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市柳山湖镇移民新村建设调查_水库移民新村规划
赤壁市柳山湖镇移民新村建设调查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水库移民新村规划”。
赤壁市柳山湖镇移民新村建设调查
中共湖北省委政研室党建处
2009年第7期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在三国古战场赤壁,有一个移民集中安置建制镇,名叫柳山湖。柳山湖镇面积32平方公里,移民2522户,总人口11281人。这个曾经水灾肆虐、虰螺遍野、民不聊生的低洼地,被人们称为“水窝子、虫窝子、穷窝子、气(怨气)窝子”。
2006年特别是去年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以来,柳山湖移民问题得到了中央领导和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在百忙之中视察了柳山湖移民新村建设,要求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把移民新村建设得更好。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多次到柳山湖调研,亲自主持召开柳山湖移民问题专题会议,研究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问题的办法,提出“把柳山湖镇建设成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使柳山湖移民建设家乡的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如火如荼的新农村建设,乘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东风,使柳山湖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旧貌换了新颜
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国家为修建三峡大坝做试验,在赤壁市境内筑坝拦截陆水河。深明大义的陆水河中游居民2000多户9000余人从青山绿水、林茂粮丰的陆水库区举家迁往陆水河下游的柳山湖围堤建镇,为三峡试验坝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虽然40多年过去了,但由于种种原因,柳山湖移民的情况仍令人揪心:一是自然灾害频发。由于地势低凹,加之水利工程不配套和年久失修,柳山湖镇常常遭受“十年九灾”的连续打击。特别是1996年特大洪涝灾害,导致境内汪洋一片,万亩农田被淹,农民颗粒无收,靠政府开仓赈灾才得以渡过难关。血吸虫是柳山湖镇的另一大灾害。至2006年,因血吸虫病致死人数达260余人,血吸虫病人达3145人。二是移民生活困苦。由于连年受灾,大多数农民比较贫困。2007年全镇农村人平纯收入3202元,比赤壁市农村人平纯收入少1452元。60%的群众仍住在移民初期建造的低矮、潮湿、工棚式的半截土砖房中,三代同居、人畜混居现象比较普遍,加之排水不畅,导致污水横流、蚊蝇孳生。群众缺医少药,小病拖、大病扛。通村公路没有硬化,村民出入不便,常常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三是干群关系紧张。由于迁移前后两地生产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移民群众心理失衡,纷纷要求归还原住地山林。1981、1983年,移民上山哄抢砍伐树木,围攻工作组。2006年国庆前夕,29位移民拉着“还我山林”的横幅上访;在赤壁市召开党代会期间,部分移民聚集到市委再次上访。那时的柳山湖是一个令上级领导焦虑、被移民群众埋怨、让镇村干部委屈无奈的地方。
历史性的转折出现在2006年10月。省委、省政府决心彻底解决柳山湖移民问题,明确了扶持柳山湖发展、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的7项措施,从此拉开了移民新村建设的序幕。短短两年多的时间,柳山湖建设日新月异,旧貌换了新颜:
1、生产条件改善了。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道路硬化了。通过国家资金扶持和村民投劳相结合,柳山湖镇对通村公路及群众生活便路进行了硬化。目前已累计硬化主干路22公里、生活便路30公里,群众走上了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二是水渠畅通了。国家安排了水利资金和血防工程资金共4500万元用3年时间对柳山湖五大干渠进行修复。赤壁市也自筹资金,对该镇农田沟渠进行了清淤。三是土地平整了。从2006年开始,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对柳山湖土地进行整理,一期平整8000亩,二期平整15000亩。如今的土地是“田成块、坎笔直、沟硬化、树成行”,具备了现代农业的生产条件。四是虰螺治理了。赤壁市投资4000多万元实施血防“整县推进、综合治理”项目,柳山湖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流行。到目前为止,虰螺面积下降了87%,剩下的3600亩全部分布在垸外河滩。2008年查出血吸虫病人167人,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下降了94.69%。全镇6个村全部为血吸虫疫区三类以下村,通过了省血防领导小组考核验收。五是耕作机械化了。近年来,赤壁市安排柳山湖镇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和血防“以机代牛”项目补贴资金180万元,移民购机近300台套,组建了柳山湖镇水稻全程机械化服务队。全镇建成了水稻机械化作业示范基地3000亩,机械化率达到70%。
