都不闻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4)因恸绝良久_______________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
(2)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15、课文开头写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后来又写他”恸绝良久”,这是否矛盾呢?请说说你的看
法。(4分)
参考答案:
13.(1)都(2)总,竟(3)协调(4)痛哭,极度悲哀
14.(1)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
(2)(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见了,此时子猷想以一种独特的悼念方式来表达痛苦与思念,等到”弦既不调”时,内心的悲
痛无法排遣,所以”恸绝良久”。
翻译: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去世了。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呀?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他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于是子猷就要轿子来去看望丧事,一路上都没有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几根琴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你的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去世了。
主旨:
本文是一篇笔记小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按排序事,篇幅很短,却写了一个情节完整的故事。故事写了王子猷对弟弟子敬独特的悼念方式,表现了王氏兄弟之间的手足情深。
阅读《人琴俱亡》片段,完成下列各小题。(13分)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1.解释下列加点字。(3分)俱病笃()弦既不调()了不悲()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两组是()()(2分)
A.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人琴俱亡/ 9
B.子敬素好琴
又留蚊于素帐中
C.人琴俱亡
亡羊补牢
D.何以都不闻消息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E.而子敬先亡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2)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4.课文开头写子猷是“了不悲”,“都不哭”.后来为何又“恸绝良久”?(2分)【答案】1.笃:(病)重
既:已经
了:完全
2.A、E 3.(1)取出子敬的琴弹奏,琴弦完全不协调
(2)于是痛哭了很久,几乎要昏过去。过了一个多月,(子猷)也死了。
4.先前子猷“了不悲”“都不哭”,那是强抑悲伤,因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于人世,到那时,就将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见了。后来却“恸绝良久”,是因为见到弟弟“人琴俱亡”的悲凉境地,再也压抑不住悲伤。苦与不哭,都表现了对弟弟深深的悼念。考点解说;
一、带点词注解。考查内容以文言实词为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古今异义词;(2)通假词;(3)词类活用;(4)一词多义;(5)词的感情色彩变化。
二、文言句子翻译。从句式看,考查的句子主要包括一般陈述句、简单的省略句、使动句、意动句、倒装句、被动句等;从内容看,这些句子在文本中往往处于比较特殊的、重要的位置。这与“考试说明”中的要求2“理解重要句、段的意思”相吻合。在翻译这些句子时一般要求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要求做到“信”(准确)、“达”(流畅)、“雅”(优美)。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9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苏教九年级文言文翻译,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八年级文言文阅读训练......
月攘一鸡今有人日攘(rǎng)①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②”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选自《孟子》)注释:①攘:窃取,偷。②君......
八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2011.1.6(一)(8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治理水患的方法,既不能固执一端,不知变通,拘泥于古代的典章、制度,也不能随意相信别人的话。原因是地势有高有低,水流有慢有快,水塘有浅有深,河流有弯有直。不经过观察和测量(就)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