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一)_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河北“三驾马车”:谈歌、何申、关仁山,三驾马车”对90年代文学的贡献:对浓郁的时代感和强烈的生活气息的敏锐捕捉与成功表现。塑造了一系列具有当下感和典型性的人物形象。代表作品:《大厂》(谈歌)、《大雪无乡》(关仁山)、《信访办主任》(何申)。
2.反思文学:1979年的《人民文学》第二期刊登了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以这篇小说的出现为标志,在此后的几年间,形成一股以小说创作为主的“反思文学”思潮。“反思文学”的思想基础是感性认识上的理性思考,作家们已经突破了“伤痕文学”对“*”灾难的简单呈现,开始进一步思考灾难产生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3.寻根文学:于1985年勃然兴起,是对自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之美学质地的一次整体性超越,是一次质的飞跃。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韩少功的《爸爸爸》、阿城的《棋王》贾平凹的《浮躁》等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
4.第一次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代表824人,开幕式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先后讲话;最后,大会通过了《宣言》,确定了文艺为人民服务并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向,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选举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会后又成立了全国文联下属的各个协会;这个大会揭开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新的一页,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5.意识流文学:意识流文学泛指注重描绘人物意识流动状态的文学作品。“意识流”一词是心理学词汇,是在1918年梅·辛克莱评论英国陶罗赛·瑞恰生的小说《旅程》时引入文学界的。意识流是作家和批评家惯用的容易引起误解的术语之一。詹姆斯提出的“意识流”概念,强调了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它能使感觉中的现在与过去不可分割。这一概念及其内涵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学家,并被他们借用、借鉴,从而进入文学领域,作用于作家的创作,从而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
6.新历史小说: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7.《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写于1958年3月。小说以1946年解放战争初期发生在某地的一场战役为背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叙述了年轻战士为救人英勇献身、新婚媳妇为牺牲的小战士捐献新棉被等几个感人的故事,塑造了天真质朴、憨厚腼腆、热爱生活、舍己为人的小通讯员和活泼开朗、纯朴善良的新媳妇两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讴歌了战争年代普通战士和百姓的纯洁美丽心灵,赞颂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情谊。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他们从......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等。......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朦胧”》一文而得名。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