2、生活条件变好了。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住房宽敞了。腊里山村民程银河,4岁时随父亲迁至柳山湖,一家7口挤在20多平米的平房里,家里穷得叮当响。2008年,政府发给他建房补贴2.34万元,包保单位支援1.3万元,全家在春节前住进了新房。他说:“没有党和政府帮助,根本没有能力盖新房!这么好的政策,再也不能找政府的麻烦了,要对得起国家!”60岁的徐昌友,原来一家5口人挤在三间低矮潮湿的土屋里,冬透风夏漏雨。政府补贴他2万多元改建了新居,如今三层小楼已经竖起,面积达200多平方米。他说:“盖新屋需要大几万,要不是政府补贴,还要晚几年才能住新屋。”据统计,目前全镇已有1800多户改建新房。其中,1350户危房全部改造,1330户已经竣工,1150户搬进了新居。二是生活设施完善了。在进行危房改造的同时,还配套开展了“一建三改(建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工作,“一建三改”户达1235户。同时配套建设排污沟10000多米,安装垃圾池300个,修建大型公厕5个,改变了过去污水横流、苍蝇滋生的状况,移民有了干净、整洁、便利的生活环境。三是饮水卫生了。6个村的水源工程和泵站工程已完工,更新管网4万多米,水泵增加了17万千瓦,安装了自动净水设施,全镇6个村全部用上了日产1200吨洁净自来水生产线提供的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团山村村民王爱平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原来吃水要到附近的松柏湖挑,现在通了自来水,新居的两层都建了水冲厕所,装了浴霸和淋浴,“想用水拧下龙头就行,什么时候都能洗澡”。四是看病方便了。全镇6个村全部兴建了标准卫生室,镇卫生院还配备了B超等先进设备,全镇农村群众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以上。晚血病人全部免费治疗,治疗费每年人均5000元。镇政府还积极筹措资金为慢血病人免费发放护肝药品,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已得到缓解。
3、经济结构优化了。柳山湖镇把湖区资源开发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整合农业资源,发展规模农业,初现农业板块经济雏形。他们适时调整了种植养殖业结构:重点发展以温棚蔬菜基地为龙头的5000亩蔬菜产业带,建设马铃薯订单基地1000亩,推广西瓜——晚稻高产高效种植模式,新开挖精养鱼池800亩和改造老化鱼池500亩。目前已经建成四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8000亩优质棉花基地、20000亩优质稻基地、4000亩速生林基地、15000个无公害网箱养鳝基地。他们按照“发展大民营、富裕大家庭”的思路,鼓励民营大户实行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三业并举,有力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引进正大集团和汉口精武集团带动养殖业发展,帮扶宝塔山村、腊里山村、团山村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养猪养鸭,兴建5万只养殖规模的鸭厂。团山村的梅同兵是第一代移民,前年开始养小龙虾,去年又承包了几十亩水田,养了几十亩螃蟹,收入近五万元。在柳山湖像这样的农户越来越多。现在,柳山湖镇已经形成了优质蔬菜、优质水产及优质稻三大板块,柳山大米、棉花远近闻名,网箱养殖的无公害鳝鱼已进入上海市场,远销日本。
4、社会事业发展了。文教卫各项事业都得到长足发展,文体中心、邮电支局、广播站、柳山湖镇中小学、血防站、福利院、卫生院等硬件设施健全;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开通,使村民足不出户也能享受现代生活。全镇6个村相继兴建了村级文化广场和农家书屋,市文体局每年四次送戏下乡,乡镇文体中心组织开展自编自演的文艺活动,每村每月放一场电影,每年的农闲时节以及“五一”、“七一”、“十一”前后邀请本市文艺剧团和湖南、天门等民间花鼓戏团到六村巡演,购置了篮球架、兵乓球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改变了群众围绕酒桌、麻将桌、电视机转的生活方式。投资180万元的腊里山村民休闲广场——望凤园,以前是一个蚊蝇滋生的烂泥塘,如今绿化植树800余棵、草皮绿化6000平米、安装了50盏路灯及喷灌设施、运动器材,使村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休闲娱乐。
5、干群关系融洽了。现在的柳山湖,干部情绪理顺了,群众怨气化解了,干群对立消除了,群众安居乐业,再也不上访了,党员干部的工作也得到人们的认可和称赞,淳朴的柳山湖人民打心眼里感谢党和政府。2008年12月,省委书记罗清泉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潘立刚同志到柳山湖调研,发生了戏剧性的一幕。省委领导一行快进宝塔村时,看见前方不远处有两个人举着牌子站在路边,随行人员心里咯噔一下,“难道又来了上访户堵车子?”走到近前才看清牌子的内容:“柳山湖人民感谢党”。原来是谢新国、田善清等老上访户自发地站在村口,迎接省委领导。由于刚刚得知省委领导要来的消息,匆忙中找来两张硬包装纸书写标语,刚写的字还在往下滴墨水。宝塔山村的谭金火,曾经作为全镇移民上访代表,去省信访局38次,去北京1次,每次带上3—5人,前后花了上访户集资的五六万元。如今,他承包了20亩田,每年收益1万元,购买了一台农用车跑运输,一年能挣1万元,3个儿子在外打工也有不少收入。他说:“人心要满钵(知足、感恩之意)。过去种20亩地要交1000元钱,如今不但不交钱了,政府还补贴2000多元钱;过去我们这里是‘水窝子、虫窝子、穷窝子、气窝子’,如今水治理好了,血吸虫也治理好了,政府又帮我们盖了新房,再不会去上访了。现在什么也不想,就想发展生产!”柳山村的魏天泽过去是远近闻名的老上访户。今年春节,他盖起来新房,几次邀请市里镇里的干部到家里吃饭。他说:“以前老上访,给领导添了不少麻烦,这两年柳山变化大,领导吃了亏,请他们吃饭,表个敬意!”今年春节,他自拟对联,请人代笔写到:“党政惠民恩情深重,国策富民旧貌换新——感谢党恩!”在柳山湖,这样感人的故事还有很多。
二、旧貌缘何换新颜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柳山湖旧貌换新颜,是外因和内因相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我们认为:
1、旧貌换新颜是中央领导亲切关怀的结果。去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在百忙之中来到柳山湖视察,访贫问苦,座谈移民新村建设。他说,移民们为三峡工程作出了贡献,生产生活遇到了一些困难,中央和省市各级正在帮助解决,希望各级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搞好规划,把移民新村建设得更好。晚上,贺书记还召集随行的水利部、国务院三峡办和湖北省领导开会,研究解决柳山湖移民生产生活等问题。省委、省政府领导一直很关心柳山湖移民问题。2006年10月,省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柳山湖移民问题,明确了扶持柳山湖发展、改善移民生产生活条件的7项措施,形成了会议纪要。2007年,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再次作出批示:柳山湖移民生产生活仍存在诸多问题,除继续认真落实省政府92号专题会议纪要精神外,省政府及省直有关部门还要加大扶持力度。2008年1月8日,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率领省直17个部门负责人到柳山湖调研,并召开柳山湖移民问题第二次专题会议,提出把移民的住房、交通、供电、供水、医疗、上学等问题一揽子解决,实现危房改造、“一建三改”、安全饮水三个一步到位。领导的关怀不仅为解决移民问题创造了外部条件,而且增强了广大移民自力更生、发奋图强的信心和决心。
2、旧貌换新颜是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结果。赤壁市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同志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联系点。贺国强同志亲自审阅赤壁市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关材料,先后六次作出批示,两次发表重要讲话。为落实贺国强同志批示精神,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七次来到赤壁市调研指导,协调解决影响、制约赤壁市和柳山湖科学发展的问题。在中央和省委驻赤壁市学习实践活动联络指导组的帮助下,赤壁市不仅理清了全市科学发展的思路,而且制定了解决柳山湖移民问题、加快移民新村建设的具体措施。一些市直部门把为移民办实事作为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举措之一,积极开展“三请四进五送”、“千人帮扶”等活动,促进了移民新村建设。柳山湖镇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中,坚持贯彻“五个始终”,即始终将学习实践活动与落实党的方针政策相结合,始终将学习实践活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始终将学习实践活动与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始终将学习实践活动与提高农民素质和促进乡风文明相结合,始终将学习实践活动与维护柳山湖和谐稳定相结合;突出“四个重点”,即改善以危房改造为重点的村容村貌,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改善以“一建三改”为重点的生活设施,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破解“三个难题”,即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管理。学习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大大加快了移民新村建设的步伐。
3、旧貌换新颜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移民扶持政策的结果。为了帮助移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国家先后设立了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和库区后期扶持基金,努力解决水库移民遗留问题。2006年5月,国务院又出台了《关于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的意见》(国发〔2006〕17号),进一步加大了政策扶持的力度。水利部、国务院三峡办认真贯彻落实文件精神,分别支持柳山湖五大干渠修复资金3000万元、移民帮扶资金3175万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分别召开柳山湖移民问题协调会,督促国家移民扶持政策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指示精神的落实。省水利厅、农业厅、移民局等部门分别到柳山湖开展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扶持措施。省直15个部门对口支持项目建设资金数千万元。赤壁市按照“统一规划、项目捆绑、资金整合、分别投入、成果共享”思路,将这些资金和本市财政资金1000多万元整合在一起,分别投入到20多项工程建设中,推动了柳山湖住房、行路、生产排灌、安全饮水、村庄整治等问题的解决,成效十分显著。
4、旧貌换新颜是实行科学决策的结果。2006年底,赤壁市就着手对柳山湖移民问题进行调研和思考,深感移民生活困苦、生产条件恶劣,50%以上的群众既无力改变现状,也无心建设家园。那么,从何处入手才能尽快改变柳山湖面貌呢?经过对近千户移民的走访,赤壁市领导发现:最让移民牵肠挂肚的是房子。房子是农民除了土地之外的另一个命根子,许多人辛劳一辈子就为了给儿孙建一栋房子。然而,60%的移民劳动了一天回到家中面对的还是住了40年的半截土砖房,千疮百孔,连最基本的遮风避雨都难,人心如危房般飘摇,谈何发展生产。但是,当时的移民扶持政策是把发展生产放到第一位。在柳山湖移民问题上,面临着是先解决移民住房问题还是先帮助移民发展生产的抉择,怎么办?2007年8月,赤壁市领导向省政府提出,以移民危房改造为突破口,全面解决柳山湖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省政府同意赤壁市的意见,决定对移民危房改造实行专项补助,首先解决移民无房住、住危房的状况,并要求省直有关部门按各自职能和相关优惠政策在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上给予支持。这一决策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激发了广大移民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在柳山湖移民危房改造上,赤壁市强调从实际出发,实行“一村一策”:以村为单元,每个村都要制定适合自己的整体规划和施工设计;房型以片区为单位,每个片区统一样式、涂料。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突出“一村一区”:以一村一区、一区一景的亮点建设为重点,统筹道路交通、塘堰改造、排污处理、绿化美化及商业、娱乐场所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和小区建设带动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实现村容村貌的根本性改观。同时,把移民危房改造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编制了《柳山湖新农村建设规划》,以发展的眼光规划了柳山湖的未来,将柳山湖定位为“现代农业、滨湖风光、清洁家园的新农村”,产业布局以发展优质稻、优质棉、蔬菜基地等特种农业为主,彰显柳山湖特色。这些正确而又富有远见的决策大大加快了柳山湖移民新村的建设步伐。
5、旧貌换新颜是赤壁市和柳山湖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赤壁市和柳山湖镇把上级领导的关怀和部门的支持看成是解决移民问题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指示精神,充分发动群众,积极组织实施,大力推动移民新村建设。市里明确了柳山湖移民新村建设第一责任人,成立了柳山湖危房改造工程指挥部和5个工作专班,聘请了6位群众代表当工程监督员,全程参与工程监督管理。建立了市、镇、村三级责任落实机制,实行奖惩挂钩:对各村每月拨付400元危改工作经费,具体数额与工作进度挂钩;镇里将驻村干部、村支书工资与危改成绩挂钩,按月奖惩兑现。对工程建设实行月初有计划、月中有检查、月底有通报,确保工程有条不紊地推进。确定14个市直部门对口支持柳山湖基础设施建设,安排水利局、交通局等6个部门分别对全镇6个村实行包保帮扶,对120户特困户实行部门结对帮扶,包保危房改造和脱贫致富。在柳山湖镇移民新村建设中,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突出村民主体,努力维护群众的知情权、自主权、监督权,充分调动移民的积极性、创造性,真正做到民智民集、民事民理、民财民用、民建民管。为推动危房改造,党员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政策、征求意见,与群众交心、谈心,坚持政策公开、资金公开、方案公开,阳光操作。据统计,干部入户率100%,政策知晓率95%,村民签字率95%,方案认可率90%,危房改造工作获得了移民的广泛支持。镇村党组织充分发挥村民代表、村民理事会作用,对新农村建设事项,无论大小,一律采取“村支部提方案、村委会拟方案、村民代表定方案、村民理事会全程参与决策”的机制进行确定。充分发挥“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知识分子、老退伍军人、德高望重的家族老人)的作用,请他们帮助宣传移民扶持政策,及时反映民意,释疑解惑,化解矛盾,促进移民新村建设稳步推进。
三、旧貌换新颜的启示
柳山湖移民新村建设的实践证明:只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什么困难都可以解决,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它对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多方面的,主要有:
1、解决移民问题要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明确指示,尽快改善柳山湖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把柳山湖镇建设成为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亮点”。“要站在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局的高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整合利用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和各项惠农政策,加大投入,积极推动库区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移民增收,实现移民安稳致富”。赤壁市委认真贯彻落实省领导的指示精神,把解决移民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协同推进。一方面,利用好移民扶持资金,积极推进柳山湖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实施好新农村建设项目,大力改善柳山湖基础设施,从根本上解决移民生产生活问题,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把解决移民问题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起来,协同推进,是今后移民工作的正确方向。
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要与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府是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具有主导作用;群众是建设者、受益者,具有主体作用。只有把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把各自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健康有序地推进,才能又好又快。赤壁市在柳山湖移民新村建设中,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指导思想,政府统一规划放线、统一房屋式样、统一配套设施,实行分类进行补助、分户自主建设、分批分次改造,群众参与决策规划、参与监督管理、参与共建共享,确保了移民新村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实施。危房改造采取先建后补的政策,对口帮扶实行以奖代补的措施,既放大了政府的投资效益,又调动了群众自主自筹的积极性。危房改造初期,群众对政府分批验收补助政策抱怀疑观望态度。柳山湖镇党委、政府发动徐榜元等老党员率先改建,新房落成那天,镇里送来了贺喜牌匾和补助款。这下群众可炸开了锅,相信政府是动真格的。于是,一些家庭把在外打工的儿子请回来建房子,一些家庭把存在银行多年的存款取出来或贷款购买建材,一些家庭请来亲戚朋友帮工帮忙,整个柳山湖一时成为一个大工地,轰轰烈烈的建设场面无不使人赞叹“政策的力量是无穷的,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实践证明,政府的主导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相结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大动力。
3、改变村容村貌要与改变村民精神面貌结合起来。村容整洁、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赤壁市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把改变村容村貌与改变村民精神面貌有机结合起来,协调推进。一方面,大力抓好危房改造、“一建三改”、通村公路和农民休闲广场建设,制定《村级公共卫生管理公约》、《村民小区文明管理公约》及《村级环境卫生保洁员岗位职责》,开展“清洁家园”行动,保持村容整洁。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让群众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制定《村民文明道德公约》,引导村民做明白人、文明人;积极开展送电影、送戏、送图书、送科技、送法规下乡活动,不断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广泛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逐步形成少生快富的婚育新观念。村里无事生非、打牌赌博、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现象基本上没有了。实践证明,一手抓村容村貌的整洁,一手抓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并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4、疏通输血渠道要与培育造血功能结合起来。一般来说,移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滞后,移民生活困难。解决移民问题一是要靠政府扶持,二是要靠自力更生。赤壁市委、市政府为解决柳山湖移民问题,一方面,积极向上反映移民困难的情况,疏通渠道,争取中央、省和咸宁市有关部门政策扶持。另一方面,教育移民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引导他们调整产业结构,兴建产业基地,发展名优特产品;帮助他们引进项目、资金,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增加移民收入。实践证明,疏通输血渠道与培育造血功能相结合是解决移民问题的正确途径。只有这样,移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才能走上良性循环、自我发展的正确轨道。■
(执笔:陈世强 汤晓玲)
关于印发《柳山湖镇2016年度绩效管理 综合工作目标考核评分细则》的通知各线、相关责任人:经镇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同意,现将《柳山湖镇2016年度绩效管理综合工作目标考核评分细......
水桥移民新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汇报材料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首先,我代表项目编制单位,对专家组就我社区中村九组移民新村建设的可行性科研报告进行评审和指导表示衷......
审计如“体检” 目的促“健康”柳山湖镇农村集体经济审计工作有序进行随着近年来农村各项建设步伐的加快,村级经济活动日益频繁,村级财务发生量也越来越大,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
2012年广西水库移民新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2年自治区人民政府继续将水库移民新村建设工程项目列入自治区为民办实事强基惠民工程之一,筹措资金3.5亿元,解决库区和移民安置......
和谐移民新村建设情况典型材料和谐移民新村建设情况典型材料 和谐建设在基层典型材料 和谐移民新农村——乡村屯建设情况汇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贯彻落实“三个代表......